十三陵是哪些皇帝?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北京十三陵分別是哪十三位皇帝

十三陵的建陵順序年號--姓名 1、長陵(永樂--朱棣) 2、獻陵(洪熙--朱高熾) 3、景陵(宣德--朱瞻基) 4、裕陵(正統、天順--朱祁鎮) 5、茂陵(成化--朱見深) 6、泰陵(弘治--朱祐樘chengˉ) 7、康陵(正德--朱厚照) 8、永陵(嘉靖--朱厚熜congˉ) 9、昭陵(隆慶--朱載垕houˋ) 10、定陵(萬曆--朱翊yiˋ鈞) 11、慶陵(泰昌--朱常洛) 12、德陵(天啟--朱由校) 13、思陵(宗禎--朱由檢)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 第二個皇帝是朱允炆(年號建文),在位四年。朱允炆在“削藩”的過程中,引起了諸王的恐懼和不滿,他的四叔,當時守衛北平的燕王朱棣,遂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兵南下,攻入南京,(史稱“靖難之役”)當時皇宮起火,建文帝不知去向。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第七個皇帝朱祁鈺,因其兄朱祁鎮皇帝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朱祁鎮被放回,朱祁鈺無歸還皇位之意,而尊其兄為太上皇,加以軟禁。於是朱祁鎮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朱祁鎮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分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後來成化年間朱見深為朱祁鈺平反,將其墓升格為帝陵,名為景泰陵。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此外,明代還有生前沒有當過皇帝,死後被追尊為帝的,也營建了陵園。朱元璋為其父在安徽建皇陵,為祖父、曾祖父和高祖父在江蘇建祖陵;嘉靖皇帝為其父在湖北建顯陵。 總之:明朝十六帝,開國元帝的陵在南京,二帝無陵,七帝陵在玉泉山,昌平有十三陵。另外尊父為帝(沒有真正當過皇帝)的在安徽、江蘇、湖北建有三個陵,因此明朝十六帝,共有18陵

十三陵埋了幾個皇帝啊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

明十三陵埋的都是哪些明朝皇帝?

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圖二

年號“洪武”1368年稱帝,在位31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鳳陽人,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於1398年,時年71歲。

惠帝朱允炆(1377-1402)

年號“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惠帝,太祖孫,皇太子朱標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時,大封王室,20多個兒子均封為親王,分駐各地,惠帝登基後,進行削藩,以統一軍事,惹惱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說被燒死,一說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

年號“永樂”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1402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遷都北京,並下令編纂了《永樂大典》。死於1424年,時年65歲。

仁宗朱高熾(1378-1425)

年號“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長子,仁宗政治比較清明,採取一些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於1425年,時年48歲。

宣宗朱瞻基(1398-1435)

範年號“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長子,他和其父一樣,比較能傾聽臣下的意見與仁宗並稱“仁宣之治”,宣宗時君臣關係融洽,經濟也穩步發展。宣宗死於1435年,時年38歲。

英宗朱祁鎮(1427-1464)

年號“正統” “天順”(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長子,即位時才9歲,被宦官王振專權,1449年,瓦喇大舉南侵,王振愜英宗親征,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於1464年,時年38歲。

景帝朱祁鈺(1428-1457)

年號“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後被擁立為帝,即位後,用於謙為兵部尚書,粉碎了瓦喇對北京的進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後,景帝將其軟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時,英宗才又被擁為帝。景帝死於1457年,時年30歲。

憲宗朱見深(1447-1487)

年號“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憲宗,英宗長子,憲宗好方術,溺於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國政”。1487年,憲宗死,時年41歲。

孝宗朱祐樘(1470-1505)

年號“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孝宗,憲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英宗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改觀。被譽為“中興之令主”。死於1505年,時年36歲。

武宗朱厚燳(1491-1521)

年號“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長子。好逸樂,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過度,死於1521年,時年31歲。

世宗朱厚熜(1507-1566)

年號“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世宗,憲宗孫,父興獻王。世宗前期頗有一些作為,誅殺宦官,節用寬民,但後期荒淫無度,政治腐敗,多次爆發農民起義世宗因服丹藥中毒死,時年60歲。

穆宗朱載垕(1537-1572)

年號“隆慶”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穆宗,世宗第三子。在位7年,死於1572年,時年36歲。

神宗朱翊鈞(1563-1620)

年號“萬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神宗,穆宗第三子。即位時才10歲,由皇太后陳氏及李貴妃主持政務。神宗親政後,深居宮中,荒淫享樂,政治腐敗,神宗時,北方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窺視中原。神宗死於1620年,時年58歲。

光宗朱常洛(1582-1620)

年號“泰昌”1620年......

明十三陵有哪十三個陵(具體到皇帝的名字!)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皇帝陵墓的總稱,這十三個陵墓是:十三陵首陵-明成祖朱棣的長陵、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憲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先宗慶陵、慕宗德陵、最後一個皇帝-崇禎思陵。

除十三個皇帝陵墓外,“明十三陵”陵區還有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

明十三陵都是指哪些皇帝?

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

明朝共有16為皇帝,但是明十三陵只有13位,這是因為明太祖朱元璋陵墓在南京,到明成祖朱棣才將都城改到北京,還有明惠宗朱允炆(據說逃到海外)和明思宗朱由檢(景山自縊而亡)沒有被列入十三陵。

喜歡明史的話可以讀讀《明朝那些事兒》,我這兒有全套的,包絡PDF格式和適用於kindle格式的

明十三陵和清十三陵都葬的哪些皇帝?

明十三陵:1、長陵(明成祖)2、獻陵(明仁宗)3、景陵(明宣宗)4、裕陵(明英宗)5、茂陵(明憲宗)6、泰陵(明孝宗7)、康陵(明武宗)8、永陵(世宗)9、昭陵(明穆宗)10、定陵(明神宗)11、慶陵(明光宗)12、德陵(明熹宗)13、思陵(明毅宗)

清放關前,老大努爾哈赤、老二皇太極在瀋陽;入關後

清東陵:1、孝陵,順治2、景陵,康熙3、裕陵,乾隆4、定陵,咸豐5、惠陵,同治6、溥儀

清西陵:1、泰陵,雍正2、昌陵,嘉慶3、慕陵,道光4、崇陵,光緒

十三陵,分別都是哪些皇帝

明朝共有16帝,但北京的明十三陵只有13位皇帝,未有入陵的因由各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早年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明孝陵”;繼位的朱元璋長孫建文帝朱允炆,在其叔父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明成祖)發起“靖難之役”攻破南京之後下落不明,因此沒有帝陵;第七帝朱祁鈺,在其兄明英宗於土木堡之變被瓦剌所俘之後登上帝位。後來英宗復辟,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搗毀其在天壽山修建的壽陵,以親王身分將他葬於北京西郊金山。

十三陵的主陵是朱棣於1409年至1413年最早興建的長陵,他當時經“車駕臨視”,欽定山名為“天壽山”,1423年他於北征韃靼途中駕崩,後安葬於此,但長陵工程直至1427年始全部竣工。期後近200年的興建,形成長達7公里多的完整建築群。

13座陵墓中,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嘉靖帝朱厚熜的永陵和萬曆帝朱翊鈞的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規模亦最大,其餘陵墓則是死後才動工,大約會用半年修建。崇禎因為是亡國之君,並沒有正式建陵,現時的陵墓是以其亡妃田氏的墓穴改建。

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佈十三陵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國務院公佈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區為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1995年12月,“明十三陵博物館”成立。2003年7月3日,明十三陵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

風水佈局

正門入口後的明十三陵十三陵屬於太行山脈,西通居庸關,北通黃花鎮,南向昌平州,成為十三陵及京師之北面屏障。太行山起澤州,蜿蜒綿亙北走千百里山脈不斷,至居庸關。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曾指:“群山自南來,勢若蛟龍翔;東趾踞盧龍,西脊馳太行;後尻坐黃花(指黃花鎮),前面臨神京;中有萬年宅,名曰康家莊;可容百萬人,豁然開明堂。”明代視此為風水地,陵區以常綠的松柏樹為主。

明十三陵依山而建,沿襲南京孝陵的模式,即除神道共享外,各陵都是前為祭享區,後為墓冢區。陵墓規格相近,各據山頭,陵與陵之間相距500米至8000米不等。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餘均成扇面形分列於長陵左右。亦有陵仿孝陵之制,稱有一座叫“啞巴院”的建築,或更設一座琉璃照壁作為屏幕障。

每座陵墓的陵門,設有碑亭,碑文記載皇帝生前的業績,應由嗣皇帝來撰寫,但從明仁宗為其父朱棣寫了一篇3500字的紀功碑文後,再也沒有嗣皇帝續寫,所以現在除了長陵碑外,其餘各陵都成了無字碑。

以規模較大的定陵(萬曆帝墓)為例,其地面建築的總佈局,呈前方後圓,象徵“天圓地方”,地面建築佔地18萬平方米,前有寬闊院落三進,後有高大寶城一座。陵墓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監、神宮監、神馬房等附屬等建築物300多間,往後是陵園最外面的圍牆-外羅城(圍牆外的圍牆)。

其他園寢

東井

西井

萬貴妃墓

鄭貴妃墓

世宗妃太子墓

[編輯]

耗費

明十三陵雖屬皇家工程,但總體耗費並無全面的精準紀錄,但部分陵寢的紀錄仍可作參考。1584年動工的萬曆帝陵墓定陵,是十三陵中三大陵墓,1584年動工,歷時6年,當時共耗用800萬銀兩。

安葬朱載垕及三位皇后的昭陵,早年施工不周,完工後一年,建築便出現了地基沉陷的問題。1574年,昭陵神宮監官陶金等上奏說:“六月以來,陰雨二日,本陵稜恩門裡外磚石沉陷。”1575年正月,萬曆帝不得不委派工部左侍郎陳一鬆等提督再修昭陵。第一次興建地面建築,共動用庫銀390932兩,仍未計算當中木植、白城磚、大石窩等費用。後來又有戶、兵二部動用110119銀兩,總計501050銀兩。其中;營繕司又用204422銀兩,虞衡司 13145兩,都水司11......

為什麼明十三陵只有十三個皇帝?

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寢是建在南京的鐘山腳下的明孝陵;明孝陵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制參照唐宋兩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陵佔地長達22.5公里,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陵內植鬆十萬株,養鹿千頭,每頭鹿頸間掛有“盜宰者抵死”的銀牌。為了保衛孝陵,內設神宮監,外設孝陵衛,有五千到一萬多軍士日夜守衛。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時,都曾親往謁陵,還特設守陵監二員,四十陵戶,撥給司香田若干。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孝陵地區成為太平軍和清軍對峙的重要戰場,地面木結構建築幾乎全毀。

明第二帝朱允紋也沒葬進十三陵.

據說,建文帝朱允紋當皇帝前,他爺爺朱元璋就有點不放心,提醒他,你當了皇帝要當心你的那些叔叔不服.並給他留下一個包伏,讓他遇危難時打開.

後來,果然,四叔燕王朱棣發難,兵戎相見.從北京殺到首都南京.大兵很快攻進皇城. 建文帝朱允紋不知如何是好,他忽然想起爺爺當年交給他的那個包,趕緊拿出來,打開一看,是四套僧衣,還有佛家度諜,並且備有剃刀一把……孫子朱允紋很理解爺爺朱元璋良苦用心.當即,三個身邊跟隨的人同他自己剃光頭髮,穿上僧衣,從城角門逃之夭夭……..等燕王朱棣打進皇城時,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不知他逃往哪裡.有人說他乘船逃往海外,所以後來.朱棣派鄭和幾次出洋尋找……然而至今下落不明.

也有人說建文帝朱允紋在某寺廟當了和尚,川了七八十歲才逝去.人們感嘆朱元璋早年當和和尚.給孫子留了一條佛家的生路.

再說說明第七帝景泰帝朱祁玉:

1435年九歲明英宗朱祁鎮繼皇帝位.1449年蒙古瓦刺首領也先進攻大同,大太監王振怕自己的家鄉蔚州有失,鼓動明英宗親征,可是幾場戰役大敗之後,在土木堡皇帝朱祁鎮被也先俘虜,消息傳到京城,就立了他的弟弟朱祁玉為監國,于謙為兵部尚書,主持抵抗.又因也先多次用皇帝來威脅明朝.於是就立朱祁玉為帝,以免了蒙古也先的勒索.在京師抵住了蒙古也先的進攻,也先只好退兵,皇帝拿在手裡的作用沒有了,他就多次派使說要送回英宗,從這一點看他挺厲害.是個妙著.

朱祁玉年號景泰,史稱明景帝.景帝好生犯難.真是讓英宗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大臣于謙說,如今大位已定,沒有什麼怕的,於情於理還是要接回英宗,於是接回了英宗,尊為太上皇,被軟禁在南宮.看來英宗也就要這樣一生了.可是到了景帝景泰八年,景帝朱祁玉患病,讓大將石亨扶持太子主管朝政,史書上說石亨想擁立英宗復辟以邀功賞,就和宦官曹吉祥等幾千人到了南宮,毀牆破門,救出了英宗,英宗復辟成功..英宗復僻後,石亨,徐有貞,等封爵賜官,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被殺.

明英宗皇帝朱祁鎮子的道路太曲折和太複雜了. 明宣宗原以胡氏為皇后,孫氏為妃,後改立孫氏為後,廢胡氏為靜慈仙師。史書記載,胡氏、孫氏兩個皇后都沒生兒子。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一名宮女為宣宗朱瞻基生了個男孩。工於心計的貴妃孫氏偷偷殺死這位連姓名都沒留下來的宮女,抱走她的兒子,謊稱自己所生,取名朱祁鎮。第二年二月六日,不滿三個月的朱祁鎮被正式冊封為皇太子。宣宗突然病逝後,年僅八歲的朱祁鎮於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十日正式登基即位帝,改明年為正統元年,這便是明朝歷史上第一位少年天子英宗朱祁鎮。.他有幾大奇蹟,皇帝親臨戰場不多見,親臨戰場而被俘,被俘而沒有被殺,沒有被殺而又被放回.放回而又復位皇帝成功.他如果哪一道程序上出問題都不會成功.

有人說,景帝當時已明確要換皇位給英宗,英宗自己不知道狀況,石亨,徐有貞為了搶擁戴之功,貿然發動兵變,成功之後,為了剪除後患,殺了于謙,殺于謙可......

明朝哪幾個皇帝沒葬在十三陵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

除危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

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

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分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相關問題答案
十三陵是哪些皇帝?
金陵十三釵是哪十三位? ?
水滸傳是哪個皇帝?
楊門女將是哪個皇帝?
水滸是哪個皇帝?
古代有哪些皇帝?
楚喬傳裡是哪朝皇帝?
雍正後面是哪個皇帝?
天寶是哪個皇帝的年號?
關羽武聖是哪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