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人生觀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5-01-21

道家的人生觀是什麼,

道家的人生觀以老莊為代表,老子持消極無為的人生態度,莊子則把老子的思想作了極度的發揮。莊子和老子一樣都反對儒家的仁義說,他以自然人性論為理論根據,對仁義的桎梏人心作了進一層的批判。他認為人性原本“素樸”,是無知無慾的,仁義的提出和推行,恰恰破壞了人的素樸天性。在莊子看來,現實的人生是處處為物所役,為物所累,這樣的人生,活著不死也沒有益處。莊子志在探究人生究竟,要求擺脫世俗事務對人生的桎梏,從而提出了人生觀的一個重大問題,即人的“自由”。莊子是寓言大師,他用寓言來說明自己的觀點:生活在草澤中的野雞.雖然走十步才啄到一口食,走百步才飲到一口水,但它並不祈求被關在籠子裡受人供養照料。畜養在籠裡固然可以飲食不愁,長得健壯,但卻喪失了自由。莊子的寓意很明顯,他對現實的人生極為不滿,而嚮往理想人生狀態——自由。他既然把現實社會看作是樊籠個人身心的“不善”之物,這樣就把個人與社會對立起來,突出了人的個體存在。因而他所向往的人生自由,無非是人的個體自由。相對而言,老子雖有“成私”、“身存”的觀點,但就其總體傾向看,仍是以探求社會之治道為主旨。莊子所能找到的人生自由,只能存在於主體本身的內心自由之中,即所謂“逍遙遊”;實現這種自由的途徑和方法,也只能依賴於這一玄虛的內心自由。這決不是在對客觀必然性的認識和在對客觀世界進行物質改造中所獲得的自由,恰恰相反,是通過對客觀必然性的自我超脫,或者叫做主動迴避而獲得的自由。這種自由,只能是在想象中的神遊,所以莊子又稱“逍遙遊”為“遊心”。

超世的目由,就得通過超世的方法和途徑來實現。莊子的相對主義,就是一種他在哲學上的解決方法,而相對主義和他的人生觀是互為因果的。生死問題在莊子的人生觀中佔有重要地位,在他的相對主義觀點看來,生死一瞬息,都沒有質的穩定性.因而生與死的界限,也是無法確定的,生與死也就沒有質的區別。莊子又是徹底的自然主義者,在他看來,人與自然界的萬物一樣,同是出於造化之功的一件事物而已。現實的人生既然充滿著痛苦和悲哀,莊子就把死作為人生自由、幸福的最後歸宿,這完全是人生悲觀主義。莊子認為萬物的量是無窮的,其存在的時間是無止境的,它的得失界限是變動無常的,始和終也是轉化不定的。他根據事物的相對性,肯定了人們行為的時(時間性)、俗(空間性),進而認為對行為的善、惡評價也必須因時、俗之變而異,即相同的行為在不同的時期和世俗條件下,會有不同的道德價值,從而肯定了道德評價和道德價值的相對性。這固然具有合理性,但莊子的目的並不在此,他從事物的貴賤因時、俗而異出發,進而誇大這種相對性,得出了“物無貴賤”的結論,認為事物根本沒有質的穩定性,這樣就在善惡觀和價值觀上完全陷入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

總之,莊子人生論的根本目的,是要在現世中求得身(性命)心(精神)兩全。但他的“逍遙遊”的自由只是使心(精神)解脫了世俗的桎梏,卻不能使身(形體和生命)免遭世俗的累患。因此,莊子的人生論還沒有達到邏輯上的自我完滿。莊子的人生論是種以保全自身為宗旨的個人主義的人生哲理。他通過對人為物役現象的批判,肯定了人的個體存在,並由此強調了個體的獨立人格,反映了他對人的個體存在的自覺意識。莊子的人生論與宗法等級制相對立,顯然是對抑制甚至抹煞了個體存在的封建倫理觀的否定。但莊子把解脫人生桎梏的實現,寄於玄虛的內心自由,這就產生了很大的侷限。莊子思想對部分士大夫知識分子來說,既滿足了憤世疾俗、自命清高的心理,又適應其軟弱無力、但求自保的品格。所謂“順世安命”的處世方法,實際上是承認並安於現狀,因而可以與儒家的“樂天知命”、“安貧樂道......

道教的人生觀念是什麼?

我們知道,所謂即對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對於人類生存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人生觀是由世界觀(宇宙觀)決定的。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人生觀。(一)道教對於生命價值的看法道教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道"生"?","?"生萬物。神仙和人是由各自不同的"?"所化生。陰陽五行、精氣神組成而有形體和生命。人的質性是實在的,不是空幻的。認為能生活在現世界是一件樂事--人生難得;認為死亡才是最可怕最痛苦的 所以,道教在理論上強調"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在思想上,不信"命由天定",相信"我命在我,不屬天地",人生命的存亡,壽命的長短,決定於自我,不是取決於天命。鼓勵人們不屈服於天命,要循道修煉性命,爭取長生成仙、與道合一。為此,道教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功和道術,如服食、行氣、吐納、導引、守一、外丹、內丹以及齋醮、符篆、守庚申,等等。因此,道教以樂生、貴生,追求長生成仙為根本教義。這也是道教最根本的人生觀。這一人生觀,反映了道教悅生惡死和對生命價值的高度重視。由此可知,道教是一個非常重視生命價值的宗教。 (二)道教對於人類價值的看法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有無價值?對於人在宇宙中地位的看法,太上老子強調,人有卓越的地位。他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認為人是宇宙中四人之一,且高於萬物之上。道教還通過神、人、鬼的宇宙生命系統來顯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道教認為,宇宙空間是由天庭、仙境、人間,地府構成的。神居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在人間之上。鬼在人下可入鬼魂的中間地位。因此,道教勸人行善,提倡"憑心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勸誡人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同時,也主張修長生之道,行善積德,認為功圓果滿,則神仙可冀。道教還明確強調"萬物之中,人最為貴。"認為人為萬物之靈,通過修道,便可長生成仙。總之,人在宇宙中有一定地位,人生很有價值。 (三)道教對子人格價值的看法在人格價值的問題上,道教從群體出發,崇尚大同、人類平等、和平共處。道教所理想的社會是一個和平、無爭、平等、自由,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勞動,有難共濟,有福同享,人人都能安居樂業,竟其天年的極大公平極大和平的大同社會。在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中講得很清楚。該經之所以以"太平"命名,其目的在於實現理想的"太平"世界。對於道教所崇尚的人類平等、和平共處,施之於社會上人與人之間,沒有血統種族之分與地位卑賤之別,有著很大的積極意義。道教的這一人生觀,無疑是偉大的。道教所理想的人際關係是"齊同慈愛,異骨成親"。"齊同慈愛"即對於物我和彼我同等慈愛,"物我兼容"。道教認為,宇宙、天地、人及萬物皆由道所化生。是故,道教主張不殺生。"異骨成親",即對於並無血緣關係的人視同血親。為做到"異骨成親",道教要求人們鹹行香心,不殺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女自,言無華綺,口無惡聲。如此,則可"國安民豐"、"欣樂太平"。因此,道教把太上(老子)三寶(慈、儉、不為天下先)中的"慈"作為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總而言之,對於個人在社會中的價值問題,道教崇尚眾生......

道教的 人生觀是什麼?

修心養性 延年益壽 無慾無求

道家提倡的人生觀是什麼

道家認為,“道”是產生宇宙萬物的本體,從產生的過程看,是自然而然的,沒有任何外在強加的力量,所以說“道”是“無為”;但從其產生萬物的結果看,一切都由“道”所生,因此又可說“道”是“無不為”。所以,道家不是說“無為”而是說“無為而無不為”;不是什麼都不做,什麼都放棄,而是說按規律、按邏輯自然發展和變化,不去強求。道家思維以順應規律為主,突出的是人在宇宙中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其特點是靜,其工作是疏導,是非常客觀地思索著人的渺小和宇宙之道的博大,所以老子講要復歸於嬰孩,返樸,無為,莊子講要齊物、自然。這個道,所尋找的是如何認同客觀世界,如何把複雜變為樸素和太初,如何找到事物的本質,因此需要服從現實和把問題客觀化,減少自身的疏忽。

現實生活中如何實踐道家的人生觀

道家的人生觀是“道法自然”,即一切的事物都順其自然;“無為而無所不為”,即無所求地力所能及的為社會做出奉獻;“雷鋒精神”就是道家修行的概模。

道教的人生觀念是什麼?

一個人,出生在這個世界,並以人的方式在世界上消失,這就是道教的人生觀。自然而來,自然而去,死後化歸六氣,重融自弗。我命在我不在天,這個說的是道士修煉到一定境界後可以達到的。不以生喜,不以死悲,平靜看待就可以了。

道家思想對我們的人生觀有什麼指導意義

他們都是複製粘貼的,我也不想找什麼資料,我就就著自己的經歷跟你說說吧。

無為,其實它的意思並不是單純的什麼都不做,道家事實上是在強調自然的作用,就是說,當你順應自然的規律,不要人為跨越自然的過程,或者強制改變。無為而無不為,其實意思就是說,當我發現事情可以做,我就順應規律作,我發現事情遇到阻力,我就自然地放下,其實,舉個例子,如果你談戀愛,你發現這個愛情已經沒有意思,失去了味道,你不會因為社會的道德約束而勉強維護感情,而能夠當放手就放手。不過,我說的這個例子不一定好,因為人人有自己的福況,我只是希望你能明白,他的意思就是不要因為社會的約束或者人為的希望而強制改變生活的什麼東西,因為一旦你開始改變一個東西,你就違反了它的自然規律,你就等於拔苗助長,這樣能聽懂嗎?

所以,他對於生活的指導意思,其實說簡單也簡單,因為如果你悟出來了,做起來一點困難都沒有,說難也難,因為如果你無法跳出自己控制事物的慾望或者混亂的思想,你就沒有辦法做到,永遠都不能。

指導就是,學會認清並且順應自然的規律,該幹什麼的時候就幹什麼,不要因為自己的主觀願望刻意去改變什麼,比如說,一個很小的小孩希望去旁邊玩沙子,他媽媽突然說:“別玩了,髒!”然後,就要試圖阻止小孩,其實,這個時候,就是利用自己的父母權威來壓制小孩自然的探索的本性,這將會給他的未來留下深刻影響,負面影響。

然後,當你能夠用一種欣賞的,而非得失的眼光看整個世界,你就會懂得放手的妙處,你不去希求得到什麼東西,你就是這麼生活,體驗每一刻的生活,不去處心積慮的要獲得什麼,就是順應自然過好每一刻,這時候你會發現,反而你生活中具備了所有你需要的美好的東西,你會覺得生活非常快樂,充實,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能夠明白嗎?這個很難理解,除非有一天你達到這個狀況,否則光是說很難讓你清楚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道教的精髓是什麼?和佛教有何區別?

道教的出現應該在春秋末年,以老子被尊稱為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為標誌。老子主要的主張是:“人間由己不由他”、“天道和諧,天人合一”、“無為成大為”,他的著作《道德真經》被尊為道教的經典著作,從唐朝開始被尊為中國的國教,宋朝開始發展,宋、元、明時期為昌盛時期。

而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佛教則是外來宗教。許多人見廟就拜,見佛燒香,但骨子裡的內容都是道教的。道教的歷史源遠流長,道教的文化源頭可以追溯道傳說中的軒轅黃帝時期。道教的文化滲透在中國人的骨髓和血液裡。道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底。比如:人們常說為人處世要有“道理”而不說“佛理”,講“道德”而不講“佛德”,人們會把一樣事物叫“東西”而不叫“南北”,為什麼?因為“東西”兩個字是源於道教文化裡“東為木、西為金、南為水、北為火、中為土。”的五行觀念。中國人的屬相和農(陰)歷節日春節、元宵、端午、清明、七夕、中秋、重陽、冬至等均為道教文化。

現在,人們往往做很多佛教的禮節,常說“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常說求菩薩保佑升官發財,常說保平安健康,等等,其實都錯了。因為佛教沒有求升官發財這一項,佛教只頹廢講保佑你平安,去災去難,佛教講的是“四大皆空”!講的是隻有斷去凡塵間的俗願,來生輪迴才會有一個好人間。是一種頹廢的人生觀。而道教則講究的是今生如何做的事情。

《道德經》裡的第一章就講從無到有的觀點,講的是萬物均是從無到有,即無中生有。華南地區的人喜歡拜道教的關公求財就是這個道理。

道教研究的是世間現有的事物的變化和規則,通過分析來預測讓人逢凶化吉,在道教裡求升官發財是對的,而佛教講的是因果關係,前生造就後世,是現世無法改變的。

在佛教前求長壽更是可笑,因為佛教講的是前生和來世,而道教講的是追求今生的長生不老,認為“人間由己不由它”。

一個人一出生,他的先天前世就已經註定了,來生誰也不知道,今生只能認命了。其他宗教都認為誰也改變不了了。但道教卻認為人的今生是可以改變的,是可以通過身邊的事物來改變今生的,比如:靠風水、靠運程、而靠讀書(為明白道理),等等。這就是道教的一命二運三風水四功德五讀書的觀點。

為什麼在古代道教裡說“天地之間、獨佔鰲頭”而佛教講的是“阿彌佗佛,佛祖保佑”?這是什麼道理?道教說的是天地之間,只有讀書才會獨佔鰲頭,才會有可能改變自己的一生,這表明自己的人生是可以通過周圍的事物來改變的。而佛教說的“阿彌佗佛”就是在遇到事情或問題時候只能讓佛祖來保佑了,講的是四大皆空,寄希望在來世。

佛教和道教的區別是什麼?

作為兩個不同的宗教體系,他們兩者的區別太多了,包括教義,神仙體系等,但最大的區別是佛教是外來傳入的,道教是中國本土產生的

道家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道家思想的精髓就是一個“道”字道的運行法則是“自然”稱“道法自然”世間什麼東西的行為最接近老子所說的“道”呢老子的回答是“上善若水”水的習性似乎於“道”境界要自己去領悟,看《老子》的人有千千萬萬,從《老子》中得到悟出道理的有政治家,有道士,有文學家,科學家,中國人,也有外國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領悟,悟出來的道里也不相同,但是都說得非常有道理。所以想領悟《老子》是非常難的,單老子的開篇第一句“道可礎,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從古到今註解不下30多種。道教說,“道可道”的“道”是悟道,名可名的“名”是法器。也有人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道是可以說的,但是不是一般人可以說,名可以去爭取,但是不是我們一般人爭取的名”又有人說意思是“能說出來的道理不是永恆道理,能叫出來的名,不是永恆的名”我對那一句的理解是:道:萬物的運行法則,可以簡稱“規律”。名:就是所有我們能看到的實物的具體表現,簡稱“實物”全句的意思是“規律可以是你以前看到的規律,但不是永遠都會是這個規律,實物可以是你常常看到的樣子,也可以不是這個樣子”,意思是說,”萬物的運行法則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具體表現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如果你懂編程就好,名:相當於“類”裡的成員數據,表示每個對象的特徵屬性,道:就相當於“類”裡的成員函數,表示對象的運行規則,與方法。哲學上,道=心 名=物 。老子認為“道”是主宰這個世界的動力,從這可以說明,老子的哲學觀是客觀唯心主義。有很多人,分不清,主觀唯心主義,與客觀唯心主義,還有唯物主義的區別。如果你對這個有興趣,我可能接著和你說

相關問題答案
道教的人生觀是什麼?
人生觀是什麼?
一個人的世界觀是什麼?
創造說人生就是什麼?
科學的心理觀是什麼?
俗稱的長生果是什麼?
道德的德解釋是什麼?
樓道里的防火牆是什麼?
你的愛情觀是什麼?
烴的衍生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