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如何繁殖?
泥鰍要怎麼繁殖?
泥鰍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技術泥鰍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1998年縣水利局水產站進行了“泥鰍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試驗”,共獲受精卵43萬粒,培育各種規格苗種28.6萬尾,現將主要技術總結如下。泥鰍的繁殖與苗種培育泥鰍屬底棲小型經濟魚類,在二齡時性成熟,開始產卵。成熟的雌鰍肚大腹圓,胸鰭圓滑,個體大於雄鰍。泥鰍的生殖期一般在4~8月份,5月下旬到6月下旬,水溫25℃左右時,是產卵盛期。泥鰍分批產卵。用做繁殖的親魚,要選擇體色正常、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的,雌鰍最好選取體長15釐米以上、體重30克以上腹部膨大的個體,雄鰍可以略小。泥鰍的人工繁殖苗種培育及養成技術親鰍來源與選擇。親鰍可從溝塘捕撈或到集貿市場上選購。選擇的標準是:2齡以上,體形端正、色澤正常,無傷病。雌鰍選擇體長15釐米,體重30克以上,且腹部膨大、柔軟,輕壓腹部有卵粒流出;雄鰍略小於雌鰍,輕壓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雌雄配比1:3。泥鰍的生殖(繁殖習性)泥鰍為多次性產卵魚類。在自然條件下, 4 月上旬開始繁殖, 5 一 6 月是產卵盛期,一直延續到 9 月還可產卵。繁殖的水溫為 18 一 30 ℃ ,最適水溫為 22 一 28 ℃ 。泥鰍的人工繁殖、苗種培育及養成技術催產在水泥池中進行,面積5平方米,池深0.8米,注入水深0.3米,水為經曝晒的機井水,水溫控制在23-25℃。產卵池中設置卵巢,用沸水煮過的棕皮或水草做成,將產卵巢用竹竿固定在產卵池的中央。催產藥物用絨毛膜激素(HCG),每尾雌鰍用1000國際單位,雄鰍劑量減半。藥液注射量為0.1-0.2毫升。泥鰍的人工繁殖技術開春後,修整好魚池,用生石灰消毒後注入新水,待池水藥性消失後,將親魚按雌雄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麵積放300克左右。當池水溫度上升到20℃左右時,就要在池中放置用棕片、柳樹鬚根或水草等做的魚巢。放置魚巢後要經常檢查並清洗上面的泥塵汙物,以免泥鰍產卵時影響卵粒的粘附效果。泥鰍喜在雷雨天或水溫突然上升的天氣產卵。泥鰍繁殖前的準備工作繁殖泥鰍必須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為產卵孵化做好各項準備工作,以保證順利產卵和孵化,提高魚苗的成活率。 泥鰍的人工繁殖半人工繁殖:是採用人工催產自然繁殖泥鰍的方法。選擇成熟親鰍,按雌、雄的比例 1 : 1 . 2 一 1 . 5 組成。注射催產藥物:鯉或鯽腦垂體(簡稱 PG ) ,每尾鰍用 1 一 2 個,或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簡稱 HCG )每尾註射 800 一 1000國際單位,或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簡稱 LRH-A ) ,每尾註射 80 一 150 微克。 sannong.cuncun8.com/...=16251
泥鰍怎麼繁殖
泥鰍的自然繁殖方法簡便。開春後,修整好魚池,用生石灰消毒,然後注入新水,待池水藥性消失後,將親魚按雌雄比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麵積放300克左右。當池水溫度上升到20℃左右時,就要在池中放置用棕片、柳樹鬚根或水草等做的魚巢,放置魚巢後要經常檢查並清洗上面的汙泥沉積物,以免泥鰍產卵時影響卵粒的粘附效果。泥鰍喜在雷雨天或水溫突然上升的天氣產卵。產卵多在清晨開始,至上午10時左右結束,產卵過程需20分鐘~30分鐘。產卵時親魚追逐激烈,高峰時雄鰍以身纏繞雌鰍前腹部位,完成產卵受精過程。產卵後,要及時取出粘有卵粒的魚巢另池孵化。以防親魚吞吃卵粒。同時補放新魚巢,讓未產卵的親魚繼續產卵。產卵池要防止蛇、蛙、鼠等危害。
泥鰍的人工繁殖方法與家魚相同。使用的催產劑種類與劑量按每條雌鰍計,分別為:鯉魚垂體0.5個~1個,或青蛙垂體2個~3個,絨毛膜促性腺激素100國際單位~150國際單位,或者類似物。微克~10微克。雄鰍劑量減半。溶劑注射量為0.1毫升~1.2毫升,採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4號針頭注射。注射部位為腹部線,胸鰭腹鰭之間,也可背肌注射。因泥鰍喜鑽動,注射時可用溼紗布包著(露出注射部位)。注射後放入產卵池中,此後的工作與自然繁殖相同。水溫在20℃~25℃時,經10小時~15小時就會發情產卵。
若採取人工授精。可將已注射催產劑的雌雄泥鰍分別暫養於小池或網箱中,水溫在18℃~25℃時,經10小時~15小時後,輕壓雌鰍腹部有卵粒流出,即可採用幹法進行人工授精,操作方法與注意事項均與家魚相同。卵粒人工授精後隨即上巢。方法:取清水一桶,將魚巢平鋪桶底,然後一人輕輕抖動魚巢,同時攪動水體,另一人徐徐將卵粒倒入桶中,使卵粒均勻上巢。上巢後再轉入到孵化池中孵化。
泥鰍的受精卵在水溫20℃~30℃範圍內都能正常孵化,一般2天左右可孵出魚苗。用小容器靜水,勤換水(每天2次)孵化效果最好,每升水放孵400粒~600粒為宜。孵化時要避免震盪。
剛孵出的鰍苗不能自由活動,因頭部附著在魚巢或其他物體上,以卵黃為營養。在池中孵化的魚苗一般留原池培育,水深保持在20釐米~30釐米,每平方米密度以500尾~1500尾為宜,密度過大時應取出部分魚苗另池培育。
鰍苗孵出3天開始攝食。此時應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黃或魚粉懸浮液,一日數次,投喂量以1小時內吃完為限。過2天~3天改投水蚤、輪蟲、搗碎的絲蚯蚓或蠶蛹等。經10天左右的培育,魚苗長到1釐米時即可轉入到魚種池中飼養;密度小的可留池培育,過1個月左右,魚苗長到3釐米上下時再轉入到魚種池,也可直接放入稻田、池塘或坑函中進行成魚飼養。
種池面積以30平方米~50平方米為宜,放種前要清池消毒,並施基肥培育餌料生物。放種量為每平方米30克(800尾~1000尾)左右。魚種下池後半月內投喂粉末狀的配合飼料,每天投飼兩次,投量為魚種重量的3%~5%。夏季魚池水淺水溫高,要隨時注意水質變化,勤換新水。當魚種長到10釐米左右時,進入成魚飼養階段
泥鰍繁殖一般什麼時候
泥鰍繁殖4 月上旬開始繁殖, 5 一 6 月是產卵盛期,一直延續到 9 月還可產卵。繁殖的水溫為 18 一 30 ℃ ,最適水溫為 22 一 28 ℃ 。
泥鰍的人工繁殖、苗種培育及養成技術催產在水泥池中進行,面積5平方米,池深0.8米,注入水深0.3米,水為經曝晒的機井水,水溫控制在23-25℃。產卵池中設置卵巢,用沸水煮過的棕皮或水草做成,將產卵巢用竹竿固定在產卵池的中央。催產藥物用絨毛膜激(HCG),每尾雌鰍用1000國際單位,雄鰍劑量減半。藥液注射量為0.1-0.2毫升。
泥鰍的人工繁殖技術開春後,修整好魚池,用生石灰消毒後注入新水,待池水藥性消失後,將親魚按雌雄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麵積放300克左右。
當池水溫度上升到20℃左右時,就要在池中放置用棕片、柳樹鬚根或水草等做的魚巢。放置魚巢後要經常檢查並清洗上矗的泥塵汙物,以免泥鰍產卵時影響卵粒的粘附效果。
泥鰍家庭怎麼養殖和繁殖
泥鰍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屬鯉形目,鰍科,花鰍亞科,泥鰍屬。英文名:Oriental weatherfish 。
體細長,前端稍圓,後端側扁。吻突出,眼小;口小,下位,呈馬蹄形。脣軟而發達,具有細皺紋和小突起。頭部無細鱗;體鱗極細小,;體表粘液豐富。背鰭無硬刺,起點在腹鰭起點上方稍前;尾鰭圓形,尾柄上、下方有窄扁的皮褶稜起。體灰黑,並雜有許多黑色小斑點,體色常因生活環境不同而有所差異。
泥鰍喜歡棲息於靜水的底層,常出沒於湖泊、池塘、溝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層,對環境適應力強。泥鰍不僅能用鰓和皮膚呼吸,還具有特殊的腸呼吸功能;當天氣悶熱或池底淤泥、腐植質等物質腐爛,引起嚴重缺氧時,泥鰍也能躍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氣,而由腸壁輔助呼吸,當它轉頭緩緩下潛時,廢氣則由肛門排出。每逢此時,整個水體中的泥鰍都上升至水面吸氣,此起彼伏,故西歐人對它有“氣候魚”之稱。冬季寒冷,水體乾涸,泥鰍便鑽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膚不致乾燥,並全靠腸呼吸維持生命。待翌年水漲,又出外活動。由於泥鰍忍耐低溶氧的能力遠遠高於一般魚類,故離水後存活時間較長。在乾燥的桶裡,全長4-5釐米的泥鰍幼魚能存活1小時,而全長12釐米的成魚可存活6小時,並且將它們放回水中仍能活動正常。泥鰍多在晚上出來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蟲、甲殼動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類等,有時亦攝取水底腐植質或泥渣。泥鰍2冬齡即發育成熟,每年4月開始繁殖(水溫18℃),產卵在水深不足30釐米的淺水草叢中,產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沒的旱草上面。孵出的仔魚,常分散生活,並不結成群體。
除西部高原地區外,我國自南到北各處都有此魚生長。
泥鰍個體雖小,但其分佈甚廣,任何水域中都有,一年四季均可捕撈。其生命力強,資源豐富,還是一種營養豐富的小水產品。泥鰍肉質細嫩鮮美,每百克可食部分的蛋白質含量高達18.4-22.6克,比一般魚類高;還含有脂肪2.8-2.9克,熱量100-117千卡,鈣51-459毫克,磷154-243毫克,鐵2.7-3.0毫克,以及維生素B1、B2和煙酸。多食泥鰍有治療疾病之作用。泥鰍性味甘、平。《醫學入門》中稱它能“補中、止洩”。《本草綱目》中記載鰍魚有暖中益氣之功效;對解渴醒酒、利小便、壯陽、收痔都有一定藥效。它對肝炎、小兒盜汗、痔瘡下墜、皮膚瘙癢、跌打損傷、手指疔瘡、陽萎、腹水、乳癰等症均有良好的療效。其常見的藥用食法主要有三種:
1、取適量泥鰍放在清水中,滴入幾滴植物油,每天除去汙水,換入清水,待它排去腸內泥水汙物後洗淨入鍋,文火烘乾,研末備用。服時每次取5克,溫開水送下,一月三次。此法對急慢性肝炎都有療效;還可治黃疸、保肝、促使腫脹的肝脾回縮。
2、用活泥鰍適量,按上法處理後,與等量的鮮活蝦煮湯食用,可以治療腎虛引起的陽萎。
3、每次取活泥鰍200克,用花生油煎至透黃,加入適量的水和鹽,煮熟後食用,具有補脾、壯腎和健胃之功效。
泥鰍的粘液內服可治小便不通、熱淋;外用能治白癬與漆瘡(因漆中毒而生的皮膚病)。
【別名】魚鰍
【來源】鰍科動物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的活體及粘液。四季可捕捉,洗淨即可。
【性味歸經】甘,平。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利尿除溼。用於急、慢性傳染性肝炎,水腫,皮膚瘙癢,痔瘡下墜。
【用法用量】 2~3錢,每日3次,研粉服;或1~2兩燉湯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養殖技術】
......
泥鰍家庭怎麼養殖和繁殖?
泥鰍最適宜的溫度是24—27度的水溫範圍,自己建池養的話投資少,收益快,很簡單。
首先是建造一個適合泥鰍居住的池子,在家的周圍,房子前面後面周圍合適的地方選擇水源進的,避風但是陽光充足的地方,池子不要太深1米左右即可,池下用水泥抹平幹了之後放入青泥再注入水,一尺左右就可以了,然後就可以放種魚苗了。
放魚苗時不要太多。一平方米40—50尾就可以了,要選那些沒有傷的,健壯的,而且大小要均勻的,大小差別太大的話會出現大魚吃小魚的事情。投食時也要注意了,泥鰍是雜食性魚類,米糠,豆餅,麥麩,蠅蛆都是它們的飼料,一般一天投放三次就行不能太多,避免被撐死,它們會自己食用。在餵食過程中可以適當的加些有機肥,但是一般10—15天加一次就可以了,不要加的太多,換水要勤快。捕食時,可以採用捕大留小的方式,放乾池水,然後捕食。但是要留一定的泥鰍苗,可以有利於高產。
注意泥鰍和黃鱔不要放在一個池子養,否則黃鱔要吃掉泥鰍的,而黃鱔池裡放泥鰍是為了不讓黃鱔纏繞在一起。夏至是養殖投放黃鱔的最佳時機,養殖的朋友不要錯過最佳時機哦。
如何進行泥鰍人工繁殖
工具/原料:泥鰍
步驟/方法:
一、專池養鰍
1、飼養池建造:選擇光照良好,溫暖通風,交通便利,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3公里內無汙染源的場所建造飼養池。養鰍池土質為中性或微酸性黏質土壤。
2、清池消毒:鰍种放養前15天用生石灰清池消毒。
3、鋪施底肥:以有機肥為主,培育大量的浮游動物作為泥鰍的餌料。放苗以後,逐步加強飼料投喂,並追施有機肥料。
4、飼料投喂:泥鰍食性雜,水中的小動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機碎屑等都是它喜歡的食物。人工飼養還應投喂蛆蟲、蚯蚓、小雜魚肉、蚌肉、魚粉、畜禽下腳料等動物性飼料及麥麩、米糠、豆渣、餅粕等植物性飼料。
5、定時、定點、定質、定量投喂:投喂量視水質、天氣、攝食狀況而定,水溫適宜時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水溫較低時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
6、水質管理:泥鰍放養後,根據水質肥瘦情況適時追肥,培養浮游生物,使水體始終處於活爽的狀態。
7、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檢查泥鰍的活動、吃食、病害等情況,同時,觀察養殖池有無滲漏水,泥鰍有無逃逸現象,水泥池要每天清除殘留飼料,做好日常記錄。
二、稻田養鰍
在稻田放養泥鰍,可以利用田中蚯蚓、搖蚊幼蟲、水蚤和雜草等天然餌料生物,投喂少量的飼料,就可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由於泥鰍生活力強,即使在稻田放水晒田時,能鑽進溼泥裡利用腸道和皮膚呼吸來維持其生命。所以泥鰍是稻田養殖較理想的對象之一。
三、家庭養鰍
即利用房前屋後或菜園坑和蓄水池進行泥鰍飼養。一般可按每畝投入長3~4釐米的嫩苗4000~5000尾放養,也可與黃膳、鯉魚放在一起混養。平時注意投飼和施肥,如剩飯菜、畜禽糞、菜葉等,飼料要植物性與動物性配合使用。同時控制好水質,當發現泥鰍竄出水面“吞氣”時,表明水體中缺氧,應停止施肥,並更換新水。
泥鰍是怎麼交配的
黃鱔生殖季節約在6-8月,在其個體發育中,具有雌雄性逆轉的特性,即從胚胎期到初次性成熟時都是雌性(即體長在35釐米以下的個體的生殖腺全為卵巢);產卵後卵巢逐漸變為精巢;體長在36-48釐米時,部分性逆轉,雌雄個體幾乎相等;成長至53釐米以上者則多為精巢。當年幼魚只能長到20釐米,2冬齡的雌魚才達成熟期,體長至少為34釐米。最大個體可達70釐米,重1.5公斤。黃鱔產卵在其穴居的洞口附近,產卵前口吐泡沫堆成巢,受精卵在泡沫中藉助泡沫的浮力,在水面上發育,雌雄魚都有護巢的習性。 鱔魚胚胎髮育到第一次性成熟時為雌性,可是從第二次性成熟開始時它又變成雄性了。這就是說,黃鱔在一生中既當媽又當爹。
養一畝泥鰍自然繁殖要多少種鍬
一畝左右,可放3—4釐米長的嫩苗5萬—10萬尾。 飼養池建造 選擇光照良好,溫暖通風,交通便利,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3公里內無汙染源的場所建造飼養池。養鰍池土質為中性或微酸性黏質土壤。面積100~300平方米,池深80~100釐米,水深30~50釐米。 清池消毒 鰍种放養前15天用生石灰清池消毒。留池水10釐米深,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00克化水全池潑灑。 苗種放養 鰍种放養前用3%的食鹽水浸浴消毒10分鐘。選擇晴天中午每平方米放體長3~4釐米的鰍種50~60尾。 飼料投喂 泥鰍食性雜,水中的小動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機碎屑等都是它喜歡的食物。人工飼養還應投喂蛆蟲、蚯蚓、小雜魚肉、蚌肉、魚粉、畜禽下腳料等動物性飼料及麥麩、米糠、豆渣、餅粕等植物性飼料。 定時、定點、定質、定量投喂。投喂量視水質、天氣、攝食狀況而定,水溫適宜時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水溫較低時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投喂量佔在池泥鰍體重的百分比:3月,1%~2%;4~6月,3%~5%;7~8月,10%~15%;9月,4%。不同水溫條件下植物性飼料和動物性飼料投喂比例:水溫低於10℃或高於30℃時,少投或不投;水溫11~20℃,植物性飼料佔60%~70%,動物性飼料佔30%~40%;水溫21~23℃,植物性飼料和動物性飼料各佔50%;水溫24~29℃,植物性飼料佔30%~40%,動物性飼料佔60%~70%。 水質管理 泥鰍放養後,根據水質肥瘦情況適時追肥,培養浮游生物,使水體始終處於活、爽的狀態。水溫達到30℃時,及時更換新水,並增加深度,以降低水溫,防止浮頭。發現泥鰍時常游到水面吞氣時,表明水中缺氧,應停止施肥,立即注入新水。越冬季節,12月至次年2月可不投喂,只需增加池水深度,在池角放入豬牛糞,以提高水溫,確保泥鰍安全越冬。 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檢查泥鰍的活動、吃食、病害等情況,同時,觀察養殖池有無滲漏水,泥鰍有無逃逸現象,水泥池要每天清除殘留飼料,做好日常記錄。 =========== 泥鰍人工飼養 分類:其它實用技術/養殖 適用範圍:不限 (1)專池養鰍。一般為專門從事泥鰍養殖的生產者所採用的養殖方式。池塘以泥底為好,如果是水泥池,則應鋪泥土15—20釐米深。池塘面積不宜太大,以一畝左右為宜,每畝可放3—4釐米長的嫩苗5萬—10萬尾。在放苗前應鋪施底肥,以有機肥為主,培育大量的浮游動物作為泥鍬的餌料。放苗以後,逐步加強飼料投喂,並追施有機肥料,投喂的餌料主要種類有米糠、豆餅、麩皮、豆渣、蠶蛹粉、蚯蚓及食品加工廢棄物等。肥料有人畜禽糞、農作物禾稈堆肥等。如水溫高於30℃或低於10℃時,投餌量應減少。一般飼養8—10個月可以捕獲,高產的每畝可達250—400千克。每尾體長15釐米左右,體重10—15克達到商品規格。 (2)稻田養鰍。在稻田放養泥鰍,可以利用田中蚯蚓、搖蚊幼蟲、水蚤和雜草等天然餌料生物,投喂少量的飼料,就可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由於泥鰍生活力強,即使在稻田放水晒田時,能鑽進溼泥裡利用腸道和皮膚呼吸來維持其生命。所以泥鍬是稻田養殖較理想的對象之一。稻田建設與養其他魚類一樣,在 田中挖掘一個或幾個魚溜,面積2—3平方米,深約50釐米,魚溜與魚溝相通,魚溝開成“田”字或“井” 字型。進出水口都要設置攔魚設施防逃。每畝稻田放養體長3釐米左右的鰍苗1.5萬—2萬尾,注意避免使用石灰和農藥,適當投餌和施肥,秋季收稻穀後起捕,或灌水繼續養殖,於翌年開春耕田時再捕撈上市。一般每畝稻田可收穫泥鰍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