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恐懼死亡?
人為什麼對死亡有恐懼感
我以前總說人對死亡的恐懼僅僅是對臨死前無限痛苦的恐懼,假如人們走向死亡的過程就像睡覺一樣安寧,誰都不怕死了。
但隨即我自己的觀點就站不住腳了,我先想到了司馬遷,宮刑的痛苦或者有甚於臨死前的痛苦,他卻沒有選擇死,因為他有未盡的事業,於是我又補充人對死亡的恐懼還來於他有未盡的事業。我又舉例來支持我的這個觀點:母親對孩子,有的時候母親活著的原因是為孩子,她害怕自己死後沒人照顧自己的孩子,照顧好孩子就是她未盡的事業,所以她不選擇死。
但隨即我的觀點又有漏洞:有些人對死亡的恐懼來自於對死後的茫茫未知。他們或許認為死後還有所謂靈魂的存在,以及死後他們要到另一個世界去,他們既不怕臨死前的肉體痛苦,又沒有未盡的事業,他們仍然怕死就是因為他們認為死後他們還會以一種形式存在,他們對這種形式存在的不確定性產生恐懼。舉例:一些宗教徒,他們苦行修道,已到了物我兩忘、再無生唸的境界,然而說到死亡他們還是充滿恐懼,他們怕自己到達不了自己修度的天堂。再例:祥林嫂,她死前問“我”人死後有沒有所謂天堂與地獄,可見她已經不少次的想到了死,唯一阻礙她的是她不確定死後的存在形式。
於是得到結論,人怕死的原因有三:人怕臨死前的痛苦、人有未盡的事業、人對死後的茫茫未知。
然而我自己又是帶點自虐傾向的,我被這個問題重重包裹,於是我決定關掉手機斷絕所有聯繫,靜靜地躺床上發呆,等待自己睡去,我也不知何時才真的進入睡眠狀態,只知道轉天早上挺疲憊。
後來我突然覺到,“想死”與“怕死”是兩個概念,不想死的人未必怕死,我想的那個司馬遷的例子就是例證,司馬遷不想死,因為有未盡的事業,這是一種慾望,但他並不怕死,他很豁達的看待生死道:“人總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比鴻毛。”於是我們還發現有許多人完成了自己的夙願後自行了斷自己的生命,他們當初不死並不是怕死而是還不想死。所以“慾望說”也不成立,有慾望只能讓人不想死,並不能讓人不怕死。可見人有未盡的事業能支撐人活著,那是一種動力的貫穿而不是恐懼的拖延。那些貪生的人只是不想死罷了,他們貪生其實在貪圖生存的安逸,他們對已知安逸的貪戀其實正反襯出對未知痛苦的恐懼。
問題想到這我必須要給自己一個答案了,不然就真的糾纏不清了,也是該下一個結論的時候了。
一句話:人對死亡的恐懼來自人們對未知的痛苦的示弱。
人類為什麼會對死亡產生恐懼?
現代心理學家發現,人與動物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人對不存在的東西會產生恐懼——他們自己也對這種現象感到奇怪,因為他們不知這種恐懼從何而來。探查這個問題是非常有意義的,它可以比我們探查一部作品更為有效地觸及心靈的祕密通道。照英國神學家詹姆士·裡德的說法“許多恐懼都是來自我們對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的不理解,來自這個世界對我們的控制。”、“為了實現完滿的人生,需要我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獲得控制恐懼的力量。”在現代社會,恐懼越來越有力地折磨著我們,到了每一個人都無法規避的地步,這讓我想起十九世紀英國詩人和散文家麥爾慈說,他將提這樣一個問題:“宇宙對人類是友好的嗎?”這個懸而未解的問題,困擾著許多自恃聰明的人,讓人倍感世界的無常。正是由於人的有限與渺小,比之於宇宙與世界的深不可測,差距太大,才使人對許多無法理解的事物生出恐懼。比如,直到今天,在有很多人都幼稚地認為“四”、“十三”這些數字會給他們帶來不祥,可見,面對世界的無常,人是多麼脆弱而無助。
還有許多具體的事物,也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使人不得不恐懼。比如,苦難,或者說精神創傷,在我們的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不說人類歷史上那些血腥、黑暗的段落,就是現在,思想貧困,情感頹廢,愛情正走向慾望,高貴的精神正在世俗化的生活中退席,暴力增加,無處不在的核威脅,等等,都已經把人類推向了危險的邊緣。這個問題重重的世界,不是人類所能輕易承擔的了。尼采所預言的“超人”並沒有誕生,而現代人卻承受著“超人”才能承受得起的重負,這就是他們為何恐懼和絕望的原因。讓我們回想一下古典神話中那個亞特拉斯吧!他可以把世界扛在肩頭在北非海岸邊的亞特拉斯山上散步,他這樣做並不費力,因為他是亞特拉斯!但是,如果他將這個世界放在肩我們的肩上,我們就會立刻被壓垮,因為我們只是一個普通的人,無法承受這個重擔。精神問題也是如此。人從文藝復興之後被確立為宇宙的中心,存在的終極,人便開始要為自己的生存負責,這就好比把亞特拉斯肩上的世界扛在人的肩上一樣,最終會被壓垮。人要為自己所作的付出代價,如同猶太人殺害了撒勒人耶穌要付出集中營的代價一樣,每個人可以說都在付出代價。一次又一次存在的挫折,把生存的嚴峻性擺到了每個人的面前。在弗洛伊德時代,人類遭遇的還只是性受挫,到現在,成了生存的受挫,顯得更加嚴重了。悲劇也許正是這樣開始的:人作為有限的存在,根本無力為自己承擔一切。我現在回憶古代聖徒跪在神面前禱告的情形,他們可以將心中一切的煩惱、痛苦、不幸向那位至高者傾訴,傷心的眼淚可以向他而流,難以負荷的生存重擔可以交託給他,是多麼幸福啊!
可是,二十世紀的人類選擇了自我承擔的道路,這樣,離棄了神聖的信仰,除了人的顧影自憐之外,在有誰來安慰我們呢?當我讀著梵高寫給他的戀人的書信時,我感到這個孤獨的畫家是那樣地需要愛與慰藉;立體主義繪畫大師比加索,一生都用立體法繪畫,將人抽象成一些線條和方塊,可是,他將他的妻子與情人卻畫得充滿人性,這說明畢加索希望在這些情人的肖像中找到安慰;弗洛伊德在寫給戀人的信中說:“小公主,當你來到我身邊時,請無理性地愛我吧!”這說明弗洛伊德也渴望在愛中得到安慰,只是,他說出這樣的話來,是太可怕了。弗洛伊德認為性是一切事情的最終目的,他在理論上並不相信有愛的存在。因著他作為一個人,裡面就有一個原初的渴望真愛的本質,這個本質將咒詛弗洛伊德那種以性為中心的思想。當他說出“請無理性地愛我吧”這句話時,他裡面所受到的衝擊大概可以用恐懼顫慄來形容了。
梵高、畢加索、弗洛伊德的例子指明瞭一個共同的事實:人與自我分離了,即存在與本質的分離。就如卡夫卡所說的那樣......
人們為什麼會恐懼死亡?
因為沒人知道死亡.
是對未知的恐懼.
當然,人既然活著還有什麼不能解決的呢?
其實,人之所以害怕死亡,有個我覺得比較重要的原因是對生的渴望!
參考資料:對生的渴望
人為什麼害怕死亡?
因為生存是人性的最大本能和本性,而死亡是對生存的最大否定或摧毀。為了有效地維護和延長生存,人類(乃至所有生物都)本能地進化或產生出一種對死亡的恐懼感。死亡恐懼感的作用是為了使人類遠離對生存有害、危險的場景和環境。一旦一個人沒有了死亡的恐懼感之後,那麼,他離死亡的時候也往往不會太遠了。
根據分子心理學原理,死亡恐懼是我們大腦中記載著“死亡”這個信息載體分子的強負電及其對應的負面激素(如過量的腎上腺素)造成的。“死亡”信息子負電的過高的確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給我們造成不必要的死亡恐懼感。但如果死亡信息分子的負電能過低,往往會使主體對死亡的不在乎和漠視,這很容易導致主體的自殺。所以總體上講,適度的死亡恐懼是有利的,至少是利大於、遠大於害。
為什麼人對死亡會感到恐懼,是天生的嗎
人們總對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懼,進化決定,如果人類對一些可能對人類造成傷害的事物不恐懼的話,則可能受到傷害,恐懼使我們對那些事物避開,進而免遭傷害,就像很多人會對鬼魂感到恐懼一樣,儘管大部分人認為鬼不存在,可是進化仍讓人害怕,對鬼魂、骸骨、血、的一種害怕,其實是對死亡的一種害怕,而這種害怕有助於人類避開死亡,進而對種群有些積極影響,對蛇恐懼也正是此理,當然,如果接觸的多了,發現並沒有那麼可怕,那麼天然的恐懼就會消失,就像樓上所說,但恐懼是先天的,戰勝是後天的…比如養黃鱔、養蠶,人們對蛇、對毛毛蟲害怕,可不怕黃鱔、蠶,不正是後天的接觸嗎?
人究竟為什麼會害怕死亡????
因為你的害怕來源於你的思想,也就是說人的肉體將要死亡,但思想還不會死去。人的思想是由人的大腦構成的,而大腦又是肉體的一部分。人們常說人死後會有靈魂,其實指的是人的思想沒有死去。但死去的人究竟如何,恐怕沒有人會知道。 我們不是那些先賢,也並非勇士。所以希望害怕死亡的人,就更應該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善待自己周圍的人,不要在將來感的自己浪費了時間和生命。
恐懼死亡的原因
佛法認為,首先是人們在死亡問題上存有斷見。斷見就是認為人死了以後一切都沒有了,都歸於幻滅。這種斷滅論使人變得非常的現實:既然人死後一切金錢財富、名利權勢都將喪失,那麼能抓住的只有是眼前的享受。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如果這個人好吃,就要想方設法嚐遍天下的美食;如果這個人重名聲,就會不惜代價地追求美名;如果這個人喜歡權勢,就會不擇手段地爭奪。我們仔細觀察社會,這種人大有人在。斷見給人一種非常大的壓迫感,促使人們陷於對現實生活無休止的爭奪。每個人都清楚,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必須好好把握,否則將會招致終身遺憾。這種否定死亡的觀點,不僅給個人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甚至還影響到了整個地球。人們做什麼事情沒有長遠目標,只顧眼前利益,比如砍伐森林、填湖造田,最後還是人類自食苦果。雖然當今社會器物的發明與創造日新月異,政法制度日臻嚴密,但是文明與野蠻仍然是並駕齊驅,光明與黑暗仍然是平分秋色,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也就是對死亡的斷見論。其次,生命的脆弱以及無常的迅速,也是造成世人對死亡恐懼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各種天災人禍對生命很容易造成危害。特別是當今人類面臨的災難非常多。比方說環境汙染、水資源缺乏、惡性病的流行以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製造與蔓延、放射性元素的擴散,還有社會治安的惡化、交通事故頻繁發生,我們只要環顧世界,這些現象隨時隨處可見,生命就是這麼脆弱。所謂人生無常。無常是什麼呢?我們一般不會意識到這個無常,但事實上任何生命從出生開始就一步步走向死亡。北京一家臨終關懷醫院院長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生命就像一條射線,人的壽命如能活到一百歲,也就是三萬六千五百天,那麼從出生的那天起,生命就進入一種倒計時的狀態。對於這個狀況,很多人有一種掩耳盜鈴的心態。我們上晚課的時候,有一段普賢菩薩的警眾偈說得非常好:“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年輕人往往把自己的生命想象成處在一種無限期的狀態當中,以為來日方長,這是錯誤的。《投胎經》講人的壽命如果保養得好可以活過百年。即便如此,也是非常短暫的生命。隨著時光流逝,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孩不知不覺就變成了青年,變成了壯年,乃至變成老年。時間過得非常快,有一首詩中說得好:“歲歲年年花相似,年年歲歲人不同”。佛法把人的壽命比做行雲流水,比做朝露,可以說是恰如其分。第三個原因人們不瞭解死亡,不知道死亡後往哪裡去。清朝有一才子名金聖嘆,因修祖廟被處以極刑,他對死亡看得非常瀟灑。他說,砍頭是最痛的事情,一刀砍下又是最快的事情,想不到這二者他都得到了。臨刑前他還對他的兒子說,豆腐乾配花生米吃起來跟火腿一樣的味道。看來很瀟灑,但就在臨刑前的一剎那,過去砍頭之前要敲三通鼓,就在三通鼓敲完了的一剎那,他吟了一首詩:“鑼鼓三通響,西山日已斜;黃泉無客棧,今宵落誰家?”可見他還是恐懼,因為他不知道死了以後往哪裡去。死亡並非終點人死後到底是不是什麼都沒有了?佛法告訴我們死亡並非終點,生和死是一個整體,死亡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也是反映生命整體意義上的一面鏡子。實在說來,沒有一個人不曾經死而復生過,每個人在轉生到這個世界上之前,不知道死過多少遍了。所以我們所謂的誕生只不過是死亡的反面而已,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或者像大門,從外面看是入口,從裡面看是出口。死亡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過程和感受又是如何?從佛法看,我們的生命是由一系列連續不斷的意識構成的。最初的一個境界是生有意識,最後的一個境界是死亡意識,在兩者之間有一個境界,叫做中陰,是一個由舊變新的境界。它是由極微薄的四大和合而成,知覺力是活人的7倍,記憶力是活人的9倍,狀貌類似於生前的肉身,身高大約相當於......
為什麼人會懼怕死亡
因為生存是人性的最大本能和本性,而死亡是對生存的最大否定或摧毀。為了有效地維護和延長生存,人類(乃至所有生物都)本能地進化或產生出一種對死亡的恐懼感。死亡恐懼感的作用是為了使人類遠離對生存有害、危險的場景和環境。一旦一個人沒有了死亡的恐懼感之後,那麼,他離死亡的時候也往往不會太遠了。
根據分子心理學原理,死亡恐懼是我們大腦中記載著“死亡”這個信息載體分子的強負電及其對應的負面激素(如過量的腎上腺素)造成的。“死亡”信息子負電的過高的確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給我們造成不必要的死亡恐懼感。但如果死亡信息分子的負電能過低,往往會使主體對死亡的不在乎和漠視,這很容易導致主體的自殺。所以總體上講,適度的死亡恐懼是有利的,至少是利大於、遠大於害。
更多細節請百度搜索、參閱“分子心理學原理”(百度文庫)的相關內容。
人為什麼在死亡面前 會那麼恐懼
誰也無法知道,自己在面臨死亡的時候到底是不是恐懼,或者是釋然根本就談不到能不能戰勝死亡前的恐懼心理這一說,因為無論如何觸懼,結局都是一樣的。。。。
人為什麼會對死亡有恐懼???當一個人不怕死了他就能成功嗎?他就能擺脫煩惱嗎?
我也有過和你一樣的想法
死亡並不恐懼,恐懼的是你自己在害怕什麼
每個人都會經歷死亡,所以不只就你一個,朋友~
你現在要做的是怎麼過好每一天,每一分鐘,知道嗎?
就算直到死了,也沒有什麼了,因為你活過,開心過,笑過,哭過,什麼都做過了啊,
呵呵,把自己放開就好了,不要太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