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的化生子什麼意思?
中國各地傳統習俗中關於沒有成家的人死後怎麼喪葬
沒有成家之前走上黃泉路的青年男女,民間稱作“少年亡”。父母雙親健在而其身先死的男女嬰幼少年兒童,民間惡言稱其謂“化生子”。無論是“少年亡”還是“化生子”,未成年人死亡一般不舉行葬禮。多是用幾塊普通木板釘成長方形木匣,俗稱“火匣子”,將死者收殮,早上死,下午即擡上山挖坑埋葬。十二歲以下的小孩死亡,民間則認為是“誆人的鬼”投的胎,專門來陽間哄人的。埋葬之後,慣用一隻土筐子扣在墳頭上。嬰兒及不滿週歲的月娃子死後頭下腳上將其倒埋之,民間說這是對“化生子”的懲罰,是為了不讓其再投胎來陽間哄人誆人。
枝江市有哪些民俗
枝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在問安鎮關廟山發掘的 新石器時代遺址和境內出土的文物證明,早在6000年前,枝江地域上已有原始的農業、牧業生產,並形成了原 始的社會部落。周時稱丹陽,屬楚。春秋前期乃楚都所在地,後為羅國。戰國時仍名丹陽。因長江至此分枝而得名枝江,屬南郡。
枝江是一個典型的漢文化區,風俗習慣與其它漢族地區大同小異。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代觀念改變了枝江人對民俗的看法,原有的繁冗習俗大多簡化或者拋棄。不過,重要的節日習俗仍舊保留至今。
一,節令習俗
先談談節令民俗。
首先是春節。與舊時相比,枝江人較完整的保留了春節的舊俗,正月初一凌晨,即“夜分”,或者“向晨”時,舉家燃放鞭炮,至晨方歇。大年初一,則是春節之始,依序拜年,初一是男方家長,初二是女方家長,這是自古流傳的,保留至今。古籍記載,有初一“謁廟社”之說,在我的記憶中卻沒有這樣的情景,甚至連廟宇都甚少見。初七“入日,靈辰,忌、春陰”, 元宵節習俗保留較完整,“吃元宵,懸燈結彩,火樹銀花”,小時的記憶中尚存元宵節的熱鬧場景,現在卻不多見了,一般情況下,春節休假八九天後人們就開始復工,元宵節不復以往的重要。古籍中有“焚柏枝、拓葉為炬火,取驅社鼠意”,我想,這項習俗早已湮滅在歷史長河中了。
二月“社日”。祭祀土地,這項風俗早已不復存在了。
三月“清明”,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節日。主要體現在家族祭祀上,祭拜先人,上燈(古語為標紙幡),以燈之多寡驗後之興衰。古籍中還有“上已”之說,懸薺菜於門,兒童作風鳶戲。玄薺菜的風俗早已不多見,戲風鳶卻是三月的重要活動。
四月“浴佛”,寺廟作“龍華會”。我的記憶中,沒有有關龍華會的點滴痕跡,這又是一項遺失的習俗,不過也許是當地寺廟太少的緣故吧,與寺廟有關的習俗大多早已廢棄。
五月,懸艾於戶,是日,龍舟競渡。“懸艾”是當地一直保留至今的風俗,以艾草插於門戶窗口,以起到辟邪淨庭的作用,其實,懸艾草在枝江已不僅僅是五月獨有的活動,家有喜事,例如喬遷,紅喜等等,家裡一般都會插上艾草。
七月,最主要的是“七夕”,婦女以彩縷穿七孔針,陳瓜果於庭,以“乞巧”。七夕風俗在當地已不多見,“乞巧”活動更是早已湮滅在歷史長河中,傳統的七夕也有被西方情人節取代的趨勢。
八月“中秋”,這項民俗保留較完整,但以往的活動現在也淡化了好多。
九月“重九”,登高覽勝,蒸糕飲菊,插茱萸以辟邪。是日釀酒,曰“重陽酒”。這些舊俗現在已不多見。在當地,可能重陽已經只是一個文化名詞了吧。
十一月“冬至”,也叫“亞歲”,好像沒什麼節日意義了,僅僅是一個節氣日而已。
十二月“臘八”,寺院做“臘八粥”,人們開始醃臘肉,做“臘酒”,24日是傳統小年,貼門神。除了臘八節以外,枝江當地十二月的節令習俗保留的相當完整,傳統小年依然是每年極其重要的一個節日。
二,人生禮儀習俗
比較重要的有“添生”、“逢生”、“報喜”、“洗三”。
首先,“添生”。添生是生兒生女的事情,人們把它當作傳宗接代和養老送終的頭等大事。
臨生時,懷生婦女和家人非常緊張,常言道:“兒奔生,娘奔死,只隔閻王一張紙”。
建國前,人們相信“婆婆經”,懷生婦人,一旦發作,房屋的門、窗、櫃門都打開。缸、罈子和罐子的蓋子也要一個不漏地揭開。遇到難產,緊口罈子,罐子要摔成碎片,房前屋後的石板也叫它翻身。
其二是“逢生”,第一個跨進添生大門的叫逢生人。無論是官是民、是富是貧。主人都要以禮相待,弄些東西逢生人吃,老人們甚至認為:逢生人的思想、才華、德行、氣質等就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