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中以的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5-01-21

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有以 yǒu yǐ

1. 有道理;有規律。

例:《詩·邶風·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2. 有所作為。

例:《老子》:「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3. 有什麼。

例:《孟子•梁惠王上》:「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4. 表示具有某種條件、原因等。

例:《史記•淮陰侯列傳》:「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動詞: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c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d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介詞:

a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b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c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d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3、連詞:

a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b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c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d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f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餘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4、副詞:

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文言文中"以"的意思有哪幾種

一、介詞,相當於“用”。例句:

1、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記》

2、 以衾擁覆,久而乃和。《送東陽馬生序》

3、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核舟記》

4、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二、介詞,相當於“把、拿”。例句:

1、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陳涉世家》

2、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3、 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童趣》

4、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劌論戰》

三、介詞,可譯成“因、因為”。例句:

1、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

2、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3、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四、有時與“是”連用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送東陽馬生序》

2、是以眾議舉寵為督。《出師表》

3、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

五、介詞,可譯為“憑藉”。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曹劌論戰》

3、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詞,相當於“從、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隆中對》

七、介詞,譯為“按照”。例如: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八、連詞,相當於“用來、以便”。例句:

1、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陳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隆中對》

4、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九、連詞,表示順承,相當於“而”,也可不譯。例如:

1、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小石潭記》

3、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隆中對》

十、連詞,譯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十一、通“已”,已經。例如:

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十二、作動詞,譯為“認為、以為”。例句:

1、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兩小兒辯日》

2、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3、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4、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已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字義

〈動〉

1. (象形。象蛇形。一說原與“子”同字。本義:停止)

2. 同本義 [cease;stop]

雞鳴不已。——《詩·鄭風·風雨》。傳:“已,止也。”

德音不已。——《詩·小雅·南山有臺》。傳:“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記·項羽本紀》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列子·湯問》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後漢書·列女傳》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3. 又如:不已

4. 完成,完畢 [finish]

已,成也。——《廣雅》

已事遄往。——《易·損》。注:“竟也。”

且曰吾已。——《左傳·昭公十三年》。注:’猶決竟也。”

有司已於事而竣。——《國語·齊語》。注:“畢也。”

5. 又如:已矣(完了,逝去)

6. 治癒 [cure]

已大風、攣踠、瘻癘治癒大風、攣踠、瘻、癘(等重病)。大風,麻風病。攣踠,手腳彎曲不能伸展。瘻,脖子腫。癘,惡瘡]。——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副〉

1. 已經 [already]——表示動作變化達到的程度

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2. 如:已裝不卸(喻已成定局,無法改變)

3. 以前 [before]。如:已先(從前;先前);已事(往事)

4. 罷了,算了 [well]。如:已乎(算了)

5. 太 [too]——表示程度

無已大康,職思其居。——《詩·唐風》

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6. 又 [also]——表示行為的頻率

周子居常雲:“吾時月不見 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世說新語》

7. 最終,終歸 [finally]

其所以貫理焉,雖億萬已不足以浹萬物之變。——《荀子》

8. 已而,然後 [then;after that]

庭中始為籬,已為牆。——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相關問題答案
在文言文中以的意思?
賴以生存的中以的意思?
徐噴以煙中以的意思?
文言文中之所以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其的意思?
文言文中向的意思?
文言文中好的意思?
文言文中然的意思?
文言文中得的意思?
文言文中如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