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農業改造?
請問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與教訓有哪些?
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
1.在土地改革基礎上趁熱打鐵,不失時機地引導個體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走出了一條先實現合作化,再逐步實現機械化的道路。
2.逐步過渡,即從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的臨時互助組、互助組,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再到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合作社。
3.採取了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以及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國家幫助的原則,引導農民自願聯合起來。
4.在合作化過程中,實行了正確的階級政策,即依靠貧下中農,鞏固地團結中農,對富農採取從限制到逐步消滅的政策。將對經濟制度的改造和對人的改造結合, 把消滅剝削、剝削階級同改造富農分子結合起來。
教訓:
第一,社會主義改造也有歷史遺留問題,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後期,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 對農業合作化主要是要求過急和工作粗糙;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則主要是公私合營的面過寬,改組過多,對許多工商業者的處理和使用上也不很適當。 從而在後來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人們的生產和工作的積極性受到打擊。但這只是工作中的偏差,與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功績相比,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的社會主義改革不是對社會主義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狀態;而是對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不適應生產力 發展要求的部分進行調整和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目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基礎上搞經濟建設,要正確對待資本主義,充分利用它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報告中, 毛澤東指出:“由於中國經濟現在還處在落後狀態,在革命勝利以後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內,還需要儘可能地利用城鄉私人資本主義的積極性, 以利於國民經濟的向前發展。”然而,隨著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實施,1955年以後,隨著三大改造進入了高潮,中國也開始了消滅資本主義的過程。 並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和建國初期中國“一邊倒”的外交戰略,使中國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基本上採取的是 “要貿易不要投資”的政策。形成了閉關鎖國的局面。
第三,無論領導革命或建設工作,都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絕不能急於求成,犯主觀性急的毛病。指出用革命的方式解決建設的問題, 解決生產力大發展的問題,是毛澤東、黨中央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認識上的誤區,並導致了實踐中一系列重大偏差的發生。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踐證明, 經濟變革和經濟建設不適宜採用群眾運動的方式,只有一切從實際出發,按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才能避免急於求成,大起大落,保證經濟的快速發展。
我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是什麼
建國初期,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最主要原因—分散、落後的個體經濟很難滿足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建國初期,社會生產力落後,分散、落後的個體經濟很難滿足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逐步克服農業同工業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中共中央積極引導農民組織起來,走集體化道路,故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社會主義改造中的對農業的改造的途徑
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就是把個體農民的生產資料私有制逐步改造為農民的集體所有制。這種改造,是通過合作化的途徑實現的。在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黨提出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按照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國家幫助的原則,採取了從低級到高級的一系列逐步過渡的形式。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意義
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完成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第一,它標誌著社會主義基本經濟 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我國曆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牌.它為進一步發展我國的生產力,使全國人民逐步過上富裕的生活,為我國今後的發展和進步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第二,黨在實踐中創造性地開闢 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即創造了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逐步過渡的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同時把經濟制度的改造和對人的改造相結合,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馬克思和列寧關於對資產階級和平贖買的設想.這是國際共運史上的偉大創舉,以新的經驗和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步驟是建立( )
ABC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內容是什麼
土地改革後的中國農村,基本上實現了“中農化”。在老解放區,由於種種原因又出現了土地買賣和兩級分化的現象。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農民得到土地後,下一步該怎麼辦?根據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必須進一步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把農民引到互助合作的道路上來。
土地改革後的農村都建立了互助合作組,由於土地買賣和兩級分化,有的地區不少互助組癱瘓了。1950年7月,山西省委組織考察組到武鄉縣進行考察後寫出了《山西武鄉農村考察報告》,同年山西省長治地委也寫出了《關於組織起來的情況與問題的報告》。兩個報告持相同的觀點,認為要解決互助組消沉渙散的問題,必須使互助組增加新的內容,才能夠有效的增加生產。那麼山西所說的新內容是什麼呢?那就是要把互助組轉變成以土地入股為特點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山西省委在寫給華北局的《把老區互助組提高一步》的報告中還主張用增加公共積累、擴大初級社按勞分配部分的比重這些新因素,限制富農發展,逐步戰勝農民的自發趨勢,逐步動搖、削弱直至否定私有基礎。
當時,劉少奇和華北局對山西省委的上述主張持不同意見,認為:鞏固互助組的主要問題是充實互助組的生產內容,而不是去動搖其私有的基礎。強調搞農業集體化,那是將來的任務,並要以國家工業的強大發展和農業機器的大量使用為條件。華北局對山西省委報告的批覆和劉少奇同志的批語和他在不同場合的講話都對山西的主張提出了批評。劉少奇認為山西的做法是“錯誤的、危險的、空想的農業社會主義思想”。
但是毛澤東不同意劉少奇和東北局的意見,並明確支持山西省委的意見。從這裡也可以看到,在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期是存在著爭論的。後來,劉少奇和華北局的薄一波、劉瀾濤遵從了毛澤東。從而在中央“統一了思想認識”並早在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前於1951年9月,中央召開的第一次互助合作會議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後又經修改,於同年12月下發各級黨委試行。一直到1953年2月經毛澤東進一步修改後才作出正式《決議》發給全黨實施。
對農民“兩個積極性” 的誤判
在土地改革後,農村面臨的中心任務是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生產力,改善廣大農民的生活狀況。這時由於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漲,農業生產力已經獲得一定程度的解放。但是,毛澤東認為個體農民靠單幹增產是有限的,必須發展互助合作,強調合作比單幹強。他還認為土改後的農村陣地,社會主義(即集體所有制)不去佔領,資本主義就必然會去佔領。他指出資本主義也可以增產,但時間會更長,且是一條痛苦的道路,農民又會兩級分化。他強調:我們不能走資本主義道路,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即社會主義大農業的道路。他認為民主革命時期,工農聯盟是建立在土地革命基礎上的。在土地革命完成後,農民已經不再滿足於此了。共產黨要有新的利益給他們,這就是社會主義。他指出:以前那個反地主、打土豪、分田地的聯盟是暫時的,土改後農民又會發生分化,所以只有領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農民富裕起來了才能進一步鞏固工農聯盟。
這時,有一些地區,實際上已經出現了兩級分化的現象。一部分農戶由於天災、人禍又陷入貧困之中,還有一些鰥、寡、孤、獨的貧困戶的困難,互助組也無力解決,因此他們不得不出賣剛分得的土地。毛澤東認為:為了防止少數農戶又走向貧困化,為了阻止農民賣田賣地,唯一的辦法就是搞合作化,總之他從各個方面強調了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毛澤東還認為,對土改後的農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不僅必要,而且也是可能的。他提出,土改後的農民有兩個積極性(這一思想也反映在1951年的決議草案中):一是作為個體經濟、小私有者的農......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政策
在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中,黨制定並貫紶執行了依靠貧下中農(包括原來是貧農而在土地改革後變成的下中農以及老中農中的下中農),鞏固地團結其他中農,發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後消滅富農剝削的農村階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