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執政地位是什麼?
為什麼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1、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中國的近現代歷史充分證明了這樣的道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有了共產黨,中國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在長期革命鬥爭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現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選擇。
歷史的主體是人民,歷史的選擇最終要通過人民的選擇來實現。人民群眾之所以信任、選擇和支持中國共產黨,就是因為共產黨是為人民服務的,是能夠滿足人民需要的。在舊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最迫切的要求,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獲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毛澤東說:“人民要解放,就把權力委託給能夠代表他們的、能夠忠實為他們辦事的人,這就是我們共產黨人。”中國共產黨適應人民的需要,領導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共和國。新中國成立後,已經站起來的中國人民希望國家繁榮富強,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黨適應這種需要,領導人民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而奮鬥,並順應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偉大成就。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人民擁護和選擇的結果。
2、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由中國共產黨領導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從根本上說,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中國能夠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這個宏偉目標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國共產黨。
第一,堅持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需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擺脫國家貧窮落後面貌,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是中國人民的百年追求和夢想。近代中國歷史反覆證明,企圖通過走資本主義道路使中國實現現代化,根本行不通。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保證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正確方向,才能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保證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斷取得進步,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第二,維護國家統一、社會和諧穩定,需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就沒有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安居樂業。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歷來是中國各族人民最關切的頭等重要的大事。近代中國,深受外國入侵、軍閥混戰和政局動盪之害。中國人民對此刻骨銘心。在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以科學理論為指導,憑藉其豐富的執政經驗和駕馭全局的能力,統籌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發展,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夠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和諧穩定。
第三,正確處理各種複雜的社會矛盾,把億萬人民團結凝聚起來,共同建設美好未來,需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且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差異較大,面臨著各種複雜的社會矛盾。只有正確調整和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集中一切資源、力量和智慧,解決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保證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順利解決前進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才能凝聚人心、?正聚力量,共建美好未來。江澤民指出:“要把十幾億人的思想和力量統一和凝聚起來,共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沒有中國共產黨的統一領導是不可設想的。”
第四,應對複雜的國際環境的挑戰,需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當前,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敵對勢力仍然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戰略。在複雜的國際局勢下,只有以堅強的政治核心把全國各族人民團結起來,才能保證我國真正走獨立自主的和平發展道路。中國共產黨就是這樣一個能夠......
黨的執政地位是否牢固主要取決於( )。
民心向背是衡量黨執政基礎是否牢固的根本標準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誰決定的
中共的領導和執政地位,不是憲法賦予的,不是自封的,是由自身條件決定的,是在長期艱苦卓越的鬥爭中形成的,是中國人民在歷史的進程中經過比較、鑑別做出的正確選擇。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是由它的什麼和什麼決定
1 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2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
3才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才能最廣泛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黨的執政地位是否牢固主要取決於什麼
黨的執政地位是否牢固主要取決於黨的執政能力。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對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是對執政環境的準確把握,是對黨自身狀況的清醒認識,反映了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根本要求。大力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是關係中國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關係中華民族前途命運、關係黨的生死存亡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課題。
執政能力——認識的深化。
從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共產黨已執政55年,而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已經在根據地和解放區執政了20多年。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我們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積累了豐富的執政經驗。
在戰爭年代,黨善於根據形勢的變化,提出反映廣大人民群眾願望和要求的綱領。經濟上,採取正確的方針政策,兼顧社會各階層的利益;政治上,實行普遍的民主選舉,建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政權;文化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在執政方式上,注意正確處理黨政關係,反對黨委包辦或代替政府的工作。在黨執政的地區,黨和政府的各級幹部艱苦奮鬥,勤政為民,樹立了前所未有的“親民”形象。正是依靠這些,黨贏得了民心,匯聚起越來越大的力量,最終戰勝了國民黨反動政權。
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同志把執政比作“進京趕考”,提出“兩個務必”,強調“必須向一切內行的人們學經濟工作”,在作風和本領兩個方面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黨通過民主選舉,建立健全了工人階級領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人民民主政權。我們黨在紛繁的頭緒中抓住主要工作,恢復和發展了遭到多年戰亂破壞的國民經濟。同時,面對幹部隊伍中出現的貪汙腐化等問題,還開展了反對貪汙、反對浪費、反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
1956年9月,在歷史的轉折關頭召開的黨的“八大”,科學判斷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正確規定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作出了關於經濟、政治、文化和黨的建設的戰略部署,表明黨對執政問題的認識達到新的水平。但是,這些正確的認識和決策沒能堅持下去。在隨後相當長一段時間,由於黨的領導人沒有完全搞清楚執政黨應有的角色和定位,越來越強調階級鬥爭,直至發動和領導了長達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認真研究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與此同時,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執政黨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黨,執政黨的黨員應該怎樣才合格,黨怎樣才叫善於領導”這一重要問題,強調加強黨的領導必須改善黨的領導,提出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我們黨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確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開創了執政興國的新局面。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在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同時,努力探索和加強執政黨建設的新途徑。1989年12月,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們的黨是執政的黨,黨的領導要通過執政來體現。我們必須強化執政意識,提高執政本領。”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他又進一步明確提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胡錦濤同志強調指出:“我們黨是執政黨,黨的各方面建設,最終都應該體現到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上來,體現到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上來。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著重研究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若干重大問題。會議一致認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在機遇和挑戰並存的國內外條件下,我們黨要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必須大力加強執政能力建設。......
黨的執政地位的鞏固歸根到底要靠什麼
黨的執政地位的鞏固,歸根到底要靠自身理論、路線、綱領、政策和實踐的先進性;抓住了先進性建設,就抓住了黨的建設的根本,抓住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關鍵。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是怎樣形成
不是自封的,是長期以來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是經濟基礎決定。當時中國人民飽受剝削…中共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革命烈士捨己為人…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怎樣確立的
黨的確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人民的正確選擇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黨的執政地位是否牢固主要取決於什麼
1994年9月25日至28日,中國共產黨十四屆四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議集中討論黨的建設問題,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分析了國內外形勢和黨的狀況,就加強黨的建設的幾個重大問題作出如下決定。
一、黨的建設面臨的形勢和任務
(一)我國正在進行偉大而艱鉅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今世界發生大轉折,各種政治力量的鬥爭錯綜複雜,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較量日趨激烈,我們正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進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機遇,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將有力地推動我國的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再上新的臺階,從而保證我國能夠取得更加主動的地位,勝利地跨入二十一世紀。
中國共產黨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核心力量。我們黨作為執政黨,肩負著歷史的重任,經受著時代的考驗,必須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
(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建設取得巨大成績。
--在思想建設方面,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勇於探索、勇於創新,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重新確立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
--在理論建設方面,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結合起來,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創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一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在政治建設方面,制定和執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增強了在這條路線基礎上的全黨團結。
--在組織建設方面,恢復和逐步健全民主集中制,廢除實際存在的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推進幹部隊伍和各級領導班子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完成了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和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交接,鞏固和發展了黨的隊伍和組織。
--在作風建設方面,恢復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大力倡導求真務實,堅持不懈地開展黨風建設、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十六年來我國在各方面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偉大勝利,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的。鄧小平同志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做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不愧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是無負於人民重託和希望的執政黨。
(三)1992年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的重要談話和黨的十四大,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十四大確立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提出用這一理論武裝全黨,宣告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指明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制定兩個文明一起抓,在本世紀末實現小康的戰略規劃;闡明瞭加強黨的建設和改善黨的領導的歷史性任務和指導原則。
十四大以後,黨為落實上述各項任務進行了多方面富有成效的工作。出版《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全黨認真學習和研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三中全會通過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有力地推動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加強宣傳思想工作,積極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大反腐敗鬥爭的力度,取得階段性成果。黨對民主和法制建設,對教育工作、統戰工作、民族工作以及其他各項工作,也都作出了部署。現在,各方面的大政方針已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都要求強有力的黨的領導,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
(四)黨的建設是同黨的政治路線......
黨的執政基礎是什麼
所謂執政基礎是現代政黨政治的一個重要範疇,是指一個政黨之所以成為執政黨的前提和條件,或者說是其執政合法性的依據。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最集中的體現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也就是說黨的領導、黨的執政地位是建立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的基礎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