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社會責任意識?
怎樣培養低年級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小學生的責任教育應該從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多個環節入手。應該從學習實踐中培養,從行為實踐中培養,從家庭實踐中培養,從社會實踐中培養。
怎樣培養小學生社會責任感
俗話說“教育須從娃娃抓起,”責任感的培養也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就是培養學生完成自己分內事的積極性,是使學生在完成自己分內事的過程中形成一種道德義務感,並對自己的行為過程和行為結果持一種認真負責的態度?從責任對象上,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就是使學生對自己?他人?家庭?集體?社會和生態環境承擔起自己應有的責任?
為什麼現在的小學生這樣缺乏責任感呢?究其原因,是父母、老師從小就剝奪了孩子為自己承擔責任的機會,在這過分的溺愛,沒有懲罰的教育中,孩子的責任心慢慢地淡化和消失了。當今充滿競爭的時代,我們更應該認識到培養學生責任感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下面我主要從五個方面來談談小學生責任感的培養:
1.完善制度,規範培養體系
我將《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作為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行動準繩。
1.1建立值周值日製度,負責檢查每天學生在校的表現,及時記錄。把學生表現於期末“優秀學生”的評比結合起來讓學生平時的行為表現時時處於集體的輿論監督之下,使學生能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從而比較自覺地遵守規範。
1.2“模範之星”評比制度:根據班級檢查考核結果,通過自評、小組評,班主任打分等方式,每個月評選出一名“模範之星”,為其他學生樹立生活中的榜樣。學生在整個評價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慢慢演變,逐步由“他律”向“自律”轉變,實現了教育的目的。研究實踐證明,制度的健全,使自律與他律有機結合,是實現學生責任意識養成的最有效的手段。
2.情景創設,激發學生的責任心
2.1以身作則,感染學生。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教師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責任心之上。”事實證明,身教勝於言傳。因為小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性和向師性,生動的榜樣具有極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因此,教師自身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表現出高度的責任感,用自己的形象感染學生,形成“對人真誠,對己反省,對集體奉獻”的班風,從而讓學生自覺地樹立對自己、對集體、對社會的責任意識。
2.2樹立榜樣,潛移默化。少年兒童的可塑性很強,模仿是他們的天性。著名社會學理論家班杜拉認為,兒童通過觀察榜樣人物的行為,相應地會去模仿他們而習得一些社會行為?因此,教師要發動學生尋找身邊體現責任感的好人好事,每週召開一次班會,每月評選班級責任之星,並以此為契機讓每位學生審視自己的思想行為?榜樣不僅起到示範作用,還對全班學生道德品質的養成起到促進作用。
3.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責任心
我以各種節日為契機,培養對他人負責的意識。如每年三八節讓學生為母親做一件事(洗頭、洗腳)讓母親開心;教師節給老師一聲祝福;國慶節向祖國母親道一聲祝福;元旦節向親人表示新年祝福;開展“手拉手”互助活動:一是開展對本校貧困學生的幫助活動,二是為在地震及各種意外之下需要救助的人捐款活動。
我們積極協助家長開展家庭責任教育活動。定期通過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孝親敬長等教育,讓他們在此活動中體驗當家長的不易,從小學會關心父母;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校園環境建設,變原來的被動接受為主動投入宣傳,有效地增強了學生們的愛心、孝心、誠心、自信心和責任心,培養了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提高了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適度懲罰。提高學生的責任心
4.1讓學生體驗到自己過失的後果。孩子是體驗中長大的,不是在說教中長大的。孩子進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比如每天要自己整理書包,有的孩子由於粗心忘帶備品,結果第二天就沒有上好他喜歡的課。我想他以後不應該會犯同樣的錯誤了。
......
小學生應具備的社會責任感有哪些
熱愛祖國、關心他人、誠實守信、保護環境、遵守交通規則
怎樣評價小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
小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
有利於從小開始
注重素質的綜合提升
高的學生應該有怎樣的社會責任意識
一、什麼是責任?
1、使人擔當某種職務和職責;2、個人份內應做的事;3、做不好份內應做的事,因而應該承擔的過失。簡言之,任職、份內事、因過失而受查處等是責任的三層基本含義。
二、高中學生的社會責任:
1、對自己負責;2、對他人負責;3、對集體負責;4、對家庭負責;5、對社會負責;6、對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負責。
其中自我責任是基礎和根本。責任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都以責任相聯結,都通過履行責任來體現,來昇華。我們每個人,除了要對自己負責,還要承擔對父母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應該時刻記著要努力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就讓我們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敢於擔負責任的中學生吧。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To allow mor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activities 多讓學生參加社會活動
學生的社會責任有什麼?
當代青年學生肩負著特殊的歷史使命——他們是未來民族復興的擔當者、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牢固樹立社會主義價值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柏拉圖在《法篇》中曾指出:“教育是造就好人的方式”,“教育乃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青年學生是學校教育的產品,把青年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學校的根本辦學目的,也是學校的職責。要達到這一目的,既要以傳授科學與人文知識為基礎,更要以培養優良的思想品格為保證。人類的進步當然離不開科學知識,但科學知識是一把雙刃劍,掌握在不同人的手裡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思想是科學知識的制導系統。但在相當一段時期裡,在我們身邊,曾經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科學知識輕思想教育的問題。基於此,對廣大青年學生堅持不懈地進行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就更加有了緊迫性和重要性。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青年學生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並且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特別是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災過程中,當代青年學生展現了新生代人的強烈愛國情懷與人文風采,展示了他們的高度社會責任意識。實踐證明,這一代青年學生是能夠擔當社會責任和民族復興大任的,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新一代踐行者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生力軍。這也同時證明,多年來我們所努力建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已經在相當程度上廣泛深入人心,成為了青年學生們的精神寄託。
第一層次——針對人的低層次需求即自然需求,進行社會主義基礎文明教育。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尊重生命教育、遵守道德教育、遵守法律教育,簡言之“三尊(遵)”教育。
尊重生命,這是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價值理念。英國著名哲學家霍布斯曾講過一句名言:“人的安全乃是至高無上的法律。”在當代法學中,人的生命是最高價值,其核心價值有四個:自由、正義、秩序、效率。對待生命的態度,反映著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因此,我們要把尊重生命作為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價值理念。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而落實以人為本首先要尊重人的生命。尊重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生命的意義教育。通過認識生命的價值、端正對生命的態度,教育學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愛護生命。二是生存教育。據統計,我國每年有1.6萬中、小學生死於各種事故,對青年學生進行生存教育迫在眉睫。生存教育也就是自我保護意識和技能的教育,如安全防範教育、逃生教育等。三是心理健康教育。據統計,十幾年來,我國心理疾病患者出現了明顯的低齡化趨勢,目前約有20%的兒童處於抑鬱狀態;在15-34歲的青年人中,自殺已經居於死亡原因的第1位,而自覺接受心理健康診治的不到10%。心理疾病已經成為困擾青年學生的重大問題。心理疾病的實質是心理需求與心理滿足的矛盾已經緊張到了一定的程度。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進行健康心理需求教育、合理實現心理需求教育、合理引導宣洩心理需求教育,並建立完備的心理介入、干預機制。
遵守法律,增強法律意識。據調查,我國青少年犯罪年齡較以前平均提前了2-3歲,18歲以下青少年犯罪每年以超過100%的比例增長,14歲以下青少年犯罪的增長率更是超過前者的一倍以上。我國青少年的法律意識、規則意識之淡薄令人吃驚。法律意識、規則意識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法的準則是:誠實生活,毋害他人,各得其所。第三世界國家移植西方民主制度沒有一個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這些國家的國民缺乏法律意識和規則意識。因此,應當教育廣大青年學生樹立法治觀念,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內人人自由,法律之外沒有民主的觀......
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幾點看法
責任感作為道德情感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一個道德情感貧乏,缺乏責任感的人是不會真正關心他人,無法與人真誠合作的,也無法適應未來社會的。如何使孩子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合作、學會負責,培養他們健全人格、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已成為教育界的主流意識。
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學校德育的中心任務之一。以德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如果離開了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就不可能全面實現,人的發展也就不會完善。人類發展的目的在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其人格豐富多彩、個性充分發展;使其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家庭和社會成員,作為一個公民和生產者、技術發明者和有創造性的理論家,來承擔各種不同的責任。因而我們必須從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以及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世紀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來認識培養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必要性。
一、拓寬責任教育渠道,提高學生的責任認識水平。
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過程中主要存在兩大矛盾。一是教師期待學生社會責任感水平與學生現有社會責任感水平之間的矛盾,即實驗目標與學生現狀之間的矛盾。在這對矛盾中,教師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二是學生期待的社會責任感與學生現實社會責任感之間的矛盾,即學生自身的內部矛盾。這兩對矛盾決定了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動力源。教師的引導是外部動力,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是內動力。實驗只有在充分調動各種動力的前提下,組織實踐活動,才能獲得成功。
1、營造有利於責任感培養的環境,以環境感染學生。
①創設校園責任教育點。把學校的每一處硬件設施,建成美麗、規範、整潔的學習場所和學習工具,讓每一棵樹都說話,每一段牆壁都教育人,使它們成為無聲的教育者。推行校園衛生和班級財物責任包乾制,以規範管理約束學生。在校園醒目處,張貼“責任”標牌;充分利用校廣播臺、黑板報、牆報等媒體進行宣傳,教育學生人人知責任,人人盡責任。
讓學生了解學校各種榮譽,激發學生責任心。特別是學校自2010年來所走過的創建之路,以及學校獲得的“陝西省教育先進單位”、“陝西省衛生單位”和“志丹縣文明單位”等眾多榮譽,對學生的責任感培養能起著很大的激勵作用。
②建立責任感培養制度。在課題組內部有明確的分工,校長室圍繞責任感開展德育活動;少先隊圍繞責任開展班隊活動;教研處圍繞責任感開展評課活動;實驗老師圍繞責任感開展滲透教育。教師人人講責任感,人人開展責任感教育,使得責任感教育形成合力,形成教育氛圍。
對待全校學生和教職工,學校也制定了一套科學完整的規章制度進行管理。《教職工崗位職責規範》及《小學生行為規範》兩項管理制度,使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規範有序,從而創造了極利於責任感培養的校內軟環境。
③樹立責任感學習榜樣。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教師把學生造成一種什麼人,自己就應當是這種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實驗過程中,學校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責任水平,在各方面以身作則,成為學生效法的表率,並以責任感推動教學,示範學生。
在班級內開展責任感學習榜樣評比,樹立學生身邊學習典型。這些榜樣,是在自己班上成長起來的,看得見,摸得著,易於學習。
④引導學生遠離不文明場所。我們學校要求學生遠離不文明場所,禁止學生進“三室一廳”,實驗班所有學生都在告別“三室一廳”宣誓書上簽名。
2、挖掘學科教育素材,寓教育於教學之中。
課堂是社會責任感培養的主渠道,利用課內時間對學生進行教育,能使責任感培養更經常化、更為有效。
①編寫有關讀物,進行專門教育。
②學科滲透教育。我們學校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一責任感培養的主要途徑,把責任感教育滲透到思品、晨會、各學科的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力爭使學生明確責任感的......
教師應該具有什麼樣的社會責任意識?
第一,社會責任感。第二,會換位思考。與學生換位思考,再者,與家長換位思考。第三,愛護學生,尊重學生,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第四,解決問題新穎,培養創造性人才。
如何提高學生信息社會責任意識
如何提高學生信息社會責任意識
大學生社會責任觀,是大學生個體認識責任、履行責任的態度。正確的責任觀不是自發形成的,是需要正確的理論指導,通過正確的方法,不斷努力才能樹立起來的。社會責任意識教育,就是在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增強學生對祖國和民族、對社會和環境、對家庭和鄰里、對自己的責任感和負責精神,形成良好的責任意識和責任品格,並轉化為忠於祖國、獻身社會、完善自我的責任行為。按個體自我意識以及承擔道德責任的能力發展過程,在邏輯上可以將主體的責任依次分為以下對自我的責任。個體只有首先對自我有責任感,才會逐漸表現出對他人、對集體和對社會的責任感。從某種程度上說,對自我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的表現。社會責任意識的形成,要求大學生除對自身負責外,還必須對他所處的集體及社會負責,正確處理與集體、社會、他人的關係。社會責任意識是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社會中的具體體現。?
2 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2.1 大學生社會責任觀是一個人道德素質的核心要素。責任作為道德素質的核心要素,在整個道德規範體系中居於最高的層次,並對其他道德要素起著統攝作用。一定意義上講,道德就是自覺履行責任。《論責任》中把責任作為道德的基本元素,“官德、師德、醫德、商德、藝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都以責任為基礎,為前提。”[1]缺少了這一基本元素,也就無“德”可言。
2.2 責任感是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必由之路。個人價值是人生的支點和基石。追求最大利益,實現人生價值,是人類的自然本性。個人價值反映的是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衡量個人價值的主要標準要看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以及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責任感對實現自我價值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責任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即“對什麼負責”是明確的。這種明確的指向性在人生的選擇關頭具有導向功能,它指導、控制和調節其社會行為。2.責任的強制性能夠克服人性的某些弱點,從而激發努力奮鬥的願望和熱情。3.責任與權利的共生性表明,一個人在為他人、為社會盡責的同時,也獲得了他人、社會為其提供的幫助和服務,即享有社會經濟發展成果以及國家和社會所賦予的各項權利。享有這些權利才是成就事業、實現自我價值的必要條件。
2.3 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責任觀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大學生是最活躍、最富有朝氣的社會力量,在推動歷史發展變化和社會進步的過程中發揮著急先鋒的作用。大學生的年齡已經到了全面承擔人生責任的階段,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對待人生責任的態度。大學生要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必須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如果說,責任的重要使責任教育成為永恆,那麼,現實中大學生中見慣不驚的責任意識模糊、責任感淡化的客觀現實則使責任觀教育變得刻不容緩。?
3 加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的措施和辦法
3.1 深化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一是要明確責任觀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建構科學合理的品德教育體系.應以責任觀作為核心要素重新構建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體系和方法渠道。二是要循序漸進,堅持責任教育的層次性。首先要幫助大學生正確地認知責任,提高責任意識,這是責任教育的基礎;其次要培養大學生堅定地履行責任的意志和信念,這是責任教育的中心環節;最後是通過教育使大學生養成責任習慣,這是責任教育的目的。
3.2 構建“三育人”的責任觀教育共同體。責任觀教育是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