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收入增長率的含義?

General 更新 2024-12-25

財政收入的實際增長是什麼

我國財政收入的主體是稅收收入

目前在我國稅收當中,佔比重最大的是增值稅

財政收入年增長率如何計算

本年度財政收入增長率=(本年度財政收入總額-上年度財政收入總額)/上年度財政收入總額*100%

衡量財政收入的指標有哪些

相對量指標中,目前世界各國主要採用政府支出佔GDP或GNP的比重以及政府財政支出對GNP的彈性和邊際支出傾向等指標來衡量財政支出增長變化情況。

財政支出對國民生產總值的彈性指標表示由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所引起的財政支出增長幅度的大小,表現為財政支出增長幅度對國民生產總值增長幅度的比例,用公式表示:

財政支出彈性 = 財政支出增長率(%)÷ 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

該公式計算結果的含義是:如果財政支出彈性大於1,則說明財政支出增長幅度大於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幅度;反之,則說明財政支出增長幅度小於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幅度;如果財政支出彈性等於1,則說明財政支出與國民生產總值處於同步增長狀態。我國政府財政支出的彈性狀況基本上維持在2[b]-[/b]3%之間。

邊際財政支出傾向指標的含義是:在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額中,用於財政支出部分所佔份額的大小。用公式表示如下:邊際財政支出傾向 = 財政支出增加額÷國民生產總值增加額×100%

財政收入增速為什麼會大於gdp的增速

財政收入增速高於GDP增速具有典型的統計口徑和核算方法差異等方面的表象特徵。這些表象原因也較好地解釋了前者“高於”後者的客觀事實,但是,社會公眾在認可這些原因的同時,總感覺並不盡然。其實,這種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在於佔稅收總額70%流轉稅的增速高於GDP的增速,而流轉稅作為主體稅種的選擇符合了中國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體現了稅制符合工業作為實體經濟基本形態的經濟結構這一具體國情,也符合中國作為“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大國的現實,更是中國以流轉稅參與全球商品定價的必然結果。   財政收入增速高於GDP增速的表象原因   財政收入與GDP在統計口徑和核算方法上的差異,是導致財政收入增速高於GDP的增速的表象原因。總體來看,增值稅、營業稅、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的稅基與GDP中的二、三產業增加值大體一致,兩者之間存在穩定的彈性關係;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消費稅、資源稅和車輛購置稅等稅種的稅基,只是部分對應於GDP,二者相關性較弱;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和車船使用稅等稅種的稅基,主要是與本期GDP無關的存量財產;而海關代徵的進口稅收則與GDP負相關。因而,財政收入與GDP的這些差異導致二者增速的差異。   一是稅基與本期GDP無關的稅收逐漸成為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與基期GDP無關的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和土地增值稅等稅種的稅收,伴隨著10多年來房地產的飛速發展和房價的大幅飆升形成的鉅額存量財產及其交易量的快速擴大而大幅增長。房產稅的稅基是企業保有的自用房產原值總額和出租房屋的租金收入總額,它的增長速度是由納稅人房產的保有總量和房屋出租價格的增長速度決定的。財政部公佈的數據顯示,2011年契稅實現收入2763.61億元,同比增長12.1%,契稅收入佔稅收總收入的比重達3.1%。土地增值稅實現收入2062.51億元,同比增長61.3%,佔稅收總收入的比重達2.3%。房產稅實現收入1102.36億元,同比增長23.3%,佔稅收總收入的比重達1.2%。城鎮土地使用稅實現收入1222.26億元,同比增長21.7%,佔稅收總收入的比重達1.4%。與房地產有關的稅收佔總稅收的比重高達8%。在土地房產諸稅大幅增長的同時,各地土地出讓金也存在巨大的增幅,這對財政收入增速高於GDP增速產生重要的影響。   二是稅基與GDP負相關的進口環節稅收不斷增長。按支出法計算,GDP核算的是進出口淨額,外貿進口在GDP核算中是減項,進口與GDP存在負相關關係,進口越多對GDP的貢獻越少。從稅收的角度來看,進口稅是稅收的重要來源,進口越多進口稅收增加就越多。這個因素對財政收入增速高於GDP增速產生雙重重要影響。僅從2010年的情況來看,2010年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和關稅快速增長,增幅分別為35.7%和36.6%。進口稅收收入佔稅收總收入的比重高達17%。   三是按現價核算的財政收入與按不變價核算的GDP。中國現行發佈的GDP總量指標是按市場價格核算的,其增長速度則是按可比價格核算的,而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是不考慮價格變動的影響。如果是按照現價來計算的話,2011年中國GDP增幅高達17.4%,這與財政收入增速之間的差距會大大縮小。   另外,按現價計算的財政收入,在通脹背景下存在物價引致的稅收累進效應。流轉稅和財產稅與物價上漲的正相關關係較為明顯。中國實行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加之以土地房屋為核心的存量財產激增,物價上漲的稅收增長帶動效應十分明顯。   四是預算管理不斷加強背景下預算外收入逐步納入預算管理。自2000年以來,國家實施了以“收支兩條......

財政支出名義增長率和實際增長率分別怎麼算?

新中國成立以來, 中國財政體制一直處於不斷變動中,尤其是改革開放30 年來, 以放權讓利為核心的體制變革使得財政體制的變動更為劇烈。財政收入和支出佔GDP 比重的變化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有人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財力的這種變化已經出現太大的負面影響,應該採取有力措施加以制止;有人則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財力的變化尚屬正常,國家財力下放和集中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還有人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家財力就沒有發生明顯變化,所以不存在一些人擔定的問題。一、改革開放財政收支規模的變化1978 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從此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伴隨市場化改革進程的是政府財政收支規模的不斷變化,顯示了在這30年中財政收支規模的變化: 財政收入絕對數除1979 年和1980 年略有下降外都有增加,財政支出絕對數也除了1980年和1981 年略有減少外都以不同速度增長。與1978 年相比,2007 年的財政收入和支出分別增加了45.76 倍和44.62倍。從財政收支增長率來看,有的年份增長快,有的年份增長慢,而且在1994 年前後幾年波動較大, 沒有明顯的變化規律。如果與GDP 增長率變化結合起來看,可以發現在1994年以後財政收入和支出增長率基本大於GDP 增長率, 而在1994 年之前是有的年份GDP 增長率大於財政規模變化率,有的年份小於財政規模的變化率。作為衡量財政規模的另一種更好的指標——財政收支佔GDP 的比重的變化則是另一種情形。改革開放30 年國家財力的變動情況,以改革開放的第17 年( 1994 年) 為轉折點, 在1994 年以前有下降趨勢, 而在1994 年後又有上升傾向。1978 年以來全國財政預算收入佔GDP 百分比表示的國家財力呈明顯下降趨勢,1978 年為10.18%, 而在1995 年下降到10.18%的最低點, 在以後幾年又有回升趨勢,2007 年達到了20.80%。與此相對應的全國財政預算支出佔GDP 百分比在1987 年為30.50%,在1996 年達到最低點11.11%,2007年又回升到20.09%。二、我國財政收支規模變化的原因分析1.對財政收支絕對數增長的解釋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首先得益於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在這30 年中GDP 年均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長,1987 年GDP 為3 642.2 億元,而2007 年是246 619.0 億元,是改革第一年的67.7 倍。在財源擴大的基礎上,財政收入迅速增加。其次,價格變動也是引起財政收入增加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一方面,隨著價格總水平的上升財政收入會同比例地增長,表現為財政收入的虛增;另一方面,我國採用了累進稅制,“ 檔次爬升”效應使得財政收入有所增加。此外,分配政策和分配製度也會對財政收入有一定的影響。財政支出規模變化趨勢方面的研究,以“ 瓦格納法則”最為著名,之後,又有皮考克和懷斯曼的梯度漸進增長論和馬斯格雷夫與羅斯托則的經濟發展階段。此外,還有從政治制度角度來分析的,如尼斯坎南的官僚預算最大化模型、普維亞尼的財政幻覺假說和選舉權擴大增長論等。以上各種理論對我國財政支出不斷增長都有一定的解釋力, 但不能解釋全部原因。2.財政預算收支佔GDP 比重U 型變化的解釋從1978 年開始,在財政體制方面進行了“ 讓利—放權—分權—非對稱性分權”的改革路徑。改革開放之前,國民收入分配實行統收統支體制,根據當時實踐總結出的“ 2......

如何看待政府財政收入增長率高於GDP增長率

GDP是新增的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來源於稅收,稅收來源於社會新增產值。合理的稅收應該只針對增加值徵收。但是稅制結構未必合理。如果地方稅制結構不合理,導致重複徵收、多環節徵收或者針對生產環節徵收等問題,將導致稅收增長的幅度快於GDP增長的幅度。我國正在進行的營業稅改增值稅正是為了理順稅收結構,減少重複徵稅。

如何更好的理解中國財政收入增速放緩

,在經濟新常態下,如何看待財政收入增速放緩?面對日益突出的財政收支矛盾,又該怎樣解決?

1994年來增幅首次進入個位數,既有經濟增長因素也有政策因素

2014年,全國一般公共財政收入增長8.6%,比2012、2013年分別回落4.3個和1.6個百分點。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增長9.9%,更是自2003年以來首次回落至個位數增長。

“總體上看,財政收入增長與GDP增長接近,這與我國經濟運行情況是基本匹配的。”財政部財科所所長劉尚希表示,在經濟新常態下,財政收入告別高速增長並在個位數徘徊,也將成為一種新常態。

劉尚希說,歷史數據表明,在現行稅制框架下,當經濟增長低於8%時,稅收增長通常會是個位數,出現兩位數的增長是小概率事件。

據統計,自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全國財政收入長期保持兩位數增長,2014年8.6%的增幅首次進入個位數增長,為20年來最低。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分析,財政收入增長放慢,主要是受到四大因素的影響:一是工業生產、消費、投資、進出口、企業利潤等指標增幅均不同程度回落,增值稅、營業稅、進口環節稅收、企業所得稅等主體稅種增幅相應放緩;二是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持續下降,影響以現價計算的財政收入增長;三是房地產市場調整影響擴大,商品房銷售額明顯下滑,與之相關的房地產營業稅、房地產企業所得稅、契稅、土地增值稅等回落較多;四是擴大營改增試點範圍等政策,在減輕企業負擔的同時,對財政形成減收。

在增速放緩的同時,增長分化是當前財政經濟運行的一個基本特徵。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稅收收入同比分別增長5.8%和9.9%,第三產業稅收增長加快,稅收佔比超過第二產業達到53.5%;從行業的角度看,一些行業稅收明顯增長,而另一些行業稅收卻在下降。比如,高新技術行業稅收增長快於傳統行業,這些都反映出經濟結構的優化。

“這一變化也將帶來財政的區域分化,尤其是依賴傳統工業,服務業欠發達地區,財政收入增長形勢將更加嚴峻,甚至可能出現增長停滯。”劉尚希認為,政府部門對此應當有清醒的認識,並做好充分準備。

財政的“緊日子”,要當做“正常日子”來過

“當前財政收入增速放緩,是經濟發展規律的作用使然,也是處於深度調整期的中國經濟在財政收入上的必然反映,我們應當以平常心面對。”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表示。

高培勇認為,在經歷了長達近20年的財政收入高速增長之後,伴隨我國經濟增速進入換擋期,財政收入的增速也在換擋。從這個意義上講,財政收入增長放慢具有必然性,是在迴歸正常軌道。因此,財政“過緊日子”,其實是從此要“過正常日子”。只有以“過正常日子”的理念和思路承受財政收入放緩的壓力,才能做好財政政策佈局和相關收支安排。

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既不能以收“過頭稅”和亂收費來增加財政收入,那樣會讓企業、社會雪上加霜;也不能無節制地擴大赤字,那樣會加大政府債務風險,也是不可持續的。那麼,在財政收入“吃緊”,政府沒有那麼多錢的情況下,財政剛性支出的增長怎麼解決?

“從大的方面來說,必須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穩定,為市場的自我調節留足必要空間、提供有利條件,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充分發揮決定性作用提供重要保障。”高培勇認為,各級政府不僅要厲行節約,嚴格控制一般支出,而且在公共投資支出方面,也要把錢用在刀刃上,主要用在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又不會造成重複建設的領域,比如棚戶區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等。

劉尚希認為,面對經濟的結構性分化,政府應當減少點對點的資金扶持,而要將政策重點轉向經濟環境、投資環境、......

財政收入增速較高意味著什麼,有什麼影響

意味著企業的負擔和個人的稅負較重。國富民窮,消費水平提高不快,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釘國內需求不足,不是靠消費拉動。

相關問題答案
財政收入增長率的含義?
人均財政收入的意義?
預期收益增長率怎麼算?
財政收入包括哪些方面?
存活貨週轉率的含義?
成本費用利潤率的含義?
政府預算管理的含義?
增值稅的含義?
標準誤差線長短的含義?
應收帳款增長率怎麼算?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