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表和量規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5-01-06

如何設計出一個好的評價量規

評價量規(rubric)是一個真實性評價工具,它是對學生的作品、成果、成長記錄袋或者表現進行評價或者等級評定的一套標準。同時也是一個有效的教學工具,是連接教學與評價之間的一個重要橋樑。

表現性評價

作為教育評價的專業術語,由於考察的視角不同,不同的人對量規的界定並不一致:Asmus(1999)認為,評分量規是由教師或評價者開發的一種描述性的評分量表,其目的是為了分析學生學習結果,包括學習作品和學習過程。Arter和McTigh(2000)把評分規則界定為準則的一種特定形式——是成文的準則,它對所有的評分點都做了說明和規定。最好的評分規則往往能體現出我們教師公認的課堂評價的實質,而且能對合格表現的組成要素提供很好的建議。評分規則一般會伴有成果或表現的具體例子,以闡明量表上不同評分點。(2001)指出,評分規則是相對核查表而言的,這種評分量表正式地規定了評分指南,它由事先建立的表現準則組成,常常在表現性評價中評估學生的作品。Heidi Goodrich(1996)則將它定義為為一項工作列出標準的評分工具,它包含評價作品的標準或所需的期望,它詳細地為各等級(從優到差)質量描述出其標準。

由此看來,評分量規作為表現性評價的評價工具,主要由教師或評價專業人員開發,事先詳細地規定了學生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的標準,用來評價學生的複雜表現或作品。

以上內容來自百度百科

參考資料:wapbaike.baidu.com/...701851

如何運用評價量規來評價自己的作文

首先,我們在評價項目上要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徹底解決評價在邏輯分類上重疊和權重分配不明的問題,合併或簡化評分項目。我們研究制訂的這個《小學生作文分級評價及其賦分方案》(試用稿),是一個可全面、客觀地分析學生習作水平的評分量表。每一條評分指標都分配了具體的分值

空氣量規的工作原理(最好能有簡圖解釋)

空氣式量規(Air gauges)是將空氣壓縮至一定程度的壓力,然後由大小受控的孔逸出,經由量規或待測工件之關係阻礙空氣流動量因而可由空氣流動量壓力之差異,以決定量規與工件間空隙大小,因此又稱之為氣流動量壓力之差異,以決定量規與工件間隙大小,因此又稱之為氣壓量規(Pneumatic gauges)。空氣式量規可區分為空氣流量、壓力差異、水柱、背壓等四種類型,而前二者為工業界所常用。

空氣式量規是藉著空氣流出量,以決定工件尺寸大,因此其噴嘴所噴出空氣與其直徑、間隙有直接關係,噴嘴內直徑為d,與工件表面距離(間隙)為k,若要有效阻止空氣流出,其截面積必須等於圓周乘以間隙,即 。測量前必須先用標準量規作零位調整,然後再測工件,若工件與噴嘴之間隙(k)有變化,即產生壓力差,由指示表可讀出只要遵守氣壓差,由指示表可讀出只要遵守氣壓特性曲線之有效線性範圍即可。

空氣式量規為檢驗工件是否在公差範圍以內之儀器,其所測量的結果,並不能求得工件之真實尺寸,也如同一般量規之用途,但精確度較高,放大倍數空氣流量式可由750至40000倍,而壓力差動式可由1250至32000倍,其精度可達0.5μm。空氣式量規的最大之優點為檢驗時量規不與工件直接接觸,量規之磨損幾近於零,在理論上其壽命是無限期。操作上甚為方便,不需要太高級的技術。適用於工件較軟、較薄壁或大量生產等檢驗工作。

一、空氣流量式空氣量規(Flow type air gauges)

空氣流量式空氣量規其內部構造,高壓空氣由右方管路而來,首經空氣濾清器過濾,再經止回閥(即儀器之空氣進氣開關)至恆壓調整器,雖然進入之空氣壓力有若干變化,但經恆壓調整器調整之後,其壓力即維持不變。定壓的空氣再經淺色之流路自下而上流動,經內徑為錐形之玻璃管,再由塑膠管將空氣傳送至檢驗量規。柱塞式量規必須先用之主環規(master ring gauge)歸零,由待測工件之上、下限,定出浮沈子之上下限。主環規需設定在工件之上下公差位置。對於量規上限而言,空氣之流量多,浮沈子在玻璃管之上限位置。對於量規下限而言,空氣之流量少,浮沈子停留於下限位置。測量時,待測工件置於量規外徑上,當工件之孔徑大於標準尺寸時,兩者間之空隙大,空氣流量多,浮沈子勢必上升,使浮沈子與玻璃管孔徑間之空隙增大。反之則下降。若浮沈子在兩個定位標記之上、下限內,則合於公差的要求。同時,若將量規更換成環規,當然也可檢驗工件外徑。

二、壓力差式空氣量規(Differential pressure type air gauges)

高壓空氣經過濾清器、調壓閥後,維持不變之壓力,然後分成兩路,上方者經過平衡噴嘴(equalizing jet)及零點定位氣閥(zero setting valve),而排於大氣中。在上方之參考

管路(reference chanel)中有一分支至差動壓力錶之另一室。壓力錶之兩室用薄膜隔開,當兩室之壓力相等時,薄膜受力平衡,指針固定不動,所指之值為零。開始時用主環規與柱塞規相組合,調整上方之零點定位氣閥,以放洩氣體之多少來調整差動壓力錶內一個室內的壓力。待兩室之壓力相等時,指針指向零點。若將工件取代主環規,而其尺寸與主環規相同,差動壓力錶上下指針亦必為零。若尺寸在公差範圍之內時,指針所指示位置亦必在差範圍之內。若尺寸在公差範圍之外時,指針自然也指示在超出公差範圍之部分。壓力差式空氣量規之表面讀數大小。

三、背壓式空氣量規(Back pressure 其原理為空氣在迴路中所產生的背壓力量造......

《教育測量與評價》作業 20分

1.A

2.B

3.D

4.B

我保證是對的!

在選擇評價要素時,應採用什麼樣的評價方法與工具

評價量規與評價量表都是教學中常用的評價工具,從既有的研究看,兩者有類似的定義、結構與作用。一般情況下,評價量規比評價量表更詳細、更精確。在量規的具體描述中通常給出詳細說明,有助於幫助老師使用量規對學生作品評分,也有助於讓學生知道何處需作改進。而學生及其家長或者其他的老師從量表的評價中很少得到他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的信息。

如何有效提高初中生物課堂學生的參與度

提高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度是實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最有效途徑,也是真正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保證。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不僅有利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形成,還有助於學生各種能力及創新意識的培養。同時在研究本課題的過程中還可以促進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師個人素質及教學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我首先查閱學習相關理論及文獻資料,尋求研究此課題的理論指導和依據。參與度界定即“有效參與”是指學生有明確的學習動機,參與的活動具有交際性,通過活動收到明顯的學習效果。學生參與涉及行為、認知和情感三個方面的活動。我們把學生在這三個方面的活動稱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行為投入、情感投入和認知投入。由此,我們把學生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定義為:學生在生物課堂教學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活動方式和行為努力程度。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是知識內化的必要條件,參與的程度是衡量課堂教學效率高低的重要標準。

對我所教授8年級4個班的學生進行了課堂教學參與度的問卷調查與情況分析發現學生生物課堂參與度不高的原因及存在的問題是1)、受應試教育指揮棒的影響,教師和學生都在追求中考科目的高分,使素質教育成為一句空話,使教育改革流於形式,結果是少數學生被動參與,多數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而不參與。2)、即使目前實施課改,在非公開、非示範的日常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程度不高、表面參與的現象普遍存在,學生的學習方式還是以被動接受式為主要特徵,沒有主動參與。3)、教師的理念陳舊,教法單一,很多課堂上根本沒有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本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課堂學生的參與度,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如何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我的具體策略是:

1、創造“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輕鬆愉悅的參與生物課堂教學活動。

我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給予學生寬鬆的參與學習的心理環境,時刻給學生和藹可親、可近的形象,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都要處處體現教師對學生的關懷和愛護,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有發表自己見解的勇氣和自信。只有這樣學生思維才能活躍起來,才敢想、敢問、敢表達,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

2、因材施教,分層教學,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快樂,提高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的自信心。

生物課堂教學設計的探究問題要有梯度、有層次適合不同類型的學生,要讓優等生有事做更優秀,讓中等生做的滿意,讓後進生做得開心、得到尊重,建立自信,超越自我。給每一個學生都提供成功的機會,讓他們都品嚐到成功的快樂,讓他們充滿陽光,充滿自信,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來。

3、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課堂上儘量做分組實驗,引導學生動手實驗操作,全員參與,培養他們科學探究的方法、科學探究的能力和科學創新精神,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生物科學知識的興趣。

我們通過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分小組進行各種常見綠色植物盆栽種植活動,有分工有合作,使所有學生行動起來: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符合學生的好動心理及認知規律,以此來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學習熱情及興趣,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從而形成學生行為投入、情感投入、認知投入課堂教學的策略,達到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學生參與度的目的。

4、探索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調控手段,結合現代信息技術,靈活駕馭教材,精心選擇教學材料或......

如何設計一份能有效實施的探究型學習方案?

探究性學習是與接受式學習相對的,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主要指的是學生在科學課中自己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它強調要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去思考怎麼做,而不是由教師教給他們已經思考好的現成結論。教師作為指導者和引導者,啟發和誘導學生,併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有多層面的活動,包括通過觀察、瀏覽書籍和其他信息資源、調查研究、實驗來收集、分析、解釋數據,得出結論或做出評價,以及交流結果。通過個人、小組、班級等多種方式組織活動,發揮個人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小組協作能力。本模塊將引導學員理解探究型學習的內涵,掌握探究型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法,並以Mini Quest為例,設計一個探究型學習方案。

(一)研習探究型學習方案

初步瞭解探究型學習的內涵和特點;瞭解Mini Quest的設計方法;掌握探究型學習設計的一般方法和步驟。

1、探究型學習。探究型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以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是圍繞解決問題共同完成研究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及為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在探究型學習中,學習的重點是:(1)通過學生投入的問題探究活動,將信息轉換成知識;(2)強調能力發展和良好思維習慣的培養。要注重以下具體目標:(1)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2)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學會分享與合作;(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探究型學習的特點是以問題的研究與解決為核心,涉及問題解決方案的設計,資料收集與分析,調查研究並得出結論的過程。對於不同的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生,具體的探究過程可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包括:確定問題、形成探究思路、實施探究和結果展示/交流。

2、Mini Quest的設計方法。關於Mini Quest與We Quest的比較請參見模塊7\補充材料二\拓展學習\Mini Quest與Web Quest的比較。Mini Quest一般由三個基本部分構成:情境、任務、成果,有時也可加上過程、資源、評估等部分。情境部分為問題解決提供了可信的具體情境。典型的情境是,讓學生扮演一個特定的社會角色。這部分的作用是導入學習情境,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這部分還往往以外顯的形式提出需要學生回答的基本問題,使學習者對學習目標有清晰的瞭解。任務部分包括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是高度結構化的,都是圍繞一個基本問題派生出來的具體問題,學生可以藉此獲得回答基本問題的事實性信息。成果部分告訴學生將如何展示他們的問題解決情況。學生的理解只有通過一定的形式才能展示出來,通常呈電子作品形式,不但可用於班級交流彙報,教師也將藉此評估學生的理解。學生的成果需要表現出他們對信息做出了適度的綜合分析,呈現解決問題的新觀點,而不僅僅是展示網上信息。成果還必須是真實的,與情境中賦予學生的角色相一致。過程部分描述在探究學習中學生應遵循的活動步驟和相關建議,包括小組角色與任務分配、工作流程與進度控制等。當活動較為簡單或步驟較少時,這部分也可併入任務部分。資源部分為學生提供回答問題所需信息的網上資源。由於課時限制,最好為學生提供特製的資源網站,以便學生可以高效率地獲得能夠回答基本問題和任務問題的“原材料”。在不具備網絡檢索條件的情況下,教師也可利用光盤資源和圖書館資料。評估部分是通過量規來實現的。量規不但要......

研究型學習:登高望遠——數學中的測量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求詳細內容怎麼寫。。。 50分

研究課題名稱:登高望遠——數學中的測量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設計者姓名所在學校民勤一中

所在年級高一數學研究學科數學

聯繫電話電子郵件

一、課題背景、意義及介紹

1、背景說明(怎麼會想到本課題的):

珠穆朗瑪峰高度的複測引起大家對測繪的關注;生活中,有很多高度或者寬度都不容易直接測量的物體,比如樓房、樹、水塔等的高度;河面、樓房等的寬度,直接測量相對比較麻煩,如果我們運用數學和物理知識,間接測量的話,所花的人力、物力等都相對小的多。

2、課題的意義(為什麼要進行本課題的研究):

通過本次實踐活動讓學生知道生活中測量的意義和重要性,瞭解測繪的基本知識。通過親身參探究活動,提高學生髮現問題、收集信息、分析處理信息、利用信息、與人溝通的能力,以及互相合作學習、利用現代科技多角度學習的能力,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通過親身實踐,較為全面地瞭解生活中常見的測量方法,通過與自然的密切接觸,培養熱愛自然的情懷,增強環保意識。通過實踐,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課題介紹

本選題主要是讓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體會抽象的數學可以運用的具體的生活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培養數學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或布魯姆目標分類法)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和方法的闡述)

三、參與者特徵分析(重點分析學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異,尤其對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影響的因素。)

1、學生是高二年級理科生;

2、學生已經一定的文字表達能力;

3、學生的具有必要的數學和物理基礎知識;

4、學生對科學探究的過程和環節有了一定的瞭解;

5、學生對數學知識應用於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很好奇也很感興趣;

6、學生思維活躍,善於和同學交流,樂於表達自己,渴望達到同學和教師的讚許;

7、學生對有過合作學習的初步經驗,具備初步的協作能力。

四、研究的目標與內容(課題研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麼,通過哪些內容的研究來達成這一目標)

課題研究主要解決的問題:

生活中物體高度的各種測量方法。

通過以下內容的研究來達成這一目標:

1、複習正弦定理、餘弦定理;

2、瞭解解三角形方法;

3、瞭解生活中物體高度和寬度測量的一般方法;

4、嘗試利用正弦定理、餘弦定理提出多種方法去測量生活中物體的高度和寬度;

5、瞭解珠穆朗瑪峰高度的複測的技術及其意義;

學生可能的選題內容是:

1:測量水塔的高度;

2:測量樓房的高度和寬度;

3:測量河的寬度。

五、研究的預期成果及其表現形式(研究的最終成果以什麼樣的形式展現出來,是論文、實驗報告、實物、網站、多媒體還是其他形式)

每個階段舉行一個小型報告會,報告每個學生在不同時期的活動體會;最後舉行一個總結報告會;每個學生都會得到一份來自自己、同組組員、他組以及老師評價形成的綜合評價。

六、資源準備

根據探究主題,教師提供的資源:

1、測繪儀。

2、皮尺、標杆。

3、學校圖書館、電腦室、多媒體教室。

4、評價量表(附後)。

學生準備的資源:

1、記錄筆、紙

2、帶程序計算功能的計算器

七、研究性學習的階段設計

研究性學習的階段學生活動教師活動起止時間

第一階段:動員和培訓(初步認識研究性學習、理解研究性學習的研究方法)

1、 接觸、討論問題。

2 、瞭解本次活動的學習目的。

3 、學習瞭解本次綜合實踐活動的步驟、方法、要求。1、介紹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介紹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3......

相關問題答案
總規和控規是什麼關係?
代表和平的是什麼顏色?
量表和量規是什麼?
評價量規是什麼?
管理裡面的定量和定性是什麼意思 ? ?
質量體系認證是什麼?
測量中的基線是什麼?
含量的同義詞是什麼?
儘量的反義詞是什麼?
容量血管指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