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生活環境是怎樣的?

General 更新 2024-11-22

恐龍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自然環境

整個恐龍時代有一億多年,自然環境在這一億年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先給你一張地圖,自然環境首先由大陸板塊影響,因為大陸的位置影響洋流,進而影響降水和氣候,植物也就不同了。右上是三疊紀(恐龍出現),左下是侏羅紀,右下是白堊紀晚期(恐龍滅絕),恐龍時代包含這3個地質紀元。

簡單說,三疊紀時候還沒有冰川哦,而且沒有南北極。大陸都擠在一塊。你也知道,距離海洋越遠就越少雨,因此就變得乾旱。三疊紀初中期乾旱肆虐,滅亡了很多原本優勢的動物,使得恐龍有機會崛起。植物方面,你吃過蕨菜吧。三疊紀以前蕨菜的親戚們,也就是蕨類植物完全統治陸地,長得和樹一樣大。但是乾旱使得它們的勢力衰弱了。耐寒的松樹的親戚們,也就是裸子植物開始發展起來。到了晚三疊紀,氣候再次變得溼潤。植物大發展,恐龍食物多,個頭也就開始變大。

接下來是侏羅紀,大陸開始分開了,海洋侵蝕陸地,氣候整體是溫熱多雨。熱帶亞熱帶溫帶已經出現。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平分秋色。大片的森林有巨大的蕨類植物和松柏類植物共同構成。有點像現在的針闊混交林,只不過我們現在常見的楊樹之類的有著大大葉片的植物還沒進化出來呢。和針葉樹混長的是現在已經滅絕的巨大的蕨類植物。鳥類出現了。還沒有草,矮小的蕨類和地衣鋪滿大地。恐龍大型化,巨龍的時代。

最後是白堊紀,白堊紀早期大陸繼續破碎,洋流變得換滿,海里因此缺氧,海生動植物早期比較慘,死得多。死後屍體沉積在海底變成石油,大部分石油都是那時形成的。洋流減緩,冷熱水交替慢,因此大陸也比較寒冷,身上長毛的恐龍就是那個時候出現的。高緯度地區開始下雪,寒帶慢慢形成。

白堊紀中期,洋流的變化,使得大陸又開始變得溫暖,溫暖一直持續到恐龍時代結束。植物方面依然是蕨類和裸子植物佔統治地位。但溫暖環境使得被子植物出現了(不瞭解你的生物學水平,簡單解釋一下裸子和被子植物。松子剝開就是種子,叫裸子。桃子皮裡面還有一層果肉,最裡面才是種子,叫被子植物)。會開花的被子植物的出現給了蕨類植物沉重的一擊。慢慢巨大的蕨類植物滅亡了,殘餘下的就是我們吃的蕨菜那種小不點。

恐龍在此時大發展,數量和種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哺乳類也有所發展,但是依然是被恐龍碾壓的地位,沒有大型獸類(還沒進化出來就被吃光了,小一點,夜間活動,會鑽洞才能活下來)

到了白堊紀晚期,蕨類的日子越發不好過,裸子植物發展依然很好(直到今天也很好,但是明顯不如被子植物)。地質方面,由於板塊運動加劇,所以火山地震頻發。板塊運動使得氣候帶完全形成,四級也很分明瞭。恐龍這時候還活得好不好學術界有分歧。不過一些最強大和著名的恐龍,比如霸王龍搭上了這趟末班車。

最後補充一點,經常我們說的食草恐龍,具有極大的爭議。雖然有反對意見和疑似的化石,但一般觀點認為,那個時代沒有草——草根本沒進化出來,更沒有草原。有的只是蕨類原野。你想象一下,那個樣子就是大片大片的裸子植物森林(就是現代松柏的近親,比如比現代親戚大得多的蘇鐵和桫欏或者銀杏),除開森林,植被就是滿地的“蕨菜”和地衣。所以,沒有食草恐龍啦,都是植食恐龍。

恐龍的生活環境

侏羅紀(Jur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二個紀,始於距今2.03億年,結束於1.35億年,共經歷了6800萬年。

生物發展史上出現了一些重要事件,引人注意。如恐龍成為陸地的統治者,翼龍類和鳥類出現,哺乳動物開始發展等等。陸生的裸子植物發展到極盛期。淡水無脊椎動物的雙殼類、腹足類、葉肢介、介形蟲及昆蟲迅速發展。海生的菊石、雙殼類、箭石仍為重要成員,六射珊瑚從三疊紀到侏羅紀的變化很小。棘皮動物的海膽自侏羅紀開始佔領了重要地位。

侏羅紀時爬行動物迅速發展。槽齒類絕滅,海生的幻龍類也絕滅了。恐龍的進化類型――鳥臀類的四個主要類型中有兩個繁盛於侏羅紀,飛行的爬行動物第一次滑翔於天空之中。鳥類首次出現,這是動物生命史上的重要變革之一。恐龍的另一類型――蜥臀類在侏羅紀有兩類最為繁盛:一類是食肉的恐龍,另一類是笨重的植食恐龍。海生的爬行類中主要是魚龍及蛇頸龍,它們成為海洋環境中不可忽視的成員。

三疊紀晚期出現的一部分最原始的哺乳動物在侏羅紀晚期已瀕於絕滅。早侏羅世新產生了哺乳動物的另一些早期類型――多瘤齒獸類,它被認為是植食的類型,至新生代早期絕滅。而中侏羅世出現的古獸類一般被認為是有袋類和有胎盤哺乳動物的祖先。

軟骨硬鱗魚類在侏羅紀已開始衰退,被全骨魚代替。發現於三疊紀的最早的真骨魚類到了侏羅紀晚期才有了較大發展,數量增多,但種類較少。

侏羅紀的菊石更為進化,主要表現在縫合線的複雜化上,殼飾和殼形也日趨多樣化,可能是菊石為適應不同海洋環境及多種生活方式所致。侏羅紀的海相雙殼類很豐富,非海相雙殼類也迅速發展起來,它們在陸相地層的劃分與對比上起了重要作用。

侏羅紀是裸子植物的極盛期。蘇鐵類和銀杏類的發展達到了高峰,松柏類也佔到很重要的地位。

侏羅紀時期(1億4000萬年前)

侏羅紀(Jur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二個紀,始於距今2.03億年,結束於1.35億年,共經歷了6800萬年。

生物發展史上出現了一些重要事件,引人注意。如恐龍成為陸地的統治者,翼龍類和鳥類出現,哺乳動物開始發展等等。陸生的裸子植物發展到極盛期。淡水無脊椎動物的雙殼類、腹足類、葉肢介、介形蟲及昆蟲迅速發展。海生的菊石、雙殼類、箭石仍為重要成員,六射珊瑚從三疊紀到侏羅紀的變化很小。棘皮動物的海膽自侏羅紀開始佔領了重要地位。

侏羅紀時爬行動物迅速發展。槽齒類絕滅,海生的幻龍類也絕滅了。恐龍的進化類型——鳥臀類的四個主要類型中有兩個繁盛於侏羅紀,飛行的爬行動物第一次滑翔於天空之中。鳥類首次出現,這是動物生命史上的重要變革之一。恐龍的另一類型——蜥臀類在侏羅紀有兩類最為繁盛:一類是儲肉的恐龍,另一類是笨重的植食恐龍。海生的爬行類中主要是魚龍及蛇頸龍,它們成為海洋環境中不可忽視的成員。

三疊紀晚期出現的一部分最原始的哺乳動物在侏羅紀晚期已瀕於絕滅。早侏羅世新產生了哺乳動物的另一些早期類型——多瘤齒獸類,它被認為是植食的類型,至新生代早期絕滅。而中侏羅世出現的古獸類一般被認為是有袋類和有胎盤哺乳動物的祖先。

軟骨硬鱗魚類在侏羅紀已開始衰退,被全骨魚代替。發現於三疊紀的最早的真骨魚類到了侏羅紀晚期才有了較大發展,數量增多,但種類較少。

侏羅紀的菊石更為進化,主要表現在縫合線的複雜化上,殼飾和殼形也日趨多樣化,可能是菊石為適應不同海洋環境及多種生活方式所致。侏羅紀的海相雙殼類很豐富,非海相雙殼類也迅速發展起來,它們在陸相地層的劃分與對比上起了重要作用。

侏羅紀是裸子植物的極盛期。......

恐龍生活的環境是什麼樣的

6500萬年前,火山活動開始了,頻繁爆發的火山對環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汙染,恐龍和小型哺乳動物的生活環境不再健康.整個世界似乎就此了無生機。

以前恐龍生活在怎樣的環境裡

恐龍是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種動物,我們在畫冊和電影中都看到過它那有些恐怖的樣子。那麼,恐龍生活在什麼年代呢? 經過科學家的考證,恐龍在2.3億年左右就在地球上生活了,一直到6500萬年前,他們才在地球上滅絕,它們竟然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1.65億年左右。這實在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科學家們考證,我們人類在地球上存在的時間大約有300萬年,和恐龍相比,才不過是它們在地球上生活時間的1/55。 恐龍最早出現的那個年代叫三疊紀(2.05億年前~1.45億年前)。三疊紀的天氣相當炎熱並且乾燥,那個時候,爬行動物統治著地球。就在三疊紀的中期,恐龍出現了。 恐龍有很多種,最早出現的恐龍有虛骨龍、畸齒板龍、魚龍、幻龍等。 到了侏羅紀時代,又出現了許多種恐龍,如祿豐龍、雲南龍、禽龍、樑龍、劍龍、異特龍等。在侏紀時代,天氣不像三疊紀那樣乾燥了,雨水多了起來,好多的恐龍都生活在湖沼中。它們的體型也很大,有四五頭大象那樣重的體型是很平常的事情。 到白堊紀時期(1.45億年前—6500萬年前),這一時期地球有了很大的變化,陸地分成了好多的板塊,形成了海洋和陸地,而且陸地上的火山也時常爆發。這一時期出現了腕龍、三角龍、重爪龍、鴨嘴龍、霸王龍、角龍等等。到了白堊紀末期,恐龍就滅絕了。它們神祕地在地球上消失了恐龍是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種動物,我們在畫冊和電影中都看到過它那有些恐怖的樣子。那麼,恐龍生活在什麼年代呢? 經過科學家的考證,恐龍在2.3億年左右就在地球上生活了,一直到6500萬年前,他們才在地球上滅絕,它們竟然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1.65億年左右。這實在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科學家們考證,我們人類在地球上存在的時間大約有300萬年,和恐龍相比,才不過是它們在地球上生活時間的1/55。 恐龍最早出現的那個年代叫三疊紀(2.05億年前~1.45億年前)。三疊紀的天氣相當炎熱並且乾燥,那個時候,爬行動物統治著地球。就在三疊紀的中期,恐龍出現了。 恐龍有很多種,最早出現的恐龍有虛骨龍、畸齒板龍、魚龍、幻龍等。 到了侏羅紀時代,又出現了許多種恐龍,如祿豐龍、雲南龍、禽龍、樑龍、劍龍、異特龍等。在侏紀時代,天氣不像三疊紀那樣乾燥了,雨水多了起來,好多的恐龍都生活在湖沼中。它們的體型也很大,有四五頭大象那樣重的體型是很平常的事情。 到白堊紀時期(1.45億年前—6500萬年前),這一時期地球有了很大的變化,陸地分成了好多的板塊,形成了海洋和陸地,而且陸地上的火山也時常爆發。這一時期出現了腕龍、三角龍、重爪龍、鴨嘴龍、霸王龍、角龍等等。到了白堊紀末期,恐龍就滅絕了。它們神祕地在地球上消失了

請問恐龍的生活習慣是怎樣?

恐龍,它們存活於侏羅紀、白堊紀、三疊紀三個地質年代內,大致可分為草食性恐龍、肉食性恐龍和雜食性恐龍三大類:

第一類草食性恐龍:

大部份生活在靠近水源的森林內,其目的是為便於取水、取食。草食性恐龍中較具代表性的有腕龍、樑龍、雷龍等。它們的長頸讓它們可以輕易取食林內大樹上的嫩葉,一旁的河川又方便它們夏天時就近泡水消暑。另外劍龍、原角龍、三角龍、優甲龍等恐龍則較喜生活在廣大遼闊的草原上,如果遇到肉食性恐龍侵犯它們的生活領域時,則會群集向侵略者發動攻擊,以保障群體的安全。

第二類雜食性恐龍:

以似鳥龍、始祖鳥、偷蛋龍較具代表性,它們極少群居,大多是零零散散的分佈在各處。只有在遷移或遠行時才有例外。偷蛋龍它們平常是以盜取草食性恐龍的蛋維生,平日生活於極深的山谷中和陰森的密林內。而始祖鳥、似鳥龍等食性恐龍的生活也類似如此。他們生活在深谷、密林內的原因是:(一)為了逃避傷害。(二)深谷、密林中有許多樹木、各種植物、雜草叢生,昆蟲也非常多食物較易取得。

第三類肉食性恐龍:

肉食性恐龍大部份居無定所,以大家都知道的暴龍(霸王龍)而言,他們有時住在山林中的洞穴裡、有時住在濃密的叢林中,他們是以突襲的方式獵捕食物。它用那粗大有力的尾巴橫掃獵物,將其打昏再衝過去一口咬住,這是大部份大型肉食恐龍的獵食方式。如異特龍、泰氏龍、重爪龍均屬此類。肉食恐龍中的恐爪龍(迅猛龍)它們體型較小,是群居型的肉食恐龍,不論獵捕食物或遷徙都是群體而行決不單獨行動。它們速度極快,獵食時都一起以撲殺的方式群攻,使被盯上的獵物幾乎沒有逃生的機會,其殘暴的獵食方式令人毛骨悚然。生活在水中的肉食性恐龍則大多以菊石、海螺和魚類為主食,較具代表性的有蛇頸龍、魚龍、蒼龍等。以天空為其生活領域的肉食性恐龍則有翼龍、無齒翼龍。其取食方式是以俯衝之姿捕食水中魚類為主,一般居於沿海高山洞穴中。

恐龍的生活習性和外形

恐龍習性:

覓食

草食性恐龍能夠吃到的植物受限於它們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龍為了吃到高處的植物葉子,會用後肢站立。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各種恐龍不同的覓食方式也會在它們的牙齒上體現出來。

鬥爭

銳利的牙齒和爪子是肉食類恐龍獵食的武器。暴龍類恐龍會尋找落單的草食性恐龍,因此常常單獨行動。而有些恐龍則會群體行動,鎖定獵物後蜂擁而上,並用第二根趾頭的腳爪割開獵物的腹部。

草食性恐龍一般會有一些特殊的“裝備”來對付肉食性恐龍的攻擊,這些裝備有時是堅韌的皮甲、骨棒或骨釘,有時是有力的尾巴。如棒槌龍等。大型草食性恐龍會集體行動,一旦受到威脅,就會集體堅守陣地並反擊。

交配

築巢、產卵及照顧下一代也是恐龍的生活內容之一。恐龍的巢一般是泥巢或沙上的凹坑。有些恐龍將巢聚集在生育區,而某些特殊的種類會年復一年地回到相同的築巢地點繁殖。有些雌恐龍產完蛋後便一走了之,讓卵自己孵化;而有些雌恐龍會留在巢邊,以保護卵和剛孵出的小恐龍。

恐龍很有可能像大多數鳥類和爬行類動物一樣,擁有一個單排口洩殖腔―――為糞、尿與生殖細胞共同排出的地方。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可以推測,雌雄恐龍在交配時互相對準它們的洩殖腔,然後公恐龍的陰莖進入母恐龍的洩殖腔進行交配。不過,公恐龍也有可能沒有陰莖,若是這樣的話,它們就可能跟一些鳥類一樣,通過噴出精液到母恐龍的洩殖腔,從而進行繁殖―――專家們將這種交配方式稱為“洩殖腔親吻”。

恐龍體型特徵:

恐龍整體而言的體型很大。以恐龍作為標準來看,蜥腳下目是其中的巨無霸。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類恐龍也要比它們棲息地內的其他動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則比任何出現在地表的動物都要大出幾個等級。

大部分的恐龍要比大型蜥腳類恐龍還小得多。現有的證據表明,恐龍的平均大小在三疊紀、早侏羅紀、晚侏羅紀和白堊紀都不斷變化。大部分獸腳類恐龍的體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間,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動物則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間。恐龍的體重估計值,大多介於1到10公噸之間。倫敦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個研究指出恐龍的體重平均值約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類體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間。

從現有的狀況較好的骨架來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龍是長頸巨龍(Giraffatitan brancai,原名布氏腕龍)。長頸巨龍的化石在1907年至1912年間發現於坦桑尼亞。從多具大小相近的個體所組合而成的骨架模型,現正展示於柏林洪堡博物館,該模型高12米,長22.5米,預期活體的重量在30到60公噸之間。最長的恐龍是27米長的樑龍,是在1907年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現展示於賓州匹茲堡的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

相關問題答案
恐龍生活環境是怎樣的?
徐州生活環境怎麼樣?
重慶生活環境怎麼樣?
生態環境是什麼?
大學生活是怎樣的知乎?
你對生命是怎樣的認識?
自然環境是什麼的基礎?
生活不只是苟且的意思?
生態環境被破壞的原因?
學生請假條格式是怎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