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長短形成的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5-01-04

緯度影響日照長短緯度是如何影響日照長短的呢

在一日內,太陽以不同的高度照射地面。正午時刻,太陽中天,這時它升得最高,稱為正午太陽高度。對於地球上得四季和五帶的形成來說,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是兩個主要的因素:前者影響日照時間的長短;後者則決定輻射強度的大小。

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是H=90°-+。它表明,正午太陽高度因緯度而不同,隨季節而變化。公式中的(90°-)可看作上點高度。使用這個公式時須注意:北半球的正午太陽高度,以南點為起點;南半球則以北點為起點。

由該公式可知:當=時,H=90°,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緯度,正午太陽當頂。但只有南北迴歸線之間的地帶,才有可能達到90°的正午太陽高度。當>時,H>90°,該地(北半球)正午太陽已越過天頂向北傾斜。但這種情況也只限於南北迴歸線地帶(不包括南北迴歸線)。高緯度冬季,在>90°-的地方,H<0°,這意味著那裡正經歷著極夜。

按正午太陽高度公式,容易推出夜半太陽“低度”(H'):H'= -(90°-)+=+-90°,式中的-(90°-)為下點的低度。根據這個公式,可以得到白夜的緯度界限,即-18°=+23.5°-90

日照時間長短和那些因素有關

日照長度不是浮離赤道的遠近來算的,你聽說過赤道有極晝極夜嗎,只有南極北極有極晝極夜,極晝就是全部都是白天,沒有晚上。在夏至日的時候北極會出現極晝,中國的東北四點鐘就天亮了,一般夏天,緯度越高,白天時間越長

對於北半球某一地區來說,日照長短有什麼變化規律

一年中太陽直射點變動於南緯23°27′和北緯23°27′之間。我們把南北緯23°27′的兩條緯線,分別稱為南迴歸線和北迴歸線。太陽直射點變了,由晨昏線交割緯圈而分成的晝弧和夜弧的長短也會發生變化。

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時,是一年中太陽直射點最北的位置。這時,在赤道上,晝弧和夜弧一樣長,晝夜時間相等,都是12小時;在北半球赤道和北極圈(即北緯66°33′的緯圈)之間,晝弧比夜弧長,晝長於夜;北極圈以北的地區只有白天沒有黑夜,這種現象被稱為永晝。與北半球的情況相反,在南半球赤道和南極圈(即南緯66°33′的緯圈)之間,夜弧比晝弧長,夜長於晝;南極圈以南的地區,只有黑夜沒有白天,這種現象被稱為永夜。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時,是一年中太陽直射點位置最南的時候。這時,晝夜的長短,除赤道外,其餘各緯度的情況正好相反。

所以,對北半球來說,太陽直射點北移時,白天增長,黑夜縮短;太陽直射點南移時,黑夜增長,白天縮短。

造成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和方向變化的原因

長度與日光和地平線夾角有關,由長變短再變長。方向和日照方向有關

四季形成的原因

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過程中,地軸始終與軌道面傾斜成66度33分的夾角。由於地軸的傾斜,當地球處在軌道上不同位置時,地球表面不同地點的太陽高度是不同的。太陽高度大的時候,太陽直射,熱量集中,就好像正對著火爐一樣;而且太陽在空中經過的路徑長,日照時間長,晝長夜短,必然氣溫高,這就是夏季。反之,太陽高度小時,陽光斜射地面,熱量分散,相當於斜對著火爐;而且太陽在空中所經路徑短,日照時間短,晝短夜長,氣溫則低;由冬季到夏季,太陽高度由低變高。同樣道理,太陽高度的變化影響著晝夜的長短和溫度的高低,分別形成了秋季和春季。

由於地球永不停歇地側著身子,圍繞太陽這個大火爐運轉,這種冷暖便不停地交替著,從而形成了寒來暑往的四季。

相關問題答案
日照長短形成的原因?
皮膚粗糙形成的原因?
山上霧形成的原因?
絲綢之路形成的原因?
新生兒黃疸形成的原因?
堰塞湖形成的原因?
太行山峽谷形成的原因?
霧霾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沙漠形成的原因?
輸卵管積水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