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拓本是什麼意思?
什麼叫金石拓片
金石,泛指古代鐫刻文字、頌功紀事的鐘鼎碑碣之類的物品。
拓片,是我國一項古老的傳統技藝,是使用宣紙和墨汁,將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圖案,清晰地拷貝出來的一種技能。
拓片是一種保存金石文字的手段方法。
不要看百度百科那個金石拓片的詞條,不是很準確,會對你產生誤導。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盜墓筆記中的拓本什麼意思
【拓本】,凡摹拓金石、碑碣、印章之本,皆稱為“拓本”,即用紙緊覆在碑碣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紋上,用墨或其他顏色打出其文字、圖形來的印刷品。按用墨分,可分為墨拓本、朱拓本。按拓法分,可分 烏金拓、蟬翼拓。拓本實物最早見於唐代。拓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其不同的特點。唐拓存世稀少,僅有碑拓幾篇。宋拓,拓工十分講究,紙墨都十分精良。元拓,雖有拓本,但拓得不好,沒有什麼特色。明拓也比較講究,一般均按宋拓的具體要求來捶拓。清沿襲明代的拓法,沒有什麼新的方法。 【敬請採納,謝謝!】
語文:課外閱讀,吳晶寫的《畫之大者—黃賓虹傳》裡黃賓虹作畫時為什麼要把金石拓本擺在案頭?請簡要分析。
①從金石文字的點畫結構中,他受到繪畫筆法與章法佈置方面的啟發;②從金石拓本認識到書畫同源,悟出畫藝迴歸造化的路徑。
解析:抓住上下文中的關鍵語句“更可見章法佈置之妙、悟出筆法要旨、認識琺書法、文字、金石、繪畫都是同一來源”即可總結出答案。
拓本的民國拓
清末民初,金石學再一次高潮復起。北平琉璃廠的鐫碑行業正是在這個時期處於鼎盛期,大小鐫碑鋪和以鐫碑為業的刻字鋪有10幾家,但歷史悠久的唯屬西琉璃廠的翰茂齋和東琉璃廠的龍雲齋最著名。同期也湧現出了眾多的碑帖鋪,如隸古齋和慶雲堂等等。民國時期的拓工,鐫刻技藝精湛,通曉各種書體,吸收了明清拓本的經驗,使傳統的碑拓技藝得到發揚。代表作品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為撰寫《北平志》, 在對北平及近郊廟宇碑碣的調查工作中,歷經三年蒐集的金石拓片是有史一來有組織調查中最系統,最完整的一次。其中調查的金石碑刻上至遼金元三朝,下至明清民國曆代,基本上體現了截至到民國時期北平現存廟宇碑刻的現狀。琉璃廠翰茂齋由於技術精湛,與幾家競爭後被邀請參與並負責了廟宇碑碣的摹拓工作。1936年, 國立北平研究院在此基礎上出版了《北平廟宇通檢》 和《北平廟宇碑刻目錄》 。據史學研究會報告記載:“自十九年三月派員開始調查工作,所拓碑碣鐘磬等(含外五區,內六區,國子監,東獄廟,房山西域寺西山石佛寺等),截止至二十二年一月八日共拓碑碣鐘磬一千四百三十六份。”這批印有“國立北平研究院傳拓章”和“琉璃廠翰茂齋李月庭拓本”標記的金石拓片,後隨史學研究所移至臺灣,現存於臺灣傅斯年圖書館拓片室。這批拓片保存完好,管理有序。通過網絡登錄傅斯年圖書館網站,可以檢索到這些拓片。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和北京首都圖書館也有少量館藏。這些拓片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民國拓本,同時也是研究民國史的重要史料。
顏真卿多寶塔碑的內容簡介
此碑是顏真卿早期成名之作,書寫恭謹誠懇,直接二王、歐、虞、褚餘風,而又有與唐人寫經有明顯的相似之處,說明顏真卿在向前輩書法家學習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從民間的書法藝術吸取營養。整篇結構嚴密,字行間有烏絲欄界格,點畫圓整,端莊秀麗,一撇一捺顯得靜中有動,飄然欲仙。雖然此碑還稱不上顏真卿成熟期之代表作,與他後來所書的《顏家廟碑》,《麻姑仙壇記》風格迥異,但它是顏書的第一篇,是顏楷成功的第一步,學顏體者多從此碑下手,入其堂奧。北宋拓本,31行“歸我帝力”之“力”字尚未損,全碑字口方稜,字畫之間牽絲甚清晰。南宋拓本,15行“鑿井見泥”之“鑿”字未損,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北宋拓本。文物出版社影印之宋拓《唐顏真卿書多寶塔碑》、《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曆代金石拓本菁華》收有明中期整拓、《西安碑林名碑》輯有館藏明末清初拓。《顏真卿多寶塔碑》所刊乃北寧拓本,據張彥生《善本碑帖錄》載:《世稱北宋拓本,十四行〈歸功帝力〉,〈力〉字左完好,十五行〈鑿井見泥〉,〈鑿〉字筆畫完好。》拓本後有王文治跋,其跋曰:《此碑系(顏真卿)盛年書,尚有摹仿蹤跡可尋,學者欲由唐入晉,此為登進之階,然非北宋精拓,則毫鋩神采不能迸露,其於右軍遒媚兼擅之處,深造之而自得者依然隱而不見,此宋拓之所以可貴正不僅在紙色及點畫完備間也。楷書,又稱正書、真書,它是漢字現代通行的字體。楷書的楷字,早期是作為形容詞來使用的。它有標準、整齊、楷模、法式等意義。漢代以前,凡是書寫得規範、整齊、可為法式的字,都可稱作楷,如寫得規矩整齊的隸書、草書稱作楷隸、楷草。這裡的楷都是當作形容詞來使用的,意為標準隸書、標準草書。楷成為我們現在使用的書體的專名,則是晉代以後的事。魏晉以來,由於統治階級的愛好和提倡,也由於楷書較隸書更為簡易流便,楷書逐漸流行起來,取代了原來隸書為正書的地位。後代統治者更是把楷書規定為官方的標準書體,是公文、法律、科舉考試、出版印刷等正式場合必用的書體。
趙明誠的人物經歷
趙明誠致力於金石之學,可謂幼而好之,終生不渝。他曾自謂:“餘自少小喜從當世學士大夫訪問前代金石刻詞。”(《金石錄》序) 。與李清照結婚後,趙明誠對金石學志趣更是有增無減,日趨痴迷,有“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金石錄後序》) 。屏居青州與出守萊州、淄州時期,是趙明誠、李清照夫婦相濡以沫共研學問的最美滿的時期,也是趙明誠金石事業最有成就的時期。從大觀二年(1108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趙明誠曾四遊仰天山,三訪靈巖寺,一登泰山頂。或題名,或拓片,獲得了大量的碑文資料。經過多年的親訪廣集,在李清照幫助下,趙明誠完成了《金石錄》的寫作。這是一部繼歐陽修《集古錄》之後, 規模更大、更有價值的研究金石之學的專著。著錄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2000種。《金石錄》30卷。前10卷為目錄,按時代順序編排;後20卷就所見鐘鼎彝器銘文款識和碑銘墓誌石刻文字,加以辨證考據,對兩《唐書》多作訂正,是研究古代金石刻必資之書,也是必讀之書。一日,趙明誠與李清照從兄李迥外出遊玩,在元宵節相國寺賞花燈時與李清照相識。趙明誠早就讀過李清照的詩詞,本已讚賞不已,此時一見,便產生了愛慕之意。趙明誠回去後,便以“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的字謎方式,委婉地向父親談及此事。趙挺之恍然大悟,便派人去向李清照求親。婚後二人感情和諧,以收集金石字畫作趣。後因政治因素,趙氏親屬被迫隱居鄉里,趙明誠和李清照來到青州定居下來。趙家由顯貴變成了普通百姓,對他們而言,卻是因禍得福。他們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金石、字畫和古玩上。趙氏夫婦每得一本奇書,便共同勘校,整理題簽,得搭配書畫器物,便仔細把玩,互相給予評價。同時,夫婦二人在飯後還時常坐在歸來堂中烹茶。兩人指著滿屋的書籍互相拷問對方,猜中的人先飲茶。以此為樂。一次,趙明誠出外未歸,李清照曾作《醉花陰》一詞寄給丈夫告知自己的心情,趙明誠讀後,讚歎不已。卻又想勝之,便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天,最後得與詞五十首,中夾雜李清照的詞。叫人評鑑,友人陸德夫品味後說:“只三句絕佳。”趙明誠忙問是哪三句,陸德夫回答後,趙明誠不禁啞然。原來正是李清照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明誠由此更欽佩妻子的才學。靖康二年三月,趙明誠因奔母喪先南下金陵,任江寧知府。這時李清照已返回青州,整理歸來堂中的金石文物,準備與南下的趙明誠會和。最後經挑選裝車15車,其他沒帶走的東西便鎖在10餘間屋子裡。但時局變亂,她離開沒多久,青州就發生了兵變,她家毀於兵禍,令人痛心。趙明誠只做了一年的江寧知府便因為失職而罷了官。建炎三年(1129)二月,御營統治官王亦叛亂,此事被下屬察覺,並做了彙報,當其並沒有把它放在心上,也沒有采取任何行動。下屬自行佈陣,在夜晚之時,成功擊敗王亦。天亮時,下屬前去找尋趙明誠。卻發現他早就利用繩子從城牆上逃跑了。叛亂被定之後,趙明誠被朝廷革職。李清照深為丈夫的臨陣脫逃感到羞愧,雖然並無爭吵,但往昔的魚水和諧已經一去不返,她從此冷淡疏遠了趙明誠。不久,趙明誠又接命前往湖州上任。趙、李分別時,局勢更糟。李清照也知道,夫妻分別,隨時都可能遭遇兵禍。而丈夫在兵變中的懦弱也在她心中留下了陰影,於是她更擔心自己保護不了如此多的物件,於是便問趙明誠,若真發生不測,那該如何是好?當時趙明誠說,若逢不測,先丟輜重,再拋棄衣物,然後依次是書冊、卷軸和古器,而夫婦二人所收藏的最為珍貴的《趙氏神妙帖》不能失去,若非萬不得以,只能與李清照共存亡。1129年,他們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兩人相對無語氣氛尷尬。行致烏江,站在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的地......
馬衡的書法造詣
叔平先生以精究金石六書,長於篆法,故餘事治印,整飭淵雅,直追周秦兩漢,深於法度,繼吳昌碩後被推為西泠印社社長。一九四四年嘗為《說文月刊》第四卷撰《談刻印》一文,文長九千餘字,無從古代璽印之名稱、形制、鈕式、文字與章法、材質與刻鑄、陰陽文之別、施用之方法等七方面詳加介紹,以明發展之跡,繼舉治印宜予臨寫之金石拓本、參考之書,與古璽印譜,俾便研習。文中於書法與刀法關係有所申述,曾雲:『近數十年來,刻印家往往只講刀法。能知用刀,即自以為盡刻印之能事。不知印之所以為印,重在印文。一印之中,少或二三字,多或十餘字,字體之抉擇,行款之分配,章法之佈置,在未寫出以前,先得成竹於胸中,然後落墨奏刀,乃不失為理想中之印。』“蓋刀法者,所以傳其所書之文,使其神采不失。”“若徒逞刀法,不講書法,其不自知者,非陋即妄。知而故作狡猞者,是為欺人也。”對刀法與篆法之輕重,文中論之雲:“刀法為一種技術,今謂之手藝。習之數月,可臻嫻熟。研究篆體,學習篆書,則關於學術,古請之小學,今謂之文字學,窮年累月,不能盡其奧藏,其難易豈可以同日語哉?”又曰:“刻印家欲知印之源流沿革,形式、文字之變遷,應先研究古印,自屬當然之事。即以文字源流而言,不但古印應研究,即一切金石文字,也在研究之列。故金石家不必為刻印家,而刻印家必出於金石家,此所以刻印家往往被稱為金石家也。”類此諸論,皆示人以正軌,與時俗之談印藝者有霄壤之判。對《說文》所無之字,叔平先生不主張濫用假借,以為《說文》未收之字,見於漢印者正復不少。蓋‘摹印'‘繆篆’,本自為體,其體在篆隸之間。隸書所有之字,皆可入印”。對人名印,主張氣皆應名從主人,依隸楷所從偏旁,而以繆篆之體寫之。但以之寫作小篆或古文,終嫌未安。”治印者遵此篆之,不妄不拘矣。叔平先生生前曾有《凡將齋印存》之輯;歿後,其子太龍收集零存,又成《銳廬印稿》,後者多抗戰時入蜀之作。—九—二年,丁仁《詠西泠印社同人詩》(集《論印絕句》)中有一首詠及叔平先生,詩云:“畫品書評一舫多(倪印元),封泥署紙盡摩挲(沈心)。珍藏誰似西園癖(楊復吉),賴有當年馬伏波(陳鱸)。”叔平先生富收藏,故句多及之。馬伏波即東漢之馬援,頗知印,曾有正郡國印章之議,以之此擬,可謂吻合無間矣。其子太龍,亦擅篆刻。
魯迅的資料
魯迅原名周樟壽,字豫山,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少年時代在家塾學習詩書經傳,喜歡野史雜錄和民間繪畫藝術。1898年就讀於洋務派創辦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數月後重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路礦學堂,開始接觸新學。1902年到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1904年4月結業,6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這一時期開始參加各種民族民主革命活動,廣泛涉獵西方近代科學文藝書刊。最早的一篇譯述文章《斯巴達之魂》前半部分發表於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後半部分載於第9期);同年在東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譯科幻小說《月界旅行》。1906年棄醫學文,希望以文藝改造國民精神。籌辦文藝雜誌《新生》,未果,轉而在《河南》雜誌發表《人之歷史》、《摩羅詩力說》、《文化偏重論》等重要論文。與周作人合譯《域外小說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後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1911年用文言寫了第一篇小說《懷舊》,思想特色和藝術風格,都與後來小說相同,捷克學者普實克認為它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聲”。1912年2月應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職,後隨教育部遷往北京。1918年5月開始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發表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此後3年間陸續在《新青年》發表小說、新詩、雜文、譯文50餘篇,並參與《新青年》編務。1920年8月被聘為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文科講師。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傳》在《晨報副刊》連載。1923年,第-本短篇小說集《吶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說,魯迅還寫了很多具有獨特風格的雜文,以《隨感錄》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發表。1925年出版雜文集《熱風》。此後幾乎每年都有雜感集問世。
20年代中期,參與創辦《莽原》週刊、《語絲》週刊和文學社團末名社。1927年初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1927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從此定居上海,專事寫作。1928年與郁達夫創辦《奔流》雜誌。193O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領導人,曾先後主編《萌芽》、《前哨》、《十宇街頭》、《譯文》等重要文學期盯。
1936年因積勞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終年55歲。
古代書籍有收藏價值嗎?
這個要看見才能說事。有一定收藏價值。希望保存
李清照的軼事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出生於1084年。她是濟南府人,今山東省會,也是我們偉大教師孔子的出生地。她父親,李格非是一位著名學者,有《洛陽名園記》傳世。她父親出身書香門第,也是一個地位很高的官員。易安的母親是王拱辰的孫子,善屬文。王是最高學府翰林院的畢業生,贏得中世紀能給予學者的最高榮譽。他是皇帝從來自全國各地的三千多學者中第一個選中的學者。易安的父母都因工文章而出名。
關於易安的童年,我們知道的很少。她生長在這樣的一個家庭裡,不斷地受到文學環境的耳濡目染,易安從小就顯露出文學才華。易安十八歲嫁給趙明誠,趙的父親趙挺之曾任副首相。趙明誠是一位學問淵博的人,因此他們的婚姻生活很幸福。
在中國,可能一些本能的英雄崇拜,使得一些聖人和詩人的生活軼事,增加了一些超自然的的神話故事,這也是在所難免。預言易安要嫁給趙明誠就是這樣記載下來的。據傳說,明誠小時候做夢,夢見在讀一本書,醒來只記得三句話,“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當他醒來的時候,他不明白這些是什麼意思。他就去問父親。父親沉思了片刻,然後高興地說:言與司合是詞字,安上已脫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就是說你要成為詞女的丈夫。
易安和明誠結婚不久,明誠就出去了,年輕的妻子為別離傷心,她從甜蜜的傷感中得到啟迪,寫出了最有名的詞,其中的一首,“一剪梅”,這首詞寫在一塊絲織的手帕上,帶給了她的丈夫。明誠是一位學者,特別是和他妻子相比,還夠不上一位詞人。他自己也認識到這一點,有故事為證。
一次,正逢中國有名的九月九日重陽節,易安寫給明誠一首剛寫好的詞牌為“醉花陰”的詞,明誠歎賞他妻子的詞名,他閉居三天,廢寢忘食,冥思苦想,終於寫出了五十闋。他把易安的詞雜進自己的詞中,拿給他的朋友陸德夫看,請他提意見。陸德夫玩味再三之後說,“只有三句絕佳”。明誠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是哪幾句,陸就把它們背誦給明誠聽,這就是易安所作的那幾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易安和她丈夫都出自書香門第,但誰都不富裕,這對年輕人只有節儉度日。明誠是一個太學生,只能月初和月中請假回家。節假日的時候,明誠總是把衣服當去,換回五百個銅錢,走到相國寺的廟會,在那裡人們可購買書籍,還有一些碑文。此外他常常為他的詞人妻子買點水果和乾果。他們一起一邊閱讀和評價這些碑文,一邊吃著水果和乾果。
結婚幾年以後,他們的運氣好起來,挺之,明誠的父親被任命為宰相,明誠也在官府任職。這對年輕夫婦和以往一樣酷愛閱讀和文學寫作,現在他們有機會結識他父親在官府中的朋友,可以向他們借閱著名文學家的詩歌,歷史,自傳的原稿。這些手稿過去是很難見得到的。明誠和易安把它們抄下來,並加以編輯。有的時候她會發現一些很有名的藝術家的碑文和繪畫,非同一般的石雕或是金鑄藝術品,他們都愛不釋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總是把衣服和首飾拿去典當,把它們買下。有一次他們看到一幅徐熙牡丹圖,要賣二十萬銅錢。他們被這幅畫迷住了,但是他們付不起這樣一大筆錢。他們把這幅畫留下了一晚,第二天還給了賣主。此後夫婦兩人很久都為此惋惜。
明誠離職的時候,回到自己家鄉住了十年。在那裡平靜地度過十年之後,明誠連任兩郡的郡守。他和易安大部分時間可以閱讀和寫作。他們編撰了《金石錄》,著錄所藏的金石拓本。他們熱情洋溢地投入了這一工作,每天晚上一直工作到蠟燭點完為止。每當他們收集到書、畫和古器,都仔細研究,指出它的缺點和瑕疵,加以整理。
易安有驚人的記憶力,她幾乎可以記住她讀過的一切書籍。
故事是這樣說的,一次,晚飯後,在歸來堂——他們讀書的地方,那裡存放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