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遊的意思?
莊子《逍遙遊》有什麼寓意?
莊子逍遙遊篇,為了闡明逍遙之意,舉了鳥獸蟲魚等等以為例,並且以故事的方式來呈現其要旨,思索其寓意,大致歸納出下列四個主要的概念:一、 積厚與有待從鯤、鵬的描寫,莊子展示了一個廣闊的天地,將人類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無窮,由自由而遊的魚、海,到鯤的天地,進而達到展翅高飛的大鵬和大鵬的廣闊天地,而遠眺遙遠的天池南冥。這也就是說由水的世界,而達到水天合一更寬闊的天地,顯現一個無所不在的領域和境界。所謂「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這是何等壯闊的世界?但是這種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從悠遊於北冥之鯤,醞釀變化而成為鵬,除了展現「道」的無邊無際,而大鵬所代表的就是境界的上升,從現實中超拔而起,另外開闢一個飛揚活躍的精神境界,可說是求道的歷程。在轉換的歷程中,「積厚」與「有待」是兩個重要的觀念。「積厚」,意謂北海之水不厚,則無可養大鯤,非大道之淵源廣大,不能涵養聖人。「有待」,如鯤化鵬,雖欲遠舉,若無大風承負,必然無法抵達南冥,就算已養成大體,若不能加以變化,亦無法獲致大用,要承於自然之道,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才能至遠,而自然之道是隻能順乎其中,而不得外求的,因此聖人也必須要乘世道交興之大運,才能應運出興,成就事業。總結來說,必須要深蓄厚養、待時而動,才能盡大聖之體用。二、 大知與小知莊子運用鯤鵬以及蜩鳩的寓言,藉由小鳩的無知,以寫出俗人淺陋、不識大體的境界。鯤鵬之大與志在遠方,與蜩鳩之小且無知,作了一個明顯的對比。正如小年無法體會大年,因為小年本身生來的限制,根本無法去經驗大年,生命長短是不可違的律則,而蜩鳩先天的限制也無法使他遨遊千里。然而針對此處,有人認為此處是教人「各適其所適,各安其所安、各盡其性,各得其所」,不為用有所苦,不為有所求而傷其生、害其志。如同跛足的人不要要求他跑得像獵犬一樣快,因為他有天生的限制。固然此說是針對客觀限制與心靈的一種調和,亦是處世的適當態度。當然鯤變為鵬的例子在物理現象中沒有出現過,但是這只是寓言,寓言中的寓意就是要打破物質的侷限,揭示人生的開展。因此若擺脫寓言的「物性」,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莊子重在真實心志的保存與開展,心志與萬物原本即是一體的,心志的培養,可以像小魚變成鯤,由鯤變成大鵬,自由變化,重點並不是外在的變化,而是心志的「開拓」,終於與萬物融為一體。因此我認為莊子在此的想表現的意義是更具積極意義的。三、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 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此即逍遙遊篇的主旨、中心和結論,也是莊子的中心旨趣。由此可以瞭解所謂的逍遙遊,應該是承於天地之正而欲六氣之辯,而遊於無窮。真正的逍遙必然是無所憑藉依附的,是悠遊於自然之中的。像「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乃是有待於外;宋榮子的「定乎內外之境,辨乎榮辱之境」是有待於內;而列子的「欲風而行」則是有待於方術。而成天地之正,欲六氣之辯完全是順乎自然,而得自由之樂。而如何能做到「無己、吳功、無名」,進而求得逍遙?我們所追求的「無」,應該是從「有」的境地昇華而出的,也就是說「無」的境界仍要從「有」中獲得。無己之道,從不曾知道自己,進而充實自己、完成自己以達「有己」,最後昇華到不知有己、放棄自己偏見私執的「無己」境地。無功,從不曾有過功勞,進而有功於社會、造福人群,最後到達不知有功、生而不有為而恃的「無功」......
莊子的《逍遙遊》主要講的是什麼?
1、主要闡述內容
《逍遙遊》的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作者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遊”。文章先是通過大鵬與蜩、學鳩等小動物的對比,闡述了“小”與“大”的區別;在此基礎上作者指出,無論是不善飛翔的蜩與學鳩,還是能借風力飛到九萬里高空的大鵬,甚至是可以御風而行的列子,它們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從而引出並闡述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道理。文章最後通過惠子與莊子的“有用”、“無用”之辯,說明不為世所用才能“逍遙”。全文想象豐富,構思新穎,雄奇怪誕,汪洋恣肆,字裡行間裡洋溢著浪漫主義精神。
2、創作背景
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並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雖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人世間既然如此汙穢,“不可與莊語”,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裡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裡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遊》。
3、作者簡介
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一說安徽蒙城)人。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為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老子學派的發展有兩個趨向:其一是發展為莊子哲學,其二是發展為稷下精氣說。稷下精氣說在南方的代表是屈子哲學。
逍遙遊是什麼意思
逍遙遊出自莊子,意思是:沒有約束,自由自在的活動。他表現了莊子追求人生最大自由的世界觀。在莊子認為,通過物我兩忘,消除彼此間的界限,實現彼此融合為一,從而達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不需要任何依憑而遨遊無窮的境界。純手打,望採納
莊子逍遙遊的意義什麼
本篇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說理於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逍遙遊”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全篇一弗闡述無所依憑的主張,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在莊子的眼裡,客觀現實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類本身都是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脫於現實,否定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類的生活與萬物的生存混為一體;提倡不滯於物,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
逍遙遊有什麼意義
逍遙遊一詞出自《莊子》,乃是全本三十三篇之第一篇。其開篇語:“北冥有魚,其名為鯤……”流傳久遠,婦孺皆知。《逍遙遊》的想象奇特怪誕,洋溢著浪漫色彩,追求順其自然無所依,最終獲得無窮的自在自由。
-----------------------------------
《莊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篇一般認定為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出於莊子門人及後學之手。
《逍遙遊》是《莊子•內篇》的首篇,是莊子的代表作,比較集中地表現了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逍遙遊》全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論證世間萬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無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過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論證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境界,以及通過“無為”達到這一境界的主張。全篇集中表現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即虛無主義與絕對自由。課文選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麼是“逍遙”?從語義學意義上說,這是個聯綿詞,聯綿詞往往表達一種難以言傳的行動和悠遠舒長的意境。此外,它還是個疊韻詞,因為韻母相同,逍遙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試想一下安適自得優遊歲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遙。《逍遙遊》是《莊子》第一篇,是莊子的代表作。逍遙遊即“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於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天下》)即“遊心於談,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莊子》的“無為”主義,也可以叫作“逍遙”主義。
莊子認為,只有達到這種無所待的境界才能說是逍遙。所以,莊子的“逍遙”並不是通常以為的很自在、很快樂的意思。愛怎樣就怎樣就不叫做逍遙。其實莊子是一種讓人最不自由的學問:你要是愛怎樣就怎樣,莊子會說,你這樣做你的心就會亂,那樣做你的心就會壞,生氣也不行,難過也不行,連人家說你好你高興也不行。因為逍遙就是免除於一切的等待,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逍遙是全世界最不自由的活動。但是,如果你把內心從外界中解脫出來,你的心靈不再受外界的波動,你就達到了逍遙的境界,這種逍遙才是全世界最自由的活動。莊子用“無己、無功、無名”這“三無”來描述逍遙,當然這“三無”是要用內心的標準來衡量,用外在的標準來看你可以非常成功、也很出名,但你內心要做到“無己、無功、無名”,這樣才算是逍遙。莊子並不排除你在世俗上的功名,但你不要讓外在的東西束縛了你的心靈,你要明白外在的東西並不會給你帶來內心上的幸福。
------------------------------------
莊子說,道德修養高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思想修養臻於完美的“聖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
在莊子眼裡,只有這樣的“至人”、“神人”、“聖人”,或者莊子以後提到的“真人”,才是達到了逍遙境界的人。從莊子的描述,我們可以發現,莊子所說的逍遙既不是形態上含義,你飛來飛去不是逍遙,也不是世俗意義上的含義,你獲得的名和利,擁有了財富和權力,可以為所欲為的意思,更不是你什麼也不做、無所事事的意思。
排除以上幾種可能,我們可以說莊子的逍遙,首先是種內心的狀態,這是莊子逍遙遊的第一層含義。
莊子認為境界高低的標準是內在的、內心的,而不是外在的、物質的。莊子說,全世界的人都稱讚你,你也不會變得更加上進;全世界的人都詆譭你,你也不會灰心沮喪。這樣的人才算是高人,他自己內心有一杆稱,外在的榮辱譭譽,從來都不當一回事。
莊子舉了個堯讓天下的例:堯準備把天下讓給許由,對許由說:“太陽......
本文選自《莊子.內篇逍遙遊的部分開頭什麼意思
1.在《逍遙遊》中描繪大鵬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 《莊子·逍遙遊》中以“朝菌”和“蟪蛄”為例來說明“小年”一詞的兩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 作者舉現實生活中的很小的實物也需要依憑外物實例與大鵬鳥的“海運將徙”作對比,形象地說明任何事物都有所憑藉的句子是: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 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通過舟的浮動對水的依賴性,從而得出結論來說明大鵬鳥的飛翔對風的依賴性的句子是: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5.莊子從奇妙莫測的描寫後接著以現實社會的四種人的具體描述,文中描寫四種人的句子分別是: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
6.作者提出自己的觀點——“無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遙的並列句了三類人的句子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7.文中對天空的顏色成因進行了探尋,併發出了疑問的兩句是: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8.文中寫宋榮子看淡了世間的榮辱,不會因為外界的評價而更加奮勉或沮喪的句子是:
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9.當看到大鵬經過一系列的準備才能“圖南”之後,蜩與學鳩通過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飛行和休息的樣子來嘲笑大鵬鳥的句子是: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
莊子的“逍遙遊”這三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逍遙”按照莊子的原意乃是“無待”,就是無所依傍的意思,所以乃是一種絕對的自由,無論是巨大的鯤鵬也好,微小的鴟鼴也好,甚至乘風而行的列子,都不算是達到了真正的“無待”,只有莊子所謂的“聖人”、“至人”、“神人”才達到了這種真正的自由。但是世間真的存在這樣絕對的自由麼?我的理解,這種絕對的自由只能存在於人的內心世界,只有在一種“墮肢體,去聰明,離形去知”的虛靜心境裡,才能夠體驗到這種絕對的自由。而這也就是莊子所謂的“遊”了。想一想莊子在中國古典文學藝術領域裡的對虛靜境界追求的影響,便不難理解莊子的“逍遙遊”了。 參考文獻: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