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發展理念的意義?
我國堅持共享發展有什麼意義
我國堅持共享發展的意義: 把共享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指明發展價值取向,把握科學發展規律,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是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本質和共產黨宗旨、科學謀劃人民福祉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發展理念。以共享發展理念引領我國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對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發展提出了目標要求和行動準則,必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最深厚的偉力。
關係13億多人福祉的科學發展理念
能否實現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關係執政黨性質和命運。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突出人民至上,致力於解決我國發展中共享性不夠、受益不平衡問題,彰顯了中國化當代化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
如何正確理解共享發展理念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新的發展目標。全會提出,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共享發展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黨執政為民理念的嶄新表述,是黨和政府執政為民、服務於民的政策基點和時代命題。共產黨的實踐歷程,是踐行“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的歷程。共享發展充分體現了“十三五”發展目標的重要特點,全面小康是全民共享的小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追求發展速度,更要強調發展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最終的受益者是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發展理念深刻闡釋了“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和發展成果的分配”等問題”,是與人民最廣泛最關切的利益訴求形成的共振和共鳴,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堅持共享式發展,是黨和政府在發展實踐中的自覺自醒,有利於破解社會發展的各類難題,消除人民參與經濟發展,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障礙,順應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期待,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在特定的歷史階段,黨中央提出以共享發展理念來帶動共同富裕,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表明了我們黨堅定不移地帶領全國人民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共享式發展道路的決心與信心。
當前,隨著轉型社會的深度推進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非均衡態勢不斷增強,如何實現公共產品和社會服務的有效供給,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成為黨和政府亟需解決好的課題。共享式發展集中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制度關懷和社會主義基本價值理念。作為戰略性的發展指導理念,在利益共享和共同富裕的整體價值觀的引導下,共享式發展有利於推進和整合多重利益的價值訴求,促進社會公平、公正、公開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讓社會大眾尤其是弱勢群體能夠有尊嚴地維護和實現自身的根本利益。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我們黨的根本目的和宗旨,是我們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實踐中的重要經驗總結。
馬克思指出:“社會也是由人生產的。活動和享受,無論就其內容或就其存在方式來說,都是社會的活動和社會的享受。”恩格斯指出“從人就他們是人而言的這種平等中引申出這樣的要求:一切人,或至少是一個國家的一切公民,或一個社會的一切成員,都應當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馬克思和恩格斯從人的社會性本質角度,揭示了社會活動應該由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社會活動的結果應該由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共享。人們在共同的發展中互為發展,共同享有社會發展的成果,是社會平等的必然要求。強調關注每個社會成員的價值和尊嚴,強調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每個人的發展而發展,釐清了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指出了全體社會成員應當具有平等的權利和地位,為我們提出共享發展的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指導。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這個奮鬥目標來制定。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遵循以下原則: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深化改革,堅持依法治國,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黨的領導。關於共享發展的基本原則,全會提出:按著人人蔘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重用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關於共享發展的具體舉措......
如何理解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理念的重大意義
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理念是對社會主義“發展動力規律”的新認識
從根本上說,生產力是辨別和考量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動力的試金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深邃思考社會主義發展動力問題,多次強調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對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極端重要性。2013年在天津考察時,他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同年11月在湖南考察時,他明確指出,“我國經濟發展要突破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於創新,關鍵是要靠科技力量”,在2015年的兩會上,他又深入闡述了創新與發展的關係,“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建議》把“創新”定位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尤其要“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因此,這一“創新”發展理念的提出,不僅深化了關於創新對於推動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的認識,更是對社會主義“發展動力規律”的新認識。
二、“協調”是推動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協調”理念是對社會主義“發展戰略規律”的新認識
從發展戰略的角度看,中國經濟實現連續30多年高增長的奇蹟,主要得益於改革之初所採用的“非均衡發展戰略”。但從長遠看,“非均衡發展戰略”推動的增長必然會帶來“非均衡性”問題,也就是今天的“不協調性”。
因此,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在保持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不協調”的問題。《建議》指出,必須“增強發展協調性,必須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並重、經濟建設國防建設融合”。事實上,協調發展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題中之義。
《建議》所強調的增強發展協調性,是在我國經濟增長取得輝煌成就和走向成熟階段的協調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階段的協調性,是著力於“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階段的協調性。它要求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決不能讓困難地區和困難群眾掉隊”;它要求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它要求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強調“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不僅要在物質上強大起來,而且要在精神上強大起來”;它要求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形成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從發展戰略角度看,《建議》提出的“協調”發展理念,深化了對“協調”在社會主義發展中重要作用的理解,是對社會主義“發展戰略規律”的新認識。
三、“綠色”是實現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綠色”理念是對社會主義“發展質量規律”的新認識
歷史表明,社會主義社會發展既要講速度,更要講質量。從我國實踐來看,如果片面強調經濟增長速度,忽視經濟增長質量,就會導致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從而制約中華民族實現永續發展。
進入新的世紀,面對新的挑戰,要求我們告別過去那種“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式的增長方式和增長速度,要實現“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質量,要著力實現有質量、有效益、沒水分、可持續的增長”。
《建議》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就是“再也不能簡單以GDP增長率論英雄了”,“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以說,這一“綠色”發展理念,深化了對“綠色”發展對於實現社會主義永續發展作用的理解,是對社會主義“發展質量規律”的新認識。
四、“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開放”理念是對社會主義“發展策略規律”的新認識
中國發展成就已經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
五大發展理念是什麼 內容意義解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被視為關係中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十八大以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京津冀協同發展”“綠色化”“一帶一路”“亞投行”“精準扶貧”等一系列概念、戰略、工程、舉措,正在踐行著5個發展理念的一個或多個。未來,這5個理念將結合得更為緊密。
五大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繫的集合體。
創新發展,注重的是更高質量、更高效益。堅持創新發展,將使一國、一地區的發展更加均衡、更加環保、更加優化、更加包容。也就是說,創新發展對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
協調發展,注重的是更加均衡、更加全面。堅持協調發展,將顯著推進綠色發展和共享發展進程。更加註重生態保護、社會保護,是協調發展的題中之義。
綠色發展,注重的是更加環保、更加和諧。堅持綠色發展,將深刻影響一地區的發展模式和幸福指數。要想實現綠色發展,需要不斷地技術創新和理念創新。同時,綠色發展將顯著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使共享發展成為有質量的發展。
開放發展,注重的是更加優化、更加融入。堅持開放發展,將增強我國經濟的開放性和競爭性。開放發展是一國繁榮的必由之路。縱觀世界,凡是走封閉之路的國家,無一不是走向失敗國家的行列。開放發展,將使發展更加註重創新,更加重視生態文明的影響,更加有利於實現共享發展。
共享發展,注重的是更加公平、更加正義。堅持共享發展,是堅持其他四種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的發展,都是為了人的發展。堅持共享發展,將為其他四種發展提供倫理支持和治理動力。
結合唯物史觀,談談對共享發展理念的認識,800字,急!!!
一、中國現實問題解決的鮮明指向
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既具有強烈的時代感,更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以平均9.4%的速度增長,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發展成就舉世矚目。然而,在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一系列與發展相伴生的矛盾和問題也越來越凸顯,其中社會財富分配不公平、貧富差距拉大,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漸趨緊張,以及精神領域物質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蔓延盛行等,顯得尤為突出,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我國經濟社會向更高階段發展的制約性因素。
現代化歸根到底是人的現代化。無論是改革還是發展,都只是手段,改善民生、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願望才是目的。對於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來說,如果不能從改革與發展的目的性層面進行中國經驗的深刻反思與系統總結,就不可能正確認識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和突破口。換言之,正是發展中諸多問題的客觀存在,構成了共享發展理念提出的現實背景和根本原因。
中國問題的凸顯急迫呼喚發展理念創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包括共享發展理念在內的五大發展理念是黨在理性審視和分析中國問題基礎上提出的創新發展理念,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發展理念上不斷趨於成熟與完善的歷史演進過程,標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大體說來,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到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這一歷史時期可看作改革開放以來發展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迫於長期短缺經濟狀態的壓力,特別注重物質財富這一現代化的基礎性尺度,發展主要強調經濟增長,追求生產力的迅速提升。從實踐效果看,這一歷史時期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與此同時,貧富分化的矛盾逐漸上升,人與自然不相和諧的一面不斷暴露,解決分配問題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呼聲不斷走高。從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這個歷史時期可看作改革開放以來發展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黨通過對實踐經驗的反思和總結,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開始注重經濟與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面和協調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說明將物質財富與精神價值層面的財富統一起來的意識顯著增強。從實踐效果看,雖然綜合國力獲得進一步提升,中國經驗為世界關注,但從基於問題的視角看,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緊張狀態沒有得到有效緩解。從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至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發展進入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三個歷史時期。這個歷史時期的特殊性不僅體現在中國發展結構性問題的突出存在,迫切需要新的發展理念引領,更為重要的是,“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和五大發展理念應運而生、應勢而出,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向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二、黨的發展理念和執政理念的新表達
毫無疑問,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是著眼於對當下我國發展過程中突出性問題的認識和解決,五大發展理念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中國共產黨對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共享發展理念是對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和發展。討論五大發展理念的內涵與意義必須將之與科學發展觀聯繫在一起。一方面,五大發展理念是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統一。如果說科學發展觀突出體現在對發展科學性的探討的話,那麼,共享發展理念則突出體現在對發展的價值性的表達,體現了對發展的本質與意義更為全面和深刻的認識。另一方面,五大發展理念蘊含著發展過程與共享過程的高度統一。如果說科學發展觀突出體現為對發展與人的關係統一性的認識的話......
十八大提出的共享發展理念是指什麼?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共享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提出,並強調“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這是對我們黨經濟社會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反映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昇華,是新形勢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遵循和重要指南。牢固樹立和切實貫徹共享發展理念,首先要準確理解領會其深刻內涵。
從覆蓋人群而言,共享是全民共享。
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我們國家性質和黨的宗旨決定的。總書記指出,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
全民共享,首先是全體人民都能從改革發展中受益。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的判斷標準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人民既是抽象的、整體的,又是具體的、分階層的。全民共享就要使各階層、各民族、各地區的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一個民族也不能少,絕不讓一個人掉隊。
其次,全民共享絕不意味著沒有差別。人的智力高低、體力大小、努力程度,以及家庭條件的差異是客觀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果搞沒有差別的平均主義“大鍋飯”,對於付出更多勞動、更多努力,擁有更多知識、更多資本,創造更多價值、做出更多貢獻的人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和社會差別原則。全民共享就是要做到每個公民付出與回報成適當比例,根據付出各得其所。
第三,人民享有的差距不能過大。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下去,絕不能出現“富者累鉅萬,而貧者食糟糠”的現象。如果人與人享有的差距懸殊,出現兩極分化,既不符合社會主義原則,又會帶來社會不穩、經濟發展受損等嚴重問題。全民共享,就要把貧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區間。我國現階段,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方面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逐步加以解決。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要“按照人人蔘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這就必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精準打好脫貧攻堅戰,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差距,讓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發展成果,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從享受內容而言,共享是全面共享。
社會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人民的需求是全面的需求。發展的全面性和人的需求全面性,決定了人民共享的全面性。從領域來說,全面共享是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的共享,任何一個方面都不能缺位。有些人一說到共享,就把共享簡單等同於共享經濟發展成果,這是一種片面的誤讀。共享經濟發展成果,是最重要、最基礎的共享,但不是共享的唯一內容。特別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政治權利、精神文化、社會保障、生態環境等方面共享的需求更加強烈。
這就要求我們統籌推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使各方面協調發展,全面保障人民各方面的合法權益;把人民的關注點變為我們工作的著力點,積極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解決住房、就業、孩子上學、食品安全、退休養老、醫療衛生、環境汙染等重大現實問題上取得進展,不斷提高人民的獲得感、滿意度和幸福指數。從環節來說,全面共......
十三五五大發展理念中的共享是什麼意思
共享發展理念,就是指:“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五大發展理念的含義分別是什麼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被視為關係中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十八大以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京津冀協同發展”“綠色化”“一帶一路”“亞投行”“精準扶貧”等一系列概念、戰略、工程、舉措,正在踐行著5個發展理念的一個或多個。未來,這5個理念將結合得更為緊密。
五大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繫的集合體。
1、創新發展,注重的是更高質量、更高效益。堅持創新發展,將使一國、一地區的發展更加均衡、更加環保、更加優化、更加包容。也就是說,創新發展對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
2、協調發展,注重的是更加均衡、更加全面。堅持協調發展,將顯著推進綠色發展和共享發展進程。更加註重生態保護、社會保護,是協調發展的題中之義。
3、綠色發展,注重的是更加環保、更加和諧。堅持綠色發展,將深刻影響一地區的發展模式和幸福指數。要想實現綠色發展,需要不斷地技術創新和理念創新。同時,綠色發展將顯著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使共享發展成為有質量的發展。
4、開放發展,注重的是更加優化、更加融入。堅持開放發展,將增強我國經濟的開放性和競爭性。開放發展是一國繁榮的必由之路。縱觀世界,凡是走封閉之路的國家,無一不是走向失敗國家的行列。開放發展,將使發展更加註重創新,更加重視生態文明的影響,更加有利於實現共享發展。
5、共享發展,注重的是更加公平、更加正義。堅持共享發展,是堅持其他四種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的發展,都是為了人的發展。堅持共享發展,將為其他四種發展提供倫理支持和治理動力。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共享發展的理念有何意義
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建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
全球化共享發展理念
農村、農業、農民問題是我國當前改革和發展中碰到的關鍵問題,它是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道必須逾越的門檻。歸納農村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五個字,即“錢”、“糧”、“人”、“地”、“權”等。“錢”:首先是農民收入問題。“三農”問題的核心其實是農民收入問題。農村改革開放頭十多年,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調動,農業生產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然而隨著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加,農產品供應由賣方市場逐步轉為買方市場,價格持續下跌,引發了農民收入增幅的逐步下降。據有關資料,1996年後,我國農民收入增長一直徘徊在4%上下,而這增長幅度包括經濟發達地區和從事非農產業的數據。實際上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以及基本以農業(糧食)為主的地方,其增長率普遍比這個增幅低許多,不少地方其實是負增長。以我鎮為例,我鎮是一個以糧食(水稻)生產為主的地方,1996年以前的幾年,每50公斤稻穀價格在70-80元之間,一段時間曾經達到90元。除了種籽、化肥、農藥、農機(具)的折舊、水電等生產資料和規定範圍內的“三提五統”開支,每50公斤糧食的利潤空間在35-50元之間。農民收入增長較快。從1997年開始,糧食價格連續六年大幅度下降,2001年取消保護價後,每50公斤稻穀價格最低降到40元以內,農民種糧幾乎無利潤。其次是鄉鎮財政問題。我國的鄉鎮財政是撤消人民公社建立鄉政府時,按照“一級政府一級財政”的原則建立起來的。其初衷是為了調動鄉鎮政府理財的積極性。然而由於財源不足、分成法不當、事權與財權不對等、管理和運行機制不健全等諸多因素,它至今並沒有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一級財政,不能履行為本轄區居民和農民提供需求的鄉村道路、基礎教育、衛生防疫、環境保護、醫療、文化等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基本職責。事實上,大部分鄉鎮財政是吃飯財政,有的鄉鎮連續幾個月甚至十幾個月發不出工資。據中國新聞網透露,全國鄉鎮財政負債保守估計在2000億元至2200億元左右,平均每個鄉鎮負債400萬元左右,有的鄉鎮負債竟超過上千萬元。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目前大多數的鄉鎮不具備建立財政的經濟基礎,同時,縣市與鄉鎮的財政分成法也束縛了鄉鎮的積極性。鄉鎮財政的留成法是由縣市一級決定的,一般採取的法是“一定三年,包死基數,超收分成,缺額不補”。包死基數是指在財政收入基數以下的所有收入全額留成,對超過基數的財政收入進行分成。而事實上縣市領導出於保本級財政的目的出發,往往採取犧牲鄉鎮利益的做法,該給予鄉鎮的不給予,不該收鄉鎮的則在財政支付時強行剋扣,鄉鎮主要領導則由於其政治命運的決定權掌握在其手中而只能被動接受。如我鎮去年上繳的財稅任務520萬元,實際返還給我鎮的只有320萬元,僅能保證本鎮中、小學教師和衛生院的經費,鄉鎮幹部和鄉鎮建設支出則要另想法。而問題不僅僅是這些,名譽上是實行鄉鎮財政包乾,實際上是把稅收的負擔壓在了鄉鎮,一方面不管你鄉鎮有沒有稅源,也不管你稅源增長如何,只是在下達稅收包乾(實際是上繳)任務每年以兩位數的增幅增長,從而使大多數鄉鎮的財政出現了空轉。就我鎮而言,實行分稅和鄉鎮財稅包乾後,我鎮的財稅任務每年以15%的幅度遞增,去年僅有人口24000人的我鎮上繳財稅任務高達520多萬元,而事實上我鎮的全部農業稅(不含用於村級開支的附加)稅源不到280萬元,工商稅(含國、地稅)稅源不到100萬元,實際空轉額度為140多萬元。另一方面任務下達到鄉鎮,考評也是對鄉鎮政府而言,稅收完不完成任務,縣市問的是鄉鎮黨委書記和鄉鎮長,因此就出現了財稅部門不收稅,而沒有收稅職能的鄉鎮幹部則成了財稅收繳主體的有悖法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