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二個軍師是誰?

General 更新 2024-12-17

朱元璋的軍師是誰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來自百度百科

漢族,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與宋濂、葉琛、章溢合稱浙東四大名士。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傳奇什麼的很多,可以自己百度。

明朝朱元璋身邊有哪些著名武將,軍師啊?

徐達

(1332~1385) 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參加農民起義軍,因智勇超群,位在諸將之上。十五年,從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克集慶(今南京)。繼又率部攻佔鎮江(今屬江蘇)等地,為開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貢獻,授淮興翼統軍元帥。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身先諸將,衝鋒陷陣,擊敗陳友諒軍前鋒。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國。二十五年,以大將軍率師出征,先佔淮東,繼平浙西,連戰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蘇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同年十月,以徵虜大將軍率師25萬北上,先取山東,旋師河南,然後揮軍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軍遠征漠北等地,戍守邊疆,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一)。徐達長於謀略,治軍嚴整,戰功顯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常遇春

(1330~1369) 中國明朝開國名將。字伯仁,安徽懷遠人。體貌奇偉,沉毅果敢,長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破集慶(今南京)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裹傷再戰。此後連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他奮勇當先,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先取淮東,後佔浙西,於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轉戰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北征,攻佔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餘。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他英勇善戰,統軍有方,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

劉基

(1311~1375) 中國明朝軍事謀略家。字伯溫,浙江青田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時人比之為諸葛亮。元末進士,曾任江西高安縣丞、江浙行省元帥府都事等職。元至正二十年(1360),被朱元璋聘至應天(今南京)參加農民起義軍。他根據當時形勢,獻時務十八策,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利用矛盾、各個擊破的方略。朱元璋遂集中兵力,西滅陳友諒,東滅張士誠,數年內佔據長江中下游諸省。二十七年十月,參與制定的先取山東、旋師河南、然後進兵大都(今北京)的滅元作戰計劃,得到實現。劉基參與軍機八年,被認為有建策之功。朱元璋稱帝后,劉基奏立衛所軍制,加強海邊防建設。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誠意伯。

朱元璋的軍師是誰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諡文成,漢族,溫州文成縣南田人(舊屬青田縣)。元末明初軍事謀略家

朱元璋的軍師是劉伯溫嗎?

劉伯溫(1311-1375年),名劉基,字伯溫,以字行。劉伯溫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在家庭的薰陶下,他從小就好學深思,喜歡讀書,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之書,都非常熟悉。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他的記憶力非常好,讀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而且文筆精彩,所寫文章非同凡俗。他14歲時入處州郡學讀《春秋》,17歲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習宋明理學,同時積極準備科舉考試。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努力,使年輕的劉伯溫很快在當地脫穎而出,成為江浙一帶的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世人的矚目。他的老師鄭復初就曾對劉伯溫祖父說:"他日這個孩子必定會光大你家門楣,振興劉氏家族!"西蜀名士趙天澤在品評江左人物時,將劉伯溫列為第一,將他與諸葛孔明相比,說劉伯溫他日一定會成為濟時大器。

劉伯溫果然是人中之傑。他於元統元年(1339年)考取進士,從此進入仕途,開始他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劉伯溫希望為元朝政府效力,通過做官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他在中進士後不久,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後又任元帥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議往往得不到朝廷的採納,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壓制。劉伯溫非常失望,先後3次憤然辭職,回故鄉青田隱居。

劉伯溫隱居青田期間,潛心著述。他將自己的思想和對社會、人生的見解進行了一番總結,創作了著名的《郁離子》一書。而當此之時,全國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全國各地反元起義風起雲湧,元王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但各支反元義軍又互相紛爭,各不相讓。劉伯溫靜觀天下形勢,經過一番分析,認為在眾多的起義軍中,以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最有真龍天子之氣,他領導的一支紅巾軍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隊伍。

公元1360年,義軍統帥朱元璋兩次向隱居青田的劉伯溫發出邀請,劉伯溫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終於決定出山輔助朱元璋,希望通過助朱氏打江山來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宏偉大志。與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相似,劉伯溫初次與朱氏相見,就提出了"時務十八策"。朱元璋一見劉伯溫之後,更是大喜不已,從此將劉伯溫視為自己的心腹和軍師。

劉伯溫出山之後,忠心耿耿地為朱氏政權效力,積極為朱元璋出謀劃策。他為朱氏制訂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然後北向中原,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而朱元璋得到劉伯溫的輔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劉伯溫為他定下的戰略、戰術行事,先用誘敵之計大敗陳友諒,挫其銳氣,再於公元1363年在鄱陽湖與陳氏決戰,將其勢力徹底消滅。第二年,又依計將張士誠的勢力消滅。然後,朱元璋派部隊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時準備在南方稱帝。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為朱氏最後平定天下、開創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基,作為開國元勳之一,被任命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為了表彰劉伯溫的特殊貢獻和巨大功勳,朱元璋還下詔免加劉伯溫家鄉青田縣的租稅。這是處州地區惟一不加稅的一個縣。不久又追封劉伯溫的祖父、父親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劉伯溫被任命為弘文館學士,受"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稱號,賜封誠意伯,食祿241石。至此,劉伯溫本人的事業和青田劉氏家族的發展,都如日中天,達到了最輝煌的鼎盛時期。

作為一代軍師和智者,劉伯溫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時疾惡如仇,得罪了許多同僚和權貴,同時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後,毅然選擇激流勇退,於洪武四年(1371年)主動辭去一切職務,告老還鄉,回青田隱居......

明朝朱元璋身邊有哪些著名武將,軍師啊?

朱元璋在打江山時確實有不少文武能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劉基,著名的軍事,後來的丞相。亥

還有邵榮、徐達、常遇春等,

還有不少被他在火燒慶功樓時燒死了

常遇春、徐達李文忠、馮勝、李善長、鄧愈這六個是朱元璋明初封的六個王

朱元璋軍師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李善長

善於調護諸將,因材用人,使之各得其所。朱元璋任太平興國翼大元帥,以李善長為元帥府都事,從克集慶(今江蘇南京)。朱元璋任江南行中書省平章,以其為參議,軍機進退,賞罰章程,多由他裁決。後樞密院改為大都督府,善長兼領大都督府司馬,升任行省參知政事。二十七年,朱元璋自立為吳王,以李善長為右相國。他嫻於辭令,明習故事,處理政務,裁決如流,將吏帖服,居民安堵;調兵轉餉無乏,恢復制錢,榷淮鹽,立茶法,開鐵冶,定魚稅,國用益饒,而民不困。吳元年(1367),論功被封為宣國公。吳改官制,尚左,故李善長由右相國改稱左相國,居百官之首。曾與劉基等裁定律令。

中國古代八大軍師指誰?

諸葛亮是我國十大名相。三國演義是小說,其實他真正的貢獻是管理蜀漢,說他是軍事是小說寫的,三國時期根本沒有軍事這一職務,三國早期諸葛亮還是個剛出道的年輕小夥子。

我國從來沒有評選過什麼八大軍師,其實厲害軍師,無非是兵法厲害的軍事家。我個人認為中國有名的軍事家太多。評選八大軍師,確實是頭痛,因為中國出色的軍事家實在太多了。,像吳起、李牧、劉裕、拓跋燾、李靖、李光弼、阿骨打、伯顏、朱元璋、戚繼光、努爾哈赤等,隨便拿出一個,在世界上都是響噹噹的,

我個人認為:

八大軍事家:

孫子。

孫臏。

白起。

韓信。

曹操。

李世民。

岳飛。

成吉思汗。

八大謀臣(謀士、軍師): 伊尹、姜子牙、管仲

、伍子胥、李斯、 張良、徐茂功、劉伯溫。

伊尹

商朝大臣,名阿衡,尹為官名。一說名摯,阿衡為官名(相當於後世的宰相)。是有莘氏在一個叫空桑的地方拾到的棄兒,因在伊水邊上,遂以伊為氏。商湯娶有莘氏女,為陪嫁媵臣。當時夏桀暴虐殘忍,濫用民力,弄得民不聊生。伊尹看出夏朝氣數已盡,於是用自己高超的烹調手藝,接近商湯,並以“調味”比喻治國安邦的道理,很受商湯賞識,擢為宰相,綜理國政。《史記》中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幹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至於王道”。商湯在伊尹的輔佐下,力量開始壯大。不久,伊尹就向商湯建議起兵討伐夏桀,湯聯合諸侯之師在有戎之虛打敗夏桀的軍隊,在鳴條活捉夏桀,並把夏桀流放到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於是諸侯畢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建立商朝。

商湯聽取伊尹的建議,勵精圖治,愛護百姓。受到百姓的愛戴。商湯逝世後,伊尹繼續輔佐外丙、中任治理國家。中任死,商湯的嫡孫太甲繼位,三年,不遵湯法,暴虐亂德。伊尹把太甲放逐到桐宮,親自攝政,以朝諸侯。帝太甲在桐工住了三年後,悔過自責,反善,於是伊尹把太甲迎接回來,還政於他,自己告老還鄉。太甲返位之後,修德愛民,諸侯歸附,社會安寧。史稱“太宗”

伊尹逝世後,帝沃丁(太甲的兒子)以天子之禮葬於亳。孟子稱他為“聖之任者”。

姜太公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號飛熊,又稱太公望。系東海人,炎帝的後裔。因其先人曾封於呂,因此以呂為氏,所以歷史上也稱為“呂尚”。殷朝末年,隱於渭水之濱,遇周文王,載與具歸,任為太師。之後他與周文王姬昌結為兒女親家(即是周武王的岳父,周成王的外祖父),周武王尊為“師尚父”。助文王“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史記.齊太公世家》)。文王崩,太公輔佐武王完成翦商大業,建立周朝。

姜尚是建立西周王朝第一位功臣,周王朝在分封宗室貴族和異姓功臣時,以功封於齊國,因此也稱他為“齊太公”。太公至齊,“因其俗,簡其禮,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管蔡作亂後周王室還給齊國專征伐的特權。

姜太公的謀略對後世有重大影響。“太公釣魚”、“文王拉輦”、“斬將封神”等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

管仲

春秋時齊國的大臣,政治思想家。名夷吾,字仲,一字敬仲,上穎人。與鮑叔牙為友。為齊公子糾太傅,佐公子糾與公子小白(後來的齊桓公)爭位,曾箭射小白,中帶鉤而倖免於難。齊桓公即位,經鮑叔牙推薦,齊桓公捐棄前嫌,任為上卿,相桓公,稱“仲父”。他執政四十年,因勢制宜,改進宗周制度,把齊國置為士鄉十五,工商鄉六,都鄙五,分設官吏管理,改革賦稅,發展農業,控制山海之利,從庶民中選拔賢能,使齊國民富兵強。又提出“尊王攘夷”策略,在他的輔佐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代......

朱元璋是不是有個軍師叫張工

沒聽說過,朱元璋主要有2個軍師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李善長

善於調護諸將,因材用人,使之各得其所。朱元璋任太平興國翼大元帥,以李善長為元帥府都事,從克集慶(今江蘇南京)。朱元璋任江南行中書省平章,以其為參議,軍機進退,賞罰章程,多由他裁決。後樞密院改為大都督府,善長兼領大都督府司馬,升任行省參知政事。二十七年,朱元璋自立為吳王,以李善長為右相國。他嫻於辭令,明習故事,處理政務,裁決如流,將吏帖服,居民安堵;調兵轉餉無乏,恢復制錢,榷淮鹽,立茶法,開鐵冶,定魚稅,國用益饒,而民不困。吳元年(1367),論功被封為宣國公。吳改官制,尚左,故李善長由右相國改稱左相國,居百官之首。曾與劉基等裁定律令。

中國歷史上的三大軍師是誰

百家宗師 千古武聖——軍師鼻祖姜子牙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際遇。前半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七十多歲仍一事無成;後半生得遇明主,大展宏圖,伐商滅紂,興周八百年之基業。這就是被後人奉為神祗的歷史巨人—姜子牙。他追往古而知來今,通古今之變,知勝敗之勢,曉民眾之意,精文武之道,操攻取之術,為文王、武王之師,傾商立周,興周盛齊,救民於水火,為後世開創了弔民伐罪,恩及百姓的範例。百世而下,被尊為武聖,太公兵家宗師,堪稱當之無愧的千秋軍師第一人。

謀取天下 如烹小鮮——興漢三傑之首張良

張良,本韓國壯士,身負家國淪亡之痛,一心想行剌秦始皇,光復故國河山。因其仗義任俠,虛心上進,因而先得優越性世兵法,後廣交志士豪傑,並與劉邦相交莫逆。在秦末群雄並起的混亂時刻,張良投靠劉邦,可謂目光高遠。

張良善謀大計,不為假象所迷。鴻門宴上巧妙策劃,進退有據,讓項羽無可奈何,劉邦亦全身而退。略施反間小計,便令項王軍臣相疑陣腳自亂。末了,又以奇兵突襲,垓下一戰而天下

羽扇綸巾 智多巨星——蜀漢軍師諸葛亮

諸葛亮,古今中外,聞名遐爾。他是軍事戰略家,運籌惟帷幄,決勝千里。他神機妙算,奇策泉湧,智謀縱橫,出神入化。如隆中妙對,巧借東風,赤壁之戰,巧取四郡,奇襲荊州,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等,無不閃其智慧的光輝。

諸葛亮,又是安邦治國的政治家。做一代名相,他奉行法制,助劉備安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德威並舉,儒法並用,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不朽貢獻。

學富五車 功蓋孔明——東晉王猛

王猛,人稱“賽諸葛”,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政治謀略家。東晉五胡十六國,是一個群雄逐鹿的時代,王猛擇主而事,輔苻堅據秦州趁勢而起,建立起前秦王朝,小小“前秦”之所以能梟視群雄,統一北方,堪稱“常勝將軍”。在治國上,獨展長才,不但國泰,而且民安。可惜王猛英才早逝,五十一歲便撒手人寰。

少志凌雲 相知重臣——中唐謀略家李泌

李泌是唐朝中期的一位特殊人物,他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又是肅宗、代宗、德宗的顧問。在安史之亂以及以後的動盪年代裡,他深謀遠慮,全局在胸,避開禍端,為國家解決財政困難、安定邊緣地區做了大量工作,保證了唐王朝的穩定和發展,是一位傑出的謀略家。

神機妙算 天地之間——大明朝軍師劉基

劉基,年青時即學識淵博,“通古今之變”。初時,效力元朝,後因不滿其腐朽統治,從而走向反抗,為大明江山創立出謀劃策,立下不朽功勳。他為官清正,一貫反對貪官汙吏,主張廉潔奉公。他性格倔犟,不畏強權,不阿權貴,潔身自好,超然物外,可像他這樣神智過人的人也終難逃小人之陷害,以致抱恨而終。

遁跡空門 和尚軍師——明成祖功臣姚廣孝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佛教盛行,和尚多如牛毛;在威雄壯的歷史中,計定江山的謀略家燦若繁星,但超塵脫俗,四大皆空的和尚積極用事,卻極為少見,姚廣孝就是這一位奇特神祕的人物。

明朝洪武末年至永樂年間,風雲變幻,在驚心動魄的政治舞臺上,姚廣孝身披袈裟,口喧佛號,是地地道道的和尚,但策劃兵變,指點江山,又是貨真價實的軍師。他最擅長出謀劃策,決勝千里,也能親自指揮千軍萬馬,守城卻敵,在成祖朱棣奪取江山的創業中勳功第一。

中國古代三大軍師分別指誰?

姜子牙、諸葛亮、劉伯溫。

相關問題答案
朱元璋的二個軍師是誰?
朱元璋下一個皇帝是誰?
孫權的第一個軍師是誰?
李世民的軍師是誰?
朱高熾下一個皇帝是誰?
夏朝第二個皇帝是誰?
趙本山第二個徒弟是誰?
元朝的最早皇帝是誰?
豬八戒的受業恩師是誰?
漢朝第二個皇帝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