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媒體記者?
如何應對媒體的負面報道
你好
第一,我們首先應該轉變思維方式,適應在新環境下的經營發展,尤其是要適應在新聞媒體的關注下經營發展。醫院和老百姓的生活最接近,最密切,很容易出現負面報道。所以我們首先要以正面的方式面對媒體,不應該隨意拒絕媒體採訪,而且應該通過媒體向大眾解釋我們的政策或行為的理由、過程、結果等,通過解釋達成社會的共識。最忌諱的是干擾媒體採訪,用金錢、貴重禮品收買記者,這樣只能適得其反。因為負面報道產生的原因,一是城市居民的法制意識比農村民居要高得多,二是城市媒體比較集中。市民一旦認為個人利益被侵害時,就會打電話通知媒體,而且媒體也樂於報道這些事情。如果不轉變思維,不學會如何歡迎媒體,你就有可能過不上安穩日子。
第二,要以開放的心態來對待媒體。現在是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任何企圖封殺媒體的做法都是錯誤的。在一個突發事件面前,如果你越掩蓋,媒體就會越炒作;你越拒絕媒體採訪,就越證明你有不可告人的內幕。這個時候,只有主動向媒體傳遞正確的信息加以引導,媒體才有可能認為你有誠意解決問題,甚至是可以諒解的,那些傳言、謠言甚至謊言才可能得到平息。
第三,最好建立自己的新聞傳播管理制度。可以借鑑新聞發言人的做法,確定一個熟悉本單位情況的人來接待記者,統一管理和發佈重要信息。也就是規定如何與媒體打交道,本單位中哪些人有權利接受媒體的採訪,誰能代表本單位對媒體講話等等。這樣做的目的是,碰到發生重大事件時,統一對媒體的口徑,用一個聲音講話,避免在媒體面前一個人一個觀點,說法不一,前後矛盾,造成於己不利後果。
第四,最好抽出一些時間來和媒體打交道,構築一個媒體通路。也就是確定一至兩家媒體為自己的“心腹”媒體,與他們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係。一旦遇到負面報道,可以通過“心腹”媒體輸出正面消息,從而引導輿論。像我們這些醫院都是小醫院,不同於市級以上的醫院,這些醫院出了問題,記者一般不會去捅“馬蜂窩”,因為它有一個市委、省委宣傳部管著,一旦報道出了差錯,記者自己的飯碗可能都保不住。區級醫院就不同了,因為級別低,即使有區委、區政府這個官方背景,但區委區政府不是他們的主管部門,有時候往往力不從心,鞭長莫及。所以記者在寫我們的報道時,往往沒有後顧之憂。碰到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自己的“心腹”媒體發出正面的新聞信息,從而平息負面報道。比如六醫院那次“批評浪潮”,如果有一兩家這樣的心腹媒體站出來為你們說話,可能就不會那麼慘。另外,和媒體處好了關係,同時也可以宣傳自己的正面新聞,遇到負面報道時,也可以在最早的時間得到消息,有利於我們採取措施。
第五、我認為要做好應急預案。就是在負面報道出現之前,就準備好應對的措施。就是要有隨時可以啟動的“解決方案”,在最短時間內採取應對措施,以降低負面影響的程度,甚至將負面報道轉化為有利的報道。
如果上面說的這些辦法都不能解決問題,那就只有最後一招可以用了,反應要快,迅速給宣傳部門取得聯繫,尋求幫助。但是這裡需要分幾步走:
第一步,千萬不要想掩蓋事實,千萬不要對記者說“無可奉告”,否則會招來更多的麻煩。你最先要做的事情是統一口徑,然後向記者主動遞上自己的名片,請記者到會議室休息,並主動向記者索要名片,從而掌握是哪家媒體的哪個記者。掌握了媒體名稱和記者的姓名,才有利於我們下一步協調上級部門地幫助。如果記者受現場氣氛影響不願意接受你的邀請,你只能保持沉默,靜觀事態發展。有時候沉默是應急的最好方式。
第二步,把事情的前因後果以書面的形式詳細報告給區委宣傳部,最關鍵的是要掌握媒體名稱和記者的姓名,我們在協調處理的時候才找得到“門......
如何與記者打交道
如何對待不同媒體不同記者
如何對待大媒體記者
大媒體記者是指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經濟日報》、《光明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全國性的重要媒體的記者。
他們採訪的主題圍繞著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以及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如2004年中央實行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全國性的重要媒體圍繞這一重大政策,進行了多方面、多視角、長時間、不同形式的報道,如新華社報道的江蘇鐵本項目違規,受到了調查,項目下馬,有關高官受到處理。
一般的典型、一般的成果、一般的矛盾衝突、一般的人和事,全國性的重要媒體不會去採訪報道。對全國性的重要媒體來說,不論是正面報道,還是批評報道,抑或是中性報道,能否成為其報道對象,主要看事情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是當前全國工作重點,是否具有全國意義。
由於全國性的重要媒體影響巨大,特別是批評性報道,尤其是新華社內參和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具有極強的“殺傷力”,所以對這樣的媒體來採訪,必須高度重視,認真對待。新華社的內參直接“通天”,一些重大問題和案件的報道,中央領導會作出批示,促使問題得到重視和解決。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擁有廣泛的觀眾,能夠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這些報道能夠摘掉你頭上的烏紗帽,能夠糾正部門的錯誤做法,能夠幫助為民做主,能夠促進反腐敗建設,能夠讓逃避法律的違法分子、特權人物受到法律應有的懲罰……
對待全國性重要媒體記者的採訪,地方和部門主要領導要儘可能出面,接受採訪,介紹情況,以增加報道的權威性。
如何對待小媒體記者
小媒體記者是指影響較小的、在一定區域或領域的媒體的記者。
他們的採訪報道更多地圍繞當地新近發生的新聞事件,或當地一個部門的工作進展,或一起交通事故,或一次文藝晚會,或一件食品質量問題。他們報道的特點是短、平、快,一般不會做事關全國性的重大主題調查研究。
由於報道是本地發生的事,所以他們的報道在當地的關注度較高,特別是城市的晚報、都市報和電視臺,在普通群眾中影響巨大。
他們的採訪風格一般是找到直接當事人,或直接負責人,而不會輕易去採訪主要領導。他們最恨部門實行新聞封鎖,採訪派出所的事,要和市公安局新聞中心或新聞辦打招呼,獲得同意和批准後才能採訪。
對待他們的採訪,最重要的是破除新聞封鎖(特別情況除外),創造寬鬆的新聞採訪環境。
如何對待名記者
(名記者是指在全國新聞界和地方新聞界(省及大城市)有較大影響和知名度的記者,他既可以是全國性重要媒體的記者,也可以是地方性媒體包括晚報、都市報、城市電視臺、交通臺、廣播電臺等媒體的記者。
名記者出馬一般都是採訪重要事件、重要主題、重要人物。他們在本媒體有較高的權威和更大的發言權。他們採寫的報道比普通記者的報道有影響力。他們擅長搞調查研究,擅長從各個方面抓取材料,擅長對各種情況進行歸納、分析、判斷。他們採訪時通常會帶著一名年輕的記者,年輕的記者可以更多地記錄名記者與被採訪者之間的談話。
對待名記者採訪,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他們的採訪風格和個人習慣,接待安排上要禮貌周到。
如何對待普通記者
普通記者是指在全國新聞界和地方新聞界影響小和知名度小的記者,他既可以是全國性重要媒體的記者,也可以是地方性媒體的記者。
通常他們都很年輕,剛出校門走上新聞崗位不久。他們還缺少經驗,缺少對社會的深刻了解,缺少對問題的深刻分析和判斷,也缺少與採訪對象打交道的經驗,但他們有熱情,有正義感,也很衝動、敏感。他們人數眾多,是各新聞媒體在一線打仗的主力,40歲以上,甚至35歲以上的新聞從業人員更多的是在幕後當編輯和擔任部門以上領導。
對待他們的採訪,最重要的是接待人員要有與......
如何應對媒體
一、認清形勢,高度重視媒體應對工作 到目前為止,傳媒事業發展已經歷了四次革命:語言、文字、電磁波、互聯網。幾乎每一次發展,新的媒體都兼容了前面媒體的功能,及到現在,媒體與受眾已達到雙向或多向互動,可以說“處處有媒體,人人是記者”。每天,海量的新聞向人們傾洩而來,使我們加速進入一個“媒體爆炸的時代”。 就紫陽來說,過去我們的發展較慢,交通也比較落後,矛盾糾紛少,信息傳播的速度慢,似乎沒有感覺到傳媒變化的影響。但是這幾年形勢已經大變,我們正處於加快發展的機遇期,大建設風起雲湧,伴生矛盾自然不斷出現,加之外部交通條件也大為改善,記者前來採訪的條件更為便利。一撥撥的記者湧來採訪,讓我們很不適應,有時甚致讓人十分頭痛。 與這種新變化的是,我們應對媒體的能力十分欠缺。很多鎮和部門領導還不會與媒體打交道,總認為是宣傳部沒把記者管好。害怕見記者,不願接受採訪,推、拖、躲現象普遍。讓很多小問題演變成了大問題。 應對媒體的能力,是執政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必須加強學習,努力提高,適應新的發展需要。要樹立“傳媒政治戰略”,輿論場實質就政治場,西方數百年的實踐經驗表明,每一位成功的政治家都是媒體的朋友,甚至是寵兒。在我國,老一輩革命家也大都是辦報起家的,革命成功後也經常為媒體撰稿,毛澤同志的很多新聞都成為膾炙人口的篇章。 科學應對媒體,可以說已成為當前宣傳部門和其它各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耗費了我們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也佔用了很多時間,我們必須切實做好這項工作,否則我們就有失勢、得咎的危險。 二、加強學習,掌握媒體應對的必要技巧 首先是,思想上必須克服輕視記者、蔑視媒體、迴避採訪、盲目應對等錯誤做法,要坦誠、自然、客觀地面對記者。要及時迴應記者的來電來訪,盡力提供記者所需要的背景資料,利用事實來抓住記者的注意力,以事實為基礎答覆記者。要儘量不使用“無可奉告”之類的語言,不當眾拒絕某位記者的提問,不公開表達自己的偏見。儘量吸引記者的注意力,激發記者報道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樹立分級接待記者的意識:高度重視大媒體記者,熱情接待小媒體記者,特別重視名記者,善於接待普通記者,特別重視境外記者。 全縣一盤棋,建立大外宣格局。各級各部門都要熱情接待記者採訪,一張笑臉、一杯熱茶、一句問候,然後禮貌查驗證件,第一時間報告宣傳部,原則上主要領導要親自接待記者。 嚴格宣傳紀律,不接受無證記者的採訪報,慎重接受電話採訪,精心接受電視採訪。 細緻做好記者接待工作,不大酒大席招待,不過分勸酒,按程序提供文件和材料,科學安排採訪點,飯桌上不談本單位、本縣之事,努力避免節外生枝。根據自身能力和需要,適量理解和支持媒體記者的訴求,著力構建設和諧的媒體關係。 三、正確面對,著力提升應對負面報道的能力 輿論監督實質上是正面宣傳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任何地區和單位都無法確保不出問題。重要的是出了問題要能夠科學運用媒體,正確處理問題,這樣不僅不會產生多大的負面影響,而且還可能成為“揚名立信”的契機。對於媒體的監督採訪,越公開、越透明,就越能減少或避免產生消極影響。如果題材、時機、背景、分寸把握得當,輿論監督的效果要遠遠大於正面宣傳產生的效果。 在面對負面報道時,最好的辦法是,靜下心來查找問題,努力改進工作,與媒體合作;必要時可與媒體協調,通過媒體挽回影響。積極主動地尋求媒體的支持與合作,立即採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儘量降低損失,消除影響;面對媒體,一定要實事求是;如果我們有責任,就老老實實地認賬......
如何面對媒體和記者採訪的建議
當前,新聞媒體的傳播面越來越廣、監督力量越來越強大,一篇負面報道會直接影響到行業形象及發展,值得我們每個人重視。那麼在事件發生後,我們如何應對新聞媒體的採訪呢。 首先要消除錯誤心理、端正心態。面對記者採訪,我們往往存在四種錯誤心
如何應對媒體
文章節選自葉東老師博客:
1、通過媒體應對實戰演練掌握訣竅、技巧
應對媒體輿情危機,掌握一套媒體應對的各種方法以及技巧是至關重要的。但只知道了這些原理、理論,就想運用在實際應對媒體中,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效果。
僅僅攝影燈的強光一照就會讓人特別緊張起來、汗流浹背,記者的表情難以捉摸、攝像、攝影師不停地走來走去、快門的聲音不絕於耳……在這樣緊張的氣氛中,很多人不由自主就講錯了話。相信大家還記得原鐵道部的新聞發言人王勇平,在7.23溫州動車追尾後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在記者的不斷追問下,其說出了“至於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這是個奇蹟”兩句讓所有人都記住他的話。一個經驗豐富的新聞發言人都這樣,更何況普通的、媒體應對經驗短缺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因此,鵬遠諮詢認為:進行媒體應對實戰演練是非常有必要的。
2.企業領導必須進行的媒體應對實戰演練
媒體應對實戰演練指的是為了培養掌握媒體以及輿論的現狀,在召開記者招待會或接受採訪時能順利、流暢地應對的能力訓練。通過這些演練,讓人掌握避免在媒體前說錯話、引起記者誤解的方法。
在美國,這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訓練課題。無論是政治家,還是企業領導,或經營幹部、部長級人員、宣傳部門負責人,都必須接受這種訓練。隨著中國企業面臨越來越多的危機與突發事件的衝擊,企業風險管理已經成為企業管理的重要一環。
輿論是隨著時代不斷髮展、變化的,當今輿論的現狀是,強烈要求事件最高責任人、實際負責人親自在公開場合發表評論。針對這種情況,高層領導必須做到能用自己的語言、話語闡述企業戰略和其他信息。所以,可以說這些媒體實戰演練是企業高層管理人士所必需的。
如何面對媒體和記者採訪的建議
在媒體融合時代,新聞記者面臨什麼挑戰和機遇 如何應對挑戰 把握機遇
新媒體時代,記者能夠將更多更快的信息傳遞給觀眾,給他們帶來更多的福音,但與此同時,這對記者的採編工作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媒體時代對記者採編工作同樣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記者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全民記者”時代新聞傳播的弊端也逐一顯現。這就對新聞專業主義提出瞭如下的挑戰:
1.信息內容缺乏真實性。
2.信息傳播的功利性目的明顯。
3.信息發佈者缺乏自律意識。
“全民記者”時代新聞專業主義發展的機遇:
新聞事件報道更貼近群眾生活。在“全民記者”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是社會輿論的主體。所以在總體上看,這樣的新聞,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來源於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因此這些新聞更貼近群眾生活,這對於新聞專業主義的宗旨——“服務於全體群眾”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為新聞事件增加了報道角度。
“全民記者”時代的新聞活動使得原本以主流專業媒體為主體的新聞生產從組織化轉向社會化,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媒介融合的深入發展。這一時代的到來不僅預示著專業媒體信源結構的改變,甚至逐漸發展成為專業媒體的參照系。“全民記者”不僅能夠補充與平衡專業媒體提供的信息和評論,甚至能夠通過自身的真實體驗和親眼所見放大或者削弱某些媒體的報道效果,從而影響專業媒體的傳播力,影響新聞報道的客觀性方向。
3.促使輿論監督的作用充分發揮。
由於在“全民記者”時代,“記者”分佈範圍遍佈社會各個階層,所以在很多情況下不易被發現的信息可能會通過無處不在的“記者”被廣泛知曉。尤其是對於政府官員、公眾人物,無處不在的“記者”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監督。對於有悖於道德甚至違反法律的行為,這些“記者”們可以在第一時間進行報道。這符合了新聞專業主義所要求的新聞業是一種自治的體系,它必須對政府、政黨以及政客採取一種獨立的和批判的態度。
媒體應該怎樣面對批評
提高應對媒體的能力: 一、建立健全新聞發言人制度,將應對媒體工作制度化、常態化 很多時候,媒體上之所以會爆出一些“雷人雷言”,正是因為接受採訪的單位缺乏應對媒體的規範程序和常設的新聞發言人。在每一個單位常設“新聞發言人”,專司接受媒體採訪,遇到採訪時,由新聞發言人專人負責,可以有效避免出現接受採訪的領導幹部“答非所問”或“語出驚人”,為本單位帶來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也可以使其他職工的日常工作儘可能少受到外界干擾和影響。除此之外,將應對媒體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可以有效形成單位與媒體間的良性互動和友好合作關係。應對媒體,應排除對媒體的畏懼、抵觸、消極迴避心態,而要主動尋求與媒體接觸和溝通,主動去與媒體打交道。具體而言,可建立新聞發佈制度,在出臺重大事項、舉行重大活動前召開新聞吹風會,發生重大事件後第一時間召開新聞發佈會,定期召開媒體記者見面會,也可以通過官方中國站發佈新聞,與新聞媒體建立交流合作、信息共享機制等等。通過與媒體的互通有無、良性互動,從而達到本單位與新聞媒體“雙贏”的局面。 二、新聞發言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條件 選定的新聞發言人,應具有較為出色的形象、氣質和口才,具備一定的溝通、演講、交際能力,頭腦清晰,應對媒體時,明白說什麼、說到哪、怎麼說。除此之外,新聞發言人還應充分掌握本單位人事、工作和業務等各方面情況,在與媒體見面時能做到胸有成竹、有問必答、侃侃而談,讓單位與媒體間的接觸取得良好效果。此外,新聞發言人還應知悉一些新聞媒體的工作規律和相關情況,懂得如何與媒體合作,如何通過媒體,宣傳本單位工作取得的正面成績,消除不利於本單位的負面影響,為單位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為社會公眾解惑答疑。 三、加強輿情研判,建立應答預案 在自身素質過硬條件下,作為新聞發言人,應預先設想好媒體採訪中可能問及哪些方面的哪些問題,自己應該如何作答。在平時的工作中,也應多關注社會輿論走向與本單位、本系統之間的交集,做好輿情研判。新聞發言人惟有將自己與媒體和社會輿情合而為一,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方能言之有物、切中要害。 四、合理引導媒體,掌握主動發言權 在應對媒體過程中,新聞發言人既應具備不卑不亢的態度、親合友善的語態,也需要適當掌握採訪主動權,從而合理引導媒體,通過自身“氣場”,使新聞媒體對本單位產生良好印象,繼而站在本單位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從而間接掌握媒體提問與報道的走向。在實際操作中做到這一點難度往往較大,這就需要新聞發言人在長期實踐中去揣摩和總結,掌握好接受採訪的“度”,在應對媒體中做到“輕鬆與嚴肅相結合,親和與莊重相統一,權威而不恃威,霸氣而不霸道”。 五、在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為媒體提供客觀、準確的信息 態度決定結果,細節影響成敗。作為同媒體打交道的新聞發言人,一定要以正確的態度面對媒體。在採訪中避重就輕、推三阻四、敷衍了事、顧左右而言他,都會引起媒體記者的反感,並最終影響到本單位在社會輿論中的公眾形象。在允許的範圍內,新聞發言人應儘可能為媒體提供客觀、準確的信息,以事實的真相驅逐虛妄的謠傳。刻意的遮遮掩掩,只會使一些事情越描越黑,而光明坦蕩的事實和數據,反而會使無中生有的謠言不攻自破。作為一名新聞發言人,應該領會、懂得並善用這一點。 六、理性應對敏感問題,尊重媒體、記者 在採訪過程中,尤其是發生新聞性較強的重大事件後,難免會遇到一些媒體記者提出的敏感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新聞發言人應理性應對、審慎回答,決不能因個人情緒或情感好惡等原因,對媒體耍態度、發脾氣、出言不遜、當眾失態,不能流露出......
政府人員面對記者採訪時應注意什麼
應對媒體需要哪些策略和方法?歸納起來就是兩句話,“事前熱,事後冷”。所謂事前熱,是指事前敏感,發佈在前,溝通在前。所謂事後冷,就是指遇到媒體炒作要冷處理,主動和媒體溝通,不要立足於爭是非,而是要注意降溫,把負面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具體包括六種應對方法。
1.新聞議程:用議程計劃來主動引導記者。媒體在傳播中的顯性功能是通過“議程設置”實現的。它的提出者伯納德•科恩就認為:“在多數的時間,報界在告訴人民怎麼想時可能並不成功;但它在告訴它的讀者該想什麼時,卻是驚人的成功。”也就是說:媒體報道什麼,不報道什麼,著重報道什麼,簡單報道什麼,直接影響受眾。故此,媒體自己可以對報道取向進行“把關”。這樣,政府應對媒體,從一定程度上講就是政府引導媒體的議程設置。或者說,把媒體議程變為政府議程的一部分。因此,應對媒體的首要方略,就是設置“政府新聞議程”。社會控制論的創始人美國社會學家羅斯指出:社會控制就是指社會組織利用社會規範對其成員的社會行為實施約束的過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取決於整個社會如何在社會穩定和個人自由之間取得平衡,為達到社會性的和諧與穩定,社會必須有“控制”機制。由此可見,就本質而言,“政府新聞議程”可以說是生活控制的一種方式。
關於“政府新聞議程設置”的定義,應該包括下面幾點:(l)“政府新聞議程設置”的內容應為執政者所要向公眾說明的、需要引起公眾關注的政策、公共信息、影響公眾生活的政府行為、決策等。(2)“政府新聞議程設置”必須通過大眾媒體才能實現,沒有大眾傳媒這一傳播渠道,“政府新聞議程設置”不可能實現,只能是侷限於政府內部運作的“政府議程”,無法達到主導輿論、影響民意的目的。(3)“政府新聞議程設置”必須遵循大眾傳播規律和新聞規律,從而使其區別於政府行政機關內部運作的日常“政府議程”。(4)有效的“政府新聞議程設置’,應該是以下三者的有機結合:政府要說明的(政策議程)、媒體感興趣的(媒體議程)、公眾關心的(公共議程)。
政府要通過新聞議程設置,將政府的政策和工作“設置”成為公眾樂於關注的焦點,使政府決策的權威性與新聞報道的影響力相結合,在公眾當中形成廣泛的相關的討論議題,最終實現合力效應,達到主導輿論、引導輿論、影響輿論,形成有利於政府執政、樹立政府良好形象的目的。具體做法就是,每年或者定期組織新聞議程的規劃設計。比如,一個政府、一個部門,新聞發言人全年要發佈什麼,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樹立什麼樣的政府或者部門形象;哪些政策可能需要事前預案;如何定期和媒體進行溝通聯誼等等。
2.新聞發佈:把信息主動“喂”給記者。近年來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應運而生。它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手段,也是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舉措。新聞發言人的任務就是圍繞重大政策、突發公共事件、熱點難點問題組織發佈會,發佈信息,解讀政策,透明決策,引導輿論,起到溝通大眾、服務大局的作用。通過加強和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正確、有效、及時地藉助媒體實施議程設置,已經成為加強政府執政能力的突破點。新聞發佈實踐最大的效果就是:政府聲音在前,引領記者輿論,徹底改變了過去記者輿論在前,政府被動彌補在後,被輿論牽著鼻子走的狀況,真正使記者圍著政府轉。做好新聞發佈,要求政府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如果不可能公開全部的信息,那就儘可能儘早地公開那些能夠公佈的信息。
3.新聞預案:把周密的解釋留給記者。公共政策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政策出臺是最敏感的,也是媒體最熱衷尋找的新聞來源。但是,同樣一......
歌手演員如何面對記者和媒體採訪? 5分
淡定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