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叫華夏民族?

General 更新 2024-12-18

為什麼中國人叫華夏民族,華夏是什麼意思??

《左傳》中說:“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一向被稱作禮儀之邦,叫做“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再加上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所以又叫做“華”。

後來,有人認為我國古代把“夏”當作族名,把“華”當作國名。“夏”是從夏水(即漢水)得名,“華”是因為華山而得名。但夏水只是一條很小的支流,華山也只是名山之一,算不上名氣很大,很難成為一個國家的代表。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黃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它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影響也最大,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夏朝從一開始就以中央大國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國”的意思,“夏人”也就成了“中國之人”。後來,人們把文化高的地區稱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華”,“華夏”合起來就代表了中國是一個有高度文明和發達文化的中央大國,“華夏”也漸漸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中華民族為什麼又被稱為華夏民族?

“華夏”是中華民族的稱號。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56個民族,統稱為“華夏民族”。 中國人都以“華夏民族”、“華夏子孫”為榮。

古人的說法見諸於《左傳》、《孟子》、《說文解字》等古籍中,是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裔”作為四方,相對而言。

現代人的觀點有兩二種:

第一種認為,“華夏”是民族的名稱。

這種觀點又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我國古代以“夏”為族名。“夏”這個名詞則由“夏水”而得。通常所說:“華夏族定居在華山之周,夏水之旁,故而得名。”

另一種說法認為,華夏實際上歷史上夏族的一個分支。古老的夏族曾生活在甘肅、河南、山西一帶,後來這個民族不斷向四處遷徒,逐漸形成“東夏”、“西夏”、“大夏”三部分,後來大夏變為夏族的總稱,也是夏族的美稱。

第二種觀點認為“華夏”是地域文化概念。這種觀點分兩種說法。

一種認為,以文化高低定名。文化高的周禮地區稱為“夏”,文化高的民族為“華”。“華”、“夏”合起來,稱為“中國”。反之,“中國”以外的四方的文化低的地區和民族,就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後來華夏不斷壯大,凡是接受華夏文化的各個民族,大都納入了傳統華夏族的範疇,華夏成為中華民族的稱號了。

另一種說法認為,中華民族的遠祖,可大致分為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集團。後來,黃帝兼併了炎帝部落,又統一了其它各部,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祭奠的先祖。華夏集團也因其連續的勝利,鞏固了自已的主流地位,成為中華民族古老的代表。

總之,“華夏”名稱之解並未結束。

華夏民族是指什麼

中華民族為什麼又稱為華夏民族?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左傳》記載:“以服事諸夏。”“楚食華夏。”“商不謀夏,夷不亂華。”由此知,我國人民從古代起,就自稱諸夏、華夏,或單稱夏或華,到春秋戰國以後,華夏就成了我們種族的名稱。而把之外的民族叫作夷、狄、戎、蠻。

我們說,一個民族的形成,在經過了漫長歲月的磨合、融匯甚至犧牲,才能凝結成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情感、共同文化、共同經濟、共同疆域的整體。完全可以說民族的形成是一部野蠻的爭鬥史,也是一部文明團結史。

秦漢時期所說的中國人,在古代實際上來源於華夏、東夷、南蠻三大民族集團。而三大集團中的華夏集團的代表,一個叫炎帝,一個叫黃帝。炎帝神農氏沒落時期,黃帝軒轅氏“習用干戈,以徵不享”,經過阪泉之戰和琢鹿之戰後,黃帝排除了異己,兼併、融合、統一了中原區的諸多民族,形成了華夏族主體。華夏、東夷、南蠻,三大集團是構成華夏族的核心部分。華夏集團發祥於今陝西省的黃土高原上,在有史以前已經漸漸地順著黃河兩岸散佈於中國的北方及中部的一些地方。東夷氏族的代表人物是太昊氏。傳說中的黃帝與諸侯中最粗暴的蚩尤戰於涿鹿,並且擒殺了蚩尤,這蚩尤就屬於東夷集團。

東夷集團所居住的地域,北至山東北部,西至河南東部,西南至河南的極南部,南至安徽的中部,東至海。南蠻集團的代表人物是伏羲與女媧。這一集團的地域以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為中心。

華夏族的形成過程就是華夏、東夷、南蠻三個部落集團長期鬥爭、相互融合的過程。經過戰爭,使得勝利者越來越強大。《史記》說黃帝“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xunyu),合符釜山,而邑於琢鹿之阿。”就是說黃帝臣服了炎帝以及其它一些部落,勢力東達勃海,西至甘肅,南到長江,北到幽陵,並在今河北省涿鹿縣建了“帝都”,形成了一個勢力強大、相對穩定的早期“國家”。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發展,黃帝及其後裔的華夏集團與其它部落不斷融合。有虞氏虞舜與陶唐氏帝堯的兩個女兒的通婚,意味著華夏集團與東夷集團的進一步融合。舜帝征服三苗,就意味著一個親善大於仇視,友好大於爭奪,聯合大於離亂,世世代代通婚,不斷繁衍生息的民族大融合的共同體———華夏族基本形成了。

據前所說,華夏族早在堯舜時期已經形成。但是史學界也有持不同意見者認為華夏族是在夏朝時才形成的。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一個民族的形成是以破壞氏族部落為目的,淡化血緣概念為條件的。這個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夏代國家的建立是一個同步的歷史進程。而原始社會末期,炎黃時代的社會結構是以家族、氏族、胞族和部落構成的,不符合民族發展形成的規律。

傳統觀點認為華夏族在夏朝才形成的這個觀念,是以國家的形成作為華夏族形成的根據。但是,根據現代考古發現和研究,國家的形成應該從夏代往前推千餘年。那麼,還以為華夏族是在夏代才形成就顯得觀念落後了。長期以來的落後觀念來自於我們對自己國家夏以前的歷史非但半點不瞭解,而又不願深入往前研究,只認識商代的甲骨文,就以為中國以前只有傳說,沒有歷史。這種觀念一直束縛著中國史學界的思維。

也有學者認為華夏族起源於商、周和戰國時期。事實上,一個民族的形成的過程是漫長而艱難的,往往要經過分裂、統一、再分裂、再統一的反覆磨合,因此很難準確地說明誕生在哪朝哪代。譬如漢民族的形成就是在堯舜時期形成的華夏族基礎上,歷經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幾代的民族統一,與周邊的少數民族不斷融合,才得以發展,成為擁有燦爛的古代文明和廣大人口的漢民族。

《尚書.武成》說:“華夏蠻貊,罔不......

中華民族為什麼又被稱為華夏民族

因為華夏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華夏也稱“夏”、“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幾千年來漢族在晉,燕,秦,齊,吳,越,楚等國的基礎上構成了燦爛的華夏文化,又與共同生活繁衍在這片神州大地的少數民族同胞們構成了偉大的中華文化。

為什麼中國又叫華夏?

為什麼中國又叫“華夏”

自古以來,中國有過許多名稱,如中華、中原、華夏、支那等等。為什麼要把中國叫做華夏呢?

《左傳》中說:“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一向被稱作禮儀之邦,叫做“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再加上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所以又叫做“華”。

後來,有人認為我國古代把“夏”當作族名,把“華”當作國名。“夏”是從夏水(即漢水)得名,“華”是因為華山而得名。但夏水只是一條很小的支流,華山也只是名山之一,算不上名氣很大,很難成為一個國家的代表。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黃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它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影響也最大,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夏朝從一開始就以中央大國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國”的意思,“夏人”也就成了“中國之人”。後來,人們把文化高的地區稱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華”,“華夏”合起來就代表了中國是一個有高度文明和發達文化的中央大國,“華夏”也漸漸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為什麼黃帝和炎帝被稱為華夏民族祖先?

簡單的講,黃帝是中國古代第一個部落首領,就是華夏部落(基本早黃河流域活動),還稱為有熊氏。

然後有了炎帝,成為姜姓部落(長江流域在活動啦)的首領,也被稱為神農氏。

我們現在被稱為炎黃子孫也就是這兩個人的緣故啦。

只有關於炎黃子孫的資料

炎黃子孫

相傳在上古時代,中國的黃河流域住著許多分散的人群。他們按照親屬關係組成了氏族,很多氏族又聯合起來組成了部落。黃帝和炎帝就是其中兩個大部落的首領。

那時候,人們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很低,一遇到水旱災,就得搬家。有一次,炎帝部落在搬家的時候,來到了黃帝部落佔據的地方,他們看到那裡條件很好,就決定長期住下來。

可是黃帝部落的人不願意,結果雙方互不讓步就打起仗來。經過三次戰鬥,炎帝部落被打敗了。炎帝向黃帝認輸,表示願意聽從黃帝的命令。黃帝就答應了炎帝部落住下來的要求。

黃帝的妻子親自教給炎帝部落的人養蠶繅絲,黃帝讓人把造車、造船的技術教給他們。炎帝也把木犁和草藥送給了黃帝。他們相處得很好。

後來,他們聯合在一起組成了炎黃部落聯盟,黃帝成了這個聯盟的領袖。中華民族的歷史,從此就開始了。所以中國人就把黃帝尊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並自稱是“炎黃子孫”。

古時我們的祖先為什麼自稱“華夏”族

補充: 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華夏帝國和其它古文明帝國一樣,從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區,不斷的和其它的部落聯合,融化和擴張,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帝國。當研究其它的古文明時,現代人一直不能解讀他們祖先的文字,以致難以瞭解自己的文明之始末,而現代的中國人卻能讀通幾千年前的文字,瞭解中華祖先的文化。因為我們華夏文明是世上唯一的統一和連續的文明,華夏文明的發展當然有受到外族的侵入,中國也曾經被外族統治過,但是,不是我們要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語言,文明,相反的,中華文明是一種不具侵略性,而博大精深的文明,所以,入侵者自己總是迅速的完全的被我們所同化,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我們的祖先吧。

自公元前三千至前二十一世紀,是中國文明初起的時代,有三皇五帝之說。三皇的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伏羲,女媧,神農。傳說伏羲氏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致嫁娶,以麗皮為禮,創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而已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就約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確實應該是中華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媧是在伏羲氏以後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樂的開始,傳說她練石以補天,聚蘆灰以止滔水。神農氏(炎帝)繼女媧後為天下共主,傳說他是農耕和醫藥的發明者,又創造了五絃琴,開始蜡祭和市場。看來,至他開始,中華民族開始進入農耕社會。『五帝』乃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姓姬(或雲公孫),號軒轅氏、有熊氏,原居於西北,後遷徙至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一帶。炎帝傳為神農氏,姜姓,號烈山氏或厲山氏。時南方強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領蚩尤率領之下,和炎帝爭奪黃河下游地區,炎帝失敗,向北逃串,向黃帝求救,並結為聯盟。黃帝統帥炎、黃二部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黃帝在大將風后,力牧的輔佐下,大敗蚩尤,結果蚩尤被殺。涿鹿之戰後,炎黃兩部落發生戰爭,黃帝擊敗了炎帝。從此,中原各部落鹹尊黃帝為共主,炎、黃等部落在黃帝的領導下融合成華夏民族。故中華民族素自承為『黃帝后裔』,又因炎、黃兩部落融合成華夏民族,故也稱為『炎黃子孫』。黃帝之後,最著名的共主有唐堯、虞舜、夏禹等人。禹系夏后氏部落之領袖,姒姓,又稱夏禹、大禹。相傳堯的末年,洪水氾濫,禹父奉命治水,花了九年時間而一事無成,而被堯處死。及舜即位,禹奉命繼其父治理洪水。禹用疏導的方法,廣修溝渠,終於根治了水患,從此成了華夏民族的英雄人物,被稱為『大禹』。

黃帝,女媧,神農,唐堯、虞舜、夏禹

功臣,名人,后妃

黃帝妃:嫘祖,嫫母政治:傳說伏羲氏時官都以龍為名,稱青龍、赤龍、白龍、黑龍、黃龍。後來的神農氏以火名其官,黃帝以雲名其官。這些情況說明,一直到黃帝時,其政權組織都極為簡陋,實際上是部落頭領議事會。傳說,帝顓頊時設五行之官,以及負責祭天的南正之官和負責治民的北正之官,這才有了政權組織的雛形。帝堯時,傳說已有三公六卿百執事的中朝官制,分管各方諸侯的四嶽,以及州、師、都、邑、裡、朋、鄰的各級地方組織劃分和州牧、侯伯的地方長官。帝舜時,有司空、司徒、士、共工、虞、秩宗、典樂、納言等中朝職官。顯然,堯、舜時職官體制的傳說,有許多後人附加的內容。但從另一角度來說,堯、舜當時已經有相對成形的職官體制。

經濟文化:從考古的發現,中國農業的產生大約在距今一萬年以上,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業文明的國家之一。從炎帝神農氏的傳說表明,在距今四千五六百年前,中原地區的農業已經脫離原始生荒耕作時期,進入鋤耕階段。周朝的始祖后稷,在堯舜時任濃官,是最早種稷的人。

伏羲氏在書契的傳說,表明在五千年前,圖像已經由逼真向線條化演變,並有表意文字。黃帝時的蒼頡對文字予以改進,出現了假借字。

......

我們的祖國為什麼又稱為“華夏” 40分

華夏是古代漢族的自稱(即華夏族)。原指我國中原地區,後復包舉我國全部領土而言,遂又為我國的古稱。華夏文明亦稱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

黃帝和炎帝在中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族戰敗,併入黃帝族,華夏族逐漸形成。

夏集團以炎帝族和黃帝族為主體。兩族最初居住在河南他們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 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東夷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公元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游黃帝的後裔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經過夏商周三代的民族融合,華夏族正式形成了。

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了自春秋戰國以來群雄割據的局面。漢族於先秦時自稱華夏,華夏族。從漢朝開始逐漸以漢族代替了諸夏、華夏等舊稱。

華夏文明亦稱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昇華的果實。

為什麼我們叫漢人,我們的民族叫漢族?

漢朝不僅經歷時間長(西漢、東漢的歷史加起來長達500多年),而且空前強盛。漢武帝派兵橫掃漠北,沉重打擊了匈奴的勢力。後來匈奴分裂,北匈奴被迫西遷,南匈奴則向漢朝臣服,此後漢民族一連幾百年都沒有遭到外族較大的襲擾。

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民族驕傲的朝代,另一個朝代是唐朝,所以我們用“漢唐”來借代漢族的強盛時期,自稱“漢人”、“漢族”,而海外僑胞則自稱“唐人”,道理是一樣的。

漢人是因為我們的第一個強大時期出現在“西漢”。

請問中國為什麼又叫華夏又叫中華又叫中國?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幹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 王制》有云:"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 莊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那麼"中國"指誰呢 《公羊傳 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齊桓公救援邢,衛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到這裡,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學派的"春秋三世說"。《公羊傳 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地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曆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係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誌。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狄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關於“中國”一詞的含義,大致有兩種解釋

1.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麼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注:“中國,京師也。”《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日中國。”

2.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

相關問題答案
為什麼叫華夏民族?
為什麼叫戰鬥民族?
為什麼叫開掛民族?
為什麼中國人叫華夏民族,華夏是什麼意思?? ?
印度為什麼是開掛民族?
為什麼要弘揚民族精神?
韓國為什麼叫大韓民國? ?
為什麼叫人民共和國?
李世民為什麼叫秦王?
大前門為什麼叫小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