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General 更新 2025-01-22

湖北何以如此衰敗?為什麼發展不起來?(轉貼)

湖北在全國的區位優勢是顯而易見,無可爭議的。尤其是武漢坐擁九省通衢之地,無論文化、信息、商業等各方面的交流都處於優勢地位。所以自古以來,湖北(荊楚大地)從來都是全國的富庶之地,魚米之鄉,文化之土。荊楚兒女聰明好學,人才輩出,以至於古時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的牌匾都題為:“於斯為盛,唯楚有才”。如今的武漢又是全國的三大高教中心之一,可以說湖北的發展從人才來說是不缺的,而且綽綽有餘。無論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下,人的因素都是首要因素。湖北在全國有人才優勢,有區位優勢,有湖北的老祖宗留下來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是自古以來湖北(荊楚大地)在全國的地位卻從來沒有象現在如此衰敗過,湖北為什麼發展不起來?究竟是為什麼?鄙人才學疏淺,見識不多,僅提出個人淺見,供大家討論。我認為湖北的發展十二個字可以概括,即:政策首要,思路重要,勤勞致富!

一、政策首要

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下發展經濟,政策是首要的。由於本人近幾年在浙江打工,所以對浙江省發展私營、個體經濟的政策有所瞭解。據說在浙江開辦私人小工廠或者個體經營店鋪,政府部門至少在三年之內是分文不收的,各地的情況有所不同,有的是五年。這對於鼓勵和發展私營、個體經濟是尤為重要的。因為萬事開頭難,創辦一個小企業,開一個小店鋪更是如此;一方面要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另一方面還要千方百計的籌措資金,以唯系發展。政府部門對私營、個體經濟不僅鼓勵其發展,在幾年內不收取各種稅費,而且還積極為私營、個體經濟的發展創造種種優良發展環境,政府明文規定,不允許政府部門對私營個體經濟“吃拿卡要”等等不良行為。對私營、個體經濟的發展真正做到了扶上馬,送一程。正因此有如此好的政策,所以浙江省成為中國民(私)營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民(私)營經濟對全省的經濟貢獻率超過70%。不象湖北省的政策,個體開一個小店鋪還沒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住腳,政府的各種稅費就接踵而至,致使個體經營戶不堪重負,再遇上經營不善,資金週轉不濟,最終難逃破產關門的厄運。政府的這種做法無異於殺雞取卵,許多私營、個體經濟就被扼殺於創立之初。政府部門為何如此心急,如果把雞養大了,能下蛋了,政府部門可以天天收穫雞蛋難道不是更好嗎?這麼簡單的道理難道都不明白嗎?

想當年湖北也有著非常不錯的發展勢頭,潛江的幸福村發展鄉鎮經濟當年也走在全國的前列,與天津的大邱莊、江陰的華西村、河南臨穎的南街村齊名於華夏。現如今又怎樣?也隨著湖北的經濟在全國衰落的一塌糊塗。這是令六千萬荊楚兒女非常痛心疾首的問題,湖北省政府並沒有把潛江幸福村的發展作為全省的示範典型,也沒有積極的扶持並積極制定政策向全省推廣。設想當年如果湖北省政府積極肯定潛江幸福村的發展模式,並積極扶持推廣,那麼如今湖北省的經濟發展絕不亞於江蘇和浙江。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江蘇、浙江人到富庶的魚米之鄉湖北來謀生,現如今由於湖北經濟發展緩慢,缺少就業機會,逼迫著幾百萬荊楚兒女背井離鄉,遠赴廣東、江蘇、浙江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打工,其中的辛酸與痛楚向誰訴說,只有打工者自咽苦水。

所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記得湖北潛江幸福村發展鄉鎮經濟時湖北省的領導好象是關廣富,湖北省的老百姓對他的評價如何?恰如其名,關住了廣大老百姓的致富之路。可謂湖北發展經濟的歷史罪人。現如今湖北省要發展經濟首要的因素就是制定好的政策,大力支持扶持私營、個體經濟,以湖北的人才、區位、文化優勢,何患發展無路?湖北省、武漢市的發展不要“等靠要”,不要過多地指望中央政府的政策傾斜,全國需要中央政府支持的地方太多了,中央哪顧得過來呢?唯有湖北省、武漢市政府自己制定政策,尋找出路,立足......

武漢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貪官太多了唄^_^

還有一個原因哈:據說武漢一直嚷嚷著要成立直轄市,這也就是有一搭沒一搭的事情,還不知道會怎麼發展呢,看具體以後怎麼定吧

武漢的發展前景怎麼樣

武漢在改革開放頭20年內是中國沒落最快的城市,最近幾年稍有起色,應該說未來10年是武漢發展的關鍵期。就地理位置、科教優勢來說,武漢是中西部最好的。但長江和京廣線交匯的這個特大城市的發展卻總是不如人意。武漢的湖泊很多,49年後很大面積的湖面卻被填了,嚴重破壞了環境,現在連東湖的魚都不能吃了。那麼多的高校好象沒有對武漢的發展有突出的作用,光谷硅谷之類的詞依然還停留在口號。現在的武漢好象78年的中國,這個巨大的城市已經站起來了,但是還沒有站穩站直,百廢待興。

武漢未來的優勢在於長江上的巨型港口、在於未來的大型物流空港、在於大規模的高校集群中的知識分子群體、在於造船業和汽車製造業的復興、在於新興高科技產業的崛起。說芝加哥太遙遠,20年後能發展到神戶或名古屋的水平就很不容易了。總體上說,武漢過去五年的發展確實可圈可點,讓湖北的一把手都去上海高就了。

黃岡鄂州黃石都在江邊,除了發展成為武漢製造業的下游產業基地,還可以承接長三角珠三角的部分中間層次的製造業轉移。這三個城市都有一定的工業基礎,不完全適合廣東的那種製造服裝鞋子的低端產業轉移過來。還有,中國的軍用造船業大多位於沿海,從國防角度考慮戰時容易遭受襲擊,而內陸地區除了長江,其他的江河都受通航噸位的限制不能製造大型軍用船舶,因此長江中上游的軍用船舶工業必將有巨大的商機。例如象武漢青山船廠之類的企業即將進行大規模船舶製造業擴張,但武漢的長江岸線資源已經很緊張;黃岡鄂州黃石三個城市必將成為青山船廠未來的生產基地。

宜昌和荊州是另一個關注點。這裡的交通不如鄂東方便,但都緊鄰長江,通航能力也不受三峽大壩的船閘制約,是未來湖北省的另一個經濟重心。十堰和襄樊受丹江口南水北調工程影響,未來只能走環保經濟和軟型產業的路子,大規模製造業的發展已經不可能,對經濟會有些影響。

湖北人是九頭鳥,優點缺點都很明顯。心計較多但容易寫在臉上,反而顯得挺可愛的。湖北人的聰明才智還遠遠沒有開發出來,希望今天的九頭鳥能成為明天的九頭鷹九頭龍,就象當年辛亥革命一樣為中華復興再立新功。

武漢,長沙,南昌,這麼相似,為什麼南昌沒發展起來

首先,武漢是民國時期的大城市,30年代的中國只有大上海和大武漢兩座大城市。

然後就是北京和廣州開通了京九,武漢是必經之地,但是長沙和南昌總要選一個,為什麼選長沙就不用我解釋了。

武漢乃至中國內地經濟發展不起來的原因是什麼

武漢屬於中國的內地,內地經濟發展不起來,通常的說法是缺乏內需。為什麼沒內需?通常的說法是大多數中國人沒錢,分配不公,所以沒有需求也就帶不動經濟。

可問題是沿海在同樣的體制下也分配不公,為什麼沿海的經濟能發展起來?沿海可以與整個世界聯繫在一起,內需與外需兩條腿走路。所謂的外需,其實就是從最初國家外匯的需求,為解決多餘勞動力而產生,而產生的大量消費品出口加工企業。沿海地理的優勢,低廉的稅收,廉價的勞動力,總之國家放水給沿海成就特區的許多便利,於是沿海經濟首先發展起來。沿海首先發展起來的就是那些所謂窮鄉僻壤的地方,這些地方國企本就不多,國家也從這裡收不到多少稅,所以國家也願意放水給這些地方養魚。相反改革開放初期東北的稅一直很重,沿海能輕裝上陣而東北卻不能。

武漢三鎮為何不發展漢陽?

中國歷史上稱之為“大”的城市,一個是上海,再就是武漢。“大武漢”之稱由來久矣。

大武漢非武漢人的自稱,而是源於廣東中山人氏的概括。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裡說:“要把武漢建成紐約、倫敦之大,要建設成東方的芝加哥”。辛亥首義成功,中山先生稱“武漢一呼,四方響應”。武漢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說到大武漢,不能不提到張之洞。這位晚清重臣,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開拓者,近代改革開放新風的引領者之一,在長達18年的湖廣總督任上,在武漢辦學堂、開(兵)工廠、修鐵路、築大堤,使武漢備受全國矚目,一躍而為“僅次於上海的大都會”。

大革命時期,武漢曾經成為革命的中心。抗日戰爭時期,武漢又一度成為全國“抗戰”的中心。當時有一首響徹全國的歌,歌名就叫《保衛大武漢》,歌中唱道:“武漢是今日最大的都會,我們要堅決保衛她,像西班牙保衛馬德里”,“用我們無窮的威力,保衛大武漢”。

1954年,武漢遭遇歷史上特大洪水,長江沿線乃至全國響起“保衛大武漢”的口號,鼓舞千萬中華兒女與長江大堤共存亡。1998年抗洪,中央領導高度關注武漢,又一次提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保衛大武漢”。

在網上看了很多關於武漢的未來和城市的發展前景,有的人說再怎麼掙扎也發展不起來,也有的說在五年後成為 100分

從歷史角度看,凡是武漢興盛之時,都是中國衰亡之際,凡是武漢平庸之時,皆為中華興盛之機.近現代,中國最衰弱,而武漢為最興盛時期,所以為了中國崛起,最好壓制武漢,使之不能崛起.

而中原,古代人就說過"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所以中國強盛,還是要扶植中原.

至於湖北,國家應該重點扶植荊州,襄陽才對,這也是歷史上本來的名城.而武漢,完全是近代中國衰亡的不祥之城,對國運實在沒什麼好處.

從地理歷史上來說,近代武漢的發展是因為長江的阻礙\長江的水運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使武漢成為貿易轉運中心,從而興盛起來的.武漢長江大橋的修通和長江水運的衰落,中國主權的恢復,改變了武漢的貿易地位.中國鐵路\公路等交通條件的改善,使周邊省區的人民都可以很方便地往來,從而就不需要彙集到武漢,在這種情況下,武漢怎麼可能"復興大武漢"?歷史決定了武漢的崛起,也註定了武漢的衰落,人為地去改變沒有用的.歷史上荊州和襄陽的地位是由客觀的政治經濟原因的.

武漢,長沙,南昌,這麼相似,為什麼南昌沒發展起

鄭州和武漢有些相似。在國家城市戰略上,兩者紛紛進入國家中心城市。在交通樞紐定位上,兩個城市都是核心樞紐。在城市群戰略上,鄭州獨自擔起了中原城市群,武漢、長沙與南昌則共享了長江中下游城市群。長沙與南昌,雖然都位列長江中下游城市群,但基本都是各自發展,長沙尚且有長株潭的強概念,南昌則只能與周圍的小兄弟打成一團。

武漢和鄭州。這兩個中部城市一直猶如冤家,你是國家中心城市,我也是國家中心城市,你是交通樞紐,我也是交通樞紐;你有人口流入,我也有人口流入。你有城市群概念,我也有城市群概念。你在前幾年縮減供地,我也在前幾年縮減供地。

南昌和太原。在拉郎配的中部六大省會中,這兩個城市存在感最弱。南昌最為中規中矩,各項指標都不突出,但人口卻在持續流出,這會對房價形成抑制。至於太原,深受山西拖累,缺乏經濟增長亮點,人口增長乏力,而且沒有概念可以炒作,未來前景堪憂。

為什麼擁有百萬大學生的武漢發展不起來,卻總是帶來的人才外流

騙子多,騙子企業多,工資低,貪官多,生產,實業型企業少,人文素質差,人才自然外流了

武漢為什麼發展如此之快

每個城市發展的都不慢

相關問題答案
武漢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開封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潮汕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包頭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臨沂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海口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威海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煙臺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湖北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福建為什麼發展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