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驚蛇是什麼故事?
打草驚蛇的故事
打草驚蛇的故事
唐代時,有一個人叫王魯,他是一個縣官,縣官是管一個縣的人。王魯當官的時候不好好做官。經常貪汙受賄,意思就是非法的得到錢,物品和東西。一天,一個人告訴王魯,他底下有一個人有貪汙受賄的事,把所做的壞事寫在一張紙上(狀子)。這些壞事跟王魯平常幹得事情差不多,王魯看完狀子後很害怕,好像告的就是自己,不由自主地在狀子上批了八個字:“汝雖打草,吾以驚蛇。”
意思就是:你(雖然)打了草,我就像一條蛇,被嚇住了。
《成語故事》打草驚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打草驚蛇 [dǎ cǎo jīng shé]
基本釋義
打草驚了草裡的蛇。原比喻懲罰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覺。後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貶義
出 處
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塗宰;瀆物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蛇驚。’”
近義詞
風吹草動
反義詞
紋絲不動
典 故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王魯的人,他在衙門做官的時候,常常接受賄賂、不遵守法規。有一天,有人遞了一張狀紙到衙門,控告王魯的部下違法、接受賄賂。王魯一看,狀紙上所寫的各種罪狀,和他自己平日的違法行為一模一樣。王魯一邊看著狀紙,一邊發著抖:“這…這不是在說我嗎?”,,王魯愈看愈害怕,都忘狀紙要怎麼批,居然在狀紙上寫下了八個大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意思就是說你這樣做,目的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裡面的蛇一樣,可是被大大的嚇了一跳了!
打草驚蛇什麼意思
打草驚了草裡的蛇。原比喻懲罰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覺。後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打草驚蛇成語出自哪個故事
打草驚蛇,現代漢語成語,出自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當塗宰,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於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打草驚蛇,三十六計之一,作為謀略,是指敵方兵力沒有暴露,行蹤詭祕,意向不明時,切切不可輕敵冒進,應當查清敵方主力配置、運動狀況再說
打草驚蛇是寓言故事嗎?
是寓言故事。打草驚蛇,語出段成式《酉陽雜俎》:唐代王魯為當塗縣令,搜刮民財,貪汙受賄。有一次,縣民控告他的部下主薄貪贓。他見到狀子,十分驚駭,情不自禁地在狀子上批了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打草驚蛇,作為謀略,是指敵方兵力沒有暴露,行蹤詭祕,意向不明時,切切不可輕敵冒進,應當查清敵方主力配置、運動狀況再說。
打草驚蛇的故事50字
打草驚蛇的故事
唐代時,有一個人叫王魯,他是一個縣官,縣官是管一個縣的人。王魯當官的時候不好好做官。經常貪汙受賄,意思就是非法的得到錢,物品和東西。一天,一個人告訴王魯,他底下有一個人有貪汙受賄的事,把所做的壞事寫在一張紙上(狀子)。這些壞事跟王魯平常幹得事情差不多,王魯看完狀子後很害怕,好像告的就是自己,不由自主地在狀子上批了八個字:“汝雖打草,吾以驚蛇。”
打草驚蛇是什麼意思 20分
打草驚蛇
【拼音】dǎ cǎo jīng shé
【基本解釋】原指懲罰了別人,也警戒了自己。後喻指做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備
例子:空自去打草驚蛇,倒吃他做了手腳,卻是不好。——《水滸傳》
打草驚蛇是什麼意思
打草驚蛇釋義:打草驚了草裡的蛇。原比喻懲罰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覺。後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