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的導向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1-22

什麼是科技創新

按照《錢學森開放複雜巨系統理論視角下的科技創新體系》的分類,所謂科技創新活動,包括三類:

一、以科學研究為先導的知識創新

依託跨學科、跨領域專家以及大眾的參與,以科學研究為先導,以科研項目組織為載體,加強科學技術研究、科技情報、科技合作與交流、科技傳播與普及、教育與培訓活動。

二、以標準化為軸心的技術創新

面向需求,以標準化工作為軸心,以AIP、Living Lab 等面向應用創新的制度設計為載體,依託技術創新與推廣工作,以科技試點示範帶動,推動面向應用的、以用戶為中心的關鍵共性技術研發與應用,以“三驗”機制、技術公告等技術創新政策為引導,發動政、用、產、學、研各方力量,建立應用創新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通過標準化以及相關技術政策的實施,可以整合和引導社會資源,激活科技要素,推動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加速技術積累、科技進步、成果推廣、創新擴散與產業升級。通過“三驗”機制的建設謀求科學研究、技術創新與教育培訓、科學傳播的融合,謀求需求與技術的對接,謀求科技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耦合;通過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的技術雙螺旋驅動,構建一個高效的有利於創新湧現的創新生態。

三、以信息化為載體的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

信息通信技術的融合與發展,為組織的流程再造、業務整合、服務創新以及管理重新塑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再造了實時企業和流暢政府。信息技術引領的現代科技的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推動了管理創新,這既包括宏觀管理層面上的創新———制度創新,也包括微觀管理層面上的創新。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無疑是我們所在這個時代創新的主旋律,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

什麼是經濟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指的是用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術,採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通過提高質量、創新產品、創新服務,佔據市場並實現市場價值的經濟技術活動。技術創新是貫穿企業活動的全過程,以獲得企業經濟利益為目標的一系列活動。

“技術創新”是從TechnologyInnovation一詞翻譯而來。這是上世紀初,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先生(曾任武漢大學著名經濟學教授張培剛先生的導師)創造的經濟學理論中提出的。

技術創新首先是一種經濟概念,是一種經濟發展觀。這一理論的一個根本特點是,高度重視技術變革在經濟變革中的重大作用。它是經濟和科技,甚至包括教育培訓、文化等有機結合的一種理論觀點,不是一個純粹屬於科技範疇內的概念。

技術創新包括兩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技術創新的確是某種解決方案,是一種技術手段,但這還不夠,技術創新必須同時是一種應用,這種應用必須通過市場來滿足人海的某種需求。

第二個層面,技術創新是以市場為導向的,但滿足的不是現有客戶的需求,而是“非客戶”,或者叫潛在客戶的需求,也就是說,這些需求有些甚至還不是現實的。

有人說,企業經營是龍頭、管理是基礎、技術是工具,把企業分成了若干個子系統。技術創新不是企業的了系統,而是把企業的各個子系統進行有機連結並高效運轉,從而實現企業利益。必須強調,技術創新是經濟概念,技術創新以技術進步為工具,而不等同於技術進步。但是有些人卻沒有搞清楚,錯誤地把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發明新技術等混為一談,其實這是兩碼事。技術進步是技術概念,是以技術為導向,追求高技術含量,高技術水平;技術創新是以市場為導向,追求經濟利益,追求長久的核心競爭力。再好的技術如果沒有切中市場,就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哪怕獲得了諾貝爾獎項也不能算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從操作層面而言,一般須具備以下幾個階段。

技術創新的第一個階段,是創新思想的形成。創新思想的形成環境主要包括市場環境、企業環境和社會環境等方面。

第二個階段就是創新技術的獲取。創新技術的獲取也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企業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技術創新活動;二種是企業與其它部門合作培養,主要是與科研部門、高等院校等合作;三種是從外部引進。就第三種方式而言,企業引進技術軟件和引進硬件的效果和條件也是不相同的。

生產技術創新的第三和第四階段,是企業生產要素的投入和組織、管理階段。主要包括企業的人力、物力、資金、技術、信息等基本要素的投入與組織管理。資金的投入與管理,一般來說要把握好幾個比例關係:一是研究與發展費用佔企業銷售額或利潤的比例;二是在研究與發展費用中,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各部分的資金比例;三是引進技術的費用與吸收費用的比例。

第五階段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效果展示階段。企業技術創新的效果可以在經濟指標和產品的物理化學性能上得到反映,改進產品的物理化學性能也常常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出發點。在現實中,往往也只有在改進產品的物理化學性能方面取得成果後,才能獲得相應的經濟效益。

培養創新性人才隊伍,要突出什麼為導向

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

一、企業要重視創新型人才的創新思維訓練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首先要進行創新思維的訓練。思為行之先。在創新活動中,沒有創造性思維活動的作用,是不可能具有創造性成果的。掌握了創造性思維方法,在思維方法上就有了求異性,在思維狀態上就有主動性,在思維結構上就有靈活性,在思維運行中具有綜合性,在思維表達上就有新穎性,那麼,其思維成果也就一定具有很強的開拓性和效用性。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這充分說明了掌握方法的重要性。因此,企業要把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方式作為首要任務來抓。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創新型人才的創新意識教育,幫助創新型人才主動在思想上接受新、認識上感知新、思維上思考新,樹立起強烈的“我要創新”、“創新捨我其誰”的創新意識。要經常性地對創新型人才進行分析力、推理力、思維持久力、飛躍力等創新思維訓練,幫助創新型人才突破從眾思維、權威思維、經驗思維、書本思維等常規思維瓶頸,掌握聯想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創造性思維方法,培養人才大膽幻想,敢於質疑,善於聯想,提高敏銳的觀察力,擴展創新型人才的創新思維視角。其次,要在實踐中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創新能力。創新型人才有了強烈的創新意識,掌握了創造性思維方法,就能自覺地開展創造性工作。因此,要動員和組織創新型人才到群眾中去,到企業生產、管理的實踐中去,在實踐中、在具體工作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找材料到文祕114 wenmi114.com-www.wenmi114.com-網上服務最好的文祕資料站點]

二、企業要營造創新型人才成長的氛圍環境

首先要有一個有利於創新型人才成長的輿論環境。要在全社會、企業內樹立和提倡人人都要創新、人人都能創新的理念,大力弘揚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鼓勵創新,用創新去推動工作,去開創新局面,形成一個沒有創新就是過,創新不罰過的氛圍。無論是企業領導、管理人員、科技人員,還是普通員工,都應把創新看成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機會,振興企業的具體行為,成為廣大員工約定俗成的工作習慣。

二要為創新型人才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使用是最好的培養。要大膽使用創新型人才。“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要大膽起用那些專業知識豐富,創新意識強烈,而有一些缺點和不足的人才。對這些優點突出,缺點也突出的“雙冒尖”的人敢不敢用,不僅體現領導者的胸懷和膽識,還關係到一個人自身價值的發揮。要本著德才兼備但又不因瑕掩玉的原則,寬容他們的個性和不足,不求全責備,充分發揮他們在專業知識方面的一技之長,發揮他們的創新熱情和創新潛力。不信任是抑制創新能力的最大障礙。對創新型人才,不應等他們成熟後才去使用,而是要主動地給他們交任務、壓擔子,讓他們儘早接觸課題項目,儘早進行創新鍛鍊,催化人才早熟。在使用過程中,要給予他們足夠的研究資金、足夠的研究時間、足夠的精神力量、足夠的工作責任感。要鼓勵其敢想和首創,但絕不能把創新與越位混為一談,質疑與目中無人相提並論。

三要為創新型人才提供一個保護環境。創新類似於改革,是在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挫折和失敗是難免的。因此,企業要努力營造一個支持創新,寬容失敗的人才環境,建立創新型人才保護機制。對創新取得的成就要大力鼓勵,對創新型人才暫時的失敗要給予充分理解和寬容,要允許在創新工作中失敗,但不允許不創新。要鼓勵創新型人才不怕失敗,知......

技術創新具有以下哪些特點

一定要謹慎,慢慢考察慢慢觀察一段時間後再做決定,創業也要堅持和毅力,不斷的堅持和努力還有方法也很重要,加油吧。

創新是什麼意思

創新(漢語詞語)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創新,拼音(Chuang Xin)縮寫為CX,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徵的一種概念化過程。其起源於拉丁語,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

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創新思維,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種創新。創新在經濟、技術、社會學以及建築學等領域的研究中舉足輕重。

從本質上說,創新是創新思維藍圖的外化、物化。

以什麼為根本.以什麼為導向.以什麼為核心

以人為根本,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核心。

培養創新型人才隊伍,要突出什麼為導向

專業技術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中數量最大、專業水平最高和創新能力最強的一支隊伍,是整個人才隊伍的骨幹和中堅力量,也是推動我國科技創新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因素。最近5年來,我國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隊伍規模日益壯大,政策措施趨於完善,管理服務不斷創新,整體素質穩步提高,在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隊伍規模不斷擴大,整體實力不斷增強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專業技術人才總量已達5550多萬人,佔我國人才隊伍總數的45.6%,高、中、初級專業技術人才比例達到11∶36∶53,大專以上學歷佔到68.6%,結構不斷優化。特別是最近5年來,全國新增專業技術人才860萬人,博士後研究人員近6萬人,留學回國人員105.57萬人,取得專業技術職業資格人員945.15萬人,隊伍發展的基礎不斷增強。

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堅持高端引領,吸引、培養、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創新型領軍人才,專家隊伍不斷壯大。目前,全國共有兩院院士1500多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5600多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6.7萬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4500多人,引領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從創新能力看,每萬名勞動力研發人員達到42.3人/年,已經接近2020年的規劃目標。

人社部專技司負責人介紹,在中央統一部署和要求下,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大力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全國專業技術人才隊伍規模不斷擴大,結構不斷優化,初步形成了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具有一定開拓創新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創新完善政策措施,人才環境日益優化

5年來,著眼於推動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科學發展,國家加大了政策創新和制度改革力度。

圍繞貫徹落實人才規劃綱要,國家頒佈實施了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和博士後、留學人員回國兩個專項工作規劃,印發了18個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人才規劃,全國有29個省區市頒佈各自專業技術人才規劃,上下銜接、左右配套的專業技術人才規劃體系不斷健全。

同時,國家頒佈了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穩步推進事業單位崗位績效工資制度,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全面開展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擴大試點,減少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在完善高層次人才選拔培養制度方面,國家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特殊津貼制度、博士後制度,加強企業博士後工作,初步建立了以院士制度、“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中青年專家制度、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制度為主體的國家級專家選拔體系。

什麼是技術創新,目前我國技術創新體系存在哪些問題

技術創新,指生產技術的創新,包括開發新技術,或者將已有的技術進行應用創新。科學是技術之源,技術是產業之源,技術創新建立在科學道理的發現基礎之上,而產業創新主要建立在技術創新基礎之上。

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有密切關係,又有所區別。技術的創新可能帶來但未必帶來產品的創新,產品的創新可能需要但未必需要技術的創新。一般來說,運用同樣的技術可以生產不同的產品,生產同樣的產品可以採用不同的技術。產品創新側重於商業和設計行為,具有成果的特徵,因而具有更外在的表現;技術創新具有過程的特徵,往往表現得更加內在。產品創新可能包含技術創新的成分,還可能包含商業創新和設計創新的成分。技術創新可能並不帶來產品的改變,而僅僅帶來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例如改善生產工藝、優化作業過程從而減少資源消費、能源消耗、人工耗費或者提高作業速度。另一方面,新技術的誕生,往往可以帶來全新的產品,技術研發往往對應於產品或者著眼於產品創新;而新的產品構想,往往需要新的技術才能實現。

時下,“技術創新”一詞大量充斥於各種媒體,在媒體的鼓動下,舉國下幾乎無人不談技術創新,宣傳的威力之大令人咋舌。然而,這一對技術創新的大規模的運動式推進,不僅有使技術創新淪為一種意識形態話語的可能,從而使人對技術創新本身發生懷疑,甚至產生逆反心理(消除這種心理的途徑是營造一個公平的、開放的市場競爭環境,使每一個企業真正具備高度的動力感、不同尋常的競爭意識和不顧一切的敢於創新的精神,而不在於全國總動員)。更重要的是這種推進的結果能有多少“乾貨”,令人心存疑慮。疑慮不僅源自於“運動式”的推進本身,更源自媒體上諸多文章對於技術創新認識上的混亂。絕大多數文章對技術創新的認識具有明顯的片面性和侷限性。這些混亂的認識基本上可以歸結為如下兩種極端觀點。

一種是把技術創新看作純粹的技術行為,把技術進步作為技術創新的目標。這種觀點突出地表現為將技術創新等同於生產過程中的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而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僅僅是一種技術上的要求,創新成果的市場應用並不需要考慮或較少考慮。實質上,技術創新在這裡被等同於技術的開發,技術的進步。

這一對技術本身重要性的強調的觀點,不僅有一定的理論意義,也具有相當的實踐意義。從理論上看,這一觀點把握並強調了技術創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即技術的開發。在實踐中,這一觀點的意義表現在幾個方面。從企業的角度看,現實中的不少企業,尤其是國有、集體企業,對技術開發已有太久的隔離。因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這些企業無需技術的開發就能生存甚至“發展”,改革開放20年後的今天,這一現象至今猶存。計劃經濟體制下大鍋飯的“香甜”仍讓這些國有、集體企業回味,這些企業的運作、管理等方面仍然表現出某種程度的對過去的依戀與固執。對技術開發的強調,有可能使這些企業重視技術的開發,重視技術開發機構,主動或被動建立起自己的技術開發中心。從政府的行為看,政府也會在一定的範圍內,給予企業某種程度的發展空間,為企業提供一定的技術開發方面的服務。同時,這一觀點也有助於提高對企業本身發展規律的認識,對技術開發的主體——高校和科研機構——有更多的關注。當然,對知識積累和技術開發人才的重視也是該觀點中的應有之意。畢竟,技術的開發需要知識的積累和技術人才為條件。

這一觀點的不足之處也是顯然的。對這一方面的思考,同樣可以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展開。這一觀點理論上的危害是將技術創新的一個環節——技術開發——當作技術創新。這一觀點指導下的實踐會出現諸多的嚴重後果。一方面,由於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並不強調市場的導向作用,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並不能保證產品......

創新土地要素供給要堅持三個導向,即堅持什麼導向

(1)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動國有資本投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快改革財稅體制,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創新,維護金融穩定。(2)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註重協同創新。(3)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考慮世界科學技術加快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的趨勢。以市場為導向,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和扶持新的經濟增長點,是調整和優化結構的重要方面和必然選擇。(4)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改革徵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5)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創新開放模式,堅持出口和進口並重,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統籌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提高抵禦國際經濟風險能力。(6)我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上要趕上發達國家,就要保持必要的發展速度,但更要注重增長的質量,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走既有較高速度又有較好效益的經濟發展路子。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7)積極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長期的、基本的立足點。以國內需求為主促進經濟發展,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加快經濟建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過程中,各方面的需求潛力十分巨大。面對國際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和世界經濟的複雜變化,立足國內需求,可以使我國經濟發展有較大的迴旋餘地,增強抵禦國際經濟風險的能力。要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的方針,根據形勢需要實施相應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整投資和消費關係,逐步提高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

相關問題答案
技術創新的導向是什麼?
科技創新的意義是什麼?
創新的含義是什麼論文?
創新的本質是什麼?
簡述創新的本質是什麼?
卓越創新的意思是什麼?
創新的意義是什麼?
理論創新的特徵是什麼?
創新的特質是什麼?
創新創業的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