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的太保是什麼意思?
古代太保的職責是什麼?
太保,中國古代職官。從周朝開始設置,負責監護和輔佐年幼的國君。召公是第一個太保,《大戴禮記》說:「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武王去世,成王年少,召公任太保,以長老身份監護。周公東征勝利,建東都成周(今河南洛陽),成王至成周親政,召公為此作長篇教導,即《尚書·召誥》。周公與召公分陝而治「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而東,周公主之。」《史記·卷034·燕召公世家》。後召公子孫以太保為氏。春秋後廢,漢復置,位次太傅。歷代沿置,多為大官之加銜,並亥實職。《明史》載「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陰陽,經邦弘化,其職至重。」 在周朝,太保與太師、太傅合稱「三公」。
參考資料:臺北亂談
太子太保是什麼意思
官職等級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是東宮官職,均負責教習太子。
太子太師教文,太子太傅教武,太子太保保護其安全。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均是他們的副職。
古代不少人的太子太保等頭銜只是一個榮譽稱號,並不是真的給太子上課(比如劉墉),有的皇帝根本就沒太子,也封別人做太子太保。有的皇帝還是小孩,就封別人做太子太保。明 談遷《國榷·卷八十八》:"天啟七年八月十四日丁未,敘三殿功,王之採右都御史,袁可立太子太保。"
清 莊廷鑨《明史鈔略》:"天啟七年八月二十二日,劉遵憲、袁可立、白所知太子太保。"
"
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銜;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三師"從一品銜;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從一品銜,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三少"正二品 。
清朝 太師 太傅 太保是什麼
是一種崇官,類似於今天加括號註明:享受正國級待遇
古代的太師、太保、太付都是什麼角色?
明史官職志載“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從一品掌佐天子,理陰陽,經邦弘化,其職至重。無定員,無專授。”“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並從一品掌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並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觀三公之道德而教諭焉。”可見太師和太子太師不是一回事,太子太師也不能簡稱太師,觀元 明 清三朝太師都是正一品銜而太子太師只有從一品銜。
古時候常說位列三公是什麼意思
太師太傅太保,就是古代的三公
古時公是什麼意思
“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禮記·王制》)同時也是古代朝中最高官位的通稱,“三公”即是最尊貴的三個官職的
合稱。《禮記·王制第五》具體定製了五等祿爵的諸侯、天子之公卿授田的方法,即:“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
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視公侯,天子之卿視伯,天子之大夫視子男,天子之元士視附庸。”(注:視,視同、比照)不過,至於周之“三公”到底指哪些官位,今已不可確考,有說指太師、太傅、太保,也有說為司馬、司空、司徒。
古代(太邱)是什麼官
哪裡有太邱這種職位,
古代根本沒有,
太字輩的太師太傅太保幾個正一品,
太常太僕等幾個四品到三品的
古代“三公”指什麼?
應該是秦始皇的宰相李斯所創的三公九卿制度吧,三公就是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祿最高,掌琺天子,助理萬機。西漢初期,丞相具有選用官吏之權,有彈劾百官和執行誅罰的權力,有主管郡國上計和考課之權,有總領百官朝議和奏事之權,有封駁皇帝詔令和諫諍之權,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儲,封贈,賞功,罰罪等事,以及財政,選舉,民政,法律,禮制,邊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託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議,集議的結果由丞相領銜上奏於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決策定議。
2、太尉
太尉是朝中僅次於丞相的官職,專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為最高的武官職位,秩俸萬石,金印紫綬。官吏主要有長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職權,是丞相的助理,對包括丞相在內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動進行監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在古代老太師是什麼意思?
太師,官名。太,亦作大。西周置,為輔弼國君之臣,歷代相因,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多為大官的加銜,無實際的職權。
1、古時三公之首,周置﹐為輔弼國君之官。秦廢。漢復置。晉代避司馬師諱,曾改作太宰。晉之後複稱太師﹐多為重臣加銜﹐作為最高榮典以示恩寵﹐並無實職。
2、古代樂官之長。
3、稱年高有德的大和尚。
4、複姓。周有太師疵。見《史記.周世家》。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2]
太師,中國古代職官。又名太宰,掌邦治,為六卿之首。殷紂之時,箕子為太師。周武王時,太公為太師。《大戴禮記》說:“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周武王時,周公旦始居之。周公與召公分陝而治“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而東,周公主之。”周公薨,畢公代之。漢西京初不置,平帝始復置太師官,而孔光居焉。漢東京又廢。獻帝初,董卓為太師,卓誅又廢。魏世不置。晉既因太師而置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 在周朝,太保與太師、太傅合稱“三公”。
元史百官志曰“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各一員,正一品,銀印,以道燮陰陽,經邦國。有元襲其名號,特示尊崇。太祖十二年,以國王置太師一員。太宗即位,建三公,其拜罷歲月,皆不可考。世祖之世,其職常缺,而僅置太保一員。至成宗、武宗而後,三公並建,而無虛位矣。” 明史 清史稿官職志載“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陰陽,經邦弘化,其職至重。無定員,無專授。” “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正一品。...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為兼官、加官及贈官”。
朝鮮高麗時代亦設有太師,朝鮮王朝改稱大師。
指官職,又名太宰。“三公”之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宋史
百官志載“太宰,一人。周武王時,周公旦始居之,掌邦治,為六卿之首。秦、漢、魏不常置。晉初依《周禮》,備置三公。三公之職,太師居首,景帝名師,故置太宰以代之。太宰,蓋古之太師也。殷紂之時,箕子為太師。周武王時,太公為太師。周成王時,周公為太師;周公薨,畢公代之。漢西京初不置,平帝始復置太師官,而孔光居焉。漢東京又廢。獻帝初,董卓為太師,卓誅又廢。魏世不置。晉既因太師而置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
元史
百官志曰“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各一員,正一品,銀印,以道燮陰陽,經邦國。有元襲其名號,特示尊崇。太祖十二年,以國王置太師一員。太宗即位,建三公,其拜罷歲月,皆不可考。世祖之世,其職常缺,而僅置太保一員。至成宗、武宗而後,三公並建,而無虛位矣。”
明史 清史稿
官職志載“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陰陽,經邦弘化,其職至重。無定員,無專授。” “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正一品。...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為兼官、加官及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