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客家人是什麼意思?
廣東客家人是什麼意思啊?
暈倒哦,什麼才4500萬啊,現在全球客家人已經一億多人了,糾正一下,不是原籍河南,是中原地區。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佈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廣東梅州、河源、惠陽等縣,江西的贛州地區18個縣市區、福建西部,四川、廣西、湖南、臺灣、海南、香港部分地區,分佈約120餘縣。先世居黃河流域,西晉末年(4世紀初)、唐代後期(9世紀末)因戰亂大批南下。1270年代南宋滅亡後又遷至贛、閩、粵等地。自稱「客家」或「來人」,以區別於本地人。客家話是漢語方言之一,保留較多古漢語音韻。四川也有很多客家人,據我所知,那有個鎮裡全是客家人。 歡迎您到客都梅州來。
客家是什麼意思?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佈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廣東梅州、河源、惠陽等縣,江西的贛州地區18個縣市區、福建西部,四川、廣西、湖南、臺灣、海南、香港部分地區,分佈約120餘縣。先世居黃河流域,西晉末年(4世紀初)、唐代後期(9世紀末)因戰亂大批南下。1270年代南宋滅亡後又遷至贛、閩、粵等地。自稱「客家」或「來人」,以區別於本地人。客家話是漢語方言之一,保留較多古漢語音韻。山歌別具風格。客家人在聚居地區保持自己習俗傳統,婦女均天足,參加勞動生產,不受封建陋習約束,勇於進取。近代,太平天國之亂失敗後,不少客家人被迫分散在更廣闊的地區,有的轉徙僑居南洋一帶。
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混血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從兩宋開始,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為贛州、惠州、梅州、汀州。
[編輯本段]客家源流
目前關於客家淵源的看法主要有2種:
(1)北方南遷漢人發展演變而來;
(2)北方南遷漢人融合南方土著發展演變而來;
在一般人看來,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漢人南遷移民的一支,在漫長歲月裡,篳路藍縷,顛沛流離,歷盡艱辛,不斷融合當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變和發展起來的擁有數千萬人口的大民系。
2007年5月,刊登在美國權威學術雜誌《human genetic》上的一篇文章:《Y chromosomes of prehistoric people along Yangtze River》,裡面有組數據是非常驚人的。以下選取部分圖,可見,客家人的中原基因佔了很大比例
1.根源
客家人之根在漢族。
客家人之源,傳統的觀點認為是在河洛,所謂河洛,指的是黃河、洛河。廣義上的河洛就是黃河中游、洛河流域這一廣闊的區域。狹義的河洛就是洛陽。“根在河洛”的依據有三:①家譜記載,很多客家族譜都記載先祖居住於河洛。②泰山石敢當的傳說。③客家文言;是一種官話,很像中州的河南話。根在河洛並不是指所有客家都出自河洛,其範圍應包括黃河以南、長江以北、漢水流域以東、淮河以西的中原舊地,其核心在河洛。
2.遷徙原因
客家人的遷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遷和客家人的國內遷移與國際遷移。就遷徙行為而言,有主動和被動之分,與遷移過程的歷史相對應,遷移原因在各時期各不相同。總概各種遷移因素,有以下四個方面:
A.與遷出地有關的因素,即推因。
①耕地面積與人口數量的逆向發展,這是經常發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②戰亂。殘酷的戰爭使繁華的城市和富饒的鄉村化為廢墟,數以百萬計的人在戰亂中喪生,剩存者為尋求安定的社會環境,被迫背井離鄉,遷徙各地,這是大規模突發性遷移的根本原因。
③官職遷調定居。
④遊學、經商
⑤爭鬥,包括政治鬥爭,經濟鬥爭等。
B.與移入地有關的因素,即“拉因”。
北方開發早,南方開發遲。面積遼闊,人口稀少而戰亂又少的南方有著南遷漢人定居發展農業的良好條件。如廣東梅州在南宋時,“土曠民惰,而業農者鮮,悉汀贛僑寓者耕焉,故人不患無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給廢。”加上唐宋時期在南方百越地區推行“毋賦稅”政策。這些對北方逃難的漢人看來,可謂“世外桃源”而紛紛定居......
“客家人”是什麼意思?
“客家”的字面意思是外來的住戶。
作為民系的稱謂,“家”的含義應是“人”,而不是“戶”,如“店家”、“船家”。“客家”是客家民系、客家人的簡稱。但是,“客”不是簡單的相對“主”而言的外來者,如廣府系、福佬系,他們也都是中原南遷的漢人,也是“外來者”,為何又不稱客家?其中緣由 還在學界討論之中。
從歷史的現象看,漢族南方各民系的形成時間都比客家民系早,基本都在同一個行政區域之內(有的也只有部分外延),而客家民系形成時間較遲,而且不在同一個行政區域內,是在三省的連結地區。還有一個特別的現象是這方連結地區,原本的土著或稱主人,除了極少數的古越族之外,有“山客”、“木客”、“畲客”。他們大多也是“外來人”。這些“客”和後來的“漢客”混居一地,長期融合,孕育出一種獨具個性的語言、文化特徵,(可以認為此時民系初步形成,但沒有正式的名稱)然而這些獨具特徵的人外遷他鄉,如遷至福佬系、廣府系的聚居區,被當地主人稱為客人、客戶、客家。
至於客家名稱的來由,現在比較共識的觀點是由“他稱”到“自稱”。“他稱”的時間是在明末清初。自稱的時間起始於清中葉。但這絕不等於客家民系這時候才形成。“他稱”首先是在福建沿海福佬人和廣東沿海廣府人,“稱”出的。“自稱”便是自我認同。因客家在民系形成之前的歷史一直是作客他鄉的遷移史。人家對自己的稱謂並無貶意,同時符合自己的歷史;也就認同了。
客家人是什麼意思
客家人是指說客家話為方言的人.
客家盯居住遍佈範圍廣,福建/廣東/臺灣居多.客家不是一個地域的名字,客家是一種方言的代表.
就像潮汕人一樣說潮汕話為方言的人,就被稱為潮汕人.
“客家人”究竟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客家人呢?
可以這麼說,客家人是漢民族的一支重要的民系;客家人是漢民系的獨特而穩定的群體;客家人的聚集地為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區(這裡有二十九個純客縣,是客家人的大本營)。客家話是客家人的獨特語言;客家人有特殊的客家文化和習俗;客家人具有獨特的客家精神。概括地說,客家人是由於歷史原因形成的漢民族的獨特穩定的一個民系,他們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獨特穩定的客家語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態(即客家精神)。凡符合上述穩定特徵的人,可以稱為客家人。我就是客家人正宗客家人
什麼叫客家人
):“客家”,英文稱“Hakka”,屬於漢民族的一個分支民系,也是歷史上中原漢人南遷及其語言、風俗、文化演變歷程的一個縮影。關於“客家”稱謂的由來,中外學者眾說紛紜。如王力《漢語音韻學》第四十七節“客家話”引文中說:“‘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來的人。他們的語言、風俗、譜系,都足以證明。”還有不少其他觀點,比如:客家稱呼是由於客家人對自己祖先“夏家人”的崇拜觀念而產生;客家人應該是從“客戶—主戶”這個相對的稱呼而來;客家人是由於當地居民將其作為外來種族而加以排斥才出現的稱法;客家“Hakka”的讀音是從“河洛”二字古音的音變而來,“客家人”即“河洛人”,等等。
迄今為止,對哪裡是“純客家住地”,哪裡是“非純客家住地”,事實上並無公認的確切的界定標準,只能相對而言。羅香林《客家源流考》一書中,在廣泛研究的基礎上,對國內客家人的分佈區域作了大致劃分。國內客家人主要聚居在廣東、福建、江西、廣西、四川、臺灣等地,其中純客家縣有33個,非純客家縣有144個。在國外,客家人的分佈就更為廣泛,所謂“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僑,有華僑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客家人重本,有濃厚的“慎終追遠”,“崇本報先,啟裕後昆”的意識
安國樓:客家者,客而家焉。有學者深刻指出,其形式與其歷史條件、地理環境、生存背景及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是“外壓內聚”的結果,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民俗風格。在千年歷史潮流中,北方民族不斷動態融合,而客家則相對靜止,在保持中原古文化原態風貌的基礎上,吸收了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精華,成為具有新特質文化的獨特族群,而且對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培育提供了文化養分,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個不止的音符。
客家人重本溯源,“慎終追遠”,“崇本報先,啟裕後昆”的意識根深蒂固。這種崇古的價值取向與濃厚的宗族觀念相結合,形成了敬拜祖先、尋根報本的濃厚感情。此特徵在諸多譜牒皆有明顯反映,例如:鄭氏,堂號滎陽;堂聯:滎陽世澤,詩禮家聲。類此不勝枚舉。每逢佳節,客家人掛上標示自己姓氏堂號的燈籠,貼上標示自己家族郡望的堂聯,以寄託對祖先的懷念、故土的牽掛。“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如若客家人終老他鄉,不能魂歸故土,也要再三叮囑子孫後輩,在其長眠之地標明祖籍地或宗族的郡望、堂號。
客歸故里尤是客,家居四海斯為家。客家先民傳承“剛健奮進、自強不息”的精神,披荊斬棘,輾轉遷徙,歷經飢餓、疾病、離散、死亡等苦難的威脅,磨鍊了堅忍不拔的意志,積澱了創新涉險的文化因子。遷居地閩粵贛交界區,山多田少,土地貧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生存環境極其艱難。然而,正是大自然的吝嗇,鑄就了客家人堅忍卓絕的品性和愛鄉不戀故土、勇於開拓進取的創業精神。
客家人這一族群愛國愛家的情感特別強烈
安國樓:學者夏德峰先生曾指出,客家先民多因異族入侵、國破家散而逃離故土,流移轉徙他鄉,因此愛國愛家精神比其他族群都強,這充分地體現在歷史上那些客家仁人志士身上。
宋末,客家人文天祥在贛州、嘉應州(今梅州)徵集義軍,起兵勤王。明末清兵入關南下,客家人竭力抗清護明,降服最遲,並且一再起兵反抗。
近現代,愛國愛家精神在諸多客家名人身上得到了極好的體現。比如抗日保臺的民族英雄丘逢甲、劉永福,領導辛亥革命的孫中山與其助手廖仲愷、鄧仲元、姚雨平等,北伐名將葉挺、張發奎,抗日烈士謝晉元,中國共產黨的著名將領朱德、葉劍英、劉亞樓、蕭華等,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都是客家人精忠報國的典範。在海外,崇先敬祖的客家人十分關注中國近現代革命事業和祖國各地的建設。謝逸橋、謝良牧兄弟積極支持孫......
廣東客家人的風俗
我是從參考資料那提供的網址裡面複製過來的。 客家人就是熱情好客,特別是世界客都梅州!客家傳統 客家人作為古代中原人的後代,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可集中概括為艱苦奮鬥、熱情好客、尊師重教、愛國愛鄉。客家人從中原遷移到閩粵贛地區,由於平原地區已被原住民佔據,一般只能定居在貧瘠山區,因而生活艱苦,必須奮鬥。客家人的拓荒精神、白手起家能力也就十分突出。尤其是客家婦女,以勤勞賢淑聞名天下,農活家務都出色,家庭觀念特別強,有“鐵漢”之稱;早期客家人作為移民,居住在人煙稀少、落後偏僻的山區,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和團結互助共同克服困難的意識也就特別強,雖然生活艱苦,但養成了熱情好客的文化傳統;客家先民從中原“衣冠南下”,大多數都有是出身於“書香門第”,因而文化素質較高,歷來有重視文化教育的傳統。其中梅州表現最為突出,被譽為“文化之鄉”。 廣東漢劇 廣東漢劇舊稱“外江戲”、“興梅漢戲”,1933年改稱漢劇。流行於廣東的梅縣、汕頭和粵東北、粵閩贛邊區各地。清雍正至乾隆間,徽劇傳入廣東後形成。 廣東漢劇的表演程式與京劇、湘劇、祁劇、湖北漢劇等劇種大同小異,但也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它的武功屬南派,臉譜有百多種,以黑、紅、白三色為主,黑色象徵剛勇,紅色象徵忠賢,白色和青色象徵陰險、奸詐。廣東漢劇的音樂唱腔以皮黃為主,兼收崑曲、高腔、吹腔、小調等,並保存很多古老的曲牌。樸實淳厚,高昂悲壯,是廣東漢劇音樂唱腔固有的風格特點。其角色行當分公腳、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紅淨、烏淨、醜腳等九大行。它的伴奏樂器也頗有特色,頭弦、大蘇鑼及號頭是廣東漢劇特有的伴奏樂器。 廣東漢劇傳統劇目有八百多個。較著名的有《百里奚認妻》、《齊王求將》,現代劇目《一袋麥種》。 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是以梅縣話為中心的一支方言。它主要分佈在廣東的東部和北部地區,全省約有二十多個縣市屬客家方言區。它以梅縣話為標準,因為梅縣話影響大,語言較清晰。客家方言也是在民族遷移中形成的一種漢語方言。東晉以前,客家先民原來聚居在中原一帶。西晉末,中原地區發生了各種戰爭和自然災害,客家先民不得不向南移。有的移居於湖北、湖南等地,後又經唐末五代十國的離亂,又有的進一步南遷移居江西、福建等地。到南宋末年,宋元交兵,天下大亂,客家先民又進一步移入廣東,逐漸入居粵東一帶。宋代戶口有主戶和客戶之分,分,後來者入客戶,故有客家之稱。在移居的過程中,由於在湖南湖北停留了近四百年時間,至唐、宋時期方入粵,因此其方言較接近兩湖方言。在廣東四種方言中,也顯得與普通話差異最小。客家方言有六個音調,平、入聲分陰、陽,上、去聲不分,保留了六個古人聲韻尾。其書面語與口頭語在語音上有較大差別。此外,客家先民本用北方話,入居廣東後,受著不同廣東方言和地理歷史環境影響,因而逐漸消失了捲舌音。 鬧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農曆年頭一個月圓之夜,它象徵著幸福美滿。廣大僑鄉人民迎神賽會。鬧大鑼鼓,舞金獅,迎花燈,燒煙火,以祈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吉祥如意。豐順縣埔寨鎮元宵之夜迎鑼鼓,燒“煙架”、“火龍”,久負盛名,飲譽海內外。據傳,埔寨燒火龍己有二三百年曆史。起初是由硫磺、白硝、木炭未製成火藥,做火箭、火花、大犁等燃放,經過幾百年來的不斷演變,煙架由原來的五七架發展到今十三架,高達十多米;火龍由原來的三四段發展到今十一段,長達三十餘米。並採用有聲有色的煙花,表演奇特,驚險壯觀。在廣場上,禮炮三聲巨響,在鑼鼓聲中,舞龍開始,百來個小夥子揮舞火炬,赤膊飛路登場,二十多個壯士高舉五米龍頭......
客家人是什麼意思並指哪些地方
客家人,又稱為客家民系,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範族在世界上分佈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客家因從北方中原地區南下遷徙而產生,遷徙給了客家人堅韌的品性。儘管所處環境位於偏僻的山區,但是勤勞的客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歷史。
客家是嶺南漢族的一個重要民系或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