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衝樽俎的意思典故?
折衝樽俎是什麼意思
謂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談判中制敵取勝。
折衝: 打退敵人的戰車,指抵禦敵人 樽俎: (zunzu) 青銅器。同“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後來常用做宴席的代稱:折衝樽俎。
語本《戰國策·齊策五》: “此臣之所謂比之堂上,禽將戶內,拔城於尊俎之間,折衝席上者也。”
折衝樽俎:不用武力而在酒席談判中取勝。講的是春秋齊國晏嬰的故事。
春秋時期,中原的強國晉國謀劃攻打齊國,為了探清齊國形式,晉平公派大夫範昭出使齊國。齊景公盛宴款待範昭。席間,正值酒酣耳熱,大家都有些醉,範昭藉著酒勁兒向齊景公說:“大王,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齊景公對左右的人說:“把酒倒在寡人的酒杯裡拿去。”範昭接過一飲而盡。晏嬰看到後,厲聲命令侍臣道:“快扔掉這個酒杯,給大王再換一個。”依照當時的禮節,在酒席上,君臣各用各地酒杯。範昭故意違反禮節就是要試探齊國君臣的反應,但被晏嬰識破了。 範昭回國後向晉平公報告:“現在還不是攻打齊國的最佳時機,我試探了齊國君臣的反應,結果讓晏嬰識破了。”範昭認為齊國有這樣的賢臣,現在去打,絕對沒有必勝的把握。 這就是折衝樽俎典故的由來。孔子稱讚晏嬰的外交說:“不出樽俎之間,而折衝千里之外。”
折衝樽俎,縱橫捭闔什麼意思?
折衝樽俎[zhé chōng zūn zǔ]
解釋:指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談判中制敵取勝。
出自:語本《戰國策·齊策五》:“此臣之所謂比之堂上,禽將戶內,拔城於尊俎之間,折衝席上者也。”晉·張協《雜詩》之七:“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折衝樽俎間,制勝在兩楹。”
縱橫捭闔[zòng héng bǎi hé]
解釋:縱橫:合縱連橫;捭闔:開合,戰國時策士遊說的一種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運用手段進行分化或拉攏。
出自:漢·劉向《戰國策序》:“蘇秦為從,張儀為橫,橫則秦帝,從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鬼谷子·捭闔》:“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
示例:政客錯實力以自雄,軍人假名流以為重,~,各戴一尊。
◎蔡東藩、許厪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百三十五回。
不出樽俎之間,而折衝千里之外是什麼意思
不出樽俎之間,而折衝千里之外:靠外交的交涉使敵人放棄進攻的打算,即現在“折衝樽俎”這個典故,就是來自晏嬰的事蹟。
折衝樽俎,成語,作謂語、賓語、定語。樽俎,古時盛酒食的器具。原指諸侯國在宴席上制勝對方,後泛指在外交談判上克敵制勝。此語出自《戰國策·齊五策》蘇秦說齊閔王曰:“臣之所聞,攻戰之道非師者,雖有百萬之軍,北之堂上;雖有闔閭、吳起之將,擒之戶內;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間;百尺之衝,折之衽席之上。”晉·張協《雜詩》之七:“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折衝樽俎間,制勝在兩楹。”
望採納~
折衝樽俎
文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不出樽俎之間,而折衝千里之外。”
下引自“百度百科:‘折衝樽俎’詞條”
“折衝樽俎:不用武力而在酒席談判中取勝。講的是春秋齊國晏嬰的故事。
春秋時期,中原的強國晉國謀劃攻打齊國,為了探清齊國形勢,晉平公派大夫範昭出使齊國。齊景公盛宴款待範昭。席間,正值酒酣耳熱,大家都有些醉,
範昭藉著酒勁兒向齊景公說:‘大王,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齊景公對左右的人說:‘把酒倒在寡人的酒杯裡拿去。’範昭接過一飲而盡。晏嬰看到後,厲聲命令侍臣道:‘快扔掉這個酒杯,給大王再換一個。’依照當時的禮節,在酒席上,君臣各用各地酒杯。範昭故意違反禮節就是要試探齊國君臣的反應,但被晏嬰識破了。
範昭回國後向晉平公報告:“現在還不是攻打齊國的最佳時機,我試探了齊國君臣的反應,結果讓晏嬰識破了。”範昭認為齊國有這樣的賢臣,現在去打,絕對沒有必勝的把握。
這就是折衝樽俎典故的由來。孔子稱讚晏嬰的外交說:‘不出樽俎之間,而折衝千里之外。’”
外交辭令是很重要的,範昭意在探察齊景公是否昏庸,以及齊國是否有賢臣。如若範昭看出是時候攻打齊國了,那想必是齊國君臣幹出了什麼勾肩搭背的不禮之事了。
參考資料:1:百度百科; 2:中華書局《漢語成語大詞典》; 3:上海古籍出版社《晏子春秋》
晏子的軼事典故
春秋中期,諸侯紛立,戰亂不息,中原的強國晉國謀劃攻打齊國。為了探清齊國的形勢,便派大夫範昭出使齊國。齊景公以盛宴款待範昭。席間,正值酒酣耳熱,均有幾分醉意之時,範昭借酒勁向齊景公說:“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頭告訴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給客人。”範昭接過侍臣遞給的酒,一飲而盡。晏嬰在一旁把這一切看在眼中,厲聲命令侍臣道;“快扔掉這個酒杯,為主公再換一個。”依照當時的禮節,在酒席之上,君臣應是各自用個人的酒杯。範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違反了這個禮節,是對齊國國君的不敬,範昭是故意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試探對方的反應如何,但還是被晏嬰識破了。範昭回國後,向晉平公報告說:“現在還不是攻打齊國的時候,我試探了一下齊國君臣的反應,結果讓晏嬰識破了。”範昭認為齊國有這樣的賢臣,當前去攻打齊國,絕對沒有勝利的把握,晉平公因而放棄了攻打齊國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敵人放棄進攻的打算,即當下“折衝樽俎”這個典故,就是來自晏嬰的事蹟。孔子稱讚晏嬰的外交表現說:“不出樽俎之間,而折衝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機謀的真實寫照。 晏子出使到楚國,楚王知道晏子的身材矮小,就命令人在大門旁邊開了個小洞,請晏子從小洞進去。晏子知道楚王要戲弄他,嚴詞加以拒絕。他說,“到了“狗國”,才走狗洞,我現在是出使楚國,不應該走狗洞。”招待晏子的官員只好請晏子從大門進去。晏子進去拜見楚王。楚王故意問:“齊國沒有人可派嗎?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說:“齊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人們把袖子舉起來,可以遮住太陽;甩一把汗,就是一陣雨;街上行人肩膀擦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怎麼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接著問:“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派你出訪呢?”晏子答:“我們齊國派使節出訪很有講究:對那些精明能幹的的人,就派遣他們出使那些道德高尚的國家;對那些愚蠢無能的使臣,就派他們出使那些不成器的國家。我是使臣中最愚蠢、最無能的人,所以就派我出使楚國來了。”晏子的話使本打算要戲弄他的楚國君臣們面面相覷,半天說不出話來。 南橘北枳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到這個消息,對身邊的大臣說:“晏嬰是齊國的最能言善辯的人,我想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侍臣回答說:“在他來的時候,大王請允許我們綁著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他是做什麼的?’我則回答:‘他是齊國人。’大王接著再問:‘他犯了什麼罪?’我就回答:‘他犯了偷竊罪。’楚王覺得是個妙計。晏子來到了楚國,楚王請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名小官員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來。楚王問道:“綁著的人是做什麼的人?’公差回答 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看著晏子問道:“齊國人本來就擅於偷東西的嗎?”晏子離開座位回答道:“我聽說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葉子相似,果實味道卻完全不同,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道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莫非楚國的水土使百姓善於偷東西嗎?”楚王笑著說:“聖人不是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和楚臣論晏相國來到了館舍,楚國大臣為他洗塵接風,席間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楚國下大夫首先發言道:“齊自太公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足可以與楚匹敵。為什麼自齊桓公稱霸中原之後,曇花一現,再不能領袖諸侯了呢?以齊國國土之寬廣,人口之眾多,國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國您的才智,怎麼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國結盟,這太讓人費解了。”晏嬰答:“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於諸侯之後,諸侯連年征戰,春秋五霸迭興,齊國稱霸於中原,秦國威振於西戎,楚國稱雄於荊蠻之地,這一切......
酒的典故和來歷!
傳說是杜康造的酒,然而他當年卻怎麼也造不成,後來就請教了一位算命先生,算命的告訴他要在某地某日的酉時取三個人的血,每人一滴,這樣酒才能造成功.於是杜康就在算命先生指定的地方去等人取血.那是條偏僻的小路,路兩旁是小樹林.
不一會兒,過來一位書生,杜康上前說明原由,於是那書生便在杜康的酒裡滴了一滴血.書生走後又來了一位武士,杜康再次上前說明了原因,武士也在酒中滴了一滴血.武士走後等了很久也不見有人來,杜康非常著急,眼看著酉時就要過去了,若過了酉時酒就造不成了呀,這可如何是好.正在著急時,猛然看到不遠處樹下坐著個人,杜康非常高興就跑過去了,到跟前一看,原來是個傻子,感到很難過,不想用傻子的血來造酒,但酉時將要過去了,杜康只有違心的拉著傻子走到酒邊滴了一滴血,於是這酒就造成了.
酒雖然造成了,但以後喝酒的人卻受這三滴血的影響了.
開始喝酒時,都很斯文,很有禮貌,象書生一樣.喝了一會兒,臉紅脖子粗的,聲音也大了,嗓門兒也高了,就象個武士一樣.喝到最後,都喝多了,舌頭也不好使了,走路也晃了,腦袋也迷糊了,就象個傻子一樣.
長三角16城市請專家給個座次
要看根據什麼排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