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姓蘆的嗎?
千家姓裡面有姓蘆的嗎 20分
蘆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1、出自姜姓,齊桓公之後。桓公之後有以蘆蒲為姓者,後改單姓蘆。 2、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來。據《魏書·官氏志》及《太平圖話姓氏綜》所載,北魏時改代北莫蘆氏為單姓蘆;今瑤、苗、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姓盧和姓蘆有什麼不同,或是有什麼淵源、、
盧矗繁體盧簡化而來,是虎字頭。蘆由蘆簡化來的,草字頭,源頭、圖騰都不一樣,不可通用。
姓蘆的有多少人?
不算多,蘆彥,天津泰達足球隊的隊員。
姓蘆和姓盧有什麼區別
當然有區別,上了大學見到兩個姓蘆的,不同省份的
為什麼百家姓中沒有蘆
1.蘆姓與盧姓來源基本相同。據《魏書·閥氏志》所載,蘆蒲氏改單姓蘆後,因當時崔、王、盧、謝為名姓,故蘆姓有去掉草頭為盧姓者。2、蘆姓歷來名人稀少,這與其當代姓氏排行順序似有抵觸。故此現在百家姓上沒蘆姓
百家姓中,有沒有盧,蘆之分。
蘆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一.尋根溯源
1、出自姜姓,齊桓公之後。桓公之後有以蘆蒲為姓者,後改單姓蘆。
2、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來。據《魏書·官氏志》及《太平圖話姓氏綜》所載,北魏時改代北莫蘆氏為單姓蘆;今瑤、苗、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齊桓公。
齊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時齊國國君。前六八五年——前六四三年在位。他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奮發圖強。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北伐山戎,南抑強楚,勤王平亂,救衛存邢,經過九合諸償,不斷樹立盟主威信,擴大國家的軍事實力,首開春秋時代大國爭霸的局面。其後有以蘆蒲為姓者,後改單姓蘆,他們尊齊桓公為蘆姓得姓始祖。
二.繁衍播遷
據《姓氏考略》和《郡望百家姓》所載,蘆姓郡望有一,乃河南郡。郡望指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世居某郡之望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的產物。即為了標明自己出身大族,祖先顯貴,家族人丁興旺,亦為了作為自己晉升或入仕之本而產生。由莫蘆氏改姓而來的蘆姓人得姓於北魏首都洛陽,是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的產物,也是民族大融合的產物。由於洛陽原由河南郡河南縣管轄,這便是蘆姓以河南為其郡望堂號的原因,並使之成為古今蘆姓人使用的唯一郡望。歷隋唐經宋元,蘆姓除以中原地區為其繁衍之中心外,還向西北、華南等地遷徙。元末明初,由於紅巾軍起義,瘟疫肆虐,軍閥紛爭,另外再加上明成祖靖難之役等導致北中國人口銳減,大明甫定江山,即從山西移民,蘆姓作為明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北、河南、陝西、湖北、北京等地。清康乾年間以後,伴隨闖關東與走西口的風潮,有冀、魯之地的蘆姓和三晉之蘆姓入遷東北三省和內蒙等地。一九四九年,蔣介石敗退臺灣時,有蘆姓隨之赴臺。解放後,伴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軍墾西北、農墾、開發北大荒,逃荒等原因,蘆姓人在全國分佈之地漸廣。如今,蘆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河南、甘肅多此姓,上述兩省之蘆姓約佔全國漢族蘆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三。另外,此姓在湖南、山東、湖北、廣西、山西等省亦多見。
三.郡望堂號
河南郡——治所在雒陽(故城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轄境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黃河以北原陽等地。
堂號:“河南”等。
四.宗族特徵
1、蘆姓與盧姓來源基本相同。據《魏書·官氏志》所載,蘆蒲氏改單姓蘆後,因當時崔、王、盧、謝為名姓,故蘆姓有去掉草頭為盧姓者。
2、蘆姓歷來名人稀少,這與其當代姓氏排行順序似有抵觸。
蘆 姓怎麼讀?
讀lú,蘆薈的蘆,只有一個讀音
姓氏“蘆”與“盧”可以通用嗎?
我覺得是可以的。
我就姓盧,我爸爸告訴我以前我家族就是蘆姓,我爺爺還姓蘆,後來給我爸取名字時就改了。
而且,《辭海》中也稱“盧溝橋一作蘆溝橋”,說明二者可以通用。
以下摘自cn.netor.com/...%8A%A6
盧姓俗作蘆。如盧溝橋俗作蘆溝橋。故今之蘆姓正字應作盧。
北魏莫蘆氏改為蘆氏,復去草改為盧氏(見南宋鄭樵《通志 氏族略》)。可見,鮮卑族莫蘆氏先改蘆氏最後又改成盧氏,這正是孝文帝傾心漢化的結果。
所以,蘆姓就是盧姓。
參考資料:新浪 網同
蘆姓是哪個少數民族的後裔
蘆姓是漢族姓氏;
蘆姓中國當今人口排行第一百一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四;分佈較廣,尤以甘肅、河南等省多此姓,兩省蘆姓約佔全國漢族蘆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三。
蘆姓出自姜姓,始祖是齊桓公。齊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時齊國國君,系炎帝之裔姜太公之後齊襄公之弟。姜太公曾助武王滅商,匡文王興周,居功至偉,以開國第一功臣之身份被分於齊。下傳至齊桓公,素與公孫無知有怨。後來,無知同連稱、管至父趁襄公受傷之際攻殺入宮,殺死了襄公。時小白出奔在莒國,在高奚等人的幫助下得以歸國即位。小白在鮑叔牙的輔佐下,任用管仲為相,創導改革,使齊國得以強盛。又以“尊王攘夷”為名,北伐戎狄,阻其窺視中原,南抑強楚,迫其盟於召陵。安定周王室,周惠王死,奉太子鄭即位,為周襄王。多次會合諸侯,訂立盟約,樹立威望,成為春秋時王霸之首。在位三十四年,死後諡號為桓,史稱齊桓公。另據有關史料記載,齊桓公之後有以蒲為氏者,後改為單姓氏。
蘆姓遷民始祖當時為沁州、洪洞等籍人氏,明初奉詔集於洪洞廣濟寺大槐樹下,分遷異地,其遷民後裔分佈於河南、河北、陝西、山東、東北三省等地。
蘆姓的與 盧 淵源
中華盧氏與蘆氏、廬氏 同為一家。據考證: (1)盧氏與蘆氏同源。 蘆氏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五位,人口也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其來源有二:一是出自姜姓,齊桓公之後。桓公後裔有以蘆蒲為姓者,後改單姓“草”字頭蘆。二是出自北魏南遷的鮮卑族莫蘆氏改為單姓“草”字頭蘆。根據“草”字頭蘆氏來源分析,其一,因齊桓公是高傒的堂侄,所以齊桓公後裔“草”字頭蘆氏與高傒後裔“虎”字頭盧氏同屬姜姓後裔,二者同源。其二,自北魏南遷的鮮卑族莫蘆氏改為單姓“草”字頭蘆以後,一部分融合到齊桓公後裔的“草”字頭蘆氏;另有一部分則又將“草”字頭蘆改為“虎”字頭盧,融合到高傒後裔的“虎”字頭盧氏。所以,“草”字頭盧氏和“虎”字頭盧氏同屬以姜氏後裔為主脈,吸收融合莫蘆氏後裔形成的姓氏,故“蘆”與“盧”同屬一家。 (2)“盧”與“蘆”在古代漢語中是同義詞,可通用。 有學者考證,從甲骨鐘鼎到石鼓碑版,大篆小篆中的“盧”與“蘆”是同一個字。據《辭海》(1979年版)“蘆山縣”辭條解釋:今四川省蘆山縣,“隋置盧山縣,元改瀘山縣,明改蘆山縣”。可見古代漢語中“盧”、“蘆”、“瀘”是通用的;“蘆溝橋”辭條解釋:“蘆溝橋,一稱盧溝橋。”“蘆漢鐵路借款合同”詞條解釋:清政府與比利時於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簽訂《蘆(溝橋)漢(口)鐵路借款合同》。然而,乾隆皇帝卻有題詞為“盧溝曉月”的石碑,至今矗立盧溝橋頭。此說明清朝期間“盧”與“蘆”仍是通用的。 (3) “蘆”由 “盧”衍變而來。一是繁體字簡化導致的筆誤。1949年以前,中國使用的文字是繁體字,人們在書寫姓氏時,往往圖簡便省事,把繁體虎字頭“盧”簡寫成草字頭“蘆”。20世紀50年代,我國實行文字改革,繁體字“盧”被簡化成簡體“盧”字,但一些人仍習慣於用草頭“蘆”,久之成自然,使許多虎字頭“盧”氏衍變成了草字頭“蘆”氏,甚至出現同一族或同一家兩個盧(蘆)姓。二是蘆氏無歷史名人,似與蘆氏起源時間較早、人口較多不相符。古代文獻中無一蘆氏名人記載,只在現今網上搜索到新中國成立之前惟一一位名人蘆蔭文,於清乾隆五十四年(一七一六年)進士及第,中第三甲二十七名,系今山東德州人。據此亦支持蘆氏的絕大部分成員,是近代以來因漢字書寫筆誤由盧氏衍變為蘆氏的。近代以來,有不少蘆姓人士呼籲將家族姓氏改回本家姓虎頭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