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怎麼來的?

General 更新 2025-01-25

元宵節是怎麼來的?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鬧元宵是怎麼來的

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於漢朝。隋唐時發展成盛大的燈市。到宋元時期,京都燈市常常綿延數十里。燈會的時間,漢朝只限於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長到三夜,到明朝規定從正月初八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七。唐朝燈會中出現了雜耍技藝,宋代開始有燈謎。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明朝又增加了戲曲表演。燈市所用的彩燈,也演繹出“橘燈\”、“絹燈\”、“五彩羊皮燈\”、“無骨麥秸燈\”、“走馬燈\”、“孔明燈\”等等。始於南宋的燈謎,生動活潑,饒有風趣。經過歷代發展創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謎格有粉底格、鞦韆格、捲簾格、白頭格、徐妃格、求鳳格等100餘種,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橫生。

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芷晴 回答時間 2008-02-21 10:04

檢舉

有三種傳說

一、平息"諸呂之亂"

如《太平御苑》以為這一天是古人祭祀天帝的日子,西漢時武帝劉徹篤信鬼神,於是這日在宮內遍燃燈燭獻祀太一(即天帝),乃至通宵達旦。遺風流傳,形成元夜張燈的習俗。

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二、"三官"祀典

明人郎瑛撰《七修類稿》,論及元夜張燈,解釋為源起道教的"三官"祀典。

"三官"是道徙編造出來的三尊神祀,分別稱為天官、地官和水官。據說它們例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這三個日期一起下降人間弄神作法,其中正月十五這天是天官給人賜福,稱"上元";七月十五這天是地官給人消災,稱"中元";十月十五這天是水官給人赦罪,稱"下元"。所以在道教信仰中,"三元"都是節日,都有相應的祀典。但對世俗影響最大的則是正月十五之"上元",因為這一天的神祀"功德"以天官賜福為主,其時又當歲初歲首,隆重地慶祝一番,不僅是叨求福祉,還兼有祈禱全年平安、萬事順遂的意思。至於張燈,其實也是一種媚神手段,據說三官各有嗜好:天官喜歡娛樂,地官喜歡熱鬧,水官喜歡燈火,所以人們在元夜大張燈綵、結群遊觀,而且並舉猜謎、拔河、踏歌等各種娛樂活動,實在是為了同時取悅"三官&q......

元宵節是怎麼來的,為何不叫湯圓節?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袁世凱登基後,覺得元宵音同“袁消”,覺得很不吉利,下令將元宵改稱為湯圓。

元宵節怎麼來的歷史故事

元宵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元宵節又名“燈節”或“燈夕”。北魏時期,道教篤信“三元神”,其中包括“上元天官(天官大帝)”、“中元地官(地官大帝)”及“下元水官(水官大帝)”三位神靈,他們的生日,分別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

也有人認為,它是漢代宮廷的一種祭典演變而來。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元夕或燈節,是民間多彩多姿的節日,也是春節最後的一天,自此以後一切恢復常態,所以民間熱烈慶祝,故有小過年之稱。

相傳早於漢文帝期間,已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及至漢武帝創建了“太初曆”,進一步肯定元宵節的重要性。元宵節的節期,隨著歷代的發展而不斷延長,相傳唐代的元宵只持續三日,到了宋朝則延長至五天,及後到了明朝,更增加至十天,即由初八開始活動,直至年十七才結束。

元宵節是怎樣的得來的?

www.china.org.cn/ch-jieri/yuanxiao/1.htm

元宵節簡介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

為什麼要過元宵節 元宵節是怎麼來的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是什麼節?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節日裡有吃元宵、觀花燈、耍社火、猜燈謎等習俗 。除吃元宵外,各地還有許多不同的飲食習俗。陝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麵湯裡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陽、靈寶一帶吃棗糕;雲南昆明人多吃豆麵團!

元宵是怎麼來的?

關於元宵節的由來有兩個說法。

其一,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其二,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是怎麼來的,有什麼風俗習慣?

老祖先傳下來的

吃元宵 放花燈 猜燈謎

元宵節是怎麼來的?

農曆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慶典元宵節,俗稱又叫“燈節”。舊習元宵之夜,城裡鄉間,到處張燈結綵,觀花燈,猜燈謎,盛況空前。屆時,不論皇室貴戚,平民百姓,深閨淑女,均可破常規,順習俗。制燈玩賞,出遊嬉鬧。唐詩人崔液作詩道:“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平時足不涉戶的閨閣女子,往往乘此機會與意中人談情相會。宋辛棄疾《元夕》詞雲:“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元宵燈會狂歡之夜,情人急於綱會,望眼欲穿,“踏破鐵鞋無覓處”,見時就在眼前的有趣場景。

唐宋明清,元宵燈了成了年節中重要的民眾娛樂活動。墨客騷人,常常吟詩作畫,作為增添雅興。今天,元宵放燈、觀燈,仍是中國廣大地區人民喜聞樂見的民俗娛樂活動。特別是近幾年,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人們喜歡元宵燈節,可它究竟是什麼時候起源的呢?

一種意見認為元宵燈節形成了唐代。《七修類稿》雲:“元宵放燈,起唐開元之間,……從十四至十六夜,後增至五夜。”林達祖的看法與《七修類稿》稍有不同。他在《唐宋時代元宵看燈的盛況》一文中根據《舊唐書》有關睿宗的記載:“景龍四年,上元夜帝與皇后微行看燈,因幸中書令蕭至忠之第。至丁卯夜又微行看燈。”認為“元宵燈節在明皇的父親睿宗朝代已盛行了”。

另一種意見認為元宵燈節是漢代傳下來的。唐代徐堅《初學記》雲:“《史記·樂書》曰漢家祀太一,以昏時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遊觀燈是其遺事。”《初學記》是受命於唐玄宗,為太子們學習文化而編纂的書籍。書中“令人正月望日夜遊觀燈”顯然是指玄宗時代。《燈節小史》作者觀今從《御覽》引《史記·樂書》的說法,又據《曲洧舊聞》所載“唐沿漢武帝祠太乙自昏至明故事”,認為元宵燈節“看來是成於漢初的一種特殊事體,並不認為是一種娛樂”。羅啟榮、歐仁煊在1983年9月出版的《中國年節》中認為:“漢文帝是周勃勘平‘諸呂之亂’以後上臺的。勘平之日是正月十五。每逢這天夜晚,漢文帝都要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夜’在古語中又叫‘宵’,於是,漢文帝就把正月十五這一天定為元宵節。不過,當時還沒有放燈習俗。到了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從印度求得了佛法,漢明帝為了提倡佛教,敕令在元宵節點燈,以表示對佛教的尊敬。這是元宵節放燈的起源。”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元宵節源於釋道的宗教活動。《涅盤經》曰:“如來 維訖,收舍利罌置金床上,天人散花奏樂,繞城步步燃燈十二里。”又《西域記》曰:摩喝陁國,正月十五日,僧徒俗眾雲集,觀佛舍利放光雨花。而《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沿道教的陳規。道教把正月十五燈節稱為“上元節“。最近出現一種新說法據1985年第1期《民間文學論壇》所載的《燈節的起源與發展》一文認為,元宵燈節“最早起源於對火的崇拜”,“原始人發明了火之後”,“認為神祕的火能驅趕走一切妖魔鬼怪”。相沿成習,最先形成儀式活動的,便是“儺”,“儺”是一種持火驅鬼的習俗活動,其“原始形態,可追溯至久遠的上古時代”。

關於燈節的起源,民間傳說更是紛紜不一。有的傳說,隋煬帝色迷心竅,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過,借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現繁星滿地的奇蹟,才可成婚。隋煬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戶燃燈火,違令者斬。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樓見滿地都是燈火,誤以為真是繁星落地,縱身投河自戕。為了紀念這位不甘凌辱的女子,民間百姓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了燈火。有的傳說,燈節源於漢武帝。當時宮女元宵正月過......

相關問題答案
元宵節是怎麼來的?
元宵節是怎麼來的簡要?
元旦節是怎麼來的?
鬼節是怎麼來的?
六一兒童節是怎麼來的?
母親節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叫端午節,它是怎麼來的? 20分?
猿是怎麼來的?
我是怎麼來的繪本?
星座是怎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