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楷書什麼時候出現?
行書是什麼時候產生的?
1、行書產生的時間: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大約出現在西漢晚期和東漢初期。
行書歷經魏晉的黃金期、唐代的發展期後,在宋代達到了新的高峰,於各種書體中逐漸佔居主流地位。
2、證明:
行書的名稱始見於西晉衛恆《四體書勢》一文:“魏初,有鍾(繇)、胡(昭)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
唐代張懷瓘《書斷》記載:“行書者,劉德升所作也。即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
張懷瓘在其《書議》又云:“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
明代豐坊在《書訣》中則有更為形象的描述:“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也。”
3、簡介:
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
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行楷書的介紹
行楷書:漢字的一種書體,是行書與楷書的結合,一般的理解是字中楷多行少,是借鑑行書筆法的楷書,其最大特點是在楷書結構的基礎上融入行書的連帶筆法。變端莊嚴肅為活潑跳動,但基本不作過多的簡省,大致保持楷書風貌。
行書和行楷書應該先學哪一種
行書是介於楷、草間的一種書體。寫的比較放縱流動,近於草書的稱行草;寫的比較端正平穩,近於楷書的稱行楷。當你的楷書練好之後,進入行書練習,自然是先學近於楷書的行楷了。
在書寫過程中,筆毫(硬筆書法就是筆尖)的使轉,在點畫的各種形態上都表現得較為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遊絲的痕跡,這就是牽絲。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是楷書的流動。經過對幾組楷書與行書個字的分析,就會發現楷書與行書書寫時,點畫的寫法,用筆需遵循的準則,如中鋒,鋪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鋒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書書寫時比較舒展,流動。
楷書結構的排列正好是中間階段。它是從隸書演變過來的,如果把楷書寫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筆法即是隸書。將書寫得簡便流動一些即是行書,行書再寫得簡便草化即是今草。
行書練習最好的方法就是臨貼,其實臨哪本貼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碑貼,王、顏、歐、柳、趙都可以,但在購買碑貼的時候儘量購買質量較好的字貼。
行楷的行楷書比較
楷書的起筆、行筆、收筆等過程中,提筆、頓筆、轉筆等運用要求嚴格,書寫要平穩,有輕重提按、入鋒回筆等具體要求。筆數,筆順,一定的行筆規則是不可以隨意改變的。而行楷的用筆則靈活、方便,一般不需要逆鋒、頓筆、停筆等嚴格的運筆,不強調用筆中更多的提按、筆畫形態,只要求筆道流暢,使轉合理,行筆巧妙。還可以依照書寫者的習慣而使筆畫的行筆出現各種變化,甚至依照個人不同的審美和書寫風格去追求或創造出不同的筆道線條。 楷書的筆順比較固定,先寫哪一筆,後寫哪一筆,是根據漢字結構特點加之人們日常書寫習慣而總結出來的。就一般情況而言,楷書的筆順是不可以改變的,改變了筆順極容易造成筆畫書寫不到位,使字形走樣,影響書寫效果。行楷的筆順不是一成不變的。行楷的書寫,根據實際需要,個別地方由於書寫到具體部位時,筆畫的連結、縈帶、減省等使字形變化,相應的筆順也隨之改變了。有的字中的筆畫可以先寫、也可以後寫、但這也只限於一些非主要的筆畫,字中的主筆是要按照書寫順序來寫的。 寫行楷的過程中,個別時候由於連帶的需要,加上個別筆畫的合併、替代和減省,很多筆畫自然地連在一起書寫,筆數會比楷書有所減少。
求行楷書怎麼寫的技巧
行楷書貴行,即筆毫不論著紙與否都在運行,這就造成了筆畫之間的連帶關係,即上一筆的收筆和下一筆的起筆之間有著明的或暗的聯繫。這樣不僅加快了書寫的速度,減少了筆畫,還帶來了字型結體的變化。行書的筆法具有自然、流暢、聯帶、呼應、簡便的特點。既有很大的實用性,又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由於行楷是界於楷、草之間的一種書體,它沒有像篆書、隸書、楷書那樣有相對的固定的結體筆畫,它根據簡便和草化的程度,分為行楷和草楷。以楷書筆畫為主,只是一個字的局部或一小部分筆畫簡便草化了的,可稱行楷或楷行;如是以草書為主,只是少部分保留了楷書的筆畫,可以稱草楷或楷草。
(1)側筆法
行書的側點多是有斷有續,運筆以方便流暢為原則,強調相互呼應和態勢。
(2)橫筆法
橫畫除斷畫以外多是上連豎畫,下連第二橫畫及點撇。
(3)豎筆法
行書豎畫接近楷書懸針、垂露法,但它按運行去向,出現帶鉤和曲鉤或化成點的姿態,造成顧盼之勢。
(4)鉤筆法
行書鉤筆有以豎代鉤,即豎畫收筆時暗中回鋒,引而不發。另外還有:長鉤、曲鉤、短鉤、背拋鉤、戈鉤、回鉤、龍尾鉤等等。長鉤往往和撇筆相連,背拋鉤同楷書的背拋鉤,但行筆時駐、蹲筆時間短;戈鉤如同楷書戈鉤,但其運筆快,回鉤,用於成橫勢的短捺鉤,龍尾鉤如同楷書龍尾鉤,但其運筆稍快。
(5)撇筆法
有帶鉤長撇,收筆時回鋒時出鋒即成帶鉤。長斜撇,是將豎筆斜向撇出。另有短斜撇、平撇等。
(6)提筆法
有長提、反提、短提等。長提多用於才旁(提手旁),收筆時注意和其他筆畫呼應。反提是筆鋒落紙後回鋒向上斜挑,連接第二筆。短提多用於土旁或往右反鉤,筆勢斜而平出。
(7)捺筆法
有平捺和斜捺。平捺多用於走字部首的字,斜捺使用多。平捺又可分平曲捺、平直捺、半圍平直捺、短帶回鉤平直捺等。平曲捺是最常見的捺筆筆勢,運筆時斜曲而平,收筆多用方筆,如同楷書捺筆的筆法。平直捺,橫直而暗帶回鋒,半圍平捺筆如同平直捺,不回鋒而是順鋒往上挑。帶回鉤平直捺如同平直捺,回鋒時出鋒。斜捺分斜捺化點、斜長捺、斜短捺、斜短捺化點等。斜捺化點中帶有暗回鋒。斜長捺指斜度45度角,如楷書捺筆。
行楷書的相關人物及作品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徙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世稱王右軍、王會稽。王羲之楷書師法鍾繇,草書學張芝,亦學李斯、蔡邕等,博採眾長。他的書法被譽為“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給人以靜美之感,恰與鍾繇書形成對比。他的書法圓轉凝重,易翻為曲,用筆內厭,全然突破了隸書的筆意,創立了妍美流便的今體書風,被後代尊為“書聖”。王羲之作品的真跡已難得見,我們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飛白等體皆能,如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等。他所書的行楷《蘭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行楷書和楷書哪個
弄懂概念,行書,楷書是兩種字體。行楷不是一種獨立字體,當一幅或成篇書寫的字中即有楷書又有行書時,這幅(篇)字叫行楷,行草與此同理。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隸書 楷書 草書 行書的出現時間和盛行時間
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楷書是我國封建社會南北魏到晉唐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
草書,是為了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書體。《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大約出現在西漢晚期和東漢初期。
行書和行楷書應該先學哪一種
行書是介於楷、草間的一種書體。寫的比較放縱流動,近於草書的稱行草;寫的比較端正平穩,近於楷書的稱行楷。當你的楷書練好之後,進入行書練習,自然是先學近於楷書的行楷了。
在書寫過程中,筆毫(硬筆書法就是筆尖)的使轉,在點畫的各種形態上都表現得較為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遊絲的痕跡,這就是牽絲。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是楷書的流動。經過對幾組楷書與行書個字的分析,就會發現楷書與行書書寫時,點畫的寫法,用筆需遵循的準則,如中鋒,鋪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鋒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書書寫時比較舒展,流動。
楷書結構的排列正好是中間階段。它是從隸書演變過來的,如果把楷書寫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筆法即是隸書。將書寫得簡便流動一些即是行書,行書再寫得簡便草化即是今草。
行書練習最好的方法就是臨貼,其實臨哪本貼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碑貼,王、顏、歐、柳、趙都可以,但在購買碑貼的時候儘量購買質量較好的字貼。
楷書 行書 哪個先出現
篆隸楷草行!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認為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草書:漢字的一種書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的前身)、今草、狂草之分,楷書始於漢初,而章草始於漢章帝!這樣一來,則認為草書晚於楷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故行書明顯晚於楷書和草書!綜上所述,你所提的行書,楷書,草書哪能個先有的答案則是楷書先有,草書隨其後,行書則是最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