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說鄙人是什麼意思?
古人經常說的“鄙人”(如:“鄙人”姓王)裡面的“鄙人”是什麼意思?
指的是“我”的意思 謙虛的詞
古人對自己的稱呼有哪些? 比如:鄙人,老夫,
古代謙辭 古人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而自稱不同。 ( 1 )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 【愚】謙稱自己不聰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輕的人稱自己;愚見,稱自己的見解。也可單獨用“愚”謙稱自己。 【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如鄙人,謙稱自己;鄙意,謙稱自己的意見;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 【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謙稱自己;敝姓,謙稱自己的姓;敝處,謙稱自己的房屋、處所;敝校:謙稱自己所在的學校。 【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 【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 【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 【僕】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請求別人。如敢問,用於問對方問題;敢請,用於請求對方做某事;敢煩,用於麻煩對方做某事。 【拙】用於對別人趁自己的東西。如拙筆,謙稱自己的文字或書畫;拙著、拙作,謙稱自己的文章;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拙荊、賤內、內人:稱自己的妻子。 【小】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間的謙稱自己;小兒:謙稱自己的兒子;小女:謙稱自己的女兒;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稱;小子: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小可(多見於早期白話):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店:謙稱自己的商店。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沒有才智的)、不肖(沒有出息的),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家】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常用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尊、家嚴、家君:稱父親;家母、家慈:稱母親;家兄:稱兄長;家姐:稱姐姐;家叔:稱叔叔,等等。 【舍】 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稱弟弟;舍妹:稱妹妹;舍侄:稱侄子;舍親:稱親戚。 【老】 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用於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事物。如老粗:謙稱自己沒有文化;老臉: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婦女謙稱自己;老和尚自稱老衲;老官員自稱老臣。 ( 2 ) 其他自謙詞有: 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朕(我,我的,從秦始皇開始專座皇帝自稱)、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女子自稱妾;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犬子、犬女:稱自己的兒女;笨鳥先飛: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後,比別人先行一步;拋磚引玉:謙稱用自己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見,等等。
有人說我像古代人啥意思?
呵呵,落伍了,不時尚
古代說賤 是什麼意思啊?
地位卑賤,或者是自謙。那些大文豪寫文章寫自傳或者向人介紹到自己的時候,都說什麼鄙人、在下、,還有介紹自己妻子的時候竟然說賤內,(古代女人地位就這樣子)
有人說我像古代人,什麼意思
就是說比較斯文,比較白淨,有漢族的遺風吧
你看電視劇裡的漢族士大夫,都很彬彬有禮,舉止有度。
真誠希望能夠幫助您,如果滿意請採納,祝您好運常伴。
別人說我像古代人什麼意思
可能是有古典的氣質
別人都說我像古人什麼意思?
可能是落後了,跟不上潮流。年輕人的心理不必計較,也可能是你 的成熟在他們眼裡是古板。
古代人說的三思是什麼意思
思而後行不是說哪三思意思,而是說你要做一件事情之前要想過三次之後再做出這個動作以免你日後後悔所以叫做三思而後行.. 有人經常說:“三思而後行的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所以,從古至今,有不少志士名人教育後人一定要“三思而後行。”可以說,“三思而後行”這是人類幾千年來一條成功的做人的經驗之談。 那麼,如何理解古人所說的“三思而後行”呢?“三思”又指的是哪三思呢? 我以為,古人所講的“三思” ,從字面上看是“三”,但並非僅指是一定要三個思,這“三”是泛指多思考、善於思考的意思。若如果要說“三思”就是要“思考”三個方面的話,那也不無道理,也能說得過去。我理解這“三思”,至少應當是要思考這樣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思考有沒有利?有利益的事,就行;沒有利益的事,就不要行。當然,這有利益,指的不光是自己,也包括別人的和大家的利益。只要看準了的有利益的事,特別是對別人和大家有利益的事,就要幹,而且一定還要幹好。 其次,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思考有沒有弊?有弊的事,就不幹;沒有弊的事,才可以幹。同樣,這個弊也不光是指自己的,也包括別人的和大家的。只要看準了,有弊的事,尤其是對別人和大家有弊的事,就不幹,而且一定要堅決不幹。 另外,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對利與弊進行分析和比較,權衡利弊。要看做一件事情,是利大還是弊大?是利多還是弊多?凡利大的事、利多的事、弊小的事、弊少的事,就幹;反之,凡弊大的事、弊多的事、利小的事、利少的事,就不幹。特別是那些對別人和大家弊大的、利小的、弊多的、利少的事情,一是要堅決不幹,二是非要幹不可的,也要慎重地幹,儘可能地去弊為利、變弊為利、化弊為利,把壞事變成好事。同時,還要分清,那些是從眼前看是有利的,而從長遠看是有弊的,那些是從眼前看是有弊的,而從長遠看是有利的,要全面地進行思考,從整體上看有利的就幹,從長遠看是有弊而沒利的就不幹。 總之,“三思而後行”,決不是一句空話,有著實實在在的內容。“三思而後行”,這話好說,但真正做起來,尤其是能做好了還是比較難的。但正因為難,古人才告誡我們一定要“三思而後行。”這是古訓,也是真理。
古代的自稱有哪些?
吾 我 鄙人 在下 不才 朕 臣 孤 寡人
古人為向他人表示敬意,常採用尊人和卑己的形式來自稱。這種自稱即第一人稱,但不採用“吾”“餘”“予”等人稱代詞,而是有一些習慣的說法。現例舉如下:
下愚
《紅樓夢》第 120 回:“下愚當時也曾與他往來過數次,再不想此人竟有如是之決絕”。
牛馬走
司馬遷《報任安書》:“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走”意為僕人,“牛馬走”意為如牛馬般被驅使的僕人。李善注:“太史公,遷父談也。走,猶僕也。言已為太史公掌牛馬之僕,自謙之詞也。”張衡《東京賦》:“走雖不敏,庶斯達矣”。薛淙注:“走,公子自稱走使之人。如今言僕矣”。
敝人
魯迅《華蓋集·犧牲謨》:“敝人向來最贊成一切犧牲,也最樂於‘成人之美’”。
僕
司馬遷《報任安書》:“僕非敢如此也”。
老臣
《觸龍說趙太后》:“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並非只有君臣關係的人才能自稱“臣”,如《扁鵲見蔡桓公》:“今在骨髓,臣是以天請也”。
愚
諸葛亮《出師表》:“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
妾
《孔雀東南飛》:“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妾”限於女子表示謙卑的自稱,但不僅僅限於具有夫妻關係的女子在丈夫面前的自稱。
小人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自從得恩人救濟,齎發小人”。
下官
官員自稱“下官”。《孔雀東南飛》:“下官奉使命,言談大有緣”。
小的
《葫蘆僧判斷葫蘆案》:“小的在暗中調停”。
小子
韓愈《芍藥歌》:“花前醉倒歌者誰?楚狂小子韓退之”。
學生
孔尚任《桃花扇》:“個個是學生提拔,如今皆成大僚了”。不僅讀書人可謙稱學生,官場中人也可謙稱學生。《金瓶梅詞話》第 74 回:“西門慶道:‘也是淮上一個人送學生的’”。又謙稱為“學兒”。明無名氏《東籬賞菊》:“學兒是這彭澤縣一個縣丞”。
小可
《水滸傳》第 41 回:“小可不才,自幼學吏”。
小生
孔尚任《桃花扇》:“小生姓侯,名方域,表字朝宗”。“小生”是讀書人的自稱。
小老
《儒林外史》第 3 回:“我小老這一雙眼睛,卻是認得人的”。“小老”是老年人的謙稱,又說成“小老兒”。《兒女英雄傳》第 8 回:“公子,你折殺小老兒了”。
卑人
元高明《琵琶記》:“人之孝者亦多,卑人何足稱孝?”“卑人”猶言鄙人。
卑微
《伍子胥變文》:“今乃不棄卑微,敢欲邀君一食”。
鄙人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唐謝曰:‘鄙人不知忌諱’”。也可自稱“鄙”。唐李復言《續玄怪錄》:“鄙為崔氏妻,二男一女”。
鄙夫
東漢張衡《東京賦》:“鄙夫寡識,而今而後,乃知大漢之德馨,鹹在於此”。
老奴
《新唐書·李輔國傳》:“老奴死罪,事郎君不了,請地下事先帝矣”。“老奴”作自稱,限於臣僕。
鄙臣
《晏子春秋·諫上》:“使君之嗣,壽皆若鄙臣之年。”“鄙臣”猶言小臣。
鄙生
明陳子龍《上石齋師》:“二者必有所審,無俟鄙生之忖度也”。“鄙生”為學生的自謙之稱。
鄙老
《晉書·王接傳》:“求賢與能,小無遺錯,是以鄙老思獻所知”。“鄙老”是老人的自謙之稱,猶言“老朽”。
老朽
蘇軾《與馮祖仁書》:“辱箋教累幅,文義粲然,禮義兼重,非老朽所敢當”。
不佞
《國策·趙策二》:“不佞寢疾,不能趨走”。
老拙
宋人陶 《清異錄》:“老拙幼學時,同舍生劉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