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國際貿易的因素?
影響國際貿易的理論因素有那些?
任何國家的雙邊或多邊貿易都受到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經濟發展水平和政治因素的影響。
1、地理位置。中緯度地區氣候適中,沿海地區交通方便,對發展國際貿易有利。高緯度地區氣候嚴寒,內陸山區交通閉塞,則對發展國際貿易不利。日本以“貿易立國”,這與它的島國位置有關。另外,鄰國之間有利於發展雙邊貿易。
2、自然資源。一個國家的自然資源種類和豐富程度直接影響到該國國際貿易中的初級產品構成。如扎伊爾有“中非寶石”之稱,在全國出口商品中,礦產品佔70%~80%。
3、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可以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及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美國、日本和歐洲聯盟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高,在世界進出口總額中佔了一半,而這些國家的人口只佔世界約1/7。發展中國家經濟比較落後,對外貿易額也相對少得多。
4、政治因素。世界各國的政治關係,一個國家的政策對國際貿易也有很大的影響。海灣戰爭後伊拉克石油出口銳減,就是政治原因造成的。
影響國際貿易競爭力的因素有哪些
任何國家的雙邊或多邊貿易都受到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經濟發展水平和政治因素的影響。
1、地理位置。中緯度地區氣候適中,沿海地區交通方便,對發展國際貿易有利。高緯度地區氣候嚴寒,內陸山區交通閉塞,則對發展國際貿易不利。日本以“貿易立國”,這與它的島國位置有關。另外,鄰國之間有利於發展雙邊貿易。
2、自然資源。一個國家的自然資源種類和豐富程度直接影響到該國國際貿易中的初級產品構成。如扎伊爾有“中非寶石”之稱,在全國出口商品中,礦產品佔70%~80%。
3、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可以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及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美國、日本和歐洲聯盟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高,在世界進出口總額中佔了一半,而這些國家的人口只佔世界約1/7。發展中國家經濟比較落後,對外貿易額也相對少得多。
4、政治因素。世界各國的政治關係,一個國家的政策對國際貿易也有很大的影響。海灣戰爭後伊拉克石油出口銳減,就是政治原因造成的。
影響國際貿易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什麼
影響國際貿易的有四個因素:
1.科學技術不斷進步. 2.跨國公司的發展.
3.世貿組織的成立.
4.電子商務的興起.
交易的商品往往需要長途運輸,在運輸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和其他外來風險,故通常都需要辦理各種保險,以轉嫁可能出現的風險.此外,國際貿易易受政策.經濟形勢和其客觀條件變化的影響,尤其在當前國際局勢動盪不定,國際市場競爭和國際摩擦越演越烈以及國際市場匯率經常浮動和貨價變化情況下,國際貿易的不穩定性更為明顯,國際貿易中的海盜活動和欺咋事件頻繁發生,這就進一步加大了從事國際貿易的難度.
影響國際貿易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在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背景下,提高我國外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己成為關鍵。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貿易發展的動態利益,更好地通過貿易發展戰略來促進產業結構的良性調整,提高貿易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我國應充分利用WTO賦予的各種許可的措施,制定並建立我國面向21世紀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實現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在全球範圍內的經濟融合,它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其推動力是追求利潤、取得競爭優勢和謀求經濟的發展。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大大加強,導致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環境出現了新變化。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己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趨勢。經濟全球化可以帶來整個世界範圍內的經濟發展和資源最優配置,這一點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具有尤其重要的意義。可以說經濟全球化為中國實現經濟發展和趕超發達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 同時,經濟全球化作為無法迴避的客觀現實,中國只有積極參與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實現經濟現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是在更大範圍和更深程度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需要。進入世貿組織後,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將進一步發展,故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會與日俱深。中國將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也將面臨國際激烈競爭的嚴峻挑戰。 二、WTO與國際貿易的發展潮流 (一)國際貿易的歷史發展潮流。考察國際貿易的變遷歷史,一國對外貿易的產生、發展都是在其國家干預、保護下而進行的,國際貿易過去沒有、將來也不可能離開國家的干預而存在。那種認為國際貿易是在自由的市場經濟中自發產生、發展的觀點是沒有歷史依據的。經濟學家卡爾?博蘭尼論證了這一觀點。他認為從起源上說,對外貿易具有冒險、勘探、狩獵、掠奪和戰爭的性質,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場交換關係。同時對外貿易也絕非意味著雙向的和平關係,即使它共有這樣的內涵,通常是根據互惠原則建立起來的,而不是市場交換的原則。 (二)WTO與國際貿易發展。WTO是一個調整國際經濟和貿易關係的國際經濟組織。它通過規定各國政府所應承擔的主要契約義務,來規範各國對外貿易立法與規章的制定和實施。WTO大大拓展了多邊貿易體制規範的範圍,將長期遊離於GATTs規則和紀律之外的主要貨物貿易領域--農產品貿易以及紡織品與服裝貿易拉上了自由貿易之路,還擴展至服務貿易、知識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並加強了約束能力。無論是贊同或是反對WTO者,大都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動自由貿易。支持者自然認為WTO是在促進貿易自由化,是為了打破貿易障礙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競爭規則。批評者儘管對WTO有極大的保留,但在論述的層次上,卻往往未能擺脫將WTO當作為自由貿易推動者的迷惑。
影響貿易因素有哪些?
我國對外貿易在市場多元化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從經濟地理的角度看,我國對外貿易仍然是以發達國家為主的結構。其中對歐盟的貿易已經升至第一位。另外,我國對東南亞、拉丁美洲和非洲的貿易都有較快增長。 我國外貿存在以下一些問題和爭議。 其一,我國外貿目前主要還是數量型增長。例如出口加工貿易現已佔我國出口總額的50%,佔比較高,但附加價值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所佔比重低。因此,要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現在已經在向這個方向努力了,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還不夠,還要繼續努力。 其二,從世界範圍看,現在正處於國際貿易磨擦的高發期,這對我國外貿發展有負面影響。這種貿易磨擦有幾個特點:一是展於世界貿易中的自然磨擦,而且我國涉及到此類磨擦的貨物所佔比例較大。這種自然磨擦在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日本、八十年代的韓國這類經濟快速發展階段的國家,也都發生過。二是貿易保護主義引起的磨擦。貿易保護主義樹起了各種新型壁壘,包括環境型壁壘和技術型壁壘。 例如歐盟就存在環境壁壘,其制訂的技術標準要求很高,包括涉及環保的汽車廢氣排放標準。這種壁壘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一面。例如日本對進口大米制訂了100多種檢測標準,實際上讓發展中國家達到這種標準不太現實。我國制訂的產品標準與西方國家有較大差距,而且西方國家制訂和調高標準又相當快,這是今後若干年都將面臨的問題。三是外貿規則中一些對我不利的條款引起磨擦。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總體看利大於弊,積極因素很多。但同時我們接受了一些對我方不利的條款。現在我國對外開放程度越來越高,而我們作出的承諾比一般發展中國家要多一些,因此,發達國家就要利用一些條款。例如外資零售業進入,以及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等等。 四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結束後,對我方仍有一些制約和限制。例如有關特殊保障條款,還有12年的有效期。在此期間,只要國際貿易中的一方以為你的產品擾亂了他的國內市場、侵犯了他的市場利益,就可以單方面提出制裁。 紡織品出口就是一個實例,現在取消配額了,但還有一個特保條款,對我方出口形成限制。 現在外貿發展中爭論較多的問題是: 一是關於外貿依存度的爭論。 有一種看法認為,我國外貿依存度已經較高,佔GDP比重已達60%-70%,如果世界經濟出現波動甚至發生經濟危機,對我國經濟影響較大,所以要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外向型經濟之路不應再走,要轉為內需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 我對上述觀點不太同意,理由有三條:一是我國實際外貿依存度並沒有這麼高。計算外貿依存度實際應當單算出口 ,那麼我國出口佔GDP的比重是30%強。 當然,比美國的10%、日本的12%、巴西的10%要高。但是我國的現實情況是外商主導的加工貿易數量很大,佔了50%的比重,這實際是不出國的勞務出口,扣除這一塊,我國實際出口額佔比沒有那麼大。二是我們為什麼要發展加工貿易,主要是受三個條件的約束:1、資源約束。主要指能源、鐵礦砂、木材等資源、以及高新技術能力的約束。2、市場約束。我們的外部市場是逐步擴大的,這是市場發展的規律。3、勞動力約束。我國勞動力數量很大,單靠國內難以徹底解決就業問題,因此,部分要靠發展世界範圍的貿易來解決,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因此,發展加工貿易的重大意義,在於通過對外貿易實現資源轉換,在約束條件存在的前提下實現我國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等目標。三是從國家經濟安全角度看,我們參與國際經濟分工越廣泛,越深入,實際反而更安全。當然,一些重要資源產品,對國內市場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政策結論:還是要大力發展各種形式的對外貿易。發展外貿有風險問題,但無......
如今影響國際貿易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哪些
通貨膨脹從本質上講是流通中的貨幣增長超過了經濟增長所需要的通貨,其表現為生產資料、生活資料或者貨幣價格對內貶值或者對外升值。目前中國經濟生活中,確實出現了生產資料、生活資料或者貨幣價格對內貶值或者對外升值等現象,但全面通貨膨脹還不會全面到來。這個結論必須將通貨膨脹的形成機制放在國際歷史背景下考察才可能有一清晰脈絡。 本輪原料、能源、資源類商品的價格上升,是中國為應對東南來金融危機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取得成功、中國加入WTO後和逐步形成的。中國加入WTO是中國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從此,中國經濟必須按照國際慣例進行運轉,不管你冠上什麼名稱。國際慣例是能夠定價世界商品價格的國家或者企業來制定的,即以有利於這些國家和企業的利益為前提製定的。工業化初期,剩餘價值的獲得是低級的,如延長工時或者增加勞動強度或者商品傾銷來實現。隨著後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和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國際間的財富轉移完全可以在和平的條件下,通過貨幣傾銷來實現。東南亞金融危機與其說是某個國際投機者打跨幾個國家,還不如說是國際壟斷資本集體通過外率這一新式武器對民族國家經濟發展的一次大規模扼殺。 中國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雖然挺過來了,但仍然面臨著國際壟斷資本間一場更大規模的博奕:加入WTO後中國突然打開了一個巨大的國際市場,中國利用勞動力價格優勢,擴大出口、迅速積累了鉅額外匯儲備。幾十年的外匯儲備不足和東南亞危機的影響造成了中國藏錢的民族文化心理或者民族潛意識,這種民族潛意識表現為國家意志即為對外匯的國家集中管理制度。但現在的對外匯儲備集中偏好與歷史時空形成了錯位,歷史上對貨幣的儲備是以金銀形式存在,但如今的外幣已經脫離 了金銀的聯繫,其內在價值完全是一種國家政策執行的後果,這就造成了持續不斷的外匯積累過程中可能造成國民財富的快速外流過程: (1)外向型經濟是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中國不到十年時間,經濟增長的外向依賴度從不到30%迅速上升到70%以上,因此,中國經濟已經離不開對外開放,也即國際經濟的任何波動特別是價格波動將無所阻擋地影響到國內經濟中來。 (2)加入WTO後迅速積累的外匯儲備,確實為增強抵抗風險能力起到巨大作用,但其反作用力同樣巨大。由於美國經濟特別是美元在世界經濟中的巨大力量存在,美元的持續貶值已經成為上升為美國的國家意志。只有美元不斷貶值,美國才能將其國內積聚的鉅額雙赤字問題化解於無形,即通過美元的傾銷轉移全世界財富的同時還註銷了美國對全世界的欠帳,因此,美元形式的儲備越多的國家,對美國的貢獻自然越大,中國就是首當其衝的國家。 (3)國家高額的儲蓄和外匯儲備的迅速積聚,中國實際上已經成為世界上重要的資本輸出國。但中國的資本輸出到目前為止主要不是以對外投資而是以相對低價的商品出口和對美國國債的投資等形式出現。美元的貶值,使中國出口商品在低價的基礎了二次貶值,當中國再次鉅額投資美元國債時,實際工資上三億民工為美國財政部在送錢。 就在大量出口的同時,中國需要進口能源和原料,剛剛好在中國加入WTO後出口大增長的時候,國際上卻吹起了中國概念的炒作,所有宏觀商品(國內稱為物資),凡是中國沒有定權又需要進口的,都出現了成倍的漲價,無論是鐵礦石還是石油。這樣,已經成為外向型上癮的的中國經濟形成了高價進口原料、相對便宜出口(因為處於微笑曲線低端)、外匯儲備又因美元貶值而不斷損耗的狀態。這是一次世界規模的價值轉移過程,其基礎是三億民工的低勞動力成本,低勞動力成本又與中國嚴格的戶口制度下形成的勞動力組織低成本相應。因此,除非出現突然的自然週期......
影響國際貿易利益的因素有哪些
伊朗研究核利用,被西方國家制裁。
舉一個政治因素影響國際貿易活動的例子。
2012年9月2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發行政命令,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三一集團關聯公司RallS在美建設發電廠,三一集團為此遭受鉅額損失。隨後三一集團授意RallS公司將奧巴馬和CFIUS(美國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告上法庭,稱其下達的行政命令違反了憲法所規定的權利。據瞭解,這是中國企業投資美國遭遇不公正裁決時,首次將美國總統告上法院。
新鮮案例,望採納
分析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發展趨勢,及受哪些因素影響
趨勢一:全球經濟由國際金融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低於趨勢增長的新階段
國際金融危機已經過去6年多時間,但全球經濟復甦步伐低於預期,產出缺口依然保持高位,一些國家仍然在消化包括高負債、高失業率在內的金融危機的後續影響。同時,由於勞動力人口老齡化、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導致全球經濟潛在增速下降,大多數經濟體仍需將“保增長”作為首要任務。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2015、2016年的全球增長率預期分別下調為3.5%和3.7%,全球將進入低於趨勢增長的“新常態”。
全球貿易增長則更為緩慢。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發佈的全球貿易增長預測,2014年和2015年全球貿易額增長預期分別下調為3.1%和4%,遠遠低於2008年金融危機前10年平均貿易年增長率6.7%的水平。
趨勢二:全球廉價資本時代可能將趨於結束
目前全球利率仍處於低位,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經濟依然疲軟,高負債居民信貸需求低迷,央行普遍執行刺激性貨幣政策。然而,廉價資本的時代可能即將結束。
以往經濟全球化中的過度消費、過度借貸、過度福利、過度出口的失衡關係正在被打破:一方面,外部需求疲軟,貿易匯率風險、激生貿易保護主義擡頭也降低了新興經濟體的貿易盈餘水平,全球貿易收支開始趨於平衡;另一方面,投資回報率、儲蓄-投資組合、風險偏好水平等趨勢性改變,也將影響全球資金流向,特別是隨著美聯儲將進入加息進程,這種局面將推動全球長期實際利率上升。
趨勢三:主要國家主權債務壓力較大,“去槓桿化、去債務化、去福利化”進程還將持續數年
全球債務水平處於持續上升之中。國際清算銀行數據顯示,2007年中旬、金融危機前全球債務總規模僅為70萬億美元;但截至2013年底,這一規模就已攀升至100萬億美元,漲幅逾42%,全球債務負擔佔國民收入比例升至212%,其中政府及相關平臺已成最大債券發行者。截至2013年6月,公共債務有價債券所佔份額增至43萬億美元,相較2007年同期增長80%。除發達經濟體之外,新興市場在金融危機後通過各種刺激政策推動經濟,信貸大幅投放帶動了投資增速,相伴隨的是私人部門債務大幅增加。
各國“去債務化、去槓桿化、去福利化”必然需要經歷財政緊縮過程,將公共債務降低到可持續水平,公司和家庭部門必須提高儲蓄,修補資產負債表。這個過程仍將持續數年,並對經濟增長動力形成負面影響,抑制總需求增加。
趨勢四:美國從寬鬆週期轉向緊縮週期,恐引發全球金融格局大分化和主權貨幣洗牌
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後,美元、美債再次成為全球資本的“避風港”和“安全資產”,特別是如果參考美國貨幣政策週期與美元週期的關係,美元強勢週期可能會持續4~5年左右,美元在相當長時期內還是全球追逐的安全資產,增強全球,特別是新興市場溢出風險。
當前新興經濟體企業外債高達2.6萬億美元,其中3/4以美元計價。目前,美聯儲結束量寬和美元升值已使新興經濟體企業償還美元債務的成本開始走高,資金鍊斷裂甚至破產風險上升,並可能傳導至本國經濟金融體系。
此外,美元升值也將導致其他非美系貨幣、新興經濟體貨幣出現一輪貶值潮,未來幾年全球主權貨幣將面臨新一輪洗牌過程。
趨勢五:大宗商品繁榮週期結束,全球價格總水平趨於下降,面臨通貨緊縮壓力
根據IMF評估數據,在1990~2013年之間,全球通脹率平均為11%,2014年該數值預計為3.9%,其中低通脹率的發達經濟體,1990~2013年之間年均通脹率為2.3%,2014年僅為1.7%。......
影響對外貿易依存度因素是什麼
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絕對成本說、比較成本說。
自由貿易理論的要點有:
1)自由貿易可形成互相有利的國際分工。在自由貿易下,各國可按照自然條件,比較利益和要素豐缺狀況,專門生產其有利較大或不利較小的產品,這種國際分工可帶來很多利益,如專業化的好處、要素的最優配置、社會資源的節約以及技術創新等等。
(2)擴大真實國民收入。各國根據自己的稟賦條件發展具備比較優勢的部門,要素就會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和運用,再通過貿易以較少的花費換回更多的東西,從而增加國民財富。
(3)自由貿易下,由於進口廉價商品,國民開支減少。
(4)自由貿易可加強競爭,減少壟斷,提高經濟效益。企業在自由貿易條件下,要與外國同行進行競爭,這樣就會消除或削弱壟斷勢力,從長遠看,能促進一國經濟增長。
(5)自由貿易有利於提高利潤率,促進資本積累。對外貿易可阻止國內利潤率下降的趨勢,通過商品進出口的調節,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水平,增加資本積累,使經濟得以不斷髮展。
傳統的自由貿易論即比較利益論和要素稟賦論是國際貿易的基礎理論,在解釋國際貿易的起因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假定前提卻有許多的不現實之處,保護貿易理論正是在這些不現實的假定前提方面予以修正之後提出來的。所以自由貿易理論與保護貿易理論並不就是絕然對立的關係,而是存在著一定的互補性,即保護貿易理論是對自由貿易理論的修正和發展。
有必要說明的是,本文並非主張過度的貿易保護,也並非認為所有的保護貿易學說都適用於所有的國家。只是就保護貿易理論與自由貿易理論的關係而展開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