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主張什麼思想?

General 更新 2025-01-04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什麼?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以“道”為本的天道觀

道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認為一切由道生出。關於道,《老子》有多種解釋:其一,道的特徵是“無狀之狀,無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說:“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其二,道是世界萬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其三,道是無。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這裡生於“無”即是生於“道”,“道”就是“無”。

“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法思想

老子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變動不居的。他觀察到天地間萬物萬事存在著互相矛盾的兩個對立面,例如有無、剛柔、強弱、禍福、興廢等等,它們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聯結的。所以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還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表明了對立面雙方的同一性。老子還認識到對立面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在向相反的一面轉化,他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老子承認轉化,但強調“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在軍事戰略戰術的運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戰術上,他主張“以奇用兵”,還要注意“將欲弱之,以固強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在戰略上,他提出“柔弱勝剛強”的指導思想,他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但攻堅的力量莫過於它。這種戰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驕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極大的片面性。

“虛靜”“玄鑑”的認識論

老子否認人的認識來源於感覺經驗,“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他還宣揚“滌除玄鑑”的直觀方法,教人們洗心內照。他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反對啟迪民智,要人們做到“絕聖棄智”,“絕學無憂”。他認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因此,主張“常使民無知無慾”。

“小國寡民”的社會歷史觀

老子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他嚮往結繩記事的原始社會,認為在這種社會中人民會“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表現出復古倒退的消極思想。

孔子和老子的主張分別是什麼?

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是"道",他的整個哲學系統都是由他所預設的"道" 而展開的。形而上的"道"是我們人類的感覺知覺所不能直接接觸的。如果這 個形而上的"道"不與人生髮生關係,那麼它只是一個掛空的概念而已。然而 老子的哲學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濃厚,但他最關心的仍是人生與政治的問題。因 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實到經驗界中,老子認為凡是自然、無為、柔弱等觀念 都是"道"所表現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無為"的觀念,成為《老子》一 書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觀念都是圍繞這個觀念展開的。

老子所處的時代天下大亂,諸侯混戰,統治者強作妄為、貪求無厭、肆意 放縱,違背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即"有為",老子看到的"有為"的禍害己經 非常嚴重了,他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 有為,是以難治。"《老子註釋及評價〉第七十五章,以下的原文引用均出於該 書,故只註明章節〉老百姓飢寒交迫,是因為統治者的苛捐雜稅太多,老面姓 的災難不斷,是因為統治者妄自作為,違背規律。老子對當時的統治者不顧人 民死活,過著越來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說:"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五十三章〉這幾句話,道 盡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人間不平。統治者侵公肥私,過著豪華的 生活,穿著名貴的服裝、帶的是寶刀利劍、山珍海味都吃厭了,錢財貨物堆積 如山,而農民卻是田園荒蕪、倉庫空虛、家無隔夜之糧。這種情形,老子看在 眼裡,怎麼能不感嘆呢?無怪乎他要氣憤的駕一句:"這簡直是強盜頭子"①

老子看到當時的統治者本是無德無能的,卻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為,結 果使老百姓疲於奔命,勞民傷財,造成人民的災難。在這種情形下,老子極力 呼籲統治者為政要"無為",實行"無為而治",不要過多幹涉者百姓的生活。 "無為而治"本言自於孔子"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論語、衛靈公十五》) 但在老子哲學裡,"無為而治"的思想成為了一個體系。老子說:"我無為而民 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五十七章〉"好 靜"是針對統治者的騷擾而提出的;無事',是針對統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 "無慾"是針對統治者的貪慾而提出的。老子認為為政者應當能做到"無為而 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壓迫:君主應當學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過著勤儉的生活,日理萬機不貪享受,治國能順應社會規律、時代潮流,制利 國、利萬眾的憲政:一旦制訂頒佈,就不輕易改動,讓萬民在頒佈的憲政下自 化。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 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有人認為"無為"就是毫無作為、 消極等待,只是聽從命運的擺佈,這實在是誤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說過:"無 為而無不為"(四十八章〉意思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作不成了。"這 裡,"無為"乃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q......

老子主張的無為思想是什麼意思

老子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無,只有無才符合道的原則,“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張。無為,即“不為物先,不為物後”,順乎自然以為治。無為是實現無不為 、無不治的前提和條件,“以無事取天下”。《漢書·藝文志》說:道家的無為政治主張是“君人南面之術”,道出了無為政治的基本精神。先秦道家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主要包括“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等內容。莊子更主張君主應該無慾、無為、淵靜,“無慾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無為而治的思想在中國古代有很大的影響。漢初的黃老之學吸取了先秦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適應秦末政治動亂之後,民心思定的形勢,強調清靜無為,主張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對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採取不干涉主義或少干涉主義,藉以安定民心,發展社會生產。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思想在當時起了積極作用。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統治者都曾利用無為而治的思想協調處理當時的社會矛盾,並有所收效。魏晉玄學家則通過宣傳無為而治,引導人們消極、遁世、清談、無所作為,對社會產生了消極影響。

老子的無為思想老子的哲學並不是一種西方意義上的知識學體系,而是一種生命的智慧,一種對“道”的追尋。老子“道”的學說,就是對宇宙萬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遠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實踐之中。對於個體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礎;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則是一種達至善治的智慧。雖然老子思想以“玄之又玄”而著稱,但其背後的濟世情懷,卻值得反覆體味。老子的哲學是一種大智慧,對於人類一切事務,包括管理在內,都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其中,無為而治的思想是最具有影響力的。“無為”,在老子那裡意味著“道法自然”,即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即自然”,是老子哲學的基本觀點。老子將“道”視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則是“常無為而無不為”,即“道”對於宇宙萬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就道生成萬物、成就萬物而言,道是“無不為”的;就道對於萬物“不辭”、“不有”而言,道又是“無為”的。從本質上講,這是“無為”與“無不為”的有機統一。天地萬物的生成與存在,皆是“無為也而無不為”的。老子正是從這一思想出發,認為治國安民,要反對“有為而治”,而主張“無為而治”。在他看來,“為無為,則無不治”,“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聖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把“無為”看作聖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

老子既反對儒家推行“以德治國”,又反對“以智治國”。指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子;國家混亂,有忠臣。”認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同時老子也反對兵家的“以力治國”,反對暴力戰爭。認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主張“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天下”。只有推行無為而治,才能達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為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的理想社會。

無為無所不為

“無為”思想是由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的。老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諸侯混亂,統治者強作妄為,貪求無厭,肆意放縱,造成民不聊生。在這種情形下,老子提出了無為思想,呼籲統治者要“無為而治”。他說: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好靜”是針對統治者的騷擾而提出的,“無為”是針對統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無慾”是針對統治者的貪慾而提出的。......

老子的主要思想和主張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以“道”為本的天道觀

道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認為一切由道生出。關於道,《老子》有多種解釋:其一,道的特徵是“無狀之狀,無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說:“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其二,道是世界萬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其三,道是無。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這裡生於“無”即是生於“道”,“道”就是“無”。

《老子二章》中體現了老子的什麼思想主張

老子二章中老子闡述了世間一切事物都有其對立面,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道理。由此引申出“無為”的重要性,即它能使人獲得永久的成功,刻意的追求和佔有,結果只能是失去。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美的時候,醜就出來了;天下的人都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善的時候,惡就產生了。

所以,有了“有”,才產生“無”,有了“無”,才產生“有”,“有”和“無”是互相對立而產生。有了困難,才懂得容易,感到容易,才知道困難。困難和容易是相互矛盾而促成的。長和短,是互相比較才能夠體現;高和下,互相對照才有了分別;音和聲,由於對立才顯得和諧動聽;前和後,彼此排列才有順序。

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自然法則來對待世事,警戒自己,他不是用空洞的語言來教訓別人。這就像天地一樣讓萬物按照自然發展而生長,他滋養了萬物並且不橫加干涉,撫育了萬物而不自誇自傲,萬物靠它生長但它並不據為己有。它為世間萬物立下顯著功勳卻不自局其功。正因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就不會失去。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老子的主要思想有以下幾個方面:一、道是什麼。老子認為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道的作用。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而為和。一指混混沌沌的原始,二指由混沌二氣生出的陰陽二氣,三是陰陽二氣通過沖撞而形成統一;三生萬物。三、道的特點。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為無不為,反者道之動。無是虛無的無,無才是最有用的。無為而無不為,反者道之動,是說事物總是向它相反的方向去轉化,矛盾依存的雙方影響其對立面的轉化。所謂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因此通過這兩者推出反者道之動;四、道的規律。事物總是向它相反的方向轉化為道的規律,從出生就走向死亡,從成長就走向衰老。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老子說,柔弱勝剛強。比如說一陣大風吹過,大樹就要折斷,而小草卻留了下來。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能勝,水是最溫柔的,但是用之攻堅又有很大力量。把之中觀察事物的方法用於人事,老子有一個著名的論斷,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五、道的本質。老子認為,道的本質是聽任萬物自然的變化而不加干涉。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能長久,是聽任物之自化,萬物之自然。老子把道法自然引人入勝,就得出了無為而治的觀點。

老子的主張是什麼?

老子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無,只有無才符合道的原則,“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張。

相關問題答案
老子主張什麼思想?
墨家主張什麼思想?
墨子主張什麼?
孔子在政治上主張什麼?
孟子在政治上主張什麼?
基本主張什麼意思?
政治主張什麼意思?
韓愈主張什麼的充實?
道教宣揚什麼思想?
西海情歌表達什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