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什麼時期?
春秋時期是什麼年代?
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群雄紛爭,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為止(也有學者認為應到三家滅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晉(前403年)),稱為“春秋時期”。
春秋指什麼
1.一年,四季。
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詩·魯頌·閟宮》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
2.年齡。
3.中國古代名,指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國各諸侯國爭霸的時代。 4.史書名。儒家經典之一,相傳孔子根據魯國的編年史修訂而成。
什麼時候是春秋時期,什麼時候是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在春秋時期之前的是什麼?
夏商周,西周和東周,東周末期是春秋,然後是戰國
春秋時期是一個什麼樣的時期
中國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曾經編了一部記載當時魯國曆史的史書名叫《春秋》,而這部史書中記載的時間跨度與構成一個歷史階段的春秋時代大體相當,所以後人就將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春秋時期,指的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 前476年,基本上是東周的前半期。 東周一開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仍。小的諸侯國紛紛被吞併,強大的諸侯國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而實力最強的諸侯國就可以稱霸,先後出現過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5個霸主,史稱“春秋五霸”。然而在春秋中期,出現了一個比較和平的時期,原因是各國都被戰爭搞得十分疲憊,需要休整,於是通過公元前546年由14國參加的第二次“弭兵之會”達成協議,戰火暫時得以平息。可是,這期間在長江流域,吳、楚、越三國之間卻多次爆發霸權之爭。春秋時代的中後期,隨著牛耕的普及和鐵製農具的應用,經濟有了迅速發展,出現了私田的開發和井田制的瓦解這一深刻的社會變化。在一些諸侯國的內部,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國君爭奪權力。公元前453年晉國出現了韓、趙、魏三家大戶,將晉國進行了瓜分,自己分別建立了國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於是,七雄並立,互相爭霸的時代逐步到來,春秋時期走向了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說,前770年~前403年),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代。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春秋是什麼意思?
一】詞本義 ①在古代,一年只有春秋兩季,所以春秋就是一年的代稱。因此《春秋》的字面意思就是歷史。也泛指歲月和光陰。 ②泛指歷史:甘灑熱血寫春秋。
③時代名。因魯國編年史《春秋》得名。一般指前770年~前476年這個時期。
④儒家經典之一。編年體春秋史。相傳由孔子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記載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間的史事,是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⑤古代史書的通稱。 [編輯本段]【二】春秋時代 中國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曾經編了一部記載當時魯國曆史的史書名叫《春秋》,而這部史書中記載的時間跨度與構成一個歷史階段的春秋時代大體相當,所以後人就將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春秋時期,指的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 前476年,基本上是東周的前半期。
東周一開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仍。小的諸侯國紛紛被吞併,強大的諸侯國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而實力最強的諸侯國就可以稱霸,先後出現過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5個霸主,史稱“春秋五霸”。然而在春秋中期,出現了一個比較和平的時期,原因是各國都被戰爭搞得十分疲憊,需要休整,於是通過公元前546年由14國參加的第二次“弭兵之會”達成協議,戰火暫時得以平息。可是,這期間在長江流域,吳、楚、越三國之間卻多次爆發霸權之爭。春秋時代的中後期,隨著牛耕的普及和鐵製農具的應用,經濟有了迅速發展,出現了私田的開發和井田制的瓦解這一深刻的社會變化。在一些諸侯國的內部,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國君爭奪權力。公元前453年晉國出現了韓、趙、魏三家大戶,將晉國進行了瓜分,自己分別建立了國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於是,七雄並立,互相爭霸的時代逐步到來,春秋時期走向了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說,前770年~前403年),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代。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詳見 baike.baidu.com/view/27201.htm
《春秋》記錄的事情是從什麼時期到什麼時期 - 百度
記述從魯隱公到魯哀公,歷十二代君主,計二百四十四年。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第一部華夏民族編年史兼歷史散文集。作為魯國的編年史,由孔子修訂而成。《春秋》經書中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
為什麼春秋時期要叫“春秋”,有什麼典故麼??
不是的, <春秋> 是魯國的國史,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書籍,例如晉國的叫 <晉乘> ,為什麼叫春秋呢? 晉乘> 春秋>
因為春秋時期魯國的史官把當時各國的重大事件,按照年月日記載下來,一年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編寫,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稱為“春秋”。
孔子根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孔子編訂的《春秋》記錄了從訂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襄公十四年(公元前841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歷史的起止年代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大體相當,所以歷史學家就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
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始於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的那一年(公元前770年),止於公元前476年戰國前夕。
春秋戰國的春秋是什麼意思?
春秋本是一部史書的名字,它是魯國的史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聘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 春秋戰國中“春秋”就是得名於這史書《春秋》。不過,春秋戰國中春秋與史書《春秋》的年份並不完全重合。現在所說的春秋戰國都是周王朝的一個時期,是後世史學家和學者進行的人為劃分,並不是一個朝代的名稱。 我們目前採用的分期方法是漢代史學家司馬遷提出的,他把春秋起止年份定為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和周元王元年的前一年(公元前476年)。司馬遷的分期方法在後來的有些學者看來不科學、粗糙、主觀性太強,但卻簡單、清晰、方便,因此為後世絕大數學者所採用。 戰國一詞雖然早在當時就已經出現,但是並不是作為那個時期的名字。把它安排作為這一時期名稱的是西漢的大學者劉向,他修訂了《戰國策》,因此就把這一時期命名為戰國。 其他不同的分期方法有: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時間)和公元前403年(三家成為諸侯)時間。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智氏,瓜分晉國,戰國七雄的局面形成,所以就以這一年為戰國的開始之年。不過北宋時期的司馬光在編《資治通鑑》時,認為應該是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23年,這一年周威烈王策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
春秋前面是什麼時期
我國曆史太長了 原始社會 奴隸社會 奴隸社會有 夏 商 周 而周又分為西周和東周 你這裡所說的春秋和戰國就是東周 也就是說春秋和戰國前面是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