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論語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2-18

孔子的論語 5分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喜悅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瞭解自己,就怕自己不瞭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麼是天命,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隨心所欲,不超過規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收穫,就可以做老師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群眾。”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危險。”

11、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

13、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裡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放蕩,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譯文】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牆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常見常用《論語》名言警句及譯文60例(中)

21、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譯文】 季文子遇事總要思考三次,然後才行動。

22、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 孔子說:“寧武......

孔子和論語簡介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孔子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始終如一地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

孔子(公元前552 或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建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論語》的篇章排列在內容上沒有什麼必然聯繫,各章各節獨立成篇。它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記錄了孔子關於哲學、經濟、政治、倫理、美學、文學、音樂、道德等方面的言論,是研究孔子及其創立的儒家學說的主要文獻。

孔子的論語有幾篇???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是為今本《論語》。《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關於孔子的論語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孔子說:“學習並且按時溫習所學的知識,不是很愉快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的嗎?(即使)人家不瞭解我也不惱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能獲得新知識新發現,(這樣的人)就可以把他當做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只是機械地學習而不加以思索,那就會迷惑不解;思索了卻不進一步學習,那就會精神疲憊。”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麼諡號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說:“(孔文子)思考問題敏捷,學習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因此稱他‘文’。”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孔子說:“默默地把學過的東西記下來,努力學習而不感到滿足,教導別人不感到疲倦,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孔子的論語什麼時候興起?

現在談《論語》有人會覺得有點“酸”或者說有點過時了。其實不然,在兩千餘年的封建社會裡,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而《論語》則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經典。雖然新文化運動以來,儒家學說成了被打倒的對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們的生活裡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儘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們這個東方古老的國家不斷滲透,國人中受其影響甚眾,但國學作為中國固有的學術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導地位的。近幾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漢學不斷成為世界各國學術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對象,今年就有許多國家興辦了孔子學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是自新文化運動以來,白話文逐漸興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確是靠了邊,試問現在的年輕人,對於國學瞭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揚國學,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傳承,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樣滅亡,就是因為文化傳承起了很大的作用。現在重提國學教育,宣揚儒家文化,就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論語》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雖然今天我們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過了解,我們一定有所收穫。

《論語》產生的歷史背景

談《論語》,我們就不能不談孔子。說起孔子,我們知道他是春秋時期魯國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但是要了解《論語》,我們就應該對孔子及他生活的年代要作進一步地深入瞭解。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孔子有個哥哥叫孟皮,是個跛腳的人,用現在的話說,是個瘸子,按照那個時候的規矩,瘸子是不能承宗祧的,於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就娶了顏氏女生了孔子。叔梁紇娶顏氏女時,已老矣,而顏氏女尚年輕,他們的結合不符合當時社會的禮儀,這裡主要是指歲數方面。所以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司馬遷記載“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有的人望文生義,認為孔子是私生子,那是不對的。野合的本意就是不合禮儀的意思。孔子生下來三歲,其父叔梁紇就死了。叔梁紇死後,孔家的家業就衰落下來。儘管孔子的先輩們是宋國的貴族,儘管叔梁紇也在魯國一直為官,但據史書記載,孔子“少貧且賤”,可能當時的世風日下,很少有人關心他們孤兒寡母吧。但孔子很好學,正因為其不恥下問的精神,才造就了孔子的千秋偉業。

我們都知道,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時期,正是周王朝的末期,所謂“禮崩樂壞”的時期。這個時期民風日下、世態炎涼、諸侯混戰,那麼,孔子少貧就不難理解了。現在我們談中華文明五千年,是從黃帝開始的,其實在黃帝以前,中華民族還有輝煌燦爛的歷史,只是歷史資料少之又少罷了,我們年輕一代在這方面還要多加努力。中國最早的歷史資料書是《尚書》,這部書是孔子整理修訂的,它所記載的

歷史是從堯開始的,所以《尚書》的第一篇就是《堯典》,堯以前至黃帝,歷史資料也是很少,難於整理,孔老夫子大概是出於對歷史負責的態度,才從《堯典》開始整理的吧。不過,這也是我們的一種猜想。堯、舜、禹三代實行的是“禪讓制”,為什麼要實行“禪讓制”?因為堯、舜、禹時期是以天下為公的,堯為了能夠聽取老百姓的意見,在自己的宮殿前設置了諫木,這就是華表最早的雛形。全國的老百姓,誰有意見,誰就來提,這在當時要具有何等的膽識和魄力!為了使自己的後繼者,也能公心於天下,堯對舜考察了幾十年,才把帝位傳給了舜。大家都知道舜是一個大孝子,舜同樣為了公心於天下,把帝位傳給了三過家門而不入、治水有功的禹。所以堯、舜、禹三代傳位純粹是出於公心,而不是個人的私慾,孔子對於這三代的文化是很推崇的。到了禹的兒子啟手裡,把“禪讓制”改為了“繼承製”,公天下也就變成了家天下。熟知國學的人都知道,夏......

相關問題答案
孔子的論語是什麼?
橙子的英語是什麼?
獅子的英語是什麼?
談論的英語是什麼?
論語是什麼家的經典?
電子狗說的英語是什麼?
大概地看的詞語是什麼?
桃花的花語是什麼象徵?
玉樹的花語是什麼?
一隻奶牛的英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