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下行原因分析?
中國經濟下行實體經濟有哪些受影響
1. 需求減退:
a. 自2009年起,歐債危機狀況每況愈下,大量來自歐洲市場的訂單縮水。這方面主要受到衝擊的是小家電、紡織品、新能源和部分機械製品。
b. 而中東一些阿拉伯國家相繼發生革命,使得我國對於這些國家的出口也趨於停滯。
c. 美國的非農就業數據持續低迷,反映了美國經濟增長緩慢甚至停滯,於是大部分作為美國汽車、機械、能源行業的一部分國內下游產業,減產甚至是停產。
作為我國工業產品的重要的最終消費地區,歐洲和美國的需求減緩直接影響了我國國內下游產業的需求減少。為了維持生計,一些企業不得不尋求國內市場或其他國家市場,來消化其已被撐大的產能。
2. 投資衰退:
a. 國有企業的投資,在外圍經濟形式下滑的情況下,已經進入緩慢增長。對於國內房地產行業的投資,因為此前國資委曾禁止大部分央企參與,因此房地產行業投資的源頭被砍掉大部分。少數可以參加房地產開發的專業央企,也因為房地產限購、房價過高的原因,導致了相對高量的庫存。
b. 而對於固定資產中設備的投資部分,也由於訂單減少,企業投資意願不高。
c. 2012年以前,銀行業加息速度較穩定,因此銀行的盈利較好(2011年全年最盈利行業)。而這種狀況僅僅維持到降息的開始:央行在公佈下調利率之後,也同時確認了各銀行可以以70%-130%的水平對存貸款利率進行浮動。
於是大銀行為吸存發貸,紛紛調高存款利率,並下調貸款利率。這樣就在市場上對城商行和地方銀行進行了擠壓。即便如此,發出的貸款水平仍然保持低位。
3. 扭曲的資金需求:
a. 通過銀行向市場投放貸款,是保持向經濟輸血的必經之路。然而銀行放貸水平保持低迷,最大的原因是 需要貸款的拿不到,而拿得到錢的卻不需要貸款。
b. 真正急切需要貸款的,其實是民營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大部分位於產業鏈的末端,因此上游的需求衰退會對這些中小企業造成很大的業績滑坡。而在07年之前,很多企業在高歌猛進階段,都紛紛貸款擴產,08年之後因為訂單的減少,大部分企業的日子已經不好過。再加上歐債危機和美國就業低迷的影響,這些企業的還貸能力已經受到了很大限制。
但由於銀行業需要保證其資產風險符合一系列國際銀行業協議的要求,所以銀行業並不能隨意地擴大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額度。於是便造成了中小企業需要貸款支援,但卻拿不到錢的局面。
c. 與之相反的是,符合放貸水平的大型企業,因為投資意願減退,所以拿貸款的動力並不足。此前雖然有一些大型企業對中小企業發放貸款,但畢竟這屬於違規行為,已經基本叫停。
4. 遠水不解近渴
a. 政府曾經出臺措施,鼓勵民營資本進入房地產、鐵路、新能源等等行業。但由於其一,民營資本目前已不充足,對行業的刺激度遠遠不夠,其二民營資本偏好短期投資,不願參與回收期較長的固定資產投資,等等這些特性,民營資本並不能成為實體經濟真正的救生圈。
b. 雖然企業可以通過企業債或者IPO的形式對社會募集資金,但由於無論是我國的債市還是股市,其機制並不能做到滿足大部分資金的需求。而且由於股市在07年後連續支持了幾個“世界第一”的IPO,導致大量資金被抽血,現存資金已經較難保證新上市公司可以獲得理想的募集金額。
c. 因此中小企業尋求資金的途徑,已經基本被限定為“短期小額企業貸款”。但在企業訂單逐漸萎縮,生產日趨低迷的情況下,企業能夠從貸款公司獲得的貸款金額已經十分有限,並且利息也高到了相當的程度。一些借不到錢的企業主甚至去舉高利貸。
5. 雙面夾擊
a.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在今年以前曾屢次創出新高,主要反映在居民食品指數的高漲上。
b. 而因為生活成本不斷升高,而作為主力勞動力的80-......
當前中國經濟“下行”的主要原因
當前中國經濟“下行”的原因太多,主要是國內過於依賴房地產的今天得不到延續,所造成暫時的“下行”局面。前十年中國一味依靠房地產拉動內需,拉動GDP增長,帶動CPO提高,牽動小微企業的活躍成長,企業有錢,員工就有工資,企業效益好,錠工工資以外的收入也就增多,老白姓有錢就捨得花,老百姓花出去的錢又被商家賺,商家貨不足就要去廠家定,所謂人賺人錢,消費多也就消耗大,原材料、成品、運輸、消費等就自然成了良性圈,整體經濟就自然上行。
近幾年,國務院為民生所向,穩定房價,以能達到居家有其屋的效果,對房地產業從限價銷售、金融政策等方面連出組合拳,使房地產業步入低迷狀態,也就導致了當前中國經濟“下行”的主要原因。
為什麼說下行是暫時的,因為中央政府很清楚房地產不是單一和永久的依靠,經濟轉型是目前的關鍵,經濟的持久上行要多行業、多渠道帶動才是良策,攻堅戰才開始!
造成實體經濟問題的原因主要包括哪些
其一,房地產發展過度阻礙了實體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房地產是一個“吸金盤”,大量新增貨幣或貸款被吸入房地產業,是從實體經濟口中奪食,擠出了實體經濟的投資與信貸供應。同時,畸高的房價收入,使居民將更多收入用於支付所謂剛性需求的住房購置成本,不得不抑制其他消費需求,抑制了實體經濟內需的有效增長;房地產業的過度繁榮,相應帶來了房地產開發商財富的快速積累,提供了錯誤的財富積累示範效應;也誤導了地方政府的產業發展政策。房地產業的過度繁榮顯然已經綁架了地方政府,由於高房價有利於推高土地出讓金從而增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誘導地方政府熱衷於推動房地產業持續繁榮。
其二,實體經濟內生髮展動能不足,制約實體經濟持續發展。基於技術上的巨大差距,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企業奉行的基本上都是模仿跟進策略。但長期以來的模仿策略引致知識產權保護不足,企業創新意願偏弱。由於創新成果得不到保護,大部分企業根本不願意投入資金進行原創性研發,而是指望繼續依靠模仿維持生存,研發投入少,企業創新能力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企業成長空間受限。內需疲軟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瓶頸之一,內需比率偏低嚴重製約了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空間。
其三,國內企業普遍缺乏企業家精神,企業持續發展動力不足。其四,社會氛圍欠缺,實體經濟未受應有重視,社會投機情緒瀰漫。社會投機情緒的存在,嚴重阻礙了實體經濟的發展。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企業總體上顯得比較浮躁,不願意腳踏實地經營實體企業,而更多夢想借助投機一夜暴富。國有企業改革、股份制改革以及資本市場發展、房地產市場發展進程中的不規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社會投機情緒。在較高的社會投機情緒推動下,實體經濟的經營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全社會幾乎整體陷入盲目發展虛擬經濟的狂熱之中。虛擬經濟在不斷侵蝕實體經濟利益的基礎上不斷加速發展,部分虛擬經濟環節甚至已經脫離了實體經濟這一必要基礎。
其五,金融體系扭曲,偏離服務實體經濟軌道。我國金融體系存在五大扭曲現象。一是金融服務價格扭曲。銀行利率管制與非銀行金融機構高收益之間不對稱,民間金融、影子銀行的融資價格與商業銀行的融資價格呈現雙軌制;二是需求與供給扭曲。公眾投資理財意識覺醒刺激金融產品需求蓬勃增長,但金融產品供應不夠豐富,投資理財工具選擇有限;三是金融資源分佈扭曲。銀行業資產佔金融市場總資產的近85%,而保險、基金、證券、租賃、信託等非銀金融機構的發展滯後;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的比例,以及金融資源在不同金融行業間的規模和服務水平,均顯不對稱;四是金融市場主體行為扭曲。部分資金需求方對資金的價格信號反應極其遲鈍;普遍存在實體企業脫實入虛、投資金融資產的現象;金融產品內容創新缺乏,形式創新卻大行其道;五是金融市場相對封閉發展。受嚴格的金融管制約束,我國金融體系不能借助外部競爭機制來實現自我完善與發展,自我完善的壓力與動力不足;儘管國內融資成本高企,但實體經濟不能自主使用境外低成本金融資源。
其六,一些虛擬經濟侵蝕了實體經濟。如電子商務發展過快,但稅收、交易商品質量管理等不規範,無稅費、無房租、售假貨代價低等原因,取得了對實體店的競爭優勢,導致一批批實體店紛紛關門。
近年來我國經濟面臨下行的趨勢,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房地產高庫存,製造業產能過剩,勞動力優勢不再,經濟效率不見好轉。
中國經濟下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全球經濟衰弱導致的
中國實體經濟衰落究竟什麼原因? 20分
長期以來,過多的經濟資源朝政府投資領域傾斜,國內消費一直處於疲軟狀態,因此,中國政府考慮的重點應是輕投資、重消費的戰略模式。
將改善民營企業經營環境、完善民眾福利保障放在首位,這樣,才能達到提升經濟生產力的目的,助推經濟在縱深結構調整中完成“推陳出新”的循環。
否則,只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視行為,對實體經濟運轉無法起到實質性改善作用。
看起來大家都認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為什麼國家始終
金融危機的三十六個影響
金融危機的三十六個影響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目前呈現不斷蔓延與加速擴散的趨勢,波及歐洲、亞洲等地區併產生了嚴重影響。只有從理念、經濟、金融、政治、社會等角度全方位地分析這些影響,才能有助於我們正確面對今天和未來,有助於我們防患於未然。
1、新自由主義思想
和市場有效性理論破滅
此次金融危機標誌著以芝加哥學派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和金融市場有效性理論的破滅。投行經營模式的消失以及商業銀行和房貸機構被政府大規模託管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說明金融機構並不能為了切身利益而進行有效的自我監管。其集體非理性行為不僅導致了自身毀滅,也產生了必須由全社會承擔的系統性風險。但監管過嚴又會窒息創新並阻礙市場所應發揮的功效。市場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市場又是萬萬不能的。如何在自由經濟這隻“無形之手”和政府幹預這隻“有形之手”之間取得最優平衡,將是經濟學家和監管機構面臨的最重要課題之一。
2、巴塞爾新協議
執行受到影響
作為全球金融機構監管標準的統一框架,巴塞爾新協議(BaselII)在歷經十幾年的修改和完善,於2005年正式推出,並要求協議成員在2007年底執行。該協議把銀行需要計提的風險準備金同銀行的信貸風險掛鉤。在當前形式下,銀行如執行新協議必須提取大量資金以抗風險,但這樣銀行就必然縮減用於信貸的資金,從而給信用緊縮雪上加霜。因此,金融危機使得巴塞爾新協議得不到有效執行。美國和歐盟已決定推遲執行新協議。建立一個全球統一的金融監管體系的努力不得不又一次擱淺。
3、風險管理制度
和方法重新審視
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是測算適度的風險準備金,用以彌補經營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損失。一般有兩種測算法:國際大型金融機構通常採用“內部模型法”,是由公司內部自主開發模型,例如大銀行和券商普遍開發“風險值”(valueatRisk)模型來度量市場風險;另一種是適用於中小銀行和券商的“標準法”,即由監管機構提出一系列的針對各種風險類別的監控指標,銀行和券商按指標要求進行風險控制。金融危機後,銀行和券商的大規模破產將迫使監管當局推出更加嚴格的監控指標,並重新審視“內部模型法”的適用條件和範圍。
4、國際會計制度
和計價準則修訂
現行會計準則對金融衍生品在財務報表上的計價採用的是“以市值來計價”(marktomarket)。衍生品市值的計算需運用公司內部開發的複雜數學模型,不同模型甚至同一模型的不同假設往往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衍生品市值,而金融機構對模型信息的披露僅僅是在財務報表的備註中一帶而過。更嚴重的是,金融機構還會通過金融工程把衍生品搬到賬面之外(offbalancesheet),使得投資者和審計單位難以判斷衍生品的真正價值和潛在風險。這些會計準則和制度方面的漏洞急需填補。新的會計準則應強化信息披露和信息透明度。
5、對信用評級機構
監管不斷強化
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如美國三大:穆迪(Moody)、標準普爾(Standard&Poor)、惠譽(Fitch),在金融危機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它們本應代表投資者的利益,對投資品種得信用等級作出獨立公正的評價。但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被評公司需付高額年費),這些機構作出的信用評級給投資者造成了很大的誤導。如市場出售的抵押債務憑證(CDO)中的高級債券類(SeniorNotes)均被評為無風險的AAA,讓投資方遭受了很大損失。鑑於此,政府需對信用評級機構加強監管,使它們真正代表投資者的利益。
6、金融機構
......
如何看待2015年的中國經濟形勢 請分析2016年中國經濟走勢
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約在6.9%,從物價走勢看處於比東亞危機和次貸危機之後更為嚴峻的通貨緊縮中,其間還有股市異常動盪,以及外圍局勢不穩的困擾。前瞻2016年,中國經濟可能出現怎樣的趨勢?我們的猜測如下:
1.經濟下行壓力可能略有緩解。
在2015年9~10月份,CPI和PPI之間的差異達到7.2個百分點以上,這顯示了2011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加深的不景氣狀況。目前,令CPI下行的因素在於農產品價格和食品價格,令CPI回升的因素在於基數效應和服務業用工成本的推升。令PPI下行的因素在於美元指數的持續走強,令PPI有所改善的因素在於基數效應。
綜合權衡,從2015年11月份開始,中國CPI和PPI之間的差異可能溫和縮小。從物價的搭配看,可能暗示2016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會略有緩解。同時,在2015年餘下的兩個月時間內,央行降準和降息的可能性也會減弱。
2.投資增速將跌破10%。
2014年和2015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為20%和17%,預期2016年中國投資增速可能跌破10%。支持投資的三大因素中,工業投資有好轉的可能性很弱,房地產投資增速將僅在0~3%之間,關鍵因素在於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2015年基建投資規模可能在13.5萬億元,即便要維持12%的基建投資增速,也意味著2016年基建投資規模要維持在15萬億元以上,這極具挑戰。即便財政政策將赤字率放鬆到3%甚至3.5%,也難以支撐基建投資持續膨脹,更何況財政發力的主要方式可能是供給側政策的減稅,而非基建。
3.實體經濟利潤率會有輕微改善。
2016年,從工業投資、增加值和利潤總額這些總量指標看,要觀察到中國實體經濟的改善是比較困難的。但也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的稅後淨利潤率會有所改善,這個淨利潤率在2014和2015年分別在5.5%和5.2%,到2016年工業企業利潤率也許會輕微回升到2014年的水平。原因有二:一是市場利率保持在穩定低位,改善了企業財務成本,並且企業債務成本的重置定價可能持續3年以上;二是PPI也許存在改善的可能。因此對2016年實體經濟的狀況可能會出現判斷分歧,關注總量指標者傾向於認為實體經濟仍在惡化,關注邊際指標者也許會認為出現改善的跡象。
4.中國銀行業利潤增速將進入零時代。
這並不令人奇怪,利率市場化接近完成,影子銀行重新萎縮,實體貸款需求不振,中間業務收入渠道枯竭,這些都迫使中國銀行業從2016年開始進入利潤零增長時代。2015年銀行業可能出現約3%的賬面利潤增速,之後2~3年中銀行業的大致格局是,整體利潤零增速,業績分化加劇,不良資產雙升,資本補充困難,行業併購重組提速,銀行控股漸成主流。如果說產能過剩行業大多屬於政府幹預下在次貸危機後三年擴張過快的行業,那麼符合政府幹預和急劇擴張的銀行,主要是中小城商行。
5.人民幣匯率日趨靈活。
目前看來,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的可能性很大,2016年也許是人民幣國際化逐漸加速發力的一年,央行的可能姿態是減少匯市干預,擴大匯率波幅,引導人民幣匯率走上均衡可持續的水平。因此2016年即便美元保持強勢,人民幣匯率的最大特點也並非貶值,而是波動區間的靈活擴大,市場自我調節能力持續增強。如果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最終圍繞6.35上下波幅達到4%左右,也並不令人意外。
6.消費增速可能提升至11%甚至更高。
導致消費持續較強的因素有二:一是涉房。存量住宅和商品住宅交易活躍,目前中國房地產已不太具備對鋼材水泥等投資端的拉動能力,但仍具備對家居家電等消費端的拉動能力,201......
面對經濟下行的趨勢,十三五關鍵應對措施有哪些
一.正確認識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採取堅決、果斷的應對措施: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內基礎設施的大建設、對外出口的蓬勃發展以及居民吃、住、行排浪式大消費的開拓,中國經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躍成為了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但這一切僅代表過去,如今受內外環境的影響及發展階段的改變,中國經濟出現了較大幅度地下滑,拉動經濟運行的投資、出口、消費都不同程度地收縮,企業生產價格指數連續50個月下行,鐵路貨運量連續幾年負增長,今年有二位數擴大的趨勢,大批中小企業、奢侈品店,中高檔餐館、超市、小商鋪倒閉歇業,大學生就業非常困難,經濟衰退、企業倒閉會快速蔓延,極大地破壞生產力,危及人們的就業。政府的決策層決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沾沾自喜、麻木不仁,嘴上吐GDP,必須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大刀闊斧地全方位進行改革,以合理收入分配、促進全社會各階層的升級消費、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共同振興來作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千方百計地止住經濟的不斷下滑。
從投資來看今年的形勢很不樂觀,由於拉動中國經濟的兩個最大發動機房產和汽車排浪式消費已進入了發展後期,低層次的產品供給相對過剩,今年出現了銷售不暢,使得這方面的投資與生產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加上其他工業領域、出口企業一般的產能都過剩,企業不願意再投資,因此今年的投資減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政府的債務已達到了GDP的230%,也沒有能力大規模地搞基本建設投資來拉動經濟。對出口來說,形勢也不好,今年1-9月份我國的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了8.1%,其中出口下降了1.9%,出口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國際需求持續低迷、出口企業要素成本上升以及產業和訂單轉移到了東南亞、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所致.對消費來說,由於投資與出口不同程度下滑,顯得消費拉動GDP的比重相對上升(並非消費蛋糕做大主動性地改變了經濟結構,電商的消費增長也是擠佔了實體店的消費市場所致),一般來說,經濟規模縮小,消費不可能上升,一是企業的生產性消費會大幅下降,二是企業效益差了或者倒閉了,一部分工人被減了工資,另一部分工人則完全沒有了收入,居民的終端消費是不可能逆市增長的。
三駕馬車累了,跑不動了,中國經濟該怎麼辦?向何處走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難題,十八屆五中全會在中國經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的情況下制定了宏偉的奮鬥目標,題目確實很大、很難,但我們不能退縮,必須認清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形勢,找準問題產生的根源,集思廣益拿出對策、殺出一條血路,制定出改革的關鍵性措施,確保宏偉目標的實現。
二.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關鍵性改革舉措:
1.五年發展規劃就象是一個國家今後一段時期經濟發展運行的操作指導書,編制出接地氣的十三五發展規劃,讓人們知道有勁往哪裡使,是至關重要的。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高端製造業、先進服務業與科技、教育、醫療、居民消費門類、檔次等都是中國在十三五期間努力追趕的方向,國家要和老百姓講清楚,中國經濟遇到了什麼麻煩,原因在那裡?怎麼樣進行彌補?今後應當發展什麼?限制什麼?補什麼短板?調什麼結構?筆者認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一是居民消費因種種原因推動經濟增長的比重過低,美國是70%,政府也不大幹預市場,中國不足40%,在改革開放初期,大家缺少第一桶金的時候,居民儲蓄率高是中國發展的紅利,但到了工業化的中後期,隨著各行各業的產能提升,企業的經營者也有了一定的資本積累,儲蓄率再高就不對了,供需失衡經濟無法可持續發展;二是正確的宏觀調控缺失,大家象股市“搶”錢那樣,一哄而上高負債重複投資、盲目發展,發展質量和效率低下,自身底子不厚一遇到風吹草動就玩不下去了。現在......
2016年中國實體經濟會怎麼樣?
2015年以來宏觀經濟各項數據超預期回落,中國經濟處於新常態攻堅期。日前,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發佈對未來宏觀經濟走勢的分析與預測報告,認為2015年四季度反彈仍面臨較大下行壓力,2016年將探明週期調整的第二個底部,為2017年的輕度反彈打下基礎。
報告認為,一般如果GDP增速在總體持續回落中出現部分區域的塌方式下滑,將成為進入蕭條期的標誌。數據顯示,2015年前兩季度名義GDP下滑大,近5年來首次出現低於實際GDP增速,東北和西部部分地區出現負增長。“綜合數據來看,第二次觸底可能出現在2016年一、二季度”,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稱,穩投資政策釋放、股市總體高揚、房地產市場回穩等因素作用下,2015年四季度的小幅反彈可能短暫又輕微,2016年一季度GDP還是會出現較大幅度下滑。
劉元春表示,中國經濟面臨短期低迷、長期回穩的普遍預估,但目前經濟新常態可能出現的一些新現象、新風險,值得引起注意。
第一,趨勢性力量和週期性力量的疊加,使宏觀經濟面臨失速風險。GDP平減指數連續兩季度為負,意味著過去4年“GDP增速持續回落,但價格水平平穩”的特徵被打破,總供給和需求的失衡開始顯現。“認為只要保持改革和結構調整的力度,經濟會自然迴歸到中高速的想法需要調整。”劉元春表示,不能高估傳統框架中政策工具的效果,也不能低估結構性改革帶來的短期衝擊。
第二,預計2015年總體債務與GDP之比高達252%,過快的債務增長和企業債、地方債過高問題,與生產領域通縮疊加,對宏觀經濟的內生性緊縮效應更加嚴重。
第三,宏觀經濟政策傳導不暢,目前財政政策名義積極但實質緊縮,貨幣條件指數緊縮,金融對於實體經濟的滲透性大幅下降。例如,2015年1~5月全國公共財政支出增速為10%,比去年同期增速下滑2.9個百分點。
除此之外,報告稱“一帶一路”等利用大騰挪來實施“宏觀去槓桿”,利用股市繁榮啟動經濟,雖然是恰當的戰略選擇,但其風險性應得到正視。其中槓桿手段帶來的泡沫,會使股市下降的速度遠高於上漲速度。
報告指出,2015年的各項宏觀數據顯示,宏觀經濟步入新常態的艱難期。這標誌著中國經濟迎來結構深度調整的關鍵期、風險全面釋放的窗口期,也意味著在不斷探底中必須打好下一輪中高速增長的基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動力。
“新的增長動力在形成,戰略新興產業在需求轉型和政策扶持作用下逆勢上漲,網購等新型消費業態保持迅猛勢頭,還有生物製藥行業等新型經濟增長極增速穩定。”劉元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