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

General 更新 2025-01-17

最好的教育是教孩子怎麼做人

最好的教育——就是教孩子做人

一天,我正要午休時,在學校旁邊每天賣菜的一位年青的父親領著七歲的女

兒來敲門,我曾經跟他說過我是研究家庭教育的,所以他說他們是來請教怎麼教育孩子的。

“我沒有什麼能力,經濟條件也不行,但我想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這位父親懇切地說,他還給我帶了一些他地攤上的菜。

“只要你愛孩子,並且有很好的言傳身教,就能夠給她最好的教育!”我找出一件毛衣和一套家庭教育用書,放在他帶來的菜袋子旁邊,以便他們走時,我能夠記得讓他們帶上。

“李老師,我哪能行啊?就我這樣的人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他驚詫著。

“你可能不很理解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並不是上最好的學校,也不是家裡有很多錢,或者父母有顯赫的社會地位、權力,能夠讓孩子不勞而獲、享受一些特權,最好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我經常看到颳風下雨、天氣寒冷,你和妻子都在擺攤,這說明你勤勞;你也從不缺斤少兩,這說明你有公正、真誠之心,不欺騙他人,憑自己的勞動生存;你們家吃飯時,你總是讓妻子、孩子先吃,這是你愛他們;每天到你菜攤上買菜的人最多,這是大家都信任你……你會因為這些而感覺到人生踏實、快樂。”

“是啊,我這活累點,但是心裡挺快樂的。”他高興地說。

“你把這些人生的觀念、行為都教給孩子,這就是最好的教育。”我肯定地說。

他認真又新奇地聽我說著,女兒在一邊看一本我給她的圖畫書。

我又跟他聊起了就發生在這個小區裡的李天一事件,這位父親感慨地說:“是啊,他家裡可是有錢有勢的,但是孩子卻沒有教育好。”

我接著他的話說:“最好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全面的教育。他的父母也送他進過很好的小學、中學,還去了美國,但這些教育都只是最好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孩子最終還是長偏、長歪了。”

我們一直聊了很多。這位父親領著女兒走後,我深思起來。我想很多父母、老師對教育的認識都是有些偏頗、狹隘的,他們把教育簡單或者急功近利地理解成了“上學”,甚至技能教育,而沒有去想上學校、學技能,只是做人教育的一部分,並且不是根本的部分。在一所省級中學裡,有一位家長就曾經這樣問我:“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就是送他們進一流的培訓班、學校並且考出好的成績來吧?”

當人們對教育的理解普遍這樣偏頗、狹隘以後,就會湧現下面這些危機:

●在復旦大學醫學院的研究生宿舍,一位叫林森浩的研究生,往飲水機裡投下了一種致命的藥物,致使同宿舍的黃洋同學中毒,救治無效後死亡。

●北京海淀區,2013年春天的一個夜晚,5個家境殷實、處於青春期的男孩子在酒吧飲酒做樂一番後,帶走了陪酒的女孩並輪姦了她。

●2013年10月,蘇州一位90後媽媽,為了不影響與剛交往的男友的關係,竟將自己與前男友同居時懷孕的、剛剛出生五天的女兒,丟棄在窨井中活活地溺死。

●四川重慶,2013年12月5日,一名10女童在電梯裡暴打一個一歲半的男童,並把他帶回家中,放到陽臺上,致使男童墜樓摔成重傷。而這名女童與被她暴打的男童根本就不認識,男童也沒有妨礙、衝撞女童的行為。

面對這些未成年與剛剛成年的孩子們令人驚悚的行為,大部分人把根源與責任都歸究到了應試教育上。

中國的應試教育肯定存在一些問題,但是深思這些孩子們的行為,根本原因並不在學校教育,而在於家庭教育,是他們的家庭教育沒有教會他們怎麼做人。

做人的教育就是要在孩子自出生到成年的家庭養育中,給予他們細微的言傳身教,讓他們在生活中學會分辨是非、處理事情的能力,學到良好的品行、倫理與為人處世的方式,建立起科學、正確的學習、勞動觀念與人生觀念,並且具備基本的生存技能。

這樣的教育是全面的教育,而不是單......

作為父母如何才能教育好子女?

用感情打動孩子 人的習慣多在早期形成,家庭是個人最初的活動場所。家庭中的各種習慣是孩子最初接觸到的行為規範,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家長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呢?我認為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端正教育觀念。 幼兒階段是良好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過渡期。偉大的人民教肓思想家陶行知 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換言之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 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家庭的重視。很多家長懷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在學習上生活上對子女關懷備至,將良好行為的培養卻置之一邊不顧,對孩子聽之任之。甚至有的家長認為:我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只要讓他多學點東西,其它方面無所謂。家長的這些錯誤觀念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師對幼兒良好行為教肓的效果,而且也間接折射到孩子的心靈中,變成孩子的觀念。英國有句諺語:“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習慣對人的一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就要求家長樹立正確的觀念。在抓學習的同時,也別忘了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 1、在實踐中鍛造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行為形成來自實踐,習慣的養成更有賴於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是幼兒良好行為形成的關鍵。由於觀念、情感上的原因,有些父母對四五歲(甚至更大)的孩子仍採用嬰兒期的教育方法。比如父母給學齡兒童穿衣,洗臉,餵飯,替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的這種包辦代替行為不僅剝奪了孩子的多種鍛鍊權利,而且使孩子的依賴心理越加頑固。長此下去,將會造成兒童的懶怠,驕橫甚至無能。良好行為習慣又談何實現。 2、培養應該持之以恆。還有一些家長雖然思想上比較重視幼兒良好行為的培養,但沒有足夠的耐心去培養、教導孩子,這與要求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自相矛盾的。所以,父母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試著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人際、同伴、集體中,學會獨立飲食、睡眠、盥洗、人際交往等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孩子獲得“該如何做”的認識,形成一系列的行為方式,並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地練習強化,使之成為一種自然的習慣。這就需要家長有足夠的耐心去教導孩子,使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講明道理。講道理是提高認識的一種方法。幼兒時期,對是非的辨別能力較差,做錯事是難免的,生硬的教訓、批評可能會令家長和孩子的關係鬧僵。這時家長要根據孩子的理解水平,耐心細緻地跟他講道理,通過簡潔的語言使孩子發現自己的錯誤,同時在與孩子的談話過程中注意不要用否定的口吻,如“不準”“不許”,要多從正面引導,對他的不良行為避免批評引導,而應該直接告訴他:你應該……比如家長在發現孩子搶別人玩具時,應該告訴他搶別人玩具是不對的,如果想玩可以向別人借,或者可以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讓他明白朋友之間要友好相處,爭搶吵鬧是不對的道理。作為孩子自身來講,道理聽多了,良好的行為準則自然而然在心中就有了定位。 4、適當的鼓勵和表揚。鼓勵和表揚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一種精神營養,更是一種強化良好行為習慣的好方法。孩子愛聽好話,喜歡被人稱讚,而且在人們對他的評價中認識自己。教育家陳鶴琴教授曾說過:“無論什麼人,受激勵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責罰而改過是比較難的。”所以家長對孩子要以積極鼓勵表揚為主,消極批評只會使孩子灰心喪氣。家長對孩子的鼓勵和表揚要從孩子的年齡特點出發。三歲以下的孩子就要多鼓勵表揚。例如:媽媽看見孩子摔跤了,不要急著把他扶起來,可以馬上說:“寶寶真勇敢,跌倒了會自己爬起來,也不哭。......

怎樣教育孩子,怎樣養成良好習慣

如何正確的對幼兒進行引導,幫助他們在關鍵期形成好的行為習慣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遵循科學的原則

在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中,不是任意進行的。在教育過程中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按照規律和特點,具體的家長可以遵循以下5個基本原則:

(一)、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

歐美著名家庭教育家認為:良好的學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礎上的,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學校教育也難以獲得預期的效果!

什麼樣的教育觀塑造出什麼樣的孩子,作為家長,一定要“該出手時就出手”,

重視孩子的“第一次”,因為這是良好習慣的開端。許多家長正是在教育中沒有抓住“一”字關,不但沒能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反而給以後的教育帶來了後患。

如:我的一個同事有一個正在上小班的女兒蓉蓉,有一次吃飯,她把最喜歡的番茄炒蛋拖到自己的面前,不準別人吃。媽媽告訴她這麼做很沒禮貌,她索性甩掉筷子不吃了。本以為打了勝仗的蓉蓉等著媽媽哄她吃飯,沒想到媽媽不僅不理她,還把菜全部吃掉,將她冷落在一邊不管。過了一會兒,她見沒有轉機,就主動跟媽媽道歉,保證以後再也不這樣了。這時媽媽耐心地跟蓉蓉說:“這樣做不是一個聽話的孩子,很沒有禮貌,別人會不喜歡!”然後重新做飯給她吃。這“第一次”的教訓不僅讓蓉蓉改掉了這個毛病,從那之後,她凡事都會先讓著別人。只有不輕易放棄“第一次”的教育,才會杜絕以後的第二次,第三次……

(二)、激勵方法要適時、適當

目前廣大教師都認識到賞識教育對孩子發展的重要作用,注重通過賞識教育來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來源於成人不斷的激勵和表揚。當孩子有了良好的行為方式時,作為家長應適時、適當地給予表揚鼓勵,使孩子獲得一種被賞識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悅感,從而強化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反之,如果發現不良的行為習慣時,家長可以適當採取一點兒懲罰措施,讓孩子在思想上有所觸動,明確不良習慣的危害,從而改掉不良習慣。

另外鼓勵和表揚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一種精神營養,更是一種強化良好行為習慣的好方法。孩子愛聽好話,喜歡被人稱讚,而且在人們對他的評價中認識自己。教育家陳鶴琴教授曾說過:“無論什麼人,受激勵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責罰而改過是比較難的。”凡是幼兒行為習慣好的,有進步的,改正缺點快的給貼上小貼紙以示鼓勵,促進其互相模仿行為。最重要的是老師必須事事處處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

鼓勵和表揚應該適時適度,這樣才能達到鼓勵和表揚的預期目的。我們要在幼兒出現良好行為的時候及時表揚幼兒,使幼兒能夠及時地明確什麼行為是正確的,什麼行為是不正確的,及時強化,不日後的大量說教效果要好得多。而過多的表揚和鼓勵有時也會給幼兒造成一種誤解:表揚來得太容易,行為好壞的區分不是很明確,不一定達到好的效果。所以在教育過程中,我們要根據幼兒的個性特點以及幼兒的發展狀況適時適度的加以運用,以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賞識教育不是一味的鼓勵,挫折教育更不是一味的批評,沒有了規則,就沒有了教育的尺度,教育也就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甚至有可能悖其道而行之。現在很多家長喜歡用物質、用精神去刺激孩子,如果不加引導,孩子不知道被賞識的理由,或者理由理解偏差,不該賞識的地方被賞識,就會導致挫折教育的缺失或不當,從而引發逆反心理。教育如同栽花,沒有規律地澆水、鬆土只能讓花朵枯萎,而按照生長、有規律的撫育則會鮮花茂盛。因此,家長十分有必要放下家長的架子,拋棄家長式作風,成為孩子的朋友,讓溝通成為一種習慣。

(三)、發揮家長的榜樣作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樣則來自於成人,尤其是家長。蒙臺梭利......

如何配合學校更好的教育孩子

所以說獨生子女能否健康成長,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是否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長能否與學校正確配合,同步擔負教育孩子的任務。

一、要負起管教孩子的責任

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的責任就是送孩子上學,一旦孩子進入學校,家長就如釋重負似地將教育的責任全部推到教師身上,認為教育孩子只是學校的事,這都是十分錯誤的。一個合格的家長應該對子女成長承擔教育責任。要記住: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還是孩子的終生教師。誠然學校是有領導、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專門教育人的場所,在培養人才方面起主導作用。但是學校教育必須有家長的正確配合,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育的質量,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其次,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大部分時間在家中度過,加上學校學生人數多,教師的精力和時間無法與孩子父母相比;另一方面學校教育如果得不到家長的支持、配合、強化,是難以起到有效作用的;其三,由於家長與子女之間固有的血緣、感情和倫理上的內在聯繫,家長的言行直接影響學校教育的效果。因此教育好小學低年級獨生子女,特別需要家長積極、主動、正確的配合

二、家教中的一些誤區

為了培養孩子成才,大多數家長能按照學校對學生的教育要求進行配合。但是,由於有些家長教育方法和教育觀點不正確,所以並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如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是我自己的,如何教育是自家的事情;有的認為不打不成才,對孩子採用打罵教育,使其失去天真和上進心;個別家長因孩子進步不大,對配合教育失去信心;還有的家長溺愛孩子,不能正確對待學校教師的教學要求,袒護孩子,在教育過程中與教師產生隔閡和矛盾;小學低年級學生大腦功能的可塑性比較大,不但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容易形成習慣,家長應配合學校抓住這一良好教育時機,對兒童進行文明禮貌、尊敬老師、誠實勇敢、拾金不昧、熱愛勞動、認真學習、團結友愛、關心集體等方面的教育,並養成良好習慣。老師要求剛入學的兒童做個合格的小學生,見了老師要問好,學會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家長就要以身作則,見了老師主動問好,或教孩子向老師問好。如果家長見了老師不打招呼,騎著自行車不下車,捎在車座上的孩子向老師問好,或者向家長說:“這是我們的老師。”家長不予理睬,無形中會給孩子留下不好的影響,以後見了老師不打招呼,如同陌生人一樣,對待他人也就談不上尊敬、有禮貌了,家長的行為影響了教育的效果。打掃衛生對初入校的小學生來說,也是一個難題,他們在家裡是寶貝,“含著怕化了,捧著怕摔了”,來到學校老師要求他們熱愛勞動,不怕髒,不怕累,教他們學會掃地,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長應該配合學校,在接孩子時教孩子如何掃地、灑水、擺桌椅。如果家長看到孩子掃地時弄贓了衣褲,弄溼了鞋襪,又不會掃地,很著急,也很心疼,乾脆“越俎代皰”,自己幹,又快又好,還能早一點回家。那樣學生到了中年級還不會打掃衛生,依賴家長,且怕勞動,怕髒怕累

,找藉口逃避值日。特別是學校安排大掃除,有的家長積極配合學校給孩子穿上舊衣服,準備好衛生工具,鼓勵認真打掃;有的家長一再叮嚀孩子不要弄髒衣褲,不要擦窗戶,那樣會摔下來,甚至不放心跟來了,讓孩子玩耍,自己完成任務,覺得這是兩全其美的事。這樣孩子就不關心集體,不熱愛勞動了。勞動習慣、勞動本領應該從小培養。

低年級兒童感情明顯外露,容易衝動,常常與同學發生衝突,有時在班上受了委屈,或犯了錯誤,出現不良行為時,情緒不好,家長如果產生急燥情緒,不冷靜,來到學校“算帳”,討“公道”,或用簡單粗暴的方法對待孩子,往往會因教育孩子的問題和老師在情感上產生隔閡,發生矛盾,這樣就失去了配合的基礎。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害無利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及時來到學校向老師、同學瞭解情況,......

怎樣教育出一個很好的孩子?

記得以前猶太人教育小孩的額方法。他們小孩生下來了,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起,就會在書本的封面塗上蜂蜜,然後給孩子舔。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書是甜的!然後家長要積極點,別指望把孩子扔學校,拋給老師就一了百了。全校那麼多學生,老師不可能每個學生都管得到的。最重要,家庭氛圍很重要。對他的興趣還好加以引導,別一位的阻止他。記住,每個孩子都是有逆反心理的。這就和大禹治水一樣。你光顧著截斷水流就拉倒,等水滿了。可是會溢出來淹死人的。

怎麼樣去教育孩子,讓他更好的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循循善誘,充分的說理,是家長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跟孩子說理不僅需要有耐心,還應結合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徵,選擇恰當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古語云:“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跟孩子講道理,應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對孩子的進步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在此基礎上再對孩子的過錯予以糾正,這樣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如果一味地數落孩子,責怪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對,只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薰喪失自信心、上進心,越批評,孩子就越反感,越抵觸,最後給父母來個“破罐子破摔”。

其次,所講的道理要“合理”。跟孩子講的道理應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說,也不能苛求孩子。因為大人信口胡說,孩子是不會服氣的。大人的要求過分苛刻,孩子是辦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喜歡吃零食,卻對孩子大講吃零食的壞處。如此,孩子是不會聽從的。

其三,要給孩子申辯的機會。跟孩子說理時,孩子可能會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辯解,大人應給予孩子申辯的機會。應該明白,申辯並非強詞奪理,而是讓孩子把事情講清楚講明白。給孩子申辯的機會,孩子才會更加理解你所講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四,要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況。孩子和大人一樣,情緒好時比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見,不高興時則容易偏激,因而跟孩子講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況。在其情緒較好時,對其進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緒低落時跟他說理,是不會奏效的!祝您好運健康快樂(*^__^*) 祝孩子快樂成長(*^__^*)

孩子怎麼教育才是最好的方法?

傑出父母努力做好三件事

在教育:傑出父母只做三件事 父母對待孩子無外乎三種情況:一是事事管、時時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卻不好;二是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做,放任自流,不聞不問,結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長一帆風順。

顯然,“什麼都做”和“什麼都不做”都過於極端,失之偏頗,並不可取。傑出的父母從來都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更明確地說,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父母什麼時候與孩子關係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麼時候與孩子關係不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敗。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弧其關鍵在於“定位”:

1、不當“法官”,學做“律師”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問題,便迫不及待地當起了“法官”,這是很危險的。

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父母要積極地影響與教育孩子,不瞭解其內心世界便無從談起。而瞭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呵護其自尊,維護其權利,成為其信賴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對待孩子,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瞭解其內心需求,並始終以維護其合法權利為惟一宗旨。

2、不當“裁判”,學做“拉拉隊”

在人生競技場,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隊”,既要善於發現和讚美孩子,還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戰友。

3、不當“馴獸師”,學做“鏡子”

孩子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戰勝自己,但他們通常只能依據他人的反饋來認識自己,這時父母的“反饋”作用即鏡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馴獸師”,學做“鏡子”,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識,才能讓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權威”,轉而和父母溝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們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會沒事,若總去撓,卻要很長時間才能好。原因就是人體有一定的自我治癒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會好,施加外力只會適得其反。

教育也是這個道理。停下來,等一等,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和孩子有效地溝通,不用教育就能解決問題。

第二件事: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再也沒有什麼比習慣養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無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來。

1、一切從習慣培養開始

養成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維習慣,德育是細小的行為習慣,素質教育更加體現在人的細小的行為上。

大量事實證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從習慣培養開始。

2、習慣養成絕非一日之功

習慣是個大問題,是大智慧。良好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則是:低起點,嚴要求,小步子,快節奏,多活動,求變化,快反饋,勤矯正。

習慣養成關鍵在頭三天,決定在一個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權利,讓孩子在習慣養成中發揮主人作用。

3、通過習慣培養鑄造品格

教育猶如海上行船,必須按正確的航線行駛,否則,船越大越有觸礁沉沒的危險。

人的品質,決定了人的發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養問題通常很難......

怎麼教育孩子才好? 10分

養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仍然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幫助、教育,只不過這種教育是在尊重在孩子前提下的一種引導,而且目的是激發孩子的自我教育。步驟/方法

教育:

1.每天花半個小時和孩子交流。

2.和孩子在家也要使用文明用語,“早上好,請,謝謝,晚安”等等。

3.讓孩子養成愛衛生的好習慣。

4.多聽聽孩子的聲音!——用耐心、用愛心、用開心,心是長著眼睛的!

5.不要為了提醒孩子,而總是揭孩子的傷疤。

6.嚴肅指出孩子的錯誤!

7.不要總對孩子一本正經,要多和孩子一起歡笑:因為笑聲能讓孩子更加熱愛生活;引導孩子積極、輕鬆愉快的看待事物。

8.給孩子講故事,要有耐心,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9.不要把當年未曾實現的理想強加在孩子身上,想讓孩子去實現。

10.關愛孩子但適當時候適當的懲罰也是需要的,不要護孩子的短。

11.教育並不一定只是講道理,有時適當可以採取一些強硬的措施。

12.結合孩子的表現,每天思考至少一個關於孩子成長的問題。

13.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培養幼兒高雅的審美情趣,注意引導、豐富幼兒的感性認識,在大自然中加深幼兒的情感體驗,是非常有益的。

14.對於幼兒時期的孩子,不要讓他們長時間地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隔代更親,不利於教育。也許沒有科學道理,但絕對適用。

15.注意培養孩子的善心。古人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16.教會孩子微笑,微笑面對生活的一切,微笑面對人生。

17.對孩子不要亂許願,承諾的事情想盡一切辦法也要兌現。

18.要常換位思考!對孩子的所做、所想等家長應常換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的話,我將會怎樣?

19.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和自由,同時給一定的壓力和責任!

20.向孩子說明,他本身已經很可愛了,不用再表現自己。

21.從來不說孩子比別的孩子差。

22.絕不用辱罵來懲罰孩子。

23.在孩子乾的事情中,不斷尋找值得讚許的東西。

24.不要嚇孩子。以免造成孩子過分膽小、怕事。

25.不要當眾批評和嘲笑孩子,以免造成心理畸形,失去自信心等。

26.不要對孩子過分嚴厲。以免孩子懼怕、害羞不敢發表自己的觀點,養成面善心惡的性格。

27.不要過分誇獎孩子。以免孩子養成“沽名釣譽”的不良習氣。

28.不要暗示孩子做不良的事。比如,打架一定要打回來、自己的東西不給別的吃、乘車不購票等。

29.讓孩子正確樹立心目中的偶像。

成長:

1.給孩子一些私人空間。

2.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和權利。

3.讓孩子自由選擇自己的夥伴、朋友。

4.讓孩子做想做的事。

5.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如洗洗自己的衣服、燒水煮飯等,讓他意識到自己是家庭成員中的一分子。

6.為孩子準備一個陳列架,讓他在上面展示自己製作的物品。

7.認真地對待孩子提出的正經問題和看法。

8.把孩子當作成人一樣,和他平等相處,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朋友。

9.及時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懂得賞識孩子。

10.記得對孩子說:我愛你,你是我的寶貝!

11.記得經常的親吻你的孩子,抱抱他(她),摸摸他(她)的頭,讓他(她)知道你的愛!

12.隨時關注他(她)的進步,並也讓他(她)自己知道自己的進步!及時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懂得賞識孩子。

13.多與孩子孩子溝通,瞭解孩子,與孩子同行。

14.不要給孩子貼上“笨”的標籤。

15.家長要耐心地傾聽孩子的煩惱。

16.要學會真誠地讚美孩子,而不是像對寵物一樣說句“你真聰明”。

17.讓孩子經常有機會和他的同伴在一起。

18.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更關注孩子的情感需要。

19.先成人再成才,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人,一個健全的人。

2......

教育孩子怎麼才好

教育孩子怎麼才好

用感情打動孩子 人的習慣多在早期形成,家庭是個人最初的活動場所。家庭中的各種習慣是孩子最初接觸到的行為規範,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
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
如何配合老師教育孩子?
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作文?
做為家長如何教育孩子?
如何教育孩子孝敬老人?
外國如何教育孩子?
如何更好的和孩子溝通?
胡小林如何教育孩子?
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