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的意思是什麼?
頗有深意的頗是什麼意思
頗有深意的【頗】意思是
【很,甚】
===================
◎ 頗
【pō】
〈副〉
(1) 略微;稍 [rather]
頗通諸子百家之書。——《史記·賈生列傳》
周以來乃頗可著。——《史記·三代世表》
山界頗開。——《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
(2) 又如:頗識幾字,頗可(稍可);頗有用;頗敗(稍微擊敗);頗採(稍稍採用);頗脫(時或,間或);頗譏(略有譏刺)
(3) 很;甚 [very]
初至北營,抗辭慷慨,上下頗驚動,北亦未敢遽輕吾國。——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4) 又如:頗頗(很是;甚是);頗為出色;頗多;頗少;頗佳;頗甚(極甚);頗為得體(甚為切當)
(5) 不可。通“叵” [don’t]。如:頗奈(頗耐。可憎,可恨。同叵耐);頗我(我是彼非)
“頗”的意思是什麼? 5分
基本字義
1. 偏,不正:偏~。~覆。~僻。
2. 很,相當地;~為(wéi)。~佳。~久。~以為然。
3. 姓。
詳細字義
〈形〉
1. (形聲。從頁,皮聲。頁( xié),人頭。本義:頭偏)
2. 同本義 [oblique;be inclined to one side;slant]
頗,頭偏也。——《說文》
3. 偏,傾斜,不平正 [inclined]
循繩墨而不頗。——《楚辭·離騷》
天不頗覆,地不偏載。——《史記·匈奴列傳》
無偏無頗,遵王之義。——《書·洪範》
4. 又如:頗覆(偏至一側,只覆蓋一部分。喻偏頗不公平;傾覆,傾倒);頗廻(偏差不正);頗側(偏側,不正);頗緣(飾有斜紋的邊緣)
5. 偏邪,不公正 [partial;prejudiced;biased]
君刑已頗,何以為盟主?——《左傳·昭公二年》
朝廷不頗。——《荀子·臣道》
刑之頗纇。——《左傳·昭公十六年》
書辭無頗。——《左傳·昭公十二年》
人用側頗僻。——《漢書·王嘉傳》
6. 又如:偏頗(偏於一方,不公正);頗子(歪心邪意;歹心);頗僻(偏頗邪僻);頗偏(不公平。也作“偏頗”);頗邪(偏頗邪惡);頗說(邪說);頗險(邪惡不正);頗辭(不正之辭);頗類(偏頗不平);頗激(偏激)
頗是什麼意思
你好,頗,中文單字之一,古文和現代文中皆用。有偏,不正和很,非常的意思。現代漢語解釋也可以用作姓氏。
“頗”到底是什麼意思
頗:
1、形聲。從頁,從皮,皮亦聲。“頁( xié)”指人頭。“皮”指“彈性”。“皮”與“頁”聯合起來表示“頭像安裝在彈簧上那樣不停地左右來回晃動,無法安定在正確位置上”。本義:頭來回晃動。轉義:頭偏。
2、偏,傾斜,不平正。
如:循繩墨而不頗。——《楚辭·離騷》
天不頗覆,地不偏載。——《史記·匈奴列傳》
3、偏邪,不公正。
如:君刑已頗,何以為盟主?——《左傳·昭公二年》
朝廷不頗。——《荀子·臣道》
刑之頗纇。——《左傳·昭公十六年》
4、略微;稍。
如:頗通諸子百家之書。——《史記·賈生列傳》
周以來乃頗可著。——《史記·三代世表》
5、很;甚。
如:初至北營,抗辭慷慨,上下頗驚動,北亦未敢遽輕吾國。——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6、不可。通“叵” 。
組詞:頗奈(頗耐。可憎,可恨。同叵耐);頗我(我是彼非)。
頗不易的頗什麼意思
比較,很。
頗像的意思是什麼?
頗:很,相當地。
頗像:很像,非常像。
例句:鵝的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裡的淨角出場。
頗躊躇的意思是什麼?
指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解釋: (1) 猶豫不決地踱來踱去。 宋玉《九辯》:“蹇淹留而躊躇。”《音樂巨人貝多芬》:“女傭略一躊躇後,走上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煩的。” (2) 猶豫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回:“晉鄙接符在手,心下躊躇,想道:‘魏王以十萬之眾託我,我雖固陋,未有敗衂之罪。今魏王無尺寸之書,而公子徒手捧符,前來代將,此事豈可輕信?’”李二和《巴黎之約》:“她來的太匆忙太突然了!我生怕是在夢中。我躊躇在她的面前,許久才小心翼翼地窺顧她一眼。” 魯迅《一件小事》:車伕聽了這老女人的話,卻毫不躊躇,仍然攙著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 (3)很得意的樣子。如:躊躇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