氆氌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9-19

西藏的氆氌帳篷特點

問豐雨順吧,他們知道。

藏族的習俗

藏族的風俗習慣是指中國藏族人民的一系列風俗習慣,包括婚喪、飲食等習慣。

作為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跡貫穿於西藏的方方面面。從生產到生活,從民俗到信仰,處處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轉山等宗教活動儀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藏族人的服裝叫什麼??

曲巴 裝,藏語稱為“曲巴”,雖有地區差異,但其基本特徵是大襟、寬腰、長袖、超長、無扣、藏裝品種多樣,可分為長袖高領襯衣、寬腰粗布襯褲、長袖皮袍、布袍、無袖袍、長坎肩、短坎肩、圍裙、腰帶、靴、帽等。藏裝的特點是寬大、保暖、實用、一衣多用。藏袍長過身高,左襟大,右襟小,無領。著裝十分講究,先穿上襯衣和襯褲,然後將袍底提至習慣高度,一般男至膝,女至腳面,再用腰帶紮緊,前面要平整,後面折皺要有序。

腰帶紮好後放下衣領,將提起的紶分垂懸於腰部,形成一個自然的寬大的囊袋,可以隨身攜物乃至放嬰孩。穿好袍後一般要露出右臂,有的則將雙袖橫扎於腰際,裸其雙臂,露出高領襯衣。接著再穿靴載帽,佩掛各種飾物。康巴服飾農區和牧區有所區別,主要反映在服裝用料和頭飾上。

藏族的風俗是什麼

藏族的見面禮

藏族人非常講究禮儀,日常生活中見到長者、平輩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禮方式。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於地面。見到平輩,頭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這時的鞠躬只表示一種禮貌。在有些地區,合掌與鞠躬同時並用。合掌要過頭,表示尊敬。這種致禮方式多用於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

藏族的敬老習俗

藏族自古就有敬老的美德,在許多節日裡,都有向老人祝拜的習慣。藏曆十二月二十九晚上,全家吃“古突”(用糧食、蔬菜等九種食物做的九寶飯)辭舊迎新的時候,總是先請老人吃第一碗。初一黎明,家中最小的姑娘媳婦總是搶先揹回第一桶水,調製成酥油茶敬獻給老人,以此表示晚輩對老人的孝敬和祝福。

命名習慣

藏族給小孩命名有許多種方式:向喇嘛活佛求取名字,活佛將自己名中的兩個字加在嬰兒名字中。如“旦增曲傑”活佛可為小孩命名“旦增多傑”或“羅桑旦增”等。請家中長者或鄉里有名望的長者命名,不帶任何宗教色彩。如“措姆”(大海)、“那日”(黑旦)等。以自然界的事物命名,如“達娃”(太陽)、“白瑪”(蓮花)等。以小孩的出生日期命名,如“朗嘎”(三十日)、次吉(初一)等。以星期為小孩命名,如“米瑪”(星期二)、巴桑(星期五)等。根據父母的意願給小孩命名,如希望小孩長壽便起“次仁”、“次旦”。想要男孩,便給女孩起名“布赤”(帶男孩來)等。藏族人的名字多為四個字,有些兩個字的名字為四個字的縮寫。如“單曲”為“單增曲扎”的簡縮。藏族人名有些男女通用但有些不能混用,卓瑪、卓嘎、拉姆、拉珍、桑姆、旺姆只用於女性。貢布、頓珠、旺傑、佔堆只用於男性。如果名字相重,即分別用地名、處所、年齡、外貌、生理特徵、性別及職業來區分。

磕頭

藏族人朝覲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謁長者,都要磕頭。磕長頭,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動的寺廟中進行。兩手合掌高舉過頭,自頂、自額、至胸拱揖三次,然後匍伏在地,伸直雙手劃地為號,如此反覆進行。磕短頭,也在寺廟中進行。合掌連拱三次,然後拱腰到佛像腳下,用頭輕輕一頂,表示誠心懺悔。拜謁長者,要磕短頭,表示尊敬祝福。

旁色

藏語中“旁”是“汙濁”,而“色”是“清除”,旁色是指清除晦氣的一種活動。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或第四天,親朋好友便要帶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給小孩的衣服、帽子等,登門祝賀。客人一到,首先向母親和嬰兒獻哈達,然後給母親敬酒,倒茶,最後端詳嬰孩,誇獎孩子的福運和五官,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點糌耙,放在嬰兒的額頭,祝福孩子吉利向上。

服飾

牛皮衣

在西藏錯那地區,婦女的裝束非常獨特,無論老幼,背上一都有一張完整的小牛皮。皮毛向內而皮板朝外,小牛皮頭部直須預項,牛尾朝下,四肢向兩側伸展。在此地區,婦女是牧業生產的主力軍。她們的裝束反映了原始的圖騰崇拜。另外,背上披著牛皮,背架背米可以避免磨損衣服,同時還可以隔潮保暖。

幫典

藏族婦女腰間所圍的彩色圍裙。幫典編織繳密、色彩鮮明,一般先用手工紡線,然後染色,刷毛,織成條狀,最後縫合成裙。西藏織幫典最著名的地方是貢嘎縣姐德秀區的“幫典”廠。

金定幅

流行於拉薩、日喀則等地。是以氆氌和皮毛為料,用金絲緞、銀絲緞和金絲帶作裝飾製成的一種帽子,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

藏曆

藏族傳統曆法。9世紀初即見於文字記載。基本上與夏曆相同,採用陰陽曆計年法。以五行、陰陽和12生肖配合計年,相當於干支。一年有12個月,月有大小,有星期。19年7閏。能推算日食月食。自1027年藏曆的火兔年(宋天至五年丁卯)開始,每60年稱為一個“饒回”,相當於甲子。

......

藏族的生活習俗是什麼

藏族的飲食文化

藏餐是人們對西藏及廣大藏區菜點的統稱,具體一點說,應該是以拉薩藏餐為代表的藏族餐飲的總稱。

藏族飲食文化的的發展歷史

公元6世紀,藏餐的烹調技術第一次發生較大變化。吐蕃因與中原內地和中亞各國通商,大量烹調原料和技法傳入西藏,使西藏的烹調技術得到了發展,尤其是文成公主入藏,開闢了藏漢兩族飲食文化交融的先河。這時人們開始注重博食和養食。博食,即烹調用的原料品種繁多,遍及糧食、畜乳、蔬菜、瓜果等門類;養食,“醫食同源”,“藥膳同功”。這充分說明當時的西藏醫藥事業在食補方面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四部醫典》給人們展示了西藏烹調原料的豐富資源,並從醫學理論上闡述與飲食有關的上千種本土植物、動物、礦物細化藥理功效。通俗地說,就是告訴人們什麼東西可以吃,什麼東西不能吃,以及怎樣吃;二是中西雅食文化的進入,使西藏藥膳製作漸漸興起,為西藏飲食烹調理論奠定了基礎。

西藏第二次藏式烹調發展階段是18世紀,這一時期是清朝光緒皇帝統治時期,清代筵席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種類之多,規模之大,菜餚之豐盛,烹調之精美難以表述,當時出現了筵席之最——“滿漢全席”。後來隨著經濟文化交流,藏漢人員的往來,內地飲食文化不聲不響地傳入了西藏。當時藏族人稱“滿漢全席”為“嘉賽柳覺傑”,意思是漢食十八道。當時在拉薩、江孜、日喀則等藏區重鎮街面上的各種蔬菜、瓜果,廚具、器具開始多了起來,一些比較簡單的烹飪技術也流傳到民間,有力地促進了西藏烹飪技術的發展。

在這個時期,西藏的融食、娛、遊、樂於一體的飲食文化開始進入上層貴族家庭。但是由於特定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地理、交通以及信息等諸多原因,不管是中原的美食佳餚或是從西方傳到南亞、北亞、西亞的西方飲食文化的影響範圍極其有限,只為少數西藏貴族及商人家庭所瞭解,而西藏廣大農牧區的人們仍靠原始而簡單的烹調方式打發漫長的歲月,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上世紀50年代。

西藏第三次藏式烹調發展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西藏的旅遊熱,使西藏飲食、烹調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吃什麼,怎麼做,怎麼吃的最基本的問題上,開始朝著由簡至繁,由粗至精,由低級到高級的方向發展。新原料不斷補充,廚師地位得到提高,烹調技術不斷交流,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的烹調專著。次仁群培所著的《藏餐菜譜》、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藏族常用飲食辭典》、西藏拉薩飯店廚師次仁群培所著的《拉薩地區藏餐菜譜》慢慢揭開了西藏烹調的新篇章,使西藏這一“綠色飲食王國”名揚全國,聞名天下,並逐漸形成一個全新的飲食文化、飲食科學、飲食藝術、飲食禮教和藏民族的飲食特色。

四大藏餐風味

藏餐菜品不多,不分菜系、菜派,但不同地方的菜點風格各異。細細研究藏餐,大致可分為四大風味:以阿里、那曲為代表的羌菜;以拉薩、日喀則、山南為代表的衛藏菜,也叫拉薩菜;以林芝、墨脫、梓木為代表的榮菜;以過去王家貴族及官府中的菜餚為代表的宮廷菜,共有200多種。

羌菜,指高寒牧區的飲食,為高原牧區風味,其菜系風味特色是注重原汁原味,取料單一,重於鹹、淡、鮮、酸、香。具有調理適應高山寒涼氣候之功效。以奶酪、牛蹄、酸奶、酥油等為主要原料。

衛藏菜,指拉薩、山南、日喀則等地區使用的飲食。主要是農區或半農半牧區風味,其特色是:取料廣泛,除了奶製品、牛羊肉外,還有各種農作物,因此葷素配合得當,工於火候,調味以鮮鹹,淡爽。製作手段也比較豐富,重於煮、炒、燒、悶、炸。如:蘿蔔燉牛肉、手抓羊肉等,以秋瑞(奶豆腐)、生牛肉醬而著稱。

榮菜,指低海拔的藏東南地區飲食。取材於高山......

藏族的絨的氆氌邊哪有賣,它的寬度30cm左右,彩色的顏色很豔麗

拉薩的帕廓南街看看吧,就在煨桑爐那附近,如果你不在拉薩那我就幫不上忙了

藏族的特點

藏族的特點:

藏族是個古老的民族.藏族的古代政權稱為“吐蕃”.早在公元641年,吐蕃“贊普”(王)松贊干布就派使者到當時唐朝的都成長安,代他求婚,取回了聰明美麗的文成公主.從那時開始,漢藏兩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就有了很大的發展.  藏族主要分佈在中國的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份,大多居住在高原地帶.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世界第一高珠穆朗瑪峰就聳立在高原的群山之中.藏族地區草原遼闊,江河縱橫.體肥毛長的犛牛,不僅耐寒,還能馱很重的東西遠行,是高原上重要的運輸“工具”,被稱為“高原之舟”.  藏族人的服飾很有民族特色.他們一般上身穿綢、布做的長袖短褂,外面穿寬肥的長袍,腳穿牛皮長靴.為了便於活動,常常將右肩或雙臂露在外面,把兩隻袖子系在腰間.藏族男女都留髮辮,男子將髮辮盤在頭頂,女子將頭髮梳成雙辮或許多條小辮,披在肩上,並在髮梢在佩帶漂亮的飾物.婦女們還喜歡在腰間繫一條圖案美麗的圍裙.藏族人愛喝酥油茶和奶茶,喜歡吃用青稞粉製成的糌粑和牛羊肉.  藏族人有一個獨特的禮儀——獻哈達.哈達是一種特製的白色長巾.在拜訪或接待尊貴的客人時,藏族人要用上手獻上潔白的哈達,以表敬意.  藏族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藏文始創於公元7世紀;藏醫、藏藥、藏畫。藏戲、藏族歌舞、藏族文學等都具有獨特的風格;拉薩的布達拉宮宏偉壯觀,是建築史上的傑作,已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藏族人民創造的燦爛文化,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  藏族人信奉藏傳佛教,最隆重的節日是藏曆元旦.每到這一天,人麼都要身著盛裝,相互拜年,併到寺廟裡朝拜祈福.四月十五日,相傳是釋迦牟尼成佛和文成公主進藏的日子,各地的藏族人也要舉行宗教活動,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

藏族是中國的55個少數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藏族是跨境民族,在中國境內主要分佈在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此外雲南迪慶、甘肅甘南等地區也有分佈。拉薩是680萬藏族人心中的聖地。

藏族的風俗特色:

藏族的風俗習慣和特點是:藏族住房建於向陽高地靠近水源處,以石塊或夯土築牆,平頂多窗;牧民住用犛牛毛織成的帳篷。交通運輸主要使用犛牛和馬、驢。牛皮船是藏族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主食為糌粑(用炒熟的青稞或豌豆磨的麵粉),喜歡酥油茶、青稞酒。牧民以牛、羊肉為主食,僧尼可吃肉。 服飾:農區男子穿長袖圓領、右開襟束帶的氆氌長袍;農區和城鎮婦女冬春穿長袖長袍,夏秋著無袖長袍,內著各種顏色的襯衣,前系氆氌圍裙;牧民的服裝,男女基本相似,都穿羊皮袍,不縫袍面,牧區婦女還習慣把頭髮梳成很多小辮,攏在一起披於背上,並在上面綴以珊瑚、貝殼和銀幣等飾物;僧尼則一律披袈裟。婚俗:婚姻過去是階級內婚制,現已改變。婚禮儀式隆重熱烈,一般持續三天。 喪葬:有塔葬、火葬、天葬、土葬、水葬五種。藏族通行天藏;塔葬僅用於達賴、班禪及少數大活佛;火葬只有活佛才能享用;水葬用於夭折的幼童;土葬用於患傳染病的人及凶死者。 節日:藏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此外,還在藏曆4月15日的薩噶達瓦節、7月上旬的雪頓節和沐浴節以及豐收在望時的望果節等。 禮節:藏族人民的相互交往中,習慣以哈達為禮物獻給對方,表示敬意和祝賀。哈達是一種絲織品,白色居多,也有淡黃和淺藍的,是藏民的必備禮品。藏族十分重視饋贈,凡有喜慶,必互相送禮致賀。送別親友,常敬青稞酒,唱酒歌,把哈達圍在親友頸上,然後相互親切地碰額、親臉,表示熱情致意和良好祝願。說話也很講禮節。社會上有三種語言:普通語、敬語、最敬語。為尊重對方,一般都用敬語、最敬語,如有疏忽,會被認為......

大寶法王跟達賴喇嘛、班禪喇嘛有什麼關係?

1、關於大寶法王:明政府在西藏共封了三個“法王”(即噶舉派的大寶法王、薩迦派的大乘法王、格魯派的大慈法王)和五個“王”(闡化王、護教王、贊善王、輔教王、闡教王),其中以大寶法王地位最尊。在清代,格魯派取代噶舉派的地位後,其地位迅速下降,派在其之上的有:格魯派四大活佛(達賴、班禪、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林活佛(即可擔任攝政王的活佛,如“功德林”的濟隆活佛、“策墨林”的策墨林活佛、“錫德林”的熱振活佛、“丹吉林”的第穆活佛熱振),以及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法座繼承人“甘丹赤巴”、西藏昌都地區政教合一大活佛“帕巴拉活佛”。地位甚至不如薩迦法王,因為薩迦法王還保留了象徵地位的黃傘依仗,而大寶法王沒有這個待遇了。

2、關於達賴喇嘛:明末,格魯派兩大宗教領袖五世達賴、四世班禪密召蒙古顧實汗率部進入西藏,推翻了佛教噶舉派(即大寶法王一派)和農奴主實力人物藏巴汗的統治。清順治年間,順治皇帝冊封五世達賴喇嘛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賜予金冊、金印,達賴成為西藏最有影響的宗教領袖。到了七世達賴,雍正皇帝授予其管理西藏政治的權利,達賴喇嘛世系開始執掌西藏的政治、宗教兩方面的大權(達賴的實際統治地區是以拉薩為首府的前藏的大部分地區)。

3、關於班禪喇嘛:格魯派兩大宗教領袖之一,與達賴喇嘛並列(相傳一世班禪是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二弟子,一世達賴是宗喀巴的八弟子)。四世班禪聯合五世達賴,使格魯派戰勝噶舉派取得西藏統治地位。康熙皇帝冊封五世班禪為“敕封班禪額爾德尼”,賜予賜予金冊、金印,與達賴地位平等;乾隆皇帝賜予六世班禪玉璽、玉冊、黃傘、金轎、龍袍,一起接受王公大臣朝拜。班禪的管轄地區為西藏以日喀則為中心的後藏地區。

綜合來說:大寶法王是噶舉派的宗教領袖,在明代也是西藏最有勢力的政治領袖;到了明朝末年,其地位被以達賴、班禪為首的格魯派取代,雖還是一派之教主,但政治地位喪失,政治上在格魯派四大活佛、四大林活佛等之下。達賴喇嘛是格魯派宗教領袖之一,也是清代以來最有勢力的政治領袖;班禪喇嘛是格魯派宗教領袖之一,也是清代以來政治勢力僅次與達賴的政治領袖(這裡說的僅次,是指班禪地盤沒有達賴大,錢沒有達賴多,管轄的人口比達賴要少)。

而一世達賴和一世班禪是師兄弟關係;從四世班禪開始,達賴和班禪則互為師徒,年長者為師為尊。正如《七世達賴喇嘛傳》中所述:“達賴喇嘛與班禪一切智無始以來互為師徒,或互為君臣,饒益世間無量所緣”。但九世班禪與十三世達賴失和;十世班禪與十四世達賴政見也不同,十世班禪擁護新中國,而十四世達賴選擇了叛逃。

到西藏和平解放時,西藏地區的活佛地位前三強是達賴、班禪、帕巴拉活佛。在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大會上,把頭髮分成兩股纏在頭頂、穿著滾龍大袍和紅雲繡靴的,是達賴下屬的噶廈官員;身穿黃緞繡龍馬褂、頭戴圓頂金絲帽的,是班禪下屬的班禪堪布會議廳的官員;身穿用氆氌織成的寬袖大領的“楚巴”的,是帕巴拉活佛下屬的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的藏族領導人。

藏族人衣著為何要露右肩膀

藏袍為什麼只穿一隻袖

藏袍屬於大襟服裝。左襟大,右襟小,一般在右腋下有一個鈕釦,或用綠布、紅布、淺藍布做兩條寬帶子,穿時兩帶相結,即起了鈕釦的作用。

藏族人穿藏袍時只穿一隻袖,而且是穿左袖,右袖空著,從後面拉到前面,然後搭在右肩上。天熱時,左袖也不穿,將兩袖褪下來拉到前面,圍系在腰間。這樣的穿法既有悠久的歷史,又有獨特的原因。

在宋、元、明、清各代的藏族繪畫中,在布達拉宮所藏的珍貴繪畫中,就可以看到佛家弟子,在穿大襟服裝時有袒露單臂的。藏族人民居住在青藏高原,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就在一天裡,也經常有風雨雪晴的變化。藏袍的衣料好,有較強的防寒作用。袍袖寬大,在氣溫升高時,可以方便地褪去一隻袖子,調節體溫。藏袍腰肥襟大,白天當衣穿,保溫防寒,晚上當鋪蓋,和衣而眠。另外,它也有利於勞動生產。藏人放牧、耕作時,激天氣多變,需要調溫,就把袖子褪下系在腰間,彎腰幹活十分方便。

相關問題答案
氆氌是什麼?
銀行負債率是什麼意思?
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害羞的意思是什麼原因?
技術改造近義詞是什麼?
陽痿是什麼意思?
摸線行情是什麼意思?
司馬的職能是什麼?
難以忘懷的意思是什麼?
明正典刑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