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出則悌的意思?
弟子規, 出則悌的意思? 5分
在《弟子規》中,“悌”,動詞,其本義為:尊敬兄長;亦泛指尊重長上。
所以“出則悌”的大意是:在外孝順兄長,或出門尊敬師長。
參考資料:漢典網
弟子規中寫道入則孝出則悌其中孝指什麼悌指什麼
孝:指還報父母的愛。
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間的友愛。
孝悌:孝敬父母,敬愛兄長的意思。
孔子在《論語》中提出的。
弟子規中出則悌的前兩行是什麼意思
《弟子規·出則悌》原文: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近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出則悌,說的是家中兄弟相處之道,以及如何和長輩 在一起的規矩。在這些規範中,訓練小孩謙恭有禮,懂得尊重別人,自然容易融入團體,為大家所接納。當哥哥姐姐的要能友愛弟妹,做弟妹的應做到 恭敬兄姐,這樣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減少衝突,父母心中就快樂。在這和睦當中就存在孝道。
把身外所用的錢財物品看輕點,少計較,兄弟之間就不會產生怨恨 ;講話時不要太沖動,傷感情的話要能忍住不說,那麼不必要的衝突怨恨就會消失無蹤。
日常飲食起居中,有人認為孩子還小,和長輩相處在一起,不要太過要求他們,長大自然就適應了,甚至對孩子寵愛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給小孩享用,以致小孩認為這樣是理所當然的,不知道要禮讓長輩,因而誤導孩子養成壞的習慣。而《弟子規》卻指導我們,不要因為大人的寵愛而忽略了應從小培養禮讓的美德,不管是吃東西或喝飲料,要請長輩先用;如果和長輩坐在一起,要請長輩先坐;如果和長輩走在一起,應讓長輩先走。
長輩呼叫人時,自已聽見了,要替長輩去傳喚,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時,自己應當回來報告長輩,更能進一步請問長輩,有沒有需要幫忙的事情。
稱呼長輩時,不可以直呼長輩的名字,那是不禮貌的行為;在長輩面前,不要表現自己很有才能,藐視長輩。
走路時遇見長輩,要趕緊走上前去行禮問候,如果長輩沒和我們說話時,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著,讓長輩先走過去。如果自己是騎馬的,遇到長輩就應該下馬,如果乘坐車輛就應該下車,讓長輩先過去,等待大約離我們百步的距離以後,自己才上馬或上車。
如果長輩還站著,年幼的我們不應先坐下來,如果長輩坐著,允許我們坐下時才可以坐下。在長輩面前講話,聲音要低,但是回答的聲音,低到聽不清楚,那也不適當,要和顏悅色,聲音要柔和清楚才好。進見長輩時走路要快點,動作表現得很禮節,等到告退時,要慢慢退出。長輩問話時,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視長輩,不要左右移動。
對待叔叔伯伯,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恭敬,對待同族兄長,要像對待自己的胞兄一樣友愛。
弟子規《出則悌》一共有多少個字
全文共132個字
原文: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弟子規》中《出則弟》全文加翻譯
◎出則悌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易解:當哥哥姊姊的要友愛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處,一家人和樂融融,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與人相處不斤斤計較財物,怨恨就無從生起。言語能夠包容忍讓,多說好話,不說壞話,忍住氣話,不必要的衝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言語為福禍之門。孔門四科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可見言語之重要。)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易解:良好的生活教育,丁從小培養;不論用餐就座或行走,都應該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
長輩有事呼喚人,應代為傳喚,如果那個人不在,自己應該主動去詢問是什麼事?可以幫忙就幫忙,不能幫忙時則代為轉告。
(國父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不以奪取為目的。’青少守則明言:助人為快樂之本。)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現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易解:稱呼長輩,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長輩面前,要謙虛有禮,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見長輩,應向前問好,長輩沒有事時,即恭敬退後站立一旁,等待長輩離去。古禮:不論騎馬或乘車,路上遇見長輩均應下馬或下車問候,並等到長者離去稍遠,約百步之後,才可以離開。(敬老尊賢)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易解:與長輩同處,長輩站立時,晚輩應該陪著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坐,長輩坐定以後,吩咐坐下才可以坐。與尊長交談,聲音要柔和適中,回答的音量太小讓人聽不清楚,也是不恰當的。有事要到尊長面前,應快步向前,退回去時,必須稍慢一些才合乎禮節。當長輩問話時,應當專注聆聽,眼睛不可以東張西望,左顧右盼。
弟子規的全部意思
總敘
1、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同‘悌’) 次謹信
【解釋】弟子規,是聖人的教誨。首先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是謹言慎行、信守承諾。
2、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解釋】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 如果家庭條件允許,只要有時間和精力,就應該多學多問。
入則孝
3、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解釋】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4、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解釋】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5、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解釋】冬天天氣寒冷,在父母睡覺之前,應該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天氣酷熱,應該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後,應該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問好;到了晚上,應該伺候父母就寢後,再入睡。(此處引用古代“二十四孝“中的黃香的典故)
6、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解釋】出門前,應該告訴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擔憂記掛;回到家,應該先當面見一下父母,報個平安;雖然子女有出息,父母會高興,但是父母輩對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麼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穩穩當當,一生沒有災秧。所以,居住的地方儘量固定,不要經常搬家,謀生的工作也不要經常更換;
7、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解釋】事情雖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動;擅自行動造成錯誤,讓父母擔憂,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8、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解釋】自己有什麼東西,就算很小,也不要揹著父母私藏。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如果私藏東西,即使自己很謹慎,也免不了會有被父母發現的一天,那時父母會傷心;
9、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解釋】父母喜歡的事情,應該盡力去做; 父母厭惡的事情,應該小心謹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壞習慣);
10、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解釋】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必然會引起父母憂慮。所以,應該儘量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讓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自己的名聲德行受損,必然會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應該謹言慎行,不要讓自己的名聲和德行無端受損,更不要去做那種傷風敗俗,自汙名聲,自賤德行的事情。
11、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解釋】父母對我們態度慈愛的時候,孝敬父母恭順父母不是什麼難事;父母對我們態度不好,批評我們,埋怨我們,或者惡聲惡氣,厭惡我們,憎恨我們,打罵我們,甚至動刀動槍殺害我們,還能對父母心存孝意,才是難能可貴。(當然,父母打自己,甚或要動刀動槍殺自己的時候,自己應該遠遠的躲開,跑掉,以免讓父母背上不慈殺女弒子的壞名聲。)
12、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解釋】如果自己認為父母有過錯,應該努力勸導父母改過向善,以免父母鑄成更大的錯誤,使父母陷於不義的境地;不過要注意方法,勸導時應該和顏悅色、態度誠懇,說話的時候應該語氣輕柔。
13、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解釋】如果自己勸解的時候,父母聽不進去,不要強勸,應該等父母高興的時候再規勸,別跟父母頂真,徒惹父母生氣,還達不到規勸的效果;如果父母不聽勸,又哭又鬧,就暫時順從父母;如果把父母勸惱,生氣責打自己,不要心生怨恨,更不要當面埋怨。
14、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床
【解釋】父母親生病時,要替父母先嚐藥的冷熱和安全;應該盡力晝夜服侍,一時不離開父母床前;
15、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