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角度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06-26

文學敘事有哪幾種基本的敘事視角

三種。全知視角,即敘述者大於人物,也就是作者知道一切。

內視角,即敘述者等於人物,就是作者知道的跟所敘述的人所知道的一樣。

外視角,即敘述者小於人物,就相當於作者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所知道的並不如人物那 樣多。

什麼是小說的敘事視角?可以分為幾類?

堅持手打

大致可以分為主觀視角和客觀視角,區別方法很簡單。

一般來說,用第一人稱“我”來寫的,就是主觀視角,這類視角有代入感,但是侷限性較強;以第三人稱“他”來寫的就是客觀視角,又叫全知視角或者叫上帝視角,這類視角作者就是上帝,什麼都知道,較主觀視角而言往往更容易展開故事。

樓主,如還有問題請追問。

在敘事作品中,敘述角度的變換對於閱讀有什麼樣的意義

敘述角度的變換指敘述中人稱發生變換,比如,本來是以第三人稱敘述,突然一個情景卻以主人公即第一人稱的角度敘述。這種角度的變換,可以改變故事氛圍和人物情緒,給讀者身臨其境的感覺。

敘述角度即視角.根據教材中的分析,首先按照人稱區分第三人稱和第一人稱敘述的不同特點.重點說明不同敘述方式中視角或焦點的差別,即“無焦點敘述”和“內在式焦點敘述”的差別.“無焦點敘述”的特點在於敘述者的無所不知,因而使讀者得以洞悉故事的任何細節,充分滿足了讀者對故事內容的好奇心和試圖公正、客觀地瞭解故事內容、判斷故事意義的願望.“內在式焦點敘述”的特點是敘述者深入到了角色內部,由於視角的限制而產生了更加逼真的效果.這種敘述方式使讀者與作品中人物更加貼近,更容易互相認同.在這裡應當注意的是,第三人稱敘述不能簡單地等同於無焦點敘述,因為有的第三人稱敘述實際上採用的是內在式焦點敘述的方式;而有的第一人稱敘述的敘述者卻以旁觀者的身份出現,因而使得敘述實際上靠攏了無焦點敘述的方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在同一部作品中敘述視角和人稱變換的情況.由於視角不同,讀者所處的地位、所產生的心理效果也不同.因此,在同一部作品中視角的變換會使讀者的視角與興趣也隨之變換,從而獲得更多的閱讀趣.

小說的敘述視角。

小說,主要是敘述,講故事,既然要講,就有一個選擇和確定講述角度問題。所以,所謂敘述角度,就是故事是由誰講的,故事裡發生的事是誰親眼看到的,或者是誰想的。一般說,小說的敘述視角有兩層含義,一是敘述者的敘述視角,也就是作者的敘述視角;一是人物的敘述視角,即小說中的人物的敘述視角。前者,主要表現為人稱的變化,即第一、二、三人稱的敘述視角;後者,就是小說中從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這樣,我們看到,小說的敘述視角,並不等同於人稱,有時,人稱不變,但人物視角卻變化了。第一人稱敘述視角。這一人稱敘述角度,從“我”出發,一以貫之。凡是“我”沒有出場的地方,“我”沒有看到的東西,都無法寫。即使“我”在場,除“我”之外的人物內心活動,也不能直接寫,只能通過人物的行動、言語、表情等間接表現。第二人稱敘述視角。運用第二人稱寫作,有兩種情況,一是在小說中既出現“你”,同時也出現“我”與“他”,這種情況一般不能稱為真正的第二人稱小說;二是小說通篇只出現“你”,而不出現“我”,更不出現“他”,這就是所謂真正用第二人稱寫作的小說。第三人稱敘述視角。這種敘述視角,小說的敘述者不但瞭解小說裡全部細節的發展,而且瞭解小說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動態,就連兩個人之間的悄悄話,敘述者也知道;連第二個人都無法知道的人物內心最隱祕的想法,敘述者也瞭如指掌。它的最大優點是比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在敘事方面都更方便,無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處,是導致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隔閡,作者總把讀者排斥在外。不像第一、二人稱那樣,好像作者在與讀者交談似的。

敘事視角有哪幾種基本類型?

上樓說錯了,應當是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這個才叫視角,也就是說從哪個角度去敘述事件,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用得最多,第二人稱很少出現。

第一人稱是限知限覺的視角,用“我”的角度去敘述事件的過程,只能限於“我”的所見所聞所感。

第三人稱是全知全覺的視角,可以描述事件中每一個人物的經歷和感受。

一本書可以有幾種敘述視角

樓主 你好

一本書如果是小說的話,一般有兩種敘述視角作者會採用,一個是上帝視角,也可以叫做是全稱視角,作者對於整個故事的情節瞭如指掌,對於裡面角色的性格也非常清楚,也會時不時的跳出來主觀上的品論。還有一種是第一人的視角,是以故事中旁觀者的身份出現,讀者要通過旁觀者的眼中去看待故事,有點冰山一角的感覺,需要讀者自己去揣測故事的發展。希望採納。

什麼是敘事性

電影與文學都是人類的一種表意方式,都具有時間形態的藝術特徵,因此兩者的相似性即為敘事性。當代敘事學研究以及電影改編自文學的普遍現象,均表明敘事性是電影與文學相似性的根本所在。敘事文本的基本範疇包括敘事方式、敘事角度、敘事話語,因此從兩者的敘事方式、敘事角度、敘事話語的技巧———修辭之間的聯繫進行分析,則能清晰地看到電影與文學敘事相似性的具體表現。

一、敘事性是電影與文學相似性的根本所在 (一)理論依據。文學和電影的根本差別,是書面文字和視覺影像之間的差別,這種差別從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把它們分隔為不同的世界。要穿越這看起來似乎是無限的隔閡,最好的方法是把文字和影像兩者都看成符號,其目的都在於傳達某種意義。在這個角度,文字和影像都是一個更大的表意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一種廣義的“語言”的組成部分。文學和電影都是從自身最理想的起始線出發,一個從畫面,一個從言語,它們朝著共同目標前進,這個目標就是完善地表達意義。正是在代寫論文文本的意義和人類的理解這個哲學高度上,文學與電影建立起了本質的聯繫,如伽達默爾所說的:“解釋學觀點的普遍性是包容一切的……歸根到底,歌德的論斷'萬物皆符號'是對解釋學思想最全面的概括。它表明,一切事物都指示出其他事物。”[1]文學與電影最根本的聯繫在於兩者都具有時間藝術塑造形象的特徵,即在時間的流動線上展開形象的敘述。小說是時間藝術,是一個詞一個詞地在延續時間中積累組合,在人腦中形成一篇小說的故事形象。電影是訴諸視覺的空間藝術,同時又是時間的藝術,電影的運動性決定了它的時間特徵,也就是一個畫面一個畫面地在延續時間中運動發展,最後構成整個影片的銀幕形象。正是在觀賞延續時間中展開形象,使得電影在理論上就具備了類似於文學的敘事性質。所不同的是,“文學的敘事是根據主要被看作線性順序的時間展開的,而電影似乎就是要通過同時性的觀念才能完成敘事”。“確實,敘事性是連接小說和電影最堅固的中介,文學和視覺語言最具有相互滲透性的傾向”。[2]電影敘事學與文學敘事學一樣,都是當代敘事學的重要分支,都有著濃郁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背景。而在一般敘事學和符號學研究中都是既包括文學,也涉及電影,即使在早期俄國的形式主義文論中也包含著對電影理論的研究。自從克里斯蒂安•麥茨把索緒爾的符號學原理引入電影理台州學院學報第30卷論研究,並於1964年發表《電影:語言還是言語?》之後,電影敘事研究才有了自身的獨立品格,同時,與文學敘事的聯繫也更緊密了。因為,麥茨的研究表明,“電影與文學的研究自從在內容分析上建立起相同的一致性後,又在表達方式的層面上建立了一致性。易言之,過去電影與文學只是在語言的表達內容(對象、題材、範圍……)的研究方面相聯繫,而現在則在語言表達的方式上聯繫起來”。[3](二)事實依據。從誕生之日起,電影即是一種講故事的手段。《工廠的大門》、《嬰兒的午餐》、《火車到站》等影片,儘管只有一兩分鐘,儘管不怎麼精彩,但它們確確實實在講故事。到1915年美國著名導演格里菲斯綜合運用蒙太奇手法拍出了長達2小時的《一個國家的誕生》,短短的20年時間,電影就具備了講述複雜故事的能力,並可以與小說相媲美了。電影“大量借鑑了小說和文學這一古老形式。因為正是小說把文學遺產傳給了電影,從而使它從中獲得了靈感和源泉”。[4]79-80正如這部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真正傑作是改編自托馬斯•狄克遜的小說《同族人》所喻示的,百年電影史說到底是電影與文學(另外還有戲劇)的關係史。這裡有兩個重要事實,一是“電影事實上日益明顯地走上小說的路,並且成績斐然......

相關問題答案
敘事角度有哪些?
敘述角度有哪些?
人物敘述角度有哪些?
描寫事物角度有哪些?
描寫人的角度有哪些?
描寫花的角度有哪些?
牛角梳有哪些品牌排行?
民事行為有哪些?
外事工作有哪些?
住房福利制度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