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為什麼重要?

General 更新 2024-12-03

春節為什麼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

雖然“春節”正式成為中國農曆新年的名字只是近百年間的事情,但是,有關“春節”的歷史卻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一年一度的春節如同腳步一樣,既厚重又輕靈地邁過神州大地。

“春節在古代一直叫‘年’,農曆正月初一就是新年。老百姓叫‘大年初一’,文人學士叫‘元旦’、‘元日’。”北京大學民俗學副教授陳連山說,“雖然辛亥革命之後引進陽曆,春節丟掉了‘元旦’的名字,但仍然是我們最大的節日。”

農業生產催生春節習俗

世界上似乎很難找到另一個節日,像中國的春節一樣快樂、祥和,而且時間跨度那麼長。雖然精確地說,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裡,春節更像一次漫長的假日狂歡。

北京舊時的童謠這樣唱——“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至於春節的結束,一般都認為要到來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從臘八到元宵節,算起來竟有一個多月。節日的高潮,便在除夕之夜和正月初一。

今人鄧雲鄉在《增補燕京鄉土記》中,曾生動地描述了一番北京年夜的“協奏曲”,是“噼啪”的爆竹聲、“噔噔噔”的剁餃子餡兒聲和各路鋪子裡“噼噼啪啪”算盤結賬的聲音。如今,結賬早已不用算盤,剁餡兒聲音亦不常聞,只有煙花爆竹的聲音還伴隨著人們的說笑,迎來一個又一個新年。

“關於春節起源,由於遠古時代文獻缺乏,具體起源時間很難考證。學術界有過幾個假說,例如‘臘祭說’、‘巫術說’和‘鬼節說’,都沒有充分論據。”陳連山說,“但是,我們可看到春節和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聯繫。”

“比如,‘歲’字原來是一種斧類砍削工具,用來收穫莊稼,也用於收穫後的殺牲祭祀,‘歲’漸漸成為該祭祀的名字,最後,‘歲’成為一種時間段落標誌。‘年’字也如此,《說文解字》的解釋,‘年,谷熟也。’後來也發展為時間段落標誌。《爾雅·釋天》說:‘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這說明,在農業生產實踐中,人們產生了年的概念。確定了年的長度以後,一年的開端就是新年,慢慢就演化出過新年的習俗。所以,新年或者說春節,無疑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節日

為什麼會有春節

滿溢著喜慶和吉祥的春節是每個炎黃子孫心中永遠難以割捨的符號,它不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鮮最特殊的一天,還承載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風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曆(農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然而,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年的傳說也很多。古代的春節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後,才將農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於是,節前就在門臉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當春姑娘來到門口時,會念一遍寄託新一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一念,好運真的來了。同樣寓意的事情還有掛大紅燈籠和貼“福”字及財神像等,“福”字還必須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節是個親人團聚的節日。離家的孩子這時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裡。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餃子的做法是先和麵,“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了。節日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儀式;節中有給兒童壓歲錢、親朋好友拜年等典禮;節後半月又是元宵節,其時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盛況空前,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結束了。。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年”是什麼呢?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敗,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凶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裡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

春節要幹什麼為什麼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

過年很重要嗎?為什麼?

對於家人來說很重要,好久的分離,迎來了團聚的日子。過年就是一種幸福感,一種放鬆。但是現在有些不同了,大家壓力大,很少能感受到這種氛圍。

人們為什麼要過春節?

春節,象徵.。團聚、興旺,寄託著新的一年的希望

在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中,最受人們重視的要算春節了。臘月裡,天寒地凍,農活較閒,人們有較充裕的時間,因而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比起其他節日來更為豐富多采,而且這些活動都具有特別濃郁的節日特色。

過去,在廣大城鄉圩鎮,賣年畫的,賣吊錢和窗花的,賣燈和鞭炮的,賣臉譜和春聯的……一片紅紅綠綠,年貨攤一個挨著一個,喜氣洋洋,充滿著節日的氣氛。

到了臘月三十日,時針移過午夜十二點(子時)的時候,鞭炮聲立即響成一片,迎來了新年的第一個早晨。

春節古時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個早晨。《爾雅》,對“年”的註解是:“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自殷商起,把月圓缺一次為一月,初一為朔,十五為望。每年的開始從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到了漢武帝時,由於“觀象授時”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司馬遷創造了《太初曆》,確定了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新年。此後,農曆年的習俗就一直流傳下來。

據《詩經》記載,每到農曆新年,農民喝“春酒”,祝“改歲”,盡情歡樂,慶祝一年的豐收。到了晉朝,還增添了放爆竹的節目,即燃起堆堆烈火,將竹子放在火裡燒,發出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使節日氣氛更濃。到了清朝,放爆竹,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更加熱鬧了。清代潘榮升《帝京歲時記勝》中記載:“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門外寶炬爭輝,玉珂競響。……聞罰竹聲如擊浪轟雷,遍於朝野,徹夜無停。”

在我國古代的不同歷史時期,春節,有著不同的含義。在漢代,人們把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南北朝時,人們則將整個春季稱為春節。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為了“行夏曆,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開會議,決定使用公曆。這樣就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至今,人們仍沿用春節這一習慣稱呼。

關於春節,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這些傳說雖不足為據,但卻為春節的來歷增添了神話的色彩。

過年的含義是什麼?為什麼要過年

過年的含義: 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農曆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夜飯以後有熬年夜(守年歲)和發壓歲錢的習俗,表示從農曆上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來年的第一天,因此,春節又稱之為過年。

過年的原因及來歷: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農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時間立春是在農曆臘月下旬),現在定名為春節;節日具體時間最後的確定相信和這個時間對農業勞作影響最小有關。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飯(農曆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飯以後有熬年夜(守年歲)和發壓歲錢的習俗,表示從農曆上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來年的第一天,因此,對這一節日又稱之為過年。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怪獸,頭長觸角,凶猛異常。經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以至於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村外來了個半大的孩子,只見這孩子長得濃眉大眼,漂亮可人。這小孩子來到村東頭見著一位老婆婆問起大家為何驚慌。老婆婆無奈告訴孩子夕又來做亂,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夕"獸,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年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夕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夕"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夕"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夕”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年在哈哈大笑。"夕"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年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裡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夕"獸的辦法。為此,大家紛紛都去拜會年,也就是現在的“拜年”(拜年的由來),把年的圖帖在門口或窗前,叫年畫(年畫上的那個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來)。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過年的意義是什麼

對於孩子來說過年就是大家能在一起玩耍還能拿紅包,對於成年人來說過年了終於能放鬆一下俯對於農民工來說過年了終於發工資了這樣就能和那很久不見的家人門團圓在一起高高興興的一起吃飯,對於海外華僑來說過年了終於感覺那分濃濃中國氣息,

論中國春節為什麼要喝酒

過年為什麼要喝酒?

紅酒百科全書2015-02-16 10:16:12過年 喝酒 感情閱讀(10816)評論(9)分享到

每到新春佳節,酒是宴席上少不了的主角。“無酒不成席”、“桌上有酒,越喝越有”,酒能助興,更是感情的潤滑劑。

酒,從字面上看,三點水一個“酉”字。“酉”,時辰,即下午五點到七點。古時官衙,下午五點關衙門,門口豎一塊牌子,上書“酉”字,稱為“酉牌”,意思是累了一天了,收工!該喝點什麼去。喝什麼?當然是酒了!所以,酒宴多在晚上五點到七點開始,即為“酉”意。

中 國的酒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每個朝代都有各自不同的喝酒方式。在漢代,人們過年時喝的是椒柏酒。這是一種“保健酒”,即用椒花和柏葉浸泡的酒。北周詩人 庾信詩云:“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反映的就是時人過年飲酒的情景。到了魏晉時期,酒的品種中又增加了一種中藥保健酒,即 “屠蘇酒”。屠蘇酒是漢末名醫華佗創制而成的,其配方為大黃、白朮、桂枝、花椒、烏頭等中藥入酒中浸製而成。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飲屠蘇,歲旦闢 疫氣,不染瘟疫及傷寒。”

除了酒的品種不斷變化之外,飲酒也有許多規矩講究。漢代過年時,飲用年酒時要看時辰,一般是大年初一早上東方太 陽微露時開始喝,其時鞭炮聲開始響起。敬酒的次序不是先敬長者,而是讓家中年齡最小的孩子先喝。為什麼會定這種規矩,給出的解釋為:年紀小的孩子,過年了 就長一歲,值得慶賀;而老年人過年了意味著減歲,變老了,不值得慶賀,所以排到最後喝。

唐代,隨著國力強大,飲酒的規模和檔次都超過歷代,過年時,皇宮會舉行豪華酒席,還會有音樂歌舞、行酒令來助興。不管是皇室貴族還是普通老百姓,過年飲酒已經不再是防疫治病,而增添了新的含義,圖個熱鬧喜慶,酒也變成了助興的道具。

北宋時,過年一般一天要喝兩遍酒,除了晚上自家人團坐在一起喝酒守歲外,在白天,鄰里之間還會互相邀請對飲,謂之“別歲”。除了喝酒,鄰里之間還會互相饋送酒食,謂“饋歲”。

宋代之後,過年時,不光是喝酒助興,還出現了許多創新的娛樂節目,最流行的是擲骰子。大人坐在一起喝酒,小孩則圍在一起放鞭炮,放完鞭炮後,纏著大人要壓歲錢。自清代之後,酒又變成了傳遞感情的使者,賦予了更多的社交年功能,過年時,提著好酒送禮拜年的風俗一直沿襲至今。

來源:北青網(文/張幫俊)

春節的意義? 5分

春節人文意義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海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相關問題答案
春節為什麼重要?
春節為什麼很重要?
春節為什麼要包粽子?
過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
過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貼春聯? ?
春節為什麼要貼福字? ?
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 ?
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10個字 ?
春節為什麼要給紅包呢?(有什麼由來呢?) ?
節日習俗;春節為什麼要吃團圓飯 團圓飯的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