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對世界的意義?
屠呦呦的獲獎,對中國醫學研究有何重大意義
1、首要意義就是打破了此前一些人所預言的“中國大陸和科研不可靠”的說辭。
2、其次,此番屠教授的獲獎項目,源於中國中醫藥學家對中藥的研究。讓全世界突然意識到,中藥的價值是明擺著的。
3、第三,此番屠呦呦的獲獎,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此,未來我們對於科學和科學家的看法,也許需要略微遠離輿論的喧囂,轉而用專業眼光去看待。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有哪些意義?
因為獲獎者有三個人,所以要分享該獎項。 北京時間10月5日17時30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揭曉,中國藥學家屠呦呦以及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分享該獎項。今年的獎金一半授予愛爾蘭和日本科學家,表彰其在治療蛔蟲引起的感染方面作出的貢獻;另一半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對瘧疾治療所作的貢獻。屠呦呦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科學類獎項的中國人。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頒獎詞中如是評價屠呦呦在青蒿素髮現中的貢獻:“瘧疾每年感染的人數接近2000萬,而青蒿素目前已被廣泛用在瘧疾橫行的地區。結合其他治療手段,瘧疾的致死率整體能夠下降超過20%,在孩童患者身上能夠超過30%。單就非洲而言,這意味著每年有10萬人的生命被挽救。”“屠呦呦首先發現了這種名為青蒿素的化合物……對於全球人口的健康所帶來的健康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今年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將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3位學者,他們的共同點是在最具破壞性的寄生蟲疾病防治方面作出了革命性的貢獻。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頒獎詞中表示,寄生蟲病千百年來始終困擾著人類,並一直是全球重大醫療健康問題之一,對世界貧困人口的影響尤其嚴重。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發現了阿維菌素,這種藥品從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絲蟲病的發病率,對其他寄生蟲疾病也有出色的控制效果。上述兩種研究發現都為人類抵禦嚴重的寄生蟲病帶來了極大希望,為成千上百萬人抵禦寄生蟲病及改善機體健康帶來幫助。
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有哪些重大意義
“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範例,由此獲獎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這是5日晚間,剛剛摘取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通過前往看望她的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向外界表達的獲獎感言。 2015年10月5日北京時間17時30分,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佈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當晚,受有關黨和國家領導人委託,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和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尚勇前往屠呦呦家中表示祝賀。 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對屠呦呦獲獎的賀辭中表示,屠呦呦的獲獎,表明了國際醫學界對中國醫學研究的深切關注,表明了中醫藥對維護人類健康的深刻意義,展現了中國科學家的學術精神和創新能力,是中國醫藥衛生界的驕傲。 據介紹,屠呦呦1930年出生於寧波,多年來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目前擔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2011年時,國際醫學大獎——美國拉斯克獎曾將其臨床醫學研究獎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治療瘧疾的藥物,在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這個旨在表彰醫學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醫生和公共服務人員的大獎,是生物醫學領域僅次於諾貝爾獎的一項大獎。 記者瞭解到,瘧疾是世界性傳染病,每年感染數億人,並導致幾百萬人死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科研條件極為艱苦的環境下,屠呦呦團隊與國內其他機構合作,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並從《肘後備急方》等中醫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世界數億人因此受益。目前,一種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複方藥物已經成為瘧疾的標準治療方案。 “聽到這個消息感到非常振奮,衷心地祝賀屠呦呦首席研究員獲得2015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說,屠呦呦多年艱苦奮鬥、執著地進行科學研究,圍繞國家需求,克服困難、一絲不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這是黨和政府關心中醫藥、重視中醫藥、支持中醫藥發展取得的結果;是舉國體制、針對中醫藥工作全國一盤棋取得的勝利,是全國科技工作者、科學家群體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醫藥為人類做出的新的貢獻。
請描述屠呦呦獲獎青蒿素意義
寄生蟲病千百年來始終困擾著人類,並一直是全球重大醫療健康問題之一。寄生蟲疾病對世界貧困人口的影響尤其嚴重。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藥學獎獲獎者,在最具破壞性的寄生蟲疾病防治方面作出了革命性的貢獻。 坎貝爾和大村智發現了阿維菌素,這種藥品從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絲蟲病的發病率,對其他寄生蟲疾病也有出色的控制效果。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這兩項發現為全人類找到了對抗疾病的新武器。 瘧疾的傳統療法是氯喹或奎寧,但其療效正在減低。上世紀60年代,消除瘧疾的努力遭遇挫折,這種疾病的發病率再次升高。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從傳統中草藥裡找到了戰勝瘧疾的新療法。她通過大量實驗鎖定了青蒿這種植物,但效果並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閱大量醫書,最終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質,之後命名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個發現青蒿素對瘧疾寄生蟲有出色療效的科學家。青蒿素能在瘧原蟲生長初期迅速將其殺死,在未來的瘧疾防治領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青蒿素的發明對世界人民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親,相信自己,是金子總會發光!集體的力量無窮大。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團隊的智慧閃金光!
屠呦呦獲諾獎文化意義
個人榮獲年度諾貝爾獎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或在東方的日本已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事。但發生在本土內地中國科學家身上現時還是件了不起的事。屠呦呦榮獲2015年度醫學諾獎江具有不同凡響的中國意義。
這是本土內地中國人第一次獲此殊榮,實現了多少代中國科學家的“諾獎夢”。諾獎雖然不能代表全部,但它畢竟從一個重要方面反映了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自然科學某些領域的發展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因此,諾獎向來還是被世人所看重。
舊中國積貧積弱
,其社會、經濟和教育與科技發展水平極為落後,在這樣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培養出諾獎水平級自然科學家的,楊振寧、李政道等人,都是因為後來他們接受的是歐美研究生教育,在歐美髮達的科技環境裡成長,才成就了他們的諾獎地位。
新中國建國六十六年來,科學技術發展成就曾出現過沖擊諾獎,並有希望拿諾獎的機會。1965年我國科學家完成了牛結晶胰島素的合成,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多肽類生物活性物質。只就該成果的意義來說,當時我國的相關科研人員能獲得諾貝爾獎,但諾貝爾獎對同一成果獲獎人數有要求,可以由最主要的人員榮獲該屆諾貝爾獎,但當時的領導和“集體攻關”的“戰友們”認為這一成果是集體共同努力取得的,不能由那個人獨享。在那個突出“集體主義”、個人爭做“無名英雄”的年代,是不可能把這個世界級水平的科研成果算作其中少數人的。我國科學家最終與該屆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諾獎的獲得是需要時間的,諾獎級科研成果的形成離不開科技成果的長期積累與創新。自諾獎誕生以來,為何在西方世界,特別是在發達國家湧現了那麼多諾獎獲得者?主要是資本主義在西方較早興起,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創新提出了強烈的需求。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經歷了三次科技革命。西方的教育體制和科技發展管理體制較有利自然科學創新人才的培育與湧現。諾獎級自然科學成果離不開前人研究的階梯,離不開歷史發展不同時期優秀人才、傑出人才研究能力與研究水平“基因”的傳承,離不開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長期積澱。
新中國建立後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自然科學研究基礎和設施條件極為薄弱,後又經歷“十年動亂”,自然科學研究在這期間基本停止。長期以來,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基本上走的是模仿別人的路子,原創性的突破性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相當少。一直到改革開放後,我們才認識到原創成果的重要及其對一個國家科技進步的極大影響,才自覺地把創新教育和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由此可見,我國培養諾獎級世界一流人才所依賴的基礎是相當薄弱,自然科學研究與創新積累所需的時間還比較短。充分認識到自然科學發展的重要性,集中精力抓自然科學發展也只有三十年多年的時間,在這樣較短的時間內就企望出現諾獎級世界一流人才,那是不大可能的事。
近幾年,有不少人埋怨若大一箇中國為什麼難有人獲諾獎,分析了許多原因,被指責得最多的是中國的教育體制和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的辦學思想與實踐出了問題。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時間與積累問題。莫言、屠呦呦獲諾獎可以說已開啟了中國人獲諾獎的時代。今後十到十五年,中國科學家將有一到二人獲諾獎。像當今日本那樣常有獲諾獎的可能還需要三十年左右,像當今美國人那樣幾乎每年都有科學家獲諾獎可能還需要五十年到六十年的時間。
屠呦呦其實是一位中醫醫藥研究科學家。中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醫學,也是我中華民族醫學研究的優勢。首先是中醫醫藥學研究科學家獲諾獎同樣說明獲諾獎需要時間與積累。相比之下物理、化學、現代醫學與生物、現代信息技術等領域,我們本來創新研究的底子就比較薄,創新成果積累也較少,在這些領域出現諾獎獲得......
屠呦呦獲獎對當代大學生有哪些啟示
一、科學研究需要學術自信和文化自信。屠呦呦從事青蒿素研究的年代,儘管今人看來“封閉、保守”,但充滿了激情和必勝的信念。屠呦呦及其團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土法上馬,經過191次實驗終於取得成功,可謂百折不撓。“兩彈一星”和人工合成胰島素均不例外,都源自信念的力量。不僅如此,那個年代的科研人員有為國家、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如鄧稼先等),即便拿自己身體做實驗也在所不惜。這對當下某些人而言簡直不可思議。
屠呦呦及其團隊的成功還得益於文化自信。青蒿素研究源於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的記載,正是基於對傳統古典醫藥典籍的崇信,他們鍥而不捨,終成正果。
反觀,中國當下的科技教育界,最缺乏不是科研條件而是學術與文化的自信。近現代中國遭受外國列強蹂躪,被簡單地歸咎於傳統文化的“落後、愚昧”。這種文化自卑感至今仍未消除,如中醫藥“偽科學”論仍不絕於耳。因此,唯歐美馬首是瞻的思維定勢,使亦步亦趨地追隨變得似乎天經地義。如果他國研究超音速4倍的發動機,中國步其後塵而不是創制新的航空器,那終將受制於人。如果留洋經歷和SCI論文變相地成為某些科研機構和高校人才任用和績效評價的尺度,那中國科技人員就有淪為歐美學府奴僕的危險,國家科技與文化安全都令人堪憂。如果傳統的中國哲學、歷史、文學、文字學、民俗學、中醫(藥)學科研人員,也被迫為稻粱謀而留洋,那文化消解與瓦解則勢所難免。
二、要建立有利於各類人才成長和創新的機制和體制。首個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者既無院士頭銜,又無博士稱號,更無留洋經歷,這給中國人才任用和評價體制帶來了尷尬。筆者雖不贊同網上有關廢除中國院士制度的偏激論,但制度本身的“弱踵”因素值得考量。由於現代人缺乏公心,即便有蔡元培式的伯樂,也不敢貿然不拘一格用人。為了規避任人唯親,誕生了中國化一刀切式的系列管理辦法。如上世紀90年代要進科研院所和高校,須碩士學位;隨著博士雨後春筍般“孵出”,如今要進重點科研院所和高校,須博士名號外加留洋經歷。50年後是否須有月球遊歷經歷不得而知。貌似公平的管理制度,卻讓以權謀私者有機可乘。假冒偽劣的院士成果也屢見不鮮。於是眾多的屠呦呦被拒之於門外。如何讓“低學歷”的華羅庚和錢穆們、“非專業”的郭沫若們脫穎而出、大顯身手,又不讓方鴻漸們投機鑽營,是未來中國科研體制、人事制度改革乃至政體改革面臨的難題。
三、科研要有點非功利心、需要默默耕耘的精神。屠呦呦及其團隊是自1969年聽從上級安排,開始試驗研究的。雖然1971年下半年已取得顯著療效,但1974年才得到完全認可。第一篇中文論文1977年才發表,而且還是以“青蒿素協助組”的名義;英文論文更是到1982年才刊發。他們科研不是衝著大筆科研經費和獎勵,而是受一種使命驅使的。今年三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都已耄耋之年,他們做夢都沒有想到獲大獎。屠呦呦的啟示告誡人們:科研要有點非功利心、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功利性愈強,愈經不起挫折。反觀當下的中國科技教育界的研究,急功近利似乎已成常態,為了早獲名利不惜殺雞取卵。
四、媚外是國之大忌。屠呦呦獲此殊榮當然可喜可賀,但決不能以諾貝爾獎項作為科研成果最高、甚至是唯一的評價尺度,須知袁隆平、王選等中國科技精英對人類的貢獻,遠非諾貝爾獎項所能涵蓋;也不可以一榮俱榮之心侵染科學的神聖。筆者獲悉屠呦呦家鄉的舊居,被以1.5億元(人民幣)天價標出;前些年莫言獲獎後,其故居周邊的草木都被拔光“沾仙”。這些暴露的是潛在的文化自卑和媚外習氣。具有悠久歷史、燦爛文明和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中華文化,是中國人文化自覺自信不竭的動力和源泉;簡單地媚外崇洋為國之大忌。......
屠呦呦得獎給我的啟示作文
屠呦呦得獎給我們的啟示
屠呦呦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首位中國得主。她獲得諾貝爾獎帶給我們多重啟示。立足客觀、全面的角度,我們看待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才不會跑偏。
首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是中西醫完美結合的成果。一直以來,國內外關於中西醫的爭論持續不斷,容易犯厚此薄彼的錯誤。事實上,中西醫都是人類的文明成果,對人類健康的貢獻都是有目共睹的。今天,我們要做的是,充分認識中西醫各自的價值,將兩者結合起來,而不是一味地作沒有意義的辯論。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評委讓·安德森教授說,中醫關於中草藥有著豐富的知識,而西方科學家可以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對中草藥進行分析提煉。屠呦呦的獲獎說明,東西方醫學研究攜手合作,會得到豐碩成果,它是一加一等於三,而不僅僅是二。安德森的話表明,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離不開中醫,也離不開西醫。正如屠呦呦所指出的,用現代科學手段不斷認識中醫藥,這是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責任。瑞典卡羅林斯卡大學研究員顧豐也表示,屠呦呦的發現和研究工作為我們做出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就應該像她這樣,從分子學角度研究出中醫中藥的藥物作用,為人類造福。社會特別是醫療工作者要擺脫狹隘的偏見,充分利用好中西醫這兩大醫學寶庫。合作共贏,不僅經濟領域適用,在醫藥界一樣適用。
其次,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是精神之光爆發的巨大力量。40多年來,青蒿素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一線抗瘧藥,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40年後,屠呦呦終於得到諾貝爾獎的桂冠。這背後,屠呦呦等人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當她成為85歲的老太太時,因為用一株小草改變了世界而贏得了整個人類的讚譽。
從1969年1月開始,歷經380多次實驗、190多個樣品、2000多張卡片,屠呦呦和課題組以鼠瘧原蟲為模型,發現青蒿提取物對鼠瘧原蟲的抑制率可達68%;研究中,為了破解難題,她重新把古代文獻搬了出來,細細翻查,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中的幾句話讓她茅塞頓開;屠呦呦和她的兩位同事親自試服,證實了藥物安全,然後才投入臨床給病人服用,因為環境差,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就像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所說的那樣,屠呦呦“埋頭苦幹、潛心鑽研、堅韌不拔、持之以恆”。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絕不是偶然的,她的身上始終閃耀著精神之光。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這既是一次中西醫完美結合的典範,也是屠呦呦40多年不懈追求精神的完美回報。
望採納~
屠呦呦為世界做出了什麼事件
她第一個提出用青蒿提煉治療瘧疾疾病的青蒿素,這是世界首創。 青蒿素 為世界免受瘧疾傷害的幾百萬人的生命,所以獲得諾貝爾獎。
屠呦呦的人物影響
“您的獲獎,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我相信,這必將激勵更多的中國科學家不斷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為人類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賀信中說)“我們應該學習屠呦呦研究員這種埋頭苦幹、潛心鑽研、堅韌不拔、持之以恆的工作作風,去掉浮躁、淡泊名利,始終圍繞科學目標腳踏實地勤奮工作。”(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說)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賀辭中稱,屠呦呦的獲獎,表明了國際醫學界對中國醫學研究的深切關注,表明了中醫藥對維護人類健康的深刻意義,展現了中國科學家的學術精神和創新能力,是中國醫藥衛生界的驕傲。全國婦聯在賀信中表示,欣聞屠呦呦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光榮,更是全體中國女性的驕傲,全國婦聯代表全國億萬婦女,向她致以熱烈的祝賀和崇高的敬意。 2015年12月10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屠呦呦傳》開始首發在寧波書城舉行。該書還將推出日文版、阿文版。首發式上,人民出版社總編輯辛廣偉與寧波市委副書記餘紅藝共同為《屠呦呦傳》新書揭幕。屠呦呦唯一的博士生王滿元,受其囑託參與了整本書的編寫過程。 這本傳記中,分“呦呦初鳴”“向醫而行”“矢志尋蒿”等6個部分。全書通過對她本人和家人、同事、同窗、學生等的探訪,以及130餘幅她本人珍藏的照片,為讀者展現了一位傑出女科學家成長、學習和工作的獨特經歷。書中大部分內容為首次披露,包括許多關於她生活、成長、愛情的故事細節。 登上諾貝爾獎領獎臺後,屠呦呦再次刷屏社交網絡。不過,這次被眾人轉發的是她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諾獎致辭”。然而,眾多版本的所謂“致辭”,經媒體考證均為偽造。屠呦呦“被致辭”之後接踵而來的“心靈雞湯”潮。屠呦呦的致辭就是《青蒿素——傳統中醫藥獻給世界的禮物》,僅此一篇,語言樸實,道理簡單,主要闡述的是青蒿素的研究與發現過程。致辭裡很多專業性的知識,非專業人士是看不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