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效桑梓什麼意思?
為祖國效力是什麼意思?
為祖國獻出自己的力量,做貢獻
中華民族精神的“八榮”精神
要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八榮八恥”中的“八榮”,實質上體現、倡導了“八榮”精神。它們既源於傳統的民族精神,又構成了當代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涵。精神、觀念一旦形成,就具有穩定性與先導性,可以引導人們的行動,成為精神導向。江澤民指出:“有沒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一個重要尺度”。中華民族精神內涵宏大,它是民族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傳統形態與當代形態的統一。關於其內涵有各種概括,不管如何概括,“八榮”精神都構成了其核心內涵。 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愛國主義一般包括骨肉愛、鄉土愛、民族愛、祖國愛、世界愛五個層次,它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凝聚一體的精神動力,深深植根於中國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傳統之中。歸宗炎黃、凝聚華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救國救民、愛國愛鄉,戀土歸根、報效桑梓等,構成了愛國主義的傳統精神。早在《戰國策》一書中就出現了“愛國”一詞;東漢荀悅的《漢紀》中就有“愛國如家”的說法。儒家不但追求理想人格,而且孜孜以求國格,將國家的榮譽、尊嚴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為了國家可以“殺身成仁”。這種國格觀構成了近代愛國主義的真正源泉。不少古代傑出的文學家都表現出濃烈的家國精神,即對鄉土、國家執著的熱愛。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臨終前在《示兒》中寫到:“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企盼國家統一的愛國情懷感人至深。儘管那時的愛國主義帶有某種歷史侷限性,但在國榮我榮、國辱我辱、“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意識薰陶之下,湧現了眾多民族英雄,創造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業績,並將這種愛國深情昇華為崇高的道德責任。屈原、岳飛、辛棄疾、文天祥是如此,鄭成功、施琅、林則徐、鄧世昌也是如此。漢代蘇武被扣異邦19年仍持節牧羊、至死不降;岳飛的《滿江紅·懷古》表達了偉大的愛國情懷,後人每逢國家、民族危難時刻,往往借用它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操;近代的朱自清教授一身重病,不願領取外國人的一粒救濟糧……“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這種愛國主義傳統在中國共產黨身上及其實踐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將其發展到了新的境界。1942年鄧小平在慶祝劉伯承50誕辰時就講:“熱愛國家,熱愛人民,熱愛自己的黨,是一個共產黨員必須具備的優良品質”。?鄧小平還一再聲稱自己是“中國人民的兒子”。在黨的領袖、將領和革命先烈身上都體現出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今天,熱愛社會主義,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愛國的表現;反對“臺獨”,實現鄧小平“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實現國家統一,也是愛國的表現。可見,“八榮”所提倡的愛國主義,正是民族精神中的核心精神。 如果說民本精神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內涵,那麼,作為民本精神昇華的服務人民的精神則構成了民族當代精神的基本內核。民本精神倡導“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民貴君輕”,提倡愛民、重民、親民。《尚書·五子之歌》就記載了大禹的話:“民可近,不可下”。孔子認為,如果能作到“博施於民而濟眾”(見《論語·雍也》),那就是聖人,從而將民眾擺上至關重要的地位。孟子則更明確地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見《孟子·盡心下》)的光輝命題。荀子及唐代魏徵都提出君民如同舟與水,民能載舟亦可覆舟的思想,主張為政應當愛護百姓。明清之際的啟蒙思想家黃宗羲也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君應為天下人服務。孫中山先生也認為,國家之本在於民。這些富於人民性與樸素民主精神的傳統民本思想,對民本精神的形成影響很大。我們黨立黨為民,從成立之初,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定為黨的根本宗旨,並在......
都昌縣的陶華鬆是什麼職務
江西省人大代表--陶華鬆
他憑藉3萬元啟動資金返鄉創業,用18年時間,靠著自己聰明、堅韌,把一個小小的珍珠核加工廠打造成為擁有總資產5000萬元的珍珠實業有限公司,成為江西珍珠產業的領軍人物之一。
他當上省人大代表後,積極參政議政,多次為都昌經濟社會發展“上書”,所提意見和建議均得到省、市、縣政府的採納。
他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以事業為經、奉獻為緯,時刻不忘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回報社會,他就是江西省安南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陶華鬆。
返鄉創業,做珍珠產業的開拓者
陶華鬆1973年8月出生在“中國淡水珍珠之鄉”都昌縣周溪鎮,1991年高中畢業後通過招工進入縣造船廠從事電焊作業。4年後,由於廠裡效益下滑被迫下崗。可他下崗不落志,憑著年輕人的激情,遠赴深圳加入打工大軍的行列,在一家微波爐生產廠做了一名管理員,好學上進的他積累了一些企業管理的經驗,自主創業的熱情始終在他的心中燃燒。1998年陶華鬆帶著打工的一些積蓄,並向親友借貸籌集到3萬元資金,創辦了都昌富華珍珠核加工廠。他清楚地記得,交易的第一筆訂單是精挑細選的17公斤珍珠核,在上海與一個日本客商達成的。陶華鬆以良好的誠信贏得日本客商的信任,在以後的幾年間,從小訂單做到大訂單,日本客商與陶華鬆建立了良好的互信關係。2002年以後,儘管淡水珍珠市場不景氣,但陶華鬆以真誠做人、互信經商的理念,註冊的“鄱陽湖”商標珍珠核銷量年年攀升,最高年份產值達到2000餘萬元,2005年榮獲九江市勤勞致富標兵。
創新為魂,做無懼無畏的領軍者
陶華鬆深知,要在珍珠產業永葆創新活力,必須通過轉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2010年,他成立了江西安南實業有限公司,在原來單純從事珍珠核加工與銷售的基礎上,拓展珍珠養殖、珍珠飾品深加工,形成“三駕馬車”齊驅的珍珠產業格局。公司以研發新技術為切入點,彰顯珍珠產業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珍珠核加工與銷售的實力日增,僅珠核年產值就達1800萬元,帶動了110餘家小型加工戶依附他的公司從事珍珠加工業,解決當地農民工就業500餘人。他還在周溪承包珍珠水產養殖水面1200餘畝,年產值達500餘萬元,併為40多戶珍珠養殖戶提供技術輔導、資金幫扶、產品回收。他把珍珠飾品瞄準國內技術前沿,在深圳設立了設計與研發中心,加工的珍珠項鍊、粒墜、高檔珍珠飾品暢銷國內外,年產值達300餘萬元。2010年,陶華鬆把公司辦公樓搬進都昌縣芙蓉山工業園區,佔地11畝,建築面積達7000多平方米。他做大做強珍珠產業追求的腳步從未停歇,因為他知道創業的動力,來自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2009年至2011年,他還參加了江西財經大學與澳大利亞南澳大學共同開辦的MBA工商管理學習班,取得了研究生的學歷。
報效桑梓,做高度負責的議政者
由於陶華鬆返鄉創業有成,為地方經濟發展作了貢獻,被推選並當選連任江西省第十一屆、第十二屆人大代表,他時刻牢記“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宗旨,認真履行了代表職責,積極主動參政議政。近幾年來,他本著對社會高度負責的態度,充分調研,徵集民意,認真思考和多方面聽取意見。在都昌縣“兩會”上先後提出的建議“西區開發、南山壩降坡、城東大道規劃”一一被採納;在2011年建議的《關於打造贛北旅遊走廊、都昌至昌九高速對接永(修)武(寧)高速的建議》得到了省人大和省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並落實到具體規劃中;在2012年省“兩會”期間提出的《關於新增建設一條南昌至九江高速公路的建議》得到了大會的受理並且被國內外各大網站報道轉載,反響良好,並且落實在昌九高速“四改八”項目上;在2013年共同提出的儘快建設......
在外面學好了東西再回去報效自己的家鄉(祖國),用一什麼成語概括來著?
報效桑梓,葉落歸根,
請解釋下寧波的"四張名片"
(寧波港)寧波自古以來就是以港興市,是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中外聞名的商埠。寧波港是一個有1200多年曆史的古老港口。據史料記載,寧波港起源於古老的河姆渡,形成了人類早期的港口雛形。公元752年(唐天寶11年),3艘日本遣唐使船在寧波靠岸,標誌寧波港正式開埠。唐朝時與揚州、廣州並稱為中國三大對外貿易港口,宋時又與廣州、泉州同列為對外貿易的三大港口重鎮,鴉片戰爭後被闢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在近代史上,寧波新興工商業發展較早。寧波是中國大陸著名的港口城市,擁有我國四大國際深水良港之一的北侖港,水深、浪小、不凍、不淤、陸域寬廣。北侖在歷史上是沒有名字的,過去稱為鎮海縣江南片。建港時,專家在北侖山勘測過,後來港址沒有選在北侖山,但“北侖”卻成了港口的名字。
20年前的北侖,還是一個小漁村,在海邊廣闊的棉田,男人下海捕撈,女人下地摘棉,過著寧靜的生活。後來,港口建了,碼頭越建越多,巨輪來了,藍眼睛的、黑皮膚的外國海員來了,他們打破了田園的寧靜。於是在灘塗上,崛起了一個小城區。如今的北侖港已經成為一個集內河港、河口港和海港於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的現代化深水大港,由北侖港區、鎮海港區、寧波港區、大榭港區、穿山港區組成。
2000年寧波港吞吐量已突破億噸。2006年,港口貨物吞吐量排在大陸沿海港口第二位,世界港口第四位;完成集裝箱吞吐量706.8萬標箱,增長35.7%,繼續保持大陸沿海港口第四位和世界集裝箱港口前二十位。
(寧波幫)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指出:“寧波的優勢有兩個,一個是寧波港,一個是寧波幫。”鄧小平說了那句令新老寧波人激動至今的話:“要把全世界的‘寧波幫’都動員起來建設寧波。”他不僅關注寧波幫,肯定寧波幫的作用,還作了大量具體的工作。這是一箇中國近代史上最為富庶、最為龐大的商幫之一,也是最成功最具代表性的商幫。寧波素有“無寧不成市”的美譽,更使寧波人的經商才能聞名遐爾,蜚聲海內外。這片土地孕育著無數的有著儒商頭腦的寧波人,他們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寧波商事之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寧波的錢莊、南北貨號、魚行遍佈於市,世人稱“走遍天下,不如寧波江廈”。寧波籍港商包玉剛先生,捐資助建了全國重點大學———寧波大學,並建立“海上王國”, 著名愛國人士邵逸夫先生也是寧波籍,他每年向國家教育部提供1億多元經費,資助全國的教育事業。
而今也成為了“影業鉅子”,陳延驊成為“棉紗大王”,這也讓寧波與香港兩個名字緊密地連在了一起。包玉剛、邵逸夫和陳延驊只是“寧波幫”的代表而已,著名的寧波籍愛國愛鄉的港、臺人士及海外人士還有王寬誠、曹光彪、應昌期、王劍偉、應行久、王偉麟、陸章銓等。據寧波市有關人士介紹,寧波現有7.3萬多寧波籍商人及科技、社會名流等分佈在世界64個國家和地區,加上他們的後裔,總數超過30萬人;分佈在祖國大陸各地的“寧波幫”則多達300萬人。“寧波幫”人士愛國愛鄉,熱心報效桑梓,至今已為家鄉累計捐資興建了1700多個項目,超5.5億元人民幣。他們的愛國愛鄉行動得到寧波市政府和民眾的高度評價,因此包括王寬誠、應昌期、李坤、吳劍鳴、趙安中等一批人士被授予“寧波市榮譽市民”稱號。
(寧波裝)寧波市委、市政府不僅把發揮“寧波幫”的積極性作為興市、強市的謀略之一,而且注重扶持“寧波裝”,把發展服裝業作為寧波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積極鼓勵服裝企業參加多種國際性服裝展示活動,加強與世界服裝業的交流與合作。連續幾屆寧波國際服裝節,把寧波大街小巷鬧騰得沸沸揚揚,成了全市盛大的節日。以前一間狹窄的房間,一塊門板擱在兩條高腳......
我們中國有多少姓應的?
應(Yīng)姓源出有二:
1、應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姬發之後。周武王克商後,其第四子應叔被封於應(應國故都在今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區滍陽鎮),為應侯,建立應國。應侯的子孫以封國為姓,遂為應氏。
2、歷史上,西域人的姓氏中有應氏。蒙古族中有的姓應氏。
得姓始祖:應叔(侯)。應姓源出自姬姓。周武王的第四個兒子應叔被封為應(今河南省葉縣西北應城,一說今河南省省魯山東部)侯,人稱應候。應候的子孫以封地為姓,稱為應氏。在古代,應姓的望族大多出自於汝南。故應叔(侯)的後世子孫尊其為應姓的始祖。
二、遷徙分佈
應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應姓大族其主要分佈在:
1、滍陽應氏。滍陽,應國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頂山市。有西周應國貴族墓,發掘出大量文物。
2、南頓應氏。漢代有南頓應氏。南頓,在今河南省項城縣北50裡。
3、大田裡應氏。東晉時,應詹隨晉元帝渡江而南,佔籍於婺永。應詹有兩個兒子,應誕留居江西宜黃,應玄隨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裡,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鎮一帶。爾後,析居江南各地。
4、仙居應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下各鎮東部(原下各鄉)、雙廟鄉及田市鎮有大量應姓。特別是原下各鄉中心鎮區基本上是應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書應大猷(字靜庵)及其兄弟的後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縣也是應姓的聚居地。
5、關東應氏。祖籍山東省蓬萊市鴨灣。清朝初年,一遷至遼寧瓦房店市長興島;二遷至遼寧省普蘭店市城子坦鎮應家村;三遷至吉林省東豐縣黃河鎮豐源村。
6、峽陽應氏 。唐僖宗光啟元年(885年),峽陽應氏始祖應世哲從河南光州固始縣隨王審知入閩,定居峽陽,是為峽陽應氏開基之始。歲月滄桑,峽陽應氏繁衍相傳,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孫人口眾多,其中歷代又有流遷往外,遍佈國內各省、市和臺灣、香港,及美國、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馬來西亞等國。
三、歷史名人
應 曜:漢初,在淮陽山裡隱居,不願出來做官。漢高祖派大臣,請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為官,應曜堅決不去。時人說:“商山四皓,不如淮陽一老!”
應 順:東漢河南尹,字華仲,南頓人。累官冀州刺史,廉直無私。侍後母孝。和帝時為河南尹,明達政事。生十子,鹹以才學名。中子疊,江夏太守。疊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
應 疊:汝南南頓人,應順中子。江夏太守。
應 郴:汝南南頓人,應疊之子,武陵太守。
應 奉:字世叔,汝南頓人,應郴之子。生卒年均不詳,約漢順帝末年前後在世。少聰明,讀書五行俱下。記憶力特佳,自幼至長,凡所經歷,無有忘懷。年二十時,嘗詣袁賀,適賀將出行,閉門造車。匠於內開扇出半面視之。後數十年,路逢車匠,知而招呼。樑冀舉為茂才。永興元年(153年)拜武陵太守,有威恩,為蠻夷所福。延熹七年(164年)從軍騎將軍馮緄徵武陵蠻,以功薦為司隸校尉。黨人事起,乃憤然以疾自退。後諸公多薦舉,會病卒。奉追愍屈原,因以自傷,著《感騷》三十篇,凡數萬言。又嘗刪《史記》、《漢書》及《漢記》三百六十餘年事,自漢興至其時,凡十七卷,名曰《漢事》。
應 劭:字仲遠(一作仲援,亦作仲瑗),汝南南頓人,應奉之子。生卒年不詳,約漢靈帝光和元年前後在世。少篤學博覽。靈帝初拜孝廉。中平六年(184年)拜太山太守。獻帝初平二年(191年)大破黃巾三十萬眾,郡內以安。獻帝遷都於許(196年)之明年,詔劭為袁紹軍謀校尉。後卒於鄴。劭嘗有感於當時舊章淹沒,書記罕存,乃綴集所聞,著《漢官儀》及《禮儀故事》,又撰《風俗通》以辨物類名稱,釋時俗嫌疑。文不典而通俗,可謂名副其實。凡所著述,共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漢書》,皆傳於世。
應 珣:字季瑜,司空掾。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