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普類文章怎麼寫?
唐朝著名的科學家
孫思邈,醫學家,時人尊為藥王,著有《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
李淳風 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
僧一行,一行高僧原名張遂,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測量學家。
王孝通,唐朝數學家兼天文學家,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三次代數方程解法的數學家。
論文唐朝是詩的時代1000字
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於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討論;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或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
學術論文應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內容應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而不是重複、模仿、抄襲前人的工作。
主要特點
科學性
學術論文的科學性,要求作者在立論上不得帶有個人好惡的偏見,不得主觀臆造,必須切實地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中引出符合實際的結論。在論據上,應儘可能多地佔有資料,以最充分的、確鑿有力的論據作為立論的依據。在論證時,必須經過周密的思考,進行嚴謹的論證。
創造性
科學研究是對新知識的探求。創造性是科學研究的生命。學術論文的創造性在於作者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能提出新的觀點、新的理論。這是因為科學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統的”,“科學方法主要是發現新現象、制定新理論的一種手段,舊的科學理論就必然會不斷地為新理論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沒有創造性,學術論文就沒有科學價值。
理論性
學術論文在形式上是屬於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羅列,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一般來說,學術論文具有論證色彩,或具有論辯色彩。論文的內容必須符合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符合“實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綜合” 的科學研究方法。
平易性
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述科學道理,不僅要做到文從字順,而且要準確、鮮明、和諧、力求生動。
專業性
是區別不同類型論文的主要標誌,也是論文分類的主要依據。
實踐性
是論文價值的具體體現。 它還表現在內容上,旨在根據一定的崗位職責與目標要求培養能力。
唐代瑰寶。(打一古代科學家)
謎面:唐代瑰寶(打一古代科學家)
謎底:李時珍(明朝人,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
謎語解析:
1、唐朝皇帝姓李,故“唐”可扣“李”。
2、代,其一種釋義為歷史上劃分的時期,故“代”可扣“時”。
3、瑰寶,其一種釋義為稀世之珍寶,故“瑰寶”可扣“珍”。
4、科學家是指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士,包括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這兩大類。醫學家、藥物學家屬於自然科學範疇。故醫學家、藥物學家屬於科學家。
因此,合起來就是李時珍。
唐朝稱呼知多少
唐太宗給兒子李治的家書《兩度貼》中,確鑿地證明了唐時子女對父親的稱呼。
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恆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在唐代,對父親的稱呼,流行的有“耶”(爺)的各種衍生,如:耶耶(爺爺),阿耶(阿爺)。父母合稱“耶(爺)娘”也很常見,如老杜《兵馬行》中,“耶孃妻子走相送”還有一種是“哥哥”。《舊唐書》中有“玄宗泣曰‘四哥仁孝’”,這裡的四哥是玄宗的父親睿宗;還有“惟三哥辯其罪人”中的三哥指棣王
的父親玄宗。在李世民給李治的家書中,也出現“哥哥”的署名。
對父親的稱呼,書面上或正式場合也稱“父親”或“大人”。而“大人”作為當面稱呼指用來成父母,個別也成直系尊親,而不用來稱呼官員,“老爺”一詞稱官員也未出現。
而大人一詞稱父親沿用到近代書面語中,參《紅樓夢》賈寶玉稱其父。
而稱母親為“阿孃”,“娘娘”“母親”較常見。娘娘一詞也不是專指后妃,說起來,“娘娘”“本宮”一詞都是戲劇中使用的,歷史上並不使用。
稱兄長為“排行+兄”,也有稱為哥哥的例子,但不常見,並未定型。如玄宗曾公開稱其長兄寧王為“大哥”“寧哥”。但是哥哥一用,畢竟多指父親。
一般來說,奴婢們叫男主人為“阿郎”“主人”,稱主人的兒子“郎君”“大郎,二郎”等,後來稱男子為“郎君”“排行+郎”成為尊稱。稱上了年紀的老人為“老丈人”“丈人”“老丈”。奴婢稱女主人“娘子”“夫人”,其女“小娘子”“大娘,二孃,三娘”等,同樣,普遍稱呼女子為“娘子”,少女為“小娘子”,還有“姓,排行+娘”,因尊卑明顯,成為廣泛的尊稱;有年紀的女人稱為“阿婆”“老夫人”。
稱官員,一種是“姓+官爵”,也可以是官位的簡稱,如“劉常侍”“李尚書”
二是“姓+公”如稱房玄齡“房**好?”稱魏徵“魏公”,也成字號,地望,“太白今日又得新字未?”“柳河東何時動身?”
三是“姓+官名別稱”縣令別稱明府,張縣令可稱為“張明府”,中書會人和門下省高管別稱“閣老”,“張閣老”。而電視劇中普遍使用的“某大人”約莫自清朝始。《儒林外史》第二三回:“只見長班進來跪著稟道:‘部裡大人升堂了。’”唐朝不作為 當面稱呼。只用來稱父親。
稱皇帝,當面稱呼有自西漢始的“陛下”;“聖人”;“主上”,皇帝身邊的人稱其為“大家”,“皇上”一詞,並不當面使用。“萬歲” 只是表示人們內心喜悅和慶賀的歡呼語,到了宋朝,皇帝才真正的不許稱他人為“萬歲”。
稱皇后“皇后殿下”“皇后“不可稱“皇后陛下”,如果是皇子公主,關係親密也如平常人家一樣喊“阿耶”“阿孃”,而不是“母后,父皇”,這些在唐朝沒有出現。
正式冊封的皇太子稱“太子殿下”,為冊封的皇子不稱殿下,稱“大(dai)王”
稱公主“公主”“貴主”。而皇子公主在皇帝面前自稱時稱都稱“兒”,而非“兒臣”,普通人家女兒對父母也自稱“兒”。
稱朋友有“郎”“君”“卿”“公”“足下”,十分親密的朋友互稱“排行(+郎)”,如白十三郎,劉十九,在大量酬和詩中出現。
比自己地位低的,稱“你”“爾”“汝”,子侄亦直呼小名,大名。
叫自家奴婢叫名字,主人生氣時叫“狗奴”“賤婢”,而“奴才”一詞唐未使用,奴婢也不會自稱奴才,他們自稱“賤奴”“婢子”。
“奴”一詞,男女上下尊卑都適用。如陳叔寶自稱阿奴。
在唐代,全社會通用的還有“某”,不卑不亢,廣受喜歡。常用的謙稱還有“僕”,“愚”,“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