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培養孩子的獨立?

General 更新 2025-01-26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格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格 --------孩子具有獨立的性格,才能夠更快適應獨立的生活。要孩子放棄對父母的依賴,就要注重獨立性格的培養。一個自信、獨立、勇敢的孩子,能更好地承受挫折走向成功。 ·家教案例 劉菲最害怕一個人在家,如果遇到意外情況,她就手足無措不知道怎麼辦好。每次和爸爸上街,她總喜歡被牽著走。爸爸讓她挑玩具,她會說:“你覺得哪個好啊?”爸爸覺察到女兒對自己太依賴,獨立性太差。 一天,劉菲要去買存錢罐。她問爸爸:“是買粉色的,還是藍色的呢?”爸爸說:“你自己決定吧,以後,只要是買你的東西,都要自己決定。”爸爸還鼓勵她自己整理房間、打掃衛生、種花……劉菲現在獨立多了,能自己洗衣服,會用電飯煲煮飯了,一個人在家時也能照顧好自己。 ·專家解析 獨立的性格是孩子學會獨立、自主生活的關鍵。孩子在性格上喜歡依賴人,不能承擔責任,不會獨立思考,都會影響到孩子今後的發展。 爸爸希望孩子有個美好的未來,就不能事事都滿足孩子的願望。這樣,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無法自主、獨立地做事情。這類孩子害怕遭遇挫折、承受壓力,害怕嘗試新事物,無法面對突發事件及變故。 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需要爸爸學會放手。孩子必須學會選擇、承擔,能夠自我服務,不盲目聽從他人的意見。孩子要長大,就要學會獨立。爸爸要不怕讓孩子吃苦,讓孩子早日獨立、自主地生活。 孩子缺乏獨立的個性,主要是由於被過度保護。爸爸是孩子最強大的保護傘,孩子只要遇到困難,就想尋求庇護。孩子在保護下失去了自我判斷能力、自我抉擇能力、自我思考能力,進入社會後,也會遭遇到重重困難。 最聽爸爸話的孩子,並不是最好的孩子。爸爸不要隨意插手孩子的事,要把判斷和選擇的權利交還給孩子。 建議一 允許孩子不“聽話”、不“講理” 爸爸要允許孩子不“聽話”、不“講理”,這表示孩子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孩子不願意服從爸爸的指令時,爸爸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意願只要可行,就應按他們的意願來。爸爸放手、放權才能培養出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不“講理”時,爸爸就要反思:我說的是孩子想要的嗎?一個事事都聽爸爸話的孩子,多半是在盲從他的意見,並不值得誇讚。 建議二 孩子越大爸爸定的規矩要越少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格,就不能規矩森嚴。孩子想要獲得獨立性格,需要更多的自由。爸爸總是定規矩,孩子的個性就會被束縛。 陳沃有很多自主權,他上小學時,爸爸只給了他一個規定:做完作業再玩。他很自覺,每天都按規定來做。陳沃在小學時,學會了自主學習。長大後,爸爸給他定的規矩也越來越少。初中時,爸爸對他說:“照顧好自己。”陳沃也做得很好。 爸爸並沒有嚴格管制他,但他卻成了別人眼中的優秀孩子。他有自己的特長:畫畫。他品學兼優,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獨立。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他都能打理得井井有條。 孩子要獨立,就得多一些個人空間及時間。爸爸減少規定,就會讓孩子擁有更多的自由。自由的氛圍最利於孩子“自我”即“獨立性”的發展。 建議三 創造不需要處罰孩子的環境 孩子每次違背規矩被懲罰,都是對心靈的一種打擊。孩子出於對懲罰的恐懼,也就寧願放棄“個性”及“獨立”了。 一年前,陳鮫迷上了網上聊天。有一次,爸爸發現他在和人語音聊天,問他:“認識嗎?”他搖搖頭。第二天,爸爸定了一個規定:如果再與陌生人聊天,兩天不得使用電腦。爸爸其實並不想懲罰陳鮫,為了避免他違規,爸爸想了一個辦法:把電腦放在客廳中間。 客廳處於廚房、臥室、書房之間,爸爸和媽媽只要在家,就能清楚地看到兒子在玩什麼。爸爸從不走近監視陳鮫,但他卻再也不和陌生人網聊了。當時,陳鮫7歲。爸爸常用這種方式,讓陳鮫避免被懲......

怎樣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獨立做事

在我國,不少家長對孩子呵護較多,尤其是對嬰幼兒,家長更是事事包辦,平時很少給 他們獨立做事的機會,致使許多孩子日後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意志薄弱。這是我國家庭教育的一大弊 端,應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孩子長到大就要面對人生,不能再依靠父母,自己獨立生 活、擇業、交友等。所以,父母在孩子幼年時期應把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作為重要的目標之一,從培養孩子獨睡,自 己吃飯、穿脫衣服等方面入手。與此同時,還要注意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鼓勵他們遇事獨立思考,自己 去解決問題。

家長要樹立現代教育觀,應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培養:

1.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的獨立性是在實踐中逐步培養起來的。從兩歲開始,隨著他們身體的 發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漸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斷提高,嬰兒已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逐漸學會自己吃飯、自己 穿衣、自己睡覺、自己收拾玩具等良好習慣,逐漸樹立獨立意識。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認識到,年幼的孩子總是在反反覆覆中感受著勞動的樂趣,獨立做事的快樂。從不 會做到逐漸學會做,從做得不像樣到做得像樣,這是必然的規律,也是必經的過程,從中孩子也獲得了自身的 發展。正因如此,家長就應放手讓孩子鍛鍊,不要怕他們做不好,也不能求全責備,更不能包辦代替。對於孩 子獨立去做的事,只要他們付出了努力,無論結果怎樣都要給予認可和讚許,使孩子產生信心。“我行”這種 自我感覺很重要,它是孩子獨立性得以發展的動力。孩子自己做事常常做不好甚至失敗,在這種情況下,家長 應鼓勵孩子再去做,絕不能動輒就說“我說你不行吧,就會逞能”,更不要見孩子做不好就伸手代勞。當他們 執意去做那些難度較大的事時,家長應予以鼓勵並給予幫助。這樣會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增加他們鍛鍊的機會,養成獨立的行為。

2.培養孩子初步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 讓他自己想。”遵循這樣的原則教育孩子,就能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幼兒具有好奇好問的天性,對待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家長應啟發他們自己動腦筋去想、去尋求答案。陳鶴 琴先生在提出上述原則時曾舉了一個實例:有一天,一個9歲的孩子問他:“竹管裡有空氣嗎?”陳先生沒有直 接回答,而是拿了一根兩頭有節兒的竹管,放在水盆中,在竹管上鑽了一個洞,孩子見一個個小泡兒從洞中冒 出,便紛紛說道:“空氣!空氣!”這樣,他們自己得出了答案,顯得格外興奮。

我們有的家長很注意豐富孩子的知識,也常常耐心地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但往往忽略培養他們獨立思考 問題的能力。例如,我常見家長給孩子講故事,一頁頁地講,一本本地講,孩子只是靜靜地聽。其實,給孩子 講故事,家長也應適當提出問題讓他們參與,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3.創造機會,培養孩子自己拿主意作決定的能力。我國傳統的家教中十分注意培養孩子“聽話”、“順從 ”,卻不注意傾聽孩子的意見。小到生活上的事,大到孩子的發展方向,一概由父母決定,孩子缺少自己作決 定的機會,這就不能培養他們的抉擇能力。然而,自我選擇能力也是獨立性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現在,隨著家教觀念的更新,有一些具有現代家教觀、教子有方的家長,不僅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 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注意創造機會,培養孩子自己作選擇和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在此僅舉一個小小的實例 :一個假日,我在公園裡見到一位父親,帶著他大約四歲的兒子,在走到三條路交叉的路口時,他彎下腰問兒 子:“你說,咱們走哪條路?到哪兒去玩?”孩子認真思索了一會兒說:“咱們走這條路吧,去看小猴。”父 親隨著兒子,向他所選擇的方向走去……......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傑出家長做的三件事,傑出的父母從來都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更明確的說,只做三件事。第一件事: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第二件事: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第三件事:引導孩子學會學習。教育孩子並沒有父母想像的那麼複雜,做好這三件事,父母成為傑出的父母,孩子成為傑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遙遠的夢想了。 一個現代人,首先必須具備獨立精神和獨立能力。獨立,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構成,是人能夠立足於社會,發揮其潛力的基礎。與現代社會對孩子的獨立的要求相比,中國孩子獨立能力都較薄弱。根據資料分析,在我國的家庭中,子女對父母的依賴日趨嚴重。他們從小到大,處處離不開父母的照顧。結果是讓孩子養尊處優、心理脆弱、獨立能力差,解決困難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勇氣缺乏。四年級的小學生不會剝蛋殼,大學生開學是“全家總動員”,甚至有大學生把不會洗的衣服用包裹寄回家,離家讀書領著父母去陪讀……每每讀到這些令人擔憂的現象我就暗下決心:我絕不嬌慣孩子。因為在過度保護下成長的孩子,依賴性越來越大。是我們的孩子天生缺乏獨立的能力嗎?不是。事實上,我們的孩子不缺乏“獨立基因”,只要給他環境,給他條件,教育者合理引導,孩子長大後也會成為獨立的一族。放手讓孩子獨立地去行動,這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一旦孩子能夠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深藏在他身體內部的各種潛能都能充分地發揮出來。獨立性強的孩子一定會發展得好,獨立性差的孩子發展一定是比較差的,這是社會的需求造成的。因此,從小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就成了我們的當務之急。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呢? 我認為:家庭是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的首要場所。 記得讀過一篇短文,說蛾子破繭而出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於是,有好心者為它剪破繭殼。誰知,未經破繭之苦的蛾子卻不會飛。原來,蛾子破繭時翅膀充血,撞來撞去練就了力量,長硬了翅膀,這才能飛翔。這個事實給人很深刻的啟示:既然我們不能代替孩子成長,就不能為其免除自立的痛苦,否則,縱有遼闊的天空,孩子也不會飛翔。可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家長不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給予孩子鍛鍊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喪失了獨立能力。曾說過我絕不嬌慣孩子。可我的孩子今年離家到外地讀初一了,其間她也給我添了不少的麻煩。首要因素她就是老打電話回來“騷擾”我們。她早上上學,中午就打電話回來,下午還打電話回來,晚自習下課後又會打來。而且每次都有理由,不是頭疼就是心裡難受,或者是腿疼。這些電話常常嚇得我們三天兩頭往她的學校跑。可是一到星期天她就啥毛病都沒有。幾周以後孩子也瘦了不少,大人也感到非常疲倦。經過我和孩子的溝通,才發現,孩子覺得一個人無法面對學校的生活。這時,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我和孩子的爸好好反省了一下,覺得平時對孩子鍛鍊不夠。以前我會認為有些事孩子幹不好而代勞了。現在想想真是出力不討好啊。。其實,父母是孩子的獨立老師。父母可以因勢利導,把握孩子的心理特點,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本著“大人放手,孩子動手”的原則,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家裡,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和能力因勢利導,通過具體、細緻的示範,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難,教給孩子一些自我服務的技能。這些看上去雖是很小的事,但實際上給兒童創造了很好的鍛鍊機會,無形中培養了兒童獨立生活能力。但願從現在起我要對女兒進行的家庭鍛鍊能“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哪。 另外學校也是培養學生獨立能力的主陣地。 1、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和獨立意識。責任意識就是自覺地把自己的事做好的心情。一個人的責任感強烈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的獨立生活能力的形成,只有......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許多家長一面對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攬,不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一面又總是抱怨孩子依賴性太強,獨立性太差,怕孩子長大後不能面對競爭激烈未來社會。其實家長的認識和教育行為都至關重要。1、在思想上要明確認識,高度重視3歲前的孩子,可塑性最強,最容易接受教育,這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最佳期。這時期的孩子,凡事都要看一看,做一做,他們對成人做的事常常表現極大的興趣,看見大人掃地,也到處找掃把;家裡來了客人,馬上搶著遞拖鞋;明明還不會疊衣服,卻偏偏要“自己來”......這些行為,其實都是孩子獨立意識發展的表現。但由於孩子的骨骼、肌肉等等發育尚不完善,動作還不協調,因此常常會弄髒了衣服,損壞了東西,對此,家長要有正確的認識,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多理解,寬容孩子的“錯誤”,支持孩子自己動手。否則,錯過這個時機,等孩子的依賴性形成後再想補救,那就十分困難了。2、在行動上要提供機會,大膽放手。孩子的能力是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發展的,沒有鍛鍊的機會,孩子的獨立性培養也就無從說起。因此,家長在行動上必須解放孩子的手腳,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實踐機會。放手讓孩子去做那些應該做並且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吃飯、穿衣、洗臉洗手、收拾玩具等自我服務性的勞動。同時,孩子的事應儘量讓孩子自己去思考、決斷。如玩具應該放在什麼地方,玩什麼,與誰玩等等。另外,還要有意識地創設條件,讓孩子做家長的小幫手,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如擺碗筷、擦桌子、整理書櫃、到鄰居家借還東西,到附近商店買東西等等。只要孩子想做的,願意做,就要大膽放手,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沒關係。3、在方法上要因勢利導,正面鼓勵。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能急於求成,要講究方式方法。孩子一開始學習吃飯,洗手等等,都是當作“玩”來對待的,家長應正確把握孩子的這種遊戲心理,根據孩子的興趣和能力因勢利導,讓孩子在生動、有趣的玩樂活動中提高獨立能力。同時,家長還要通過具體、細緻的啟發和直觀形像的示範讓孩子循序漸進的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比如玩具怎麼放更整齊,與同伴發生糾紛時該怎麼解決矛盾等等,幫助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當孩子犯”錯誤“時,一定要寬容對待,正面引導,以免打擊孩子嘗試獨立的積極性;當孩子表現出獨立的願望或做事情有一點進步時,則要及進鼓勵,樹立孩子的自信心,促使孩子進一步作業努力。比如:兒子在體操班上,有一位做”場外指導“的家長,第不發現孩子動作做得不對時(她總能隨時發現),她就大聲喝斥,糾正孩子的動作,有進還衝上場去調整,這樣不斷地打斷老師的教學,令其他家長側目,而她的兒子也就在這不斷被糾正的雙重教學壓力下越跳越糟。我想,這樣的家長是相當少見的,但從在場監督的不少家長緊張的臉上可以看出來。他們或多或少地不滿孩子做錯的動作。這麼要緊嗎? 我問自己,是否太放任了?我只看見兒子高興地來了,看見兒子跳得對的,跳得好的;錯了有老師糾正,那不是需要我的目光停留的地方。每當兒子回頭年我時,都能看見我的笑臉,我的鼓掌,我認為這是我存在的理由。果然,下課後,兒子說下次不用我陪了,他自己能跳好,她是全班跳得最棒的。我也認為她是跳得最好的,而事實上真的是不是又有什麼關係呢?對於孩子的學習來說,過程永遠比結果更要。獨立性的成長也是這樣。只要孩子喜歡了,投入了,積極參與了,就不要太關注細節的好與差。只要孩子有充分的自信心和獨立性,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孩子真的很棒。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所謂“獨立自主”就是指,孩子在思考、想象和活動中,不依賴、不追隨別人,能夠相對獨立地進行某項活動或者完成某件事情。獨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現之一,它對孩子的生活、學習質量以及孩子成年後事業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孩子的“獨立自主”性,主要表現在學習和日常生活兩個方面。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也許我們意識不到這些舉動原本是錯誤的行為,而恰恰是這些習慣性的生活細節,導致了孩子自幼便缺乏獨立自主性的鍛鍊機會。有一些家長認為,吃飯、穿衣等生活技能不用練,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了。其實,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會使孩子從小就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事事都依賴父母的壞習慣,也將導致孩子形成一種惰性心理,遇到問題不肯動腦筋思考,遇到事情也無法獨自處理。從兒童發展的觀點來看,不給與孩子鍛鍊的機會,就等於剝奪了孩子自理能力發展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喪失了獨立能力,對其成長非常不利。現在好多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尤其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更是從小就像小公主、小皇帝一樣被捧在手心裡。睡覺怕他著驚,吃飯怕他噎著……出去玩了也常是“保姆”兼“保鏢”,擦鼻涕、整衣服,走路時寸步不離,生怕孩子跌了。這種過度呵護中長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從何談起呢?還是多給孩子一些空間,讓孩子自己多動手,多動腦,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吧!因為孩子一旦失去這種呵護後,則常常表現出無所適從的恐慌與茫然。於是,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幼兒在初入幼兒園階段時總是大哭大鬧,很難適應並常常伴有焦慮心理和排斥感了。心理學專家研究表明,3歲左右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敏感期。在孩子3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和發展,漸漸表現出獨立自主的傾向,常會拒絕大人的幫助,想試著自己去做某些事情。在3歲左右孩子要求自己做事是十分普遍的,家長應該把握並利用這大好時機,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從小給孩子樹立獨立的性格和意識是很必要的,而且是越早培養越好。1抓住孩子獨立性培養的關鍵期兩歲左右是孩子獨立性發展最快的一個階段,出現了最初的自我概念,開始以第一人稱“我”稱呼自己,例如“給我”、“我要”、“我會”、“我自己來”等等,擁有了自我獨立性的意向。孩子這種最初的嘗試是幼兒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孩子可喜的進步。成人應該抓住這個孩子要獨立的敏感期,掌握必要的教育策略與要點,讓孩子的獨立要求得到滿足,以免使孩子遭到拒絕後,失去自我嘗試的興趣和好奇,反而促進過度依賴性的形成。2、尊重孩子的好奇心,激發探索的興趣年幼的孩子受生理髮展水平的侷限,在肌肉力量、動作精確性和靈活性等方面還未成熟,加之生活經驗缺乏,雖然做事情時的態度積極,但常把事情搞糟,帶來些混亂,會打破家庭原有的生活秩序,這是不可避免的。此時假如因為孩子做得不好,給大人添亂便不給孩子自己動手,家長全部包辦代替,此後孩子會漸漸失去自己做事的興趣,慢慢養成依賴大人的壞習慣。3、放手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國著名的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說:“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應該讓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 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本著“大人放手,孩子動手”的原則,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讓幼兒從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開始。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和能力因勢利導,通過具體、細緻的示範,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難,教給幼兒一些自我服務的技能。4、把選擇權教給孩子,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5 、在循序漸進中得到提高和鍛鍊獨立自主性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切不可急於求成,對孩子的發展做出過高的、不合理的要求。也不能因為孩子一時沒有達到你的要求,就橫加斥責。要讓孩子在循序漸進中不斷提......

怎樣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提升孩子獨立性的五大建議

1.平時給予孩子獨處的時間

獨立性從小就可以開始培養,而促進孩子獨立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讓他學習獨處。但是在另一方面,孩子在能獨處前也必須要有一些先備能力,像是能獨自執行一些適齡的活動,例如拼圖、玩玩具、畫圖或看書。所以先協助孩子學習獨立從事一些活動,示範獨處的樂趣,從過程中孩子將更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是一個個體。會獨處的孩子不會任何事都要依賴爸爸媽媽,當家長的幫忙無法再「隨手可得」,他們也將學會要靠自己。

2.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做

孩子只要有能力做,就讓他們自己來。我們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往往大人尋求快速,沒時間等小孩,乾脆就直接幫孩子做完還比較省事,就如一般家庭平時的早晨,終於大家都準備好出門,當小孩還在拖拖拉拉,這時心急的媽媽寧願幫孩子穿好襪子和鞋,也不願浪費時間讓孩子自己做。

我曾經在訓練幼稚園的老師時,認識了一位四歲多的小朋友,他的婆婆都會讓孩子坐推車來學校,孩子一下推車,他什麼事都不必做,因為婆婆一定會幫他把外套、鞋子脫掉,下課回家時也是一樣的場景,由此可見,這個孩子在家應該也是受到一樣的待遇,任何事都幫他做好。表面上我們看到孩子是被疼愛的,可是事實上他的學習力是被剝奪的。幼稚園的老師曾跟我說,那個孩子在學校什麼事情都依賴老師,常常說:「我不會!」同時學習動機也很低。很明顯地,孩子不想獨立是被養成的,如果家長希望孩子學習獨立,就要常提醒自己要適時地放手,只要觀察到孩子是有能力做到的,爸爸媽媽就該讓孩子自己去嘗試,並多加鼓勵孩子主動的意願。

3.避免挑剔或糾正

當孩子有意願自己做、自己嘗試,有一個必須要持續提醒自己的關鍵,就是別做個完美主義者。孩子還在學習,他們一定沒有家長做得好,達不到家長想要的標準,但只要孩子有動機去做,那麼就算是做得不夠好,也不要太過於挑剔或糾正,以免孩子挫折太多,還沒機會練習就已經選擇放棄。

我曾經接觸過幾位家長,他們的內心很矛盾,口口聲聲說希望孩子能獨立,但是卻又常常干涉,東挑西挑,認為孩子可以再加強。家長也許不知道,孩子若是常常從父母那接收這樣的訊息,他們對自己的自我觀感一定是負面、缺乏自信的。因此,我們都要學習扮演支持性的角色,多多支持孩子,並花心思注意孩子的努力,就算是犯了錯也不責罵,把這個經驗當做是一個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孩子才會勇於嘗試並得到成就感。

4.讓孩子學習解決問題

有時候,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真的會讓人驚訝,我們做父母的千萬別低估了孩子的潛力!重點在於,我們做父母的是否給予孩子機會去解決問題,還是我們擔心孩子不會解決,於是我們最後選擇幫他解決或是直接給他答案?

一個可以提升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方法,就是示範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常常會在兒子Aidan面前故意營造遇到問題的機會,像是刻意把物品放在拿不到的地方,或是在帶他出門遊玩時,故意錯失搭公車的機會,並在這些時候,把遇到的問題描述給兒子聽,再把解決的方案說出來。當孩子累積久瞭解決問題的概念,接下來我會在兒子遇到問題時,問他可以怎麼辦,引導他學習思考。引導時有一個小提醒,就是要切記給予孩子一些時間去思考,提供越少的協助越好,倘若孩子還是有困難,家長可以技巧性地問一些問題來引導孩子思考的方向,例如孩子的玩具擺在高處而他又想玩時,可以試著問孩子:「有什麼東西可以讓我們站得更高?」或是「現在玩不到這個玩具,是不是有其他玩具可以現在玩?」

5.給孩子一個責任

因為常常進入家庭輔導父母,我一般看到的畫面就是媽媽為了家事忙碌,於是小孩就玩著自己的玩具或是看著電視,媽媽雖然口頭上抱怨孩子什麼都不做,但還是自己撐著,把一......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

一個真正疼愛孩子的父母應關注孩子將來是否能適應這個競爭的世界。將一個在父母精心呵護下,毫無社會生活經驗和自我生存能力的人推入社會是非常殘忍的事,也是家長最不願意看到的結局。

想讓孩子成功地走向外面的世界,就必須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立和自信,如果家長總幫孩子做所有的事,只會讓孩子內心畏畏縮縮,缺乏勇氣。父母的包辦讓孩子不僅喪失自信和勇氣,也會使孩子感到不安全,安全感只能建立在用自己的能力應付處理問題的基礎上。而喜歡包辦的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剝奪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而這恰恰是孩子成長最需要的。

要讓孩子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就要給孩子獨立自主的機會,讓孩子獨立完成自己分內的事情,哪怕並沒有積極的結果。因為關在籠中的鳥兒,時間長了,翅膀會退化,即使以後有寬鬆的環境,也不能再展翅高長了。

孩子能夠獨立完成的事情就不要擔心一時的成功與失敗。事實上,只要孩子努力去做一件事就已是成功的開始。聰明的父母會避免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強制、束縛孩子的精神枷鎖,會留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注重孩子獨立生存能力的培養。

日本池田大作說:“在今天,既然‘自立’已成為成長教育的骨架,那麼,‘家教’的內容也該相應變化了。父母常說:‘你那麼做要捱罵的!’‘不許這樣做!’光這老一套恐怕不行了吧。要這樣說:‘嗯,這就對了。’這種正面的引導已成為必要的教育方式。”

人生需要自己去開拓,所以父母不妨早點放手,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斷鍛鍊自己,把握未來,早點形成獨立生存的能力,這對孩子的未來受益無窮!

怎麼培養孩子獨立精神?

最重要的是要放手讓孩子去實踐,給孩子積累經驗的機會。經驗長見識,實踐出能力,良好的自理習慣、自理能力只有在不斷的、長期的實踐鍛鍊中才能逐步培養起來。所以,對孩子一定要從小開始就實行自理教育、自理養成,做父母的尤其是充滿了母愛的母親,不要怕孩子吃苦,也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一定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一條原則:凡是應該由孩子自己去做而且也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去做。父母可以引導、幫助,但不能代替,更不可大包大攬。

讓孩子學會獨立,父母應該怎麼做

孩子們的獨立需要我們一點點的培養,作為家長,我們也要學會培養

方法/步驟

鼓勵孩子自己動手

我們家長總感覺孩子還很小,需要嬌生慣養,不需要幹太多的活,但是,如果什麼都不幹,孩子就缺乏動手實踐的能力,啥都不做的情況下,獨立當然很難形成。孩子在自己想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只要不是特別危險的,我們就要鼓勵孩子大膽的去做。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的事情我們大人要看著,當他的衣服可以自己洗的時候,我們就教他們洗衣服,當他們可以學習做一些教務的時候,就讓他自己做,當他會疊被子的時候,自己的被子自己疊起來,養成好的習慣,獨立才能慢慢形成。

不要過度保護孩子

我們都知道,溫室裡面的東西面對真實的環境的時候,很難存活,我們人也一樣,不能總是生活在溫室裡面,我們的家長就是把孩子看的太緊,什麼都擔心,啥都不敢讓做,過分的溺愛孩子,要啥買啥。這樣,孩子怎麼會獨立呢?

讓孩子面對挫折

我們的孩子在學習上或者在學習一些其他的事情的時候,遇到了挫折,孩子可能會發脾氣,我們就不要去訓斥他們,讓他們自己發脾氣,然後告訴他們,你這樣可以解決問題嗎?然後引導他進行正確的面對挫折,養成好的心態。

學會給孩子任務

有些時候,孩子希望得到鍛鍊,但是父母不給機會,我們在做飯的時候,需要一些材料或者早上買菜 出去買一些饅頭,我們就可以教給孩子,給他們錢,讓他們自己出去買東西,學會自己面對,培養孩子們的獨立性。

允許孩子的提問與選擇

我們的孩子在成長中,會有我們想不到的問題與選擇,我們不要阻撓,只要不是有危害的,我們都可以進行的,對於問題,我們要學會讓孩子藉助工具來進行解答,對於選擇,我們要學會尊重孩子。

共同成長

我們和孩子一樣,都要獨立,都要成長,也許我們對於上面的方法並不認可或許感覺沒有什麼用處,不管我們怎樣面對這些事情,我們都要能夠面對,另外也要知道我們要學會堅持,培養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怎樣讓孩子學會獨立

一、自主思考,獨立性培養第一步。建議一:讓小孩子獨立生活。多讓孩子擺平生活中的瑣事,讓孩子獨立完成一些事情。如:為家人切水果;遛狗;消毒自己的小傷口;摺好自己的衣服;按購物單到社區超市購物;安排自己的讀書時間等。建議二:在家裡營造思考的氛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和空間。建議三:如小朋友養成思考的習慣。爸爸媽媽應該經常用商量的口吻進行討論、協商,通過家長的提問引發孩子思考。建議四:給孩子敘述自己想法的機會,建議五:掌握培養小朋友創造性思考的方法。在平時的生活中,你要鼓勵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同時,爸爸媽媽應該對孩子的提問表示出興趣,和孩子一起思考,尋找線索,揭開問題的答案。

二、尊重孩子的選擇,獨立性培養的第二步。獨立的行為是靠獨立的思想來支撐的。父母要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時,父母不要急著否定,而是要給孩子表達見解的機會,尊重孩子的選擇,理解、鼓勵他們。

三、信任孩子,獨立性培養第三步。信任是法寶,終止你對小孩的“強迫症”,也能讓小孩子獨立面對困難。四、給予孩子嚴格的要求,給孩子立一些小規矩,幫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作息規律。

相關問題答案
怎麼樣培養孩子的獨立?
怎麼樣培養孩子的興趣?
怎麼樣培養孩子的勇氣?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信?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怎樣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怎樣培養孩子的主動性?
怎麼培養孩子的節奏感?
怎麼培養孩子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