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原始教義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5-01-03

佛教的基本教義是什麼?

佛教的基本教義

從某種意義上,佛教教義的主要內容可分為兩大方面:一是關於善惡因果與修行方面的,這是佛教教義的實踐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說教方面。佛教的善惡因果觀與修行法門,既與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說教有共通之處,又自有其殊勝之處。二是關於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這是佛教教義的理論方面、哲學方面、辯證思維方面。佛教關於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論,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禪悟)基礎上的成果。當然,從具體內容上看,這兩大方面是不可能截然分割開來的。

佛教的基本教義,主要是:緣起、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因果業報、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盤,以及自成一體的密宗法義等。現將佛教的基本教義簡介如下。

緣起

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在《雜阿含經》中,釋迦牟尼曾經給緣起下了一個這樣的定義:“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在《中阿含經》中,釋迦牟尼又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在《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中,說緣起有11個意義:(1)無作者義。(2)有因生義。(3)離有情義。(4)依他起義。(5)無動作義。(6)性無常義。(7)剎那滅義。(8)因果相續無間斷義。(9)種種因果品類別義。(10)因果更互相符順義。(11)因果決定無雜亂義。在《造塔功德經》中,有法身偈(又作諸法緣起頌)雲:“諸法因緣生,我說此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在《初分說經》卷下中,有緣起偈(又作緣起法頌)雲:“若法因緣生,法亦因緣滅;是生滅因緣,佛大沙門說”。此緣起之理為釋迦牟尼悟道成佛之所證悟,為佛教之基本原理。佛教以緣起解釋世界、生命及各種現象產生之根源,由此建立起佛教特殊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所謂緣起論,即闡釋宇宙萬法皆由因緣所生起之相狀及其原由等教理之論說。緣起論是佛法的代表,是佛教與世界上其它宗教或古今任何哲學流派相區別的根本特徵。緣起論系以“法印”為基礎,以“十二因緣”、“四諦”、“八正道”為中心思想。所有佛教之教法均以緣起論為依準。不管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還是大乘佛教,任何時代或任何地域之佛教宗派,必然以緣起論為其根本教理,反之,則不能稱為佛教。隨著佛教的發展,以緣起論為根本教理,逐漸發展出業感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法界緣起、六大緣起等一系列緣起論系統教說。

法印

所謂法印,即作為印證是否合乎佛法的標準。小乘佛教有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之說。

所謂三法印,即《雜阿含經》卷10所說:“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盤寂滅”。通常作: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

所謂四法印,即《增一阿含經》卷18所說:“一切諸行無常,一切諸行苦,一切諸行無我,涅盤永寂”。通常作: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皆苦,涅盤寂靜。

所謂五法印,即《菩薩地持經》卷8在四法印外,再加上“一切法空”,則成五法印。通常作: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是苦,一切法空,涅盤寂靜。

大乘佛教則以諸法實相作為法印,稱一實相印。所謂諸法實相,指一切萬法真實不虛之體相,或真實之理法、不變之理,此係佛陀覺悟之內容,本然之真實。佛教認為,世俗認識的一切現象均為假相,唯有擺脫世俗認識才能顯示諸法常住不變之真實相狀,故稱實相。

四諦

四諦,又作四聖諦。諦,意為真理或實在。四諦即:(1)苦諦:指三界六道生死輪迴,充滿了痛苦煩惱。(2)集諦:集是集合、積聚、感招之意。集諦,指眾生痛苦的根源。謂一切眾生,由於貪、瞋、痴等造成種種業因,從而感招未來的生死煩惱之苦果。從根本上來說,眾生痛苦的根源在於無明,即對於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無知;正因為無明,眾生才......

最最原始的佛教的基本教義是什麼?

根據原始佛教的經典《阿含經》等,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聖諦和八正道、十二因緣、五蘊以及因果報應的理論.

見鏈接。

參考資料: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535728/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

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成就正覺,先到鹿野苑找到喬陳如等弟子,初轉法*就是講四諦十二因緣,後來在第一次正式講法,再轉法*還是講的四諦十二因緣,這是佛法佛學的基礎理論,也可以說成是教義。

現在的佛教與原始佛教的教義有何區別?

hi.baidu.com/...b.html

佛教最根本的教義是什麼

【四諦】1、苦諦。苦是受逼迫苦惱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輪迴的苦惱。有三苦、八苦的不同。三苦,一為苦苦,指正在受痛苦時的苦惱;二為壞苦,是享受快樂結束時的苦惱;三為行苦,謂不苦不樂時,為無常變化的自然規律所支配的苦惱,包括生、老、病、死在內。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五陰盛苦。佛教認為,三苦、八苦有的是社會原因造成的,有的是自然原因造成的。2、集諦。亦名習諦。集是積聚感招之意。說一切眾生,常時以來,由於貪瞋愚痴的行動,造成的善惡行為的業因,能感招將來的生死苦果。3、滅諦。亦名盡諦,為息滅、滅盡之意,滅盡三界內之煩惱業因以及生死果報,稱為滅,也稱了脫生死,從此不再受三界內的生死苦惱,達到涅盤寂滅境界,即為解脫。4、道諦。道為通達之意,也是道路的意思。這種道路是達到寂滅解脫的方法和手段;原始佛教認為道諦是指八正道。以後大、小乘又各有發展。佛教認為依道諦去修行,就能達到寂滅解脫的滅諦。由此途徑確實可以達到解脫生死的目的。【三諦】即空諦、假諦、中道諦。佛教天台宗所立的諦理。認為一切事物都由因緣而生,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叫做空諦;一切事物其中雖無永恆不變的實體,卻有如幻如化的相貌,叫做假諦;這些都不出法性,不待造作而有,叫做中道諦。一切事物,皆不出此空、假、中三諦的範疇,故稱為三諦之理。《始終心要》說:“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假諦者立一切法。”又此三諦,圓融無礙,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如觀空時,無假無中無不空白;觀假時,無空無中無不假;觀中道時,無空無假無不中,名為圓融三諦。《中觀論·四諦品》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此偈被認為是圓融三諦的出處。【二諦】即真諦和俗諦。又稱第一義諦、世俗諦,或名勝義諦與名言諦。真俗二諦,中觀派的基本思想是緣起性空論,認為世間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由眾多因素相依相持而形成的,是有,稱假有,這就是世俗諦,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是空,稱性空,這就是真諦,所以真俗二諦,就是空、有二諦。這是就外在的物境而言。若以主觀認識而論,謂世俗諦是有,這是世間一般人的常識見解;言真諦為空是二乘聖者特有的超世見解。實際上,說有不住有,談空不落空,空有無礙,才是真俗二諦的正觀。又世俗諦的有,是世間萬事萬物的現象;真諦的空,是世間萬事萬物的本性。緣起才能性空,性空才能緣起,緣起與性空實際是一種事物的兩個方面,相反相成,對立而統一。所以緣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緣起。如《般若經》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大乘佛教各宗,因為傳承或立論方法不同,對二諦的解釋也各不相同。有的認為二諦是理,有的認為二諦是教。天台宗認為二諦或三諦是真實不虛的諦理,故云:“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三論宗認為真俗二諦是兩種真實不虛的言教:“二諦者,蓋是言教之通詮,相待之假稱……唯是教門,不關境理。”【八正道】佛教教義。亦稱八支正道、八支聖道或八聖道。意謂達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盤)的八種方法和途徑:1、正見。正確的見解,亦即堅持佛教四諦的真理;2、正思維。又稱正志,即根據四諦的真理進行思維、分別;3、正語。即說話要符合佛陀的教導,不說妄語、綺語、惡口、兩舌等違背佛陀教導的話;4、正業。正確的行為。一切行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導,不作殺生、偷盜、邪淫等惡行;5、正命。過符合佛陀教導的正當生活;6、正方便。又稱正精進,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達到涅盤的理想境地;7、正念。念念不忘四諦真理;8、正定。專心致志地修習佛教禪定,於內心靜觀四諦真理,以進入清淨無漏的境界......

請問佛教的教義是什麼?

原始佛教的根本教義主要有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五蘊、無我論和業報輪迴說。

四諦即苦、集、滅、道

十二因緣儲指無名-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個生命環節

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佛教教義經典是什麼

(一)佛教的基本教義

釋迦牟尼出家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求解脫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佛教教義的基本內容簡單地說起來,就是說世間的苦(苦諦)和苦的原因(集諦),說苦的消滅(滅諦)和滅苦的方法(道諦)。佛教的經典非常繁多,其實不超過這四聖諦,而四諦所依據的根本原理則是緣起論。佛教的所有教義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流出來的。

佛教的基本教義主要有:

1、緣起

“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簡單地說,就是一切事物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對的互存關係和條件,離開關係和條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個事物或現象。因緣一般地解釋,就是關係和條件。緣起的定義是: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這四句話就是表示同時的或者異時的互存關係。

2、十二因緣

亦稱“十二緣起”。包括:(1)無明,即愚痴無知;(2)行,為由無明而產生的善不善行為;(3)識,即托胎之時的心識;(4)名色,為胎中的精神和物質狀態;(5)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生長完備等;(6)觸,為出胎後開始接觸事物;(7)受,即感受苦樂等;(8)愛,為貪等慾望;(9)取,即追求取著;(10)有,由貪等慾望引起有善不善等行為;(11)生,即來世之生;(12)老死。其中(1)(2)是過去因,感現在果;(3)至(7)是現在果;(8)至(10)是現在因,感未來果;(11)(12)為未來果。

3、三法印

印就是印璽。國王的印璽是可以證明文件的真實(有通行無阻的作用),藉以比喻佛教的主要教義,也以符合“法印”而證明其為真正佛法(掌握了它,便能對一切法通達無礙),所以稱為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並稱三法印。或者加上“有漏皆苦”,亦稱四法印。

4、三學

即佛教修行方法的總稱,包括戒學、定學和慧學。用戒止惡修善,用定息慮澄心,用慧破惑證道,三者有相互不離的關係。

①戒學:戒是調整身心,使身心養成好的習慣。不只要避開宗教上、道德上的不善與惡德,在經濟、法律及肉體健康方面,也不做與理想相違的事,即防非止惡。戒本來的意思,也即是防非止惡。

②定學:如果依戒調整身心,接著就會產生統一的定。為了得到定,而要調身、調息、調心,也就是調整身體,呼吸與精神,這可說是廣義的戒。

③慧學:佛教最後的目的在於獲得悟的智慧,不論三學或十無學法、六波羅蜜,均將智慧置於最後。但智慧有多種:世俗欲界的有漏智慧,初步證悟的智慧,聲聞阿羅漢的骸慧,辟支佛(像覺)的智慧,菩薩種種階段的智慧,佛最高的智慧等。

5、四諦

釋迦牟尼用緣起論來觀察人生,得出“四諦”、“八正道”。諦:是真理的意思。四諦指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四諦被稱為佛教教義的總綱,又稱為佛學的“四個真理”。

(1)苦諦:是對社會人生以及外部環境所作的價值判斷。認為世俗世界本性是苦。

(2)集諦;解釋人生充滿痛苦的原因。

(3)滅諦:指解除痛苦,也就是佛教徒追求的最終歸宿。佛教認為最高的理想境界就是涅盤。

(4)道諦:指超脫“苦”、“集”的世間因果關係而達到出世間之涅盤寂靜的一切理論說教和修習方法。

6、八正道

佛教8種通向涅盤解脫的正確方法或途徑。包括(1)正見:對佛教教義的正確理解;(2)正思維:對佛教教義的正確思考;(3)正語;說話要符合教義,不說一切非佛理之語;(4)正業:從事清靜之身業,按佛教教義採取正確的行動;(5)正命:符合佛教戒律規定......

佛都的教義是什麼

佛教的基本教義

從某種意義上,佛教教義的主要內容可分為兩大方面:一是關於善惡因果與修行方面的,這是佛教教義的實踐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說教方面。佛教的善惡因果觀與修行法門,既與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說教有共通之處,又自有其殊勝之處。二是關於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這是佛教教義的理論方面、哲學方面、辯證思維方面。佛教關於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論,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禪悟)基礎上的成果。當然,從具體內容上看,這兩大方面是不可能截然分割開來的。

佛教的基本教義,主要是:緣起、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因果業報、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盤,以及自成一體的密宗法義等。現將佛教的基本教義簡介如下。

緣起

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在《雜阿含經》中,釋迦牟尼曾經給緣起下了一個這樣的定義:“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在《中阿含經》中,釋迦牟尼又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在《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中,說緣起有11個意義:(1)無作者義。(2)有因生義。(3)離有情義。(4)依他起義。(5)無動作義。(6)性無常義。(7)剎那滅義。(8)因果相續無間斷義。(9)種種因果品類別義。(10)因果更互相符順義。(11)因果決定無雜亂義。在《造塔功德經》中,有法身偈(又作諸法緣起頌)雲:“諸法因緣生,我說此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在《初分說經》卷下中,有緣起偈(又作緣起法頌)雲:“若法因緣生,法亦因緣滅;是生滅因緣,佛大沙門說”。此緣起之理為釋迦牟尼悟道成佛之所證悟,為佛教之基本原理。佛教以緣起解釋世界、生命及各種現象產生之根源,由此建立起佛教特殊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所謂緣起論,即闡釋宇宙萬法皆由因緣所生起之相狀及其原由等教理之論說。緣起論是佛法的代表,是佛教與世界上其它宗教或古今任何哲學流派相區別的根本特徵。緣起論系以“法印”為基礎,以“十二因緣”、“四諦”、“八正道”為中心思想。所有佛教之教法均以緣起論為依準。不管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還是大乘佛教,任何時代或任何地域之佛教宗派,必然以緣起論為其根本教理,反之,則不能稱為佛教。隨著佛教的發展,以緣起論為根本教理,逐漸發展出業感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法界緣起、六大緣起等一系列緣起論系統教說。

法印

所謂法印,即作為印證是否合乎佛法的標準。小乘佛教有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之說。

所謂三法印,即《雜阿含經》卷10所說:“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盤寂滅”。通常作: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

所謂四法印,即《增一阿含經》卷18所說:“一切諸行無常,一切諸行苦,一切諸行無我,涅盤永寂”。通常作: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皆苦,涅盤寂靜。

所謂五法印,即《菩薩地持經》卷8在四法印外,再加上“一切法空”,則成五法印。通常作: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是苦,一切法空,涅盤寂靜。

大乘佛教則以諸法實相作為法印,稱一實相印。所謂諸法實相,指一切萬法真實不虛之體相,或真實之理法、不變之理,此係佛陀覺悟之內容,本然之真實。佛教認為,世俗認識的一切現象均為假相,唯有擺脫世俗認識才能顯示諸法常住不變之真實相狀,故稱實相。

四諦

四諦,又作四聖諦。諦,意為真理或實在。四諦即:(1)苦諦:指三界六道生死輪迴,充滿了痛苦煩惱。(2)集諦:集是集合、積聚、感招之意。集諦,指眾生痛苦的根源。謂一切眾生,由於貪、瞋、痴等造成種種業因,從而感招未來的生死煩惱之苦果。從根本上來說,眾生痛苦的根源在於無明,即對於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無知......

佛教基本教義有哪些?

◆一個人,不能瞭解生命,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

◆擁有財富的人,不如擁有智慧的人。

◆常常原諒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蒼的原諒。

◆常常責備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諒解。

◆人很奇怪,不瞭解自己,卻又每天想去幹涉別人,弄得痛苦不堪。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是非,把它看作很正常,你就不會難過,因為是——人嘛!

◆犯錯是平凡的,原諒才能超凡。

◆任憑你有多大的快樂,無常總是來到。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傷人之語,如水覆地,難以挽回。

稜 ◆大家都知道,生氣是一種無知,又無濟於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

◆金錢化妝你的外表,佛法啟悟你的內在。

◆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內在安詳’,才是下手之處。

◆自尊太強,優越感太重的人,將不堪一擊,少許逆境,足以使他徹夜難眠。

◆嫉妒別人,仇視異己,就等於把生命交給別人。

◆誹謗他人就像含血噴人,先汙染了自己的嘴巴。

◆輕信道聽途說,就像一隻傻狗,別人隨便扔了一塊石頭就急忙跑去撿。

◆不能把握現在,就無法獲得永恆。

◆人心不好,環保、治安自然不好。

◆遇到困難時不害怕,心中無事,是名真修。

◆時間總會過去的。

◆算命不如認命。

◆恨別人,痛苦的卻是自己。

◆律己要嚴,待人要寬。

◆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知道一定會後悔的地方。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忘記別人的缺點吧!

◆征服世界,並不偉大,一個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

◆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則甘於平凡,卻享受平凡。

◆能忍之人,事事稱心;善嗔之人,時時地獄。

◆與其說你賺錢,不如說你被錢所賺,因為錢賺走了你的青春、時間、體力和生命。

◆有志氣的人發一次願,終身堅持。沒志氣的人天天發願,浮而不實。

◆稻穗成熟,頭自然低下。

◆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什麼是原始佛,可給出準確定義。

普賢王如來。佛性――佛性為本初之自性,亦為本來之菩提自性、於常住、無變易中,亦為如來藏;佛性之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亦具無別之五身,即法身、報身、化身、不變金剛身和現證菩提身;眾生以煩惱覆而無顯,若斷煩惱即顯佛性。

普賢王如來是佛陀度化眾生顯現的傳承上師之首,也是本初佛,是圓滿正覺,與法界融為無二的法之化身;如來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實狀況,是真如之道而來之意。普賢王如來於無量大悲神變中示現四身之本身、宣法之聖境、顯現諸清淨剎土,任運持明、浩瀚如海、不可思議;傳法於無勤任運大悲自覺智慧之自相光明性中,以無言而宣講諸法;於了悟者宣無倒實相之密意,即斷證功德於本師成無二無別。對未了悟者,以階梯道乘之宣講;於不可思議之中隨機度化,示現無數六能仁之化身調伏、饒益六道眾生。

相關問題答案
佛教的原始教義是什麼?
佛教的最高宗旨是什麼?
佛教的密宗顯宗是什麼?
佛教的四大皆空是什麼?
春天的深層含義是什麼?
蓮花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月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彤的意思含義是什麼?
鐵樹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佛法的最高境界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