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2-21

紅軍長征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B.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紅軍長征的原因是什麼

紅軍長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但是從歷史的發展趨勢上看,紅軍長征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因為中共黨是利用國民黨1927—1930年間各派勢力之間分裂與戰爭而無暇顧及的大好時機,建立了10多塊革命根據地。然而到1931年以後,國民黨內部爭奪逐漸平息,不斷潛伏著紅軍戰略轉移的客觀趨勢。

什麼是長征

長征,簡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間,中國工農紅軍主力自長江南北各革命根據地向陝甘革命根據地的大規模戰略轉移。這次人類歷史上空前未有的戰略大轉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統治黨中央長達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所造成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人糾正這次左傾錯誤,戰勝千難萬險,足以引為自豪的英雄史詩。

參加長征的部隊有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及紅25軍。在紅一方面軍長征之前,尋淮洲、方誌敏等曾率領抗日先遣隊北上,途中被敵包圍而失敗。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主力從瑞金、於都、長汀、寧化等地出發,開始長征。

1935年1月紅軍攻佔貴州遵義城,中國共產黨在這裡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後,紅一方面軍在毛澤東等指揮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順利通過彝族區,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擺脫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大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1935年6月到達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區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10月到達陝北吳起鎮,與紅15軍團會師,勝利地完成了任務。

紅2、6軍團於1936年7月到達四川甘孜地區,同紅四方面軍會師。會師後,以紅2、6軍團為主組成紅二方面軍。兩軍會合後,對張國燾的反黨和分裂紅軍的錯誤進行了嚴肅鬥爭。隨後,紅二、四方面軍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中央紅軍勝利會師。三大主力的會師,標誌著二萬五千里長徵勝利結束。從此,中國革命開始了一個新局面。

據統計,中央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歷時13個月零2天,縱橫11個省份,長驅二萬五千裡,途中總共爬過18座山脈(其中五座終年積雪,雪山行程共2700裡),走過入跡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裡),渡過24條河流,打過大小戰鬥300多次;紅二方面軍長征從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歷時11個月,轉戰九省,行程一萬六千里,進行大小戰鬥110次;紅四方面軍長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歷時長達18個月,轉戰數省,行程八千餘里,進行過大小戰鬥千百次。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曾經編成一、二、四方面軍,而沒有編成三方面軍,原因何在?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中央曾計劃將紅軍一、二、三、四軍團依次擴編為方面軍,後來,因為彭德懷同志主動提議三軍團和一軍團合編為紅一方面軍,放棄了單獨擴編為紅三方面軍的計劃,遂造成了缺編。然而,據歷史資料記載,紅三方面軍缺編另有其他一些原因。

中國工農紅軍由軍發展到方面軍,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在1930年1月以前,中央沒有統一編制紅軍的計劃。那時,中央認為:“目前中國,只有朱毛及彭德懷的部隊可以稱為紅軍,其餘如賀龍等都不能叫做紅軍”,只能算作游擊隊(《中共六屆二中全會政治問題報告記錄》1929年6月25日)。因此,各地紅軍的編制及番號也就各行其是。

1930年1月,中央軍事部召開會議,決定統一全國紅軍的番號和編制,將幾部較大妁紅軍編為一至八軍。這是紅軍史上的第一次統一規劃。4月15日,中央軍委決定將全國紅軍按地城組成軍團,一為“湘鄂贛交界處的三、四、五等軍”;一為“湘鄂邊界的二、六、十等軍”;還有一個是“閩粵桂十一、十二、七等軍”(《中央軍委軍事工作計劃大綱》1930年4月15日)。這是紅軍首次由軍組成軍團的計劃。5月間,全國紅軍代表會議對這個計劃作了一次調整,決定組成4個軍團,即四、三軍為第一軍團,二、六軍為第二軍團,五、八軍為第三軍團,十一、十二軍為第四軍團。6、7月間,紅一、二、三軍團分別成立,只有第四軍團沒有成立。從目前所見的史料看,在這期......

紅軍長征是什麼信念讓他們不怕死?

長征背景

1930年夏,中國工農紅軍經過三年游擊戰爭,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迅速發展到約10萬人,並開闢了10餘塊蘇區。對此,國民黨當局異常恐懼。國民黨政府主席、陸海空軍總司令蔣介石急於8月下旬令武漢行營主任何應欽在漢口召開湘、鄂、贛三省"綏靖"會議,確定了以軍事為主,黨務、政務密切配合,分別"圍剿"各蘇區紅軍的總方針。10月,蔣介石在同馮玉祥、閻錫山的中原大戰基本取得勝利後,即迅速抽調兵力,組織對蘇區的大規模"圍剿",企圖在3~6個月內消滅紅軍,並將重點置於中央蘇區。

蔣介石調集兵力實施"圍剿",中國共產黨第一方面軍總前敵委員會在查明敵情後,就反"圍剿"的方針問題進行了多次討論。討論中,有一種意見主張仍按中共中央和軍委8月初的指示,進攻南昌、九江,以迫使國民黨軍轉入防禦,放棄其"圍剿"。總前委書記毛澤東提出,在紅軍和蘇區尚未鞏固、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不宜脫離蘇區貿然攻打大城市。面對國民黨軍的大規模"圍剿",應主動退卻,將敵誘進蘇區內,發現和造成敵之弱點,依靠蘇區人民的支援,選擇有利於紅軍作戰之戰場,集中兵力適時反攻,各個殲敵於運動之中,以粉碎其"圍剿"。在這種戰略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工農紅軍取得了前四次反圍剿的勝利。蔣介石的四次失敗促使他改變圍剿戰略。

1933年初,在日軍大舉入侵華北,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國民黨政府主席蔣介石卻置民族危亡於不顧,仍然堅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方針,決心消滅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軍。1933年五月,親自組織和指揮對各蘇區進行更大規模的第五次"圍剿",並決定採取持久戰和"堡壘主義"的新戰略,同時對蘇區實行經濟、交通封鎖,企圖逐步壓縮並摧毀蘇區。

面對國民黨軍採取堡壘主義新戰略和重兵進攻,中共臨時中央領導人博古(秦邦憲)等卻認為,這次反"圍剿"戰爭是爭取中國革命完全勝利的階級決戰。在軍事戰略上,拒絕和排斥紅軍歷次反"圍剿"的正確戰略方針和作戰原則,繼續實行"左"傾冒險主義的戰略指導,提出"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方針,企圖以陣地戰、正規戰在蘇區外製敵,保守蘇區每一寸土地。這時,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又名華夫,原名奧托•布勞恩,德國共產黨黨員)從上海到達中央蘇區,直接掌握第五次反"圍剿"的軍事指揮權。因而,在國民黨軍"圍剿"前夕,未及時有效地組織蘇區軍民進行反"圍剿"準備。

此次反"圍剿",持續1年之久,中央蘇區軍民全力以赴,為保衛蘇區,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付出了巨大代價,給予國民黨軍大量殺傷。但由於中共中央實行錯誤的軍事戰略和作戰原則,使這次反"圍剿"作戰始終處於被動,以致在紅軍遭到嚴重削弱、中央蘇區大部喪失的情況下,被迫進行長征

紅軍長征時的軍隊叫什麼

因為蘇俄軍隊的名稱是紅軍。

因為長征之前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定都在瑞金。所以軍隊就仿照蘇俄的叫法,也叫紅軍了。

後來因為抗戰,必須要有一個名義上的最高領袖,所以我黨領導的軍隊名義上是國民黨的軍隊,名稱就改了,當時叫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好像是)。

再後來,內戰,自然要脫離國民黨編制。後來勝利在望,正式定名中國人民解放軍。

紅軍長征開始和結束的時間分別是什麼?

紅軍長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產黨領導的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紅二方面軍(由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會合後組成)、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分別從各蘇區向陝甘蘇區的戰略撤退和轉移。其中紅一方面軍行程在二萬五千華里以上,因此長征又常被稱作二萬五千里長徵。國民黨稱此為“流竄”。1936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合,長征結束。長征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紅軍長征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中央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第五次“圍剿”,被迫退出根據地進行長征。如果說根本原因,那也就是中國共產黨在早期革命實踐中出現錯誤走彎路的根本原因,因為我們的黨當時還很年輕,缺乏鬥爭經驗,沒有完完全全走出自己的革命之路,盲目地學習別人的經驗導致失敗、

長征是什麼意思?

“”長征”這個詞在唐代(估計之前)就有:唐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末還”。“長征”這個詞在近代指的是歷史事件:紅軍為避國民黨政府軍鋒芒而選擇翻雪山、過草地。它有很重的戰略意義。“長征”顧名思義,就是長途踄涉的遠征。

紅軍長征的歷史原因和歷史意義是什麼

原因:1、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2、北上抗日

意義:紅軍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參考資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級歷史上冊

紅軍長征的特點是什麼

1、行軍路程遠。有2萬5千里。(這僅僅是中央紅軍的行軍路程,紅4、紅2方面軍還不算在內)

2、戰鬥多。(這僅僅是中央紅軍的,紅4、紅2方面軍還不算在內)

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鬥,攻佔700多座縣城

3、犧牲多。

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犧牲的戰士至少在20萬以上。

4、行軍艱苦

其間共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裡。

相關問題答案
紅軍長征是什麼?
紅軍長征有什麼意義?
紅軍長征為什麼能勝利?
現代長征是什麼意思?
長征是什麼排比句?
為什麼紅軍長征?
紅軍長征被稱為什麼?
紅軍長征的直接原因是?
橙紅藍寶石是什麼顏色?
做事要長久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