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會戰歷史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5-01-27

長沙會戰的歷史意義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奇襲美國珍珠港,同一天,日陸軍23軍開始進攻香港,為使攻佔香港順利進行,日軍大本營命令駐湖南地區的11軍向湘南進攻,以牽制中國軍隊南援行動。11軍司令官阿南惟幾接受命令後,於12月13日發佈了第三次進攻長沙的命令。

蔣介石十分重視第三次長沙會戰,親臨南嶽督促部隊作戰。薛嶽當時指揮的軍隊共13個軍約17萬人。

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軍傷亡56000餘人,俘虜139人,中國軍隊傷亡28000餘人,中國軍隊取得輝煌勝利!這是珍珠港事變以來,盟國在亞洲戰區中唯一的勝利,是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盟軍的第一次重大軍事勝利。這時候日本的南方軍,在百日之內,就橫掃盟國在亞洲所有的據點與要塞。

西方國家的軍隊,在被日軍擊敗之後,真正知道了落後的中國能夠單獨地對抗日本如此之久,實在是有著過人的能耐。美國記者福爾門氏在報道中說:“中國第三次長沙大捷,證明了兩個原則,那就是中國軍隊的配備,若能與日軍相等,他們即可很輕易地擊敗日軍。”英國《泰晤士報》說:“12月7日以來,同盟軍惟一決定性之勝利系華軍之長沙大捷。”

就歷次中日戰爭中的戰場成果與記錄而論,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戰績應是最為輝煌的,就兵力動員的規模以及日軍死傷來看,中國軍隊在長沙大捷的表現,比在臺兒莊、萬家嶺、崑崙關、上高會戰所得的勝利,還更為出色。而薛嶽將軍更是因此得到日軍的“長沙之虎”的封號。

請問長沙會戰為什麼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

長沙會戰是正面戰場上對日軍的一次有效打擊,三次長沙戰役了消滅大量日軍,而且穩定住了中國對日軍的戰線,成功牽制了大量日軍兵力,加上在同一時刻 1941-1942初美帝在太平洋上被日軍暴打,喪師丟土,兩相比較,為了激勵同盟國軍心自然要大力宣揚中國對日軍的大勝,通過這個行為,中國國際地位自然就會得到提升。

還有誰喜歡費德勒?

我不喜歡!

第四次長沙會戰的失敗會影響中國戰場嗎?

這個不好說,你要把歷史稍稍改動可能整個戰局都將變化。

長沙保衛戰的確不簡單,其實最為慘烈的是桂林保衛戰,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但經歷過的老兵無不認為它是最慘烈的

個人觀點,望樓主採納

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和原因是什麼?

抗戰勝利意義:

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為中華民族復興贏得了重要的歷史契機。

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進程一次次被打斷,但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屈服、沒有氣餒、沒有放棄,而是一次次戰勝艱難險阻、重新整裝出發,並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用自己的頑強奮戰和巨大犧牲,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將長期給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造成巨大危害和災難的日本軍國主義勢力徹底逐出中國,並迫使日本歸還甲午戰爭以後從中國竊取的東北、臺灣、澎湖列島等神聖領土,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徹底洗刷了近代以來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從此,再也沒有任何侵略者可以在中國的土地上橫行肆虐,中華民族的歷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中華民族的復興由此迎來了重要的歷史契機。

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大大增強了中華兒女的民族認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加激發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情懷,為中華民族復興提供了不竭的動力源泉。

在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像抗日戰爭中這樣,民族覺醒如此深刻,民族團結如此廣泛。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覺悟和團結的程度,是此前近百年來中國人民一切偉大斗爭中沒有一次比得上的。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日本敢於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克服了這一點,就把日本侵略者置於中國數萬萬站起來的人民面前,使其像一匹野牛衝入火陣,非被燒死不可。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大大促進了中華兒女的民族認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增強了中國人民為民族前途和命運抗爭的意識,更加堅定了中國人民對民族獨立、自由、解放的追求。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鼓舞著中國人民走出幽暗的歷史低谷,重新找回民族的自尊與自信,在愛國主義旗幟的感召下走向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極大改變了近代以來中國的國際形象,重新確立了中國的大國地位,為中華民族復興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1942年元旦,中國與美英蘇三國領銜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這一宣言的簽署,標誌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表明了同盟國共同打擊法西斯的決心,也表明中國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成員。戰爭後期,中國參加了開羅會議,與盟國共商打敗日本法西斯的戰略,並探討處置戰後日本問題和亞洲被壓迫民族問題,參與制定並簽署了《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反法西斯的國際法規性文件。為鞏固戰爭勝利成果,維護戰後世界和平與安全,中國還以反法西斯戰爭四大國之一的身份參與籌劃創建聯合國的工作,並與美英蘇三國共同發起旨在制定聯合國憲章的舊金山會議。隨著1945年10月聯合國憲章的生效,中國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形成的大國地位在抗戰勝利後通過聯合國憲章得到國際法的正式確認。

抗戰勝利原因:

一、搶在抗戰爆發之前,鉚足勁發展經濟,1927---1936年每年經濟增長超過9%,為堅持抗戰攢下了本錢。經濟增長促進了輕武器生產。抗戰爆發時我國輕武器自給率超過70%,步槍機槍手榴彈性能均超過日本鬼子,這也是蔣公敢於和日本開戰的重要因素。所以中國才能在幾乎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單獨頑強抗擊日軍達5年之久,一直到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發。

二、搶在抗戰全面爆發前,完成了國家的統一。中國政府為了民族生存,不計前嫌聯合一切聲稱願意抗日的隊伍,幾乎是什麼烏龜王八都籠絡收容,因而順利實現了全民族抗戰。雖然犧牲慘重,但是自我恢復力量驚人。南京戰役失敗後短短三個月,就恢復了戰鬥力。

三、制定了正確的戰略,長期抗戰,充分利用國土縱深,使日......

全民族抗戰史實和意義?

1、史實:

中國抗日戰爭

1931-1936 ▪ 九一八事變 ▪ 黑龍江戰役 ▪ 江橋抗戰 ▪ 哈爾濱保衛戰 ▪ 一二八事變

▪ 綏靖滿州國 ▪ 熱河戰役 ▪ 長城戰役 ▪ 綏遠抗戰

1937-1938 ▪ 七七事變 ▪ 國共合作 ▪ 平津作戰 ▪ 南口戰役 ▪ 淞滬會戰

▪ 太原會戰 ▪ 南京保衛戰 ▪ 南京大屠殺 ▪ 徐州會戰 ▪ 蘭封會戰

▪ 重慶大轟炸 ▪ 武漢會戰 ▪ 廣州戰役

1939-1941 ▪ 南昌會戰 ▪ 隨棗會戰 ▪ 第一次長沙會戰 ▪ 桂南會戰 ▪ 五原戰役

▪ 棗宜會戰 ▪ 百團大戰 ▪ 豫南會戰 ▪ 上高會戰 ▪ 晉南會戰

▪ 第二次長沙會戰 ▪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2-1945 ▪ 浙贛戰役 ▪ 鄂西會戰 ▪ 滇西緬北戰役 ▪ 常德會戰 ▪ 豫湘桂會戰

▪ 豫中會戰 ▪ 長衡會戰 ▪ 桂柳會戰 ▪ 湘粵贛戰役 ▪ 豫西鄂北會戰

▪ 湘西會戰

2、意義: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外來侵略鬥爭的勝利。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國民黨正面戰場組織了那幾次大規模會戰?意義各是什麼?

1.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八一三”淞滬會戰是抗戰爆發以來,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3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兵力。由於中國軍隊戰略不當,武器裝備落後,在付出33萬多人的巨大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退,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

2.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由於國民黨軍此時兵力凋零,退守絕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日軍進入南京後開始了長達數月的南京大屠殺,殘酷殺害中國軍民30餘萬人。

3.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中國軍隊由於指揮混亂,佈置不當,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萬餘人。但從此國民黨軍在華北戰場的正規戰爭宣告基本結束。

4.徐州會戰:1938年1月~5月21日

日軍打通了津浦線,擴大了佔領區,但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國民黨軍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5個月的時間。其中臺兒莊大捷消滅日軍1萬多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5.蘭封會戰:1938年5月21日~6月

日軍試圖在徐州會戰後繼續擴大戰果,板垣徵四郎師團孤軍深入,被以薛嶽為指揮的中國軍隊包圍。最後由於蔣軍嫡系將領的無能,中國軍隊最終功虧一簣。

6.武漢會戰:1938年6月~10月

歷時4個半月的武漢會戰雖然最終以武漢失守為結束,但國民黨軍隊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斃傷敵軍4萬人、近10萬日軍因戰鬥、氣候、疾病等原因暫時喪失作戰能力的巨大戰果,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抗日戰爭從此進入相持階段。

7.隨棗會戰:1939年5月1日~20日

武漢會戰之後,日軍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中國軍隊對武漢的威脅,向湖北隨縣棗陽地區發動進攻。國民黨軍隊消滅斃傷敵軍1.3萬人,第5戰區也付出了較大的犧牲。日軍未能達到預定戰略目標。

8.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4日~10月

日軍動用10萬兵力,卻在第九戰區第十五集團軍的抵抗下損失慘重。日軍承認“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在中國軍隊反擊下,日軍傷亡達2萬人,被迫撤退,中國軍隊傷亡3萬多人。

9.桂南會戰: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日軍佔領南寧和崑崙關後,國民政府從數百公里外急調10個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崑崙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劃,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10.棗宜會戰: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張自忠上將殉國於南瓜店,宜昌失陷。棗宜會戰是武漢會戰以來,日軍對正面戰場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

11.豫南會戰: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日軍一度攻佔安徽界首和太和,但在傷亡9000人後,日軍最終撤退。

12.上高會戰: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為保證南昌及附近佔領區的安全,日軍發動試圖消滅贛北中國軍隊主力的上高會戰。日軍在三路圍攻、其中兩路受阻的情況下,形成一路孤軍深入,被中國軍隊包圍而倉皇撤退,傷亡高達1.5萬人。

13.晉南(中條山)會戰:1941年5月

此次戰役日軍的目的是“在華北要殲滅山西南部的中央軍”。中國軍隊傷亡4.2萬餘人,被俘3.5萬餘人,日軍傷亡僅為中國軍隊的1/12,成為“抗戰史上最大的恥辱”。

14.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0月1日

中國軍隊第六戰區在正面戰場主動發起1941年以來惟一一次主動進攻作戰,殲滅日軍700......

武漢會戰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

背景是 1937年7月7日,日本皇軍對中國實施全面入侵,北京及天津不到一個月落入日軍手中,整個華北平原暴露在日軍面前,11月12日日軍攻佔上海,南京有陷落的危險 日本方面,由於1937年開始的諸次軍事行動讓日本感到兵源匱乏開始逐步增兵,增兵加上前線開銷使得日本平時經濟體系無法負荷;日本自此正式進入戰時經濟體制。 意義是漢會戰是抗日戰爭初期中國投入兵力最多﹑戰線最長﹑堅持最久﹑犧牲最大的一次戰役,總計傷亡二十多萬人﹐但也使日軍的有生力量受到很大消耗﹐使它的戰略進攻達到頂點,使它對中國速戰速決的方針破產。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鬥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0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相關問題答案
長沙會戰歷史意義?
武漢會戰歷史意義?
紅軍長征勝利歷史意義?
抗美援朝戰爭歷史意義?
淮海戰役歷史意義?
古田會議的歷史意義?
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
紅樓夢社會歷史意義?
美國內戰的歷史意義?
淮海戰役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