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的理論有哪些?
什麼是人際關係,它的特點,人際關係心理學的理論有哪些
社會學將人際關係定義為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係。心理學將人際關係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繫。中文常指人與人交往關係的總稱,也被稱為“人際交往”,包括親屬關係、朋友關係、學友(同學)關係、師生關係、僱傭關係、戰友關係、同事及領導與被領導關係等。人是社會動物,每個個體均有其獨特之思想、背景、態度、個性、行為模式及價值觀,然而人際關係對每個人的情緒、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對組織氣氛、組織溝通、組織運作、組織效率及個人與組織之關係均有極
特點
人際關係是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關係。其特點是:
(一)個體性
在人際關係中,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對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歡或願意親近的人成為主要問題。
(二)直接性
人際關係是人們在面對面的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個體可切實感受到它的存在。沒有直接的接觸和交往不會產生人際關係,人際關係一經建立,一定會被人們直接體驗到。 (三)情感性 人際關係的基礎是人們彼此間的情感活動。情感因素是人際關係的主要成分。人際間的情感傾向有兩類:一類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類是使人們互相排斥分離的情感。人們在心理上的距離趨近,個體會感到心情舒暢,如若有矛盾和衝突,則會感到孤立和抑鬱。
1.相互性原則
人際關係的基礎是彼此間的相互重視與支持。任何個體都不會無緣無故地接納他人。喜歡是有前提的,相互性就是前提,我們喜歡那些也喜歡我們的人。人際交往中的接近與疏遠、喜歡與不喜歡是相互的。
2.交換性原則
人際交往是一個社會交換過程。交換的原則是:個體期待人際交往對自己是有價值的,即在交往過程中的得大於失,至少等於失。人際交往是雙方根據自己的價值觀進行選擇的結果。
3.自我價值保護原則
自我價值是個體對自身價值的意識與評價;自我價值保護是一種自我支持傾向的心理活動,其目的是防止自我價值受到否定和貶低。由於自我價值是通過他人評價而確立的,個體對他人評價極其敏感。對肯定自我價值的他人,個體對其認同和接納,並反投以肯定與支持;而對否定自我價值的他人則予以疏離;此時可能激活個體的自我價值保護動機。
4、平等原則
在人際交往中總要有一定的付出或投入,交往的兩個方面的需要和這種需要的滿足程度必須是平等的,平等是建立人際關係的前提。人際交往作為人們之間的心理溝通,是主動的、相互的、有來有往的。人都有友愛和受人尊敬的需要,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平等對待、人的這種需要,就是平等的需要。
5、相容原則
相容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相容,即指人與人之間的融洽關係,與人相處時的容納、包涵、寬容及忍讓。要做到心理相容,應注意增加交往頻率;尋找共同點;謙虛和寬容。為人處世要心胸開闊,寬以待人。要體諒他人,遇事多為別人著想,即使別人犯了錯誤,或冒犯了自己,也不要斤斤計較,以免因小失大,傷害相互之間的感情。只要幹事業、團結有力,做出一些讓步是值得的。
6、信用原則
信用即指一個人誠實、不欺騙、遵守諾言,從而取得他人的信任。人離不開交往,交往離不開信用。要做到說話算數,不輕許諾言.與人交往時要熱情友好,以誠相待,不卑不亢,端莊而不過於矜持,謙遜而不矯飾作偽,要充分顯示自己的自信心。一個有自信心的人,才可能取得別人的信賴.處事果斷、富有主見、精神飽滿、充滿自信的人就容易激發別人的交往動機。博取別人的信任,產生使人樂於與你交往的魅力。上述這些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是處理人際關係不可分割的幾個方面。運用和掌握這些原則,是處理好人際關係的基......
三叉口》眾多明星出場的影片,你看懂了什麼?
三岔口劇情大討論-疑問大解析!
從三岔口開始上映至今,好多人都說劇情有點不懂,疑惑重重,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大討論吧...關於劇情\任務分析等等,大家都可以盡情提問和解答,可以發邊自己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希望打擊能踴躍參與:)讓有疑惑的人全都明白起來:):)
疑問1:
為什麼在影片開頭,殺手已經把槍瞄準了孫哥哥,但卻不下手呢?
答:
看到後面才明白,殺手其梗是殺死孫哥哥女朋友的人,殺手心裡有一份內疚感,十年前,殺手還看到孫哥哥尋人啟示!
疑問2:
為什麼導演和編劇設計饒天頌收到睡枕的情節並談論睡覺多少的問題呢?
答:
饒天頌問了杜律師"你怕不怕睡的不好?"..."睡的越少的人越聰明"....這個情節為後面杜律師的計謀埋下伏筆,杜律師正是一個很"聰明"的人!
疑問3:
為什麼饒天頌會那麼相信自己的兒子是詹先生綁架或甚至殺死的呢?
答:
這個其實影片在多處埋好了伏筆:1:影片開始不久的饒天頌和詹先生的通話中,詹先生調侃的說自己是他兒子歌迷並跟蹤他等等 2:杜律師特意問過饒天頌:你覺得兩件事有關嗎? 你肯定?
疑問4:
當殺手用槍指著孫哥哥,並給他看一堆照片,照片內容是杜律師賣藥丸給饒夏,這些照片是什麼時候拍的呢?
答:
不仔細看的可能不明白,其實在饒夏失蹤的那天晚上殺手拍的,但是一個鏡頭是殺手拿著相機擋住了半張臉多....
疑問5:
為什麼饒天頌在兒子失蹤後,警察問他好多問題,最後一個問題是問他最近有誰找他麻煩,他竟然回答商業罪調查科?
答:
饒天頌他表現出來的是滿肚子的仇恨,仇警察,仇綁匪,仇盡世人,特別是在兒子失蹤後,而他的資產更是被凍結...
疑問6:
饒天頌為什麼會做出不管自己性命的報復行為,為什麼他會失去理智了呢?
答:
饒天頌有2個兒子,大兒子出車禍死亡,他已經打擊了一次,這次他唯一的命根卻生死不明,這個更讓他悲痛,而在佛堂裡,那解說的舉了周文王兒子被殺而推翻暴君的列子,更讓他下定決心進行報復,直至失去理智!
疑問7:
影片幾次提到"凶手是左撇子",這個安排是怎麼樣的循環的呢?
答:
開頭\中間\結尾的互相照應,當最後饒天頌臨死的時候,眼前伸出一隻手,那手正式左手,這個呼應很好:)
疑問8:
孫哥哥是怎麼樣漸漸知道杜律師的祕密的呢?
答:
第一:在孫哥哥跟蹤艾美的時候,他偷進心理諮詢室,拿了艾美和心理醫生的對話的錄音光碟並聽完,從而有了懷疑! 第二:當樑警察和孫哥哥提左瞥子殺人案件的時候,孫哥哥在左撇子記錄的檔案裡發現杜律師也是左撇子之一....因此,當最後下雨的晚上孫哥哥才會跟著杜律師來到了停車場!
疑問9:
結尾部分,吳殺手正和寧mm說話,“乒乓”兩聲槍響,下個鏡頭,他們躺下了…...
答:
這個可能是導演安排的讓觀眾去猜測的一幕,讓人聯想到了續集:):)
疑問10:
到底饒天頌的兒子饒夏死了沒有?
答:
可以肯定的是饒夏是被杜律師綁架或者殺死的,杜自己也承認並在饒天頌面前說他兒子死的比他更慘,但在警察局,杜又不說饒夏到底死了沒有,這個也是導演安排的讓觀眾猜測的意思,也可以說,如果真有續集,這個肯定是重要的切入點之一:)
疑問11:
杜律師為什麼要殺死那些人呢?他是怎麼導致性格分裂的呢?而他為......
人際交往的動機理論
1.親和動機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是群集的動物,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在與其他人密切交往中度過自己的一生,世界上很少有自願孤立的人,那些載載孑立的人,常常被認為不正常。正是由於人對親和的需要。視孤立為畏途,社會施加於罪犯的最普通的懲罰就是關押在監,與世隔絕。所謂親和動機,是指人們害怕孤獨,願意與他人在一起的願望。亞里士多德從木能論觀點出發,以行為界定的方式,將與他人的親和理解為一種木能;柏拉圖從生存論觀點出發,將親和理解為人類生存的必需。心理學則這樣論釋親和:親和動機是一種重要而又極其複雜的衍生性動機,是人們尋求友誼,建立、發展友誼的動力。親和動機強的人,對朋友、對家庭、對群體充滿了嚮往,渴望與他人建立深刻的情感聯繫,渴望成為某群體中的一員。
2.成就動機
成就動機,歷來是心理學家高度關注的課題,它指個人對於自己認為重要的工作,努力去做並儘量做好的心理傾向。任何人都不能沒有成就動機,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不同水平的貢獻,達到或超過自己原希望達到的標準,獲得成就。而成就的衡量,可以採用既定的標準,更經常的是個人完成工作後與他人相比較而得出。成就動機顯著影響著人們的交往行為,成就動機強烈的人,為了取得事業的成功,樂意與人交往、與人合作,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在交往中總是首先明確告訴對方與之交往的目的,向對方提出希望和要求,從而達到追求成功的願望,滿足自我發展。
3.讚許動機
讚許動機是指人們在工作上取得成績以得到他人或集體的鼓勵和稱讚,獲得心理上的需要和滿足,讚許動機促使人為了取得他人或集體的歡樂、讚賞而努力工作、社會讚許動機,是被社會心理學家用來解釋社會行為的一個重要動機,人們正是通過社會對個體行為的讚許或否定,逐漸辨別是非,習得社會規範,確立價值標準,進而約束自己的行為的。有人甚至認為,社會讚許是人最根本、最純粹的心理需要。可以認為,成就動機最終是建立在讚許的基礎上的,如果他人不讚許我們為取得成就而做出的努力,那麼,我們也許就不會努力去爭取成功。可以這樣理解,讚許動機實質上是一種取得成就和得到同伴、組織及社會的承認、尊重、讚揚的需要。無疑,它對交往行為的驅動和強化是顯見的。
心理學家莫雷諾的人際交往理論
社會測量法是心理學家莫里諾(J.L. Moreno)於1934年提出的一種研究方法。它主要用於研究團體內(特別是小團體)成員之間人際關係和人際相互作用的模式,即所謂社會結構,通過社會測量,人們可以瞭解人的人際知覺方式、團體凝聚力等團體特徵。
人際交往理論的感悟
——學習《人脈關係課》心得
●子若
“有關係,沒關係。沒關係,有關係。”
“朝裡有人好做官。”
“合情合理,合情不合理,合理不合情,不合情不合理”
……
曾仕強教授結合《易經》和中西方文化進行人際關係的解讀(公共車上搭訕的故事和中國人懲罰孩子的習慣)。
許多人一遇到人際關係方面的問題就頭痛。我就是其中之一,因為中國人的思想太“深邃”了。應當說人際關係是一門活到老學到老的學問,掌握了這方面的技巧,不僅一生受益,就連工作、生活的質量都提高層次,使得自己身心愉快。學習曾仕強教授《人脈關係課》課程,雖然不能完全解惑,也對其許多觀點認同感不能達到100%,但是也獲益頗多。我只想試著對中國式人際關係的三個階段、成功人際關係十大要領和人際關係中的持經達權談一些心得和體會:
1、人際關係的三個階段:務實求本,為人誠懇;隨機應變,擇善固執和追求中庸,尋求合理。
務實階段是人際關係的第一階段,屬於人際關係的基礎基礎工程。
人際關係的第二階段為不執著,其重點必須放在“不可不變,不可亂變”上面。孔子所說的“學而不固”。
第三階段為追求中庸。中庸之道,實際上便是一切求合理,這是人際關係最高的層次。
2、成功人際關係的五個方面:一表人才、兩套西裝、三杯酒量、四圈麻將、五方交友、六出祁山、七術打馬、八口吹牛、九分努力、十分忍耐。看得出曾仕強教授對中國人際關係的圓熟,給出了妙解,有些地方編排的有些牽強,卻能給人用淺顯的道理指導人。
一表人才。包括儀容整齊,學識豐富,內心充實和行為端莊。當然既然有“表”的外在,又有“才”的內在,二者的統一,必定成為交往的有力條件。比如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和龐統二位才幹齊名,以“伏龍、鳳雛“並稱,可是因為長相差異而結局不同。諸葛亮是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奉為軍師,以師禮待之。而龐統屢屢求職受挫,靠拿著諸葛亮的薦書去謀了個耒陽縣令,要不是張飛誤打誤撞,使龐統展現出過人的才華,估計他一輩子就是“縣太爺”的命了。諸葛亮成為蜀國的丞相,幫助劉備三分天下,而龐統可以說寸功未立,就慘死於落鳳坡。這雖是演繹的故事,但是現實生活中在不斷上演著這類故事。但是如果看了這則故事就簡單地認為僅有一表人才就把所有交際問題都解決了,問題就過於簡單化,所以曾仕強教授還有兩套西裝作為人際關係起點的另一個外在表現。
兩套西裝。包括符合適宜,不失身份和不穿奇裝異服。講的是外在,比如酒店大廳經常明晃晃立著牌子:“衣冠不整,恕不接待”。可見,酒店接待的不是“人”,按照牌子的“指示”,哪怕你是秦始皇,只要你衣冠不整,穿上犀利哥的衣服,恐怕按照牌子上的規則,被拒之門外了。可見兩套西服所蘊含的外在的重要性。你不能怪酒店天生就想接待好的衣冠。不能怪酒店。把思維放飛一下,拓展開來往深處想一想,許多人經常能夠面對身居高位的人的尊重,是尊重他的人本身,還是頭上的那頂“官帽”。
三杯酒量。講到人際關係的媒介值得說。中國的酒文化,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我不知道這麼所是否武斷。但是我的確在文藝作品和電影中以及現實生活中看到的,都是中國人在交往中必以酒為媒。不把客人弄到桌子底下去,就被認為不真誠,事情就不好辦。到了酒場,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了,遑論“適可而止,量力而行”了。四圈麻將。更是博大精深的東西,在交往中,小小麻將中藏著乾坤。
五方交友。擴大交際圈,建立廣闊的人脈,這肯定是職業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但是由於不同......
學習人際交往理論對自己有什麼啟示
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之中
需要與其他人交往
要懂得尊重他人
人際交往中有哪些心理學原理
大多在社會心理學裡面
關於人際交往的書有哪些,比較好的
你認為看書就能學會人際 那你一定是一個非常不懂交際的人 人際上是實踐遠遠大於理論的 不是數理化 懂得了就能做好 少年 你還是多和人交往 一開始可能會怪怪的 放輕鬆 臉皮要厚 慢慢就會了 你會發現沒那麼難
人際關係理論的核心思想
霍桑實驗的結果由梅奧於1933年正式發表,書名是《工業文明中的人的問題》,這標誌著人際關係學說的建立。
在霍桑實驗的總結中,梅奧特別指出以下幾點:
第一,與工人談話有助於他們解除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和調整自己對於個人問題的態度及情緒,從而使他們清楚、明白地提出自己的問題。
第二,訪談有助於工人們與周圍的人相處得更容易,更和諧。
第三,訪談還會提高工人與經理人員更好地合作的願望和能力,這就有助於形成工人對工作群體和對工廠的雙重歸屬感。
第四,與職工交談是培養訓練管理人員的重要方法。這有助於上情下達。管理人員首先必須善於幫助和啟發他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不只是高談闊論、教訓別人、以自己為中心。這種經驗是當前學校教育無法提供的。管理者傾聽別人的意見比展露自己的知識要重要得多,這是成熟、判斷力和智慧的標誌。
第五,與職工交談是獲取信息的重要源泉,對於經理來說具有巨大的客觀價值。經理人員有三重任務:將科學和技術應用於物質資料的生產;使生產經營活動系統化;組織協作。有些經理人員認為與職工交談所聽到的是一些人的瑣事和主觀意見,沒有什麼價值,這說明他們心目中的管理指的是上述前兩方面的內容,根本沒有認識到自己忽視了第三方面的任務,他們對信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毫無疑問,這種疏忽和由此造成的盲目行動,必然會影響到組織的效率。
在這裡,梅奧提出了人際關係的重要性,這是一個經理人員是否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一個組織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標誌。他指出經理人員應該將他的下屬看為一個社會群體中的社會人,而不應該看成一個群氓的個人。
PAC理論的PAC人際交往理論
無論人們是以堅決還是非堅決的方式相互影響,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作出迴應時,存在一種社會交互作用。這種對人們之間的社會交互作用的研究叫做交互作用分析。這種分析理論認為,個體的個性是由三種比重不同的心理狀態構成,這就是“父母”、“成人”、“兒童”狀態。取這三個間的第一個英文字母,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兒童),所以簡稱人格結構的PAC分析。“P-A-C” 理論把個人的“自我”劃分為“父母”、“成人”、“兒童”三種狀態,這三種狀態在每個人身上都交互存在,也就是說這三者是構成人類多重天性的三部份。“父母”狀態以權威和優越感為標誌,通常表現為統治、訓斥、責罵等家長制作風。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P成分佔優勢時,這種人的行為表現為憑主觀印象辦事,獨斷獨行,濫用權威,這種人講起話來總是“你應該……”、“你不能……”,“ 你必須……”。“成人”狀態表現為注重事實根據和善於進行客觀理智的分析。這種人能從過去存儲的經驗中,估計各種可能性,然後作出決策。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A成分佔優勢時,這種人的行為表現為:待人接物冷靜,慎思明斷,尊重別人。這種人講起話來總是:“我個人的想法是……” 。“兒童”狀態象嬰幼兒的衝動,表現為服從和任人擺佈。一會兒逗人可愛,一會兒亂髮脾氣。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C成分佔優勢時,其行為表現為遇事畏縮,感情用事,喜怒無常,不加考慮。這種人講起話來總是“我猜想……” ,“我不知道……”。根據PAC分析,人與人相互作用時的心理狀態有時是平行的,如父母--父母,成人--成人,兒童--兒童。在這種情況下,對話會無限制地繼續下去。如果遇到相互交叉作用,出現父母--成人,父母--兒童,成人--兒童狀態,人際交流就會受到影響,信息溝通就會出現中斷。最理想的相互作用是成人刺激--成人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