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的發源地是?
越劇用什麼方言?發源地在哪?
越劇,中國主要戲曲劇種之一,起源於浙江嵊州,目前為中國大陸第二大戲曲劇種。 越劇曲調婉轉柔美,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主旋律就採用了越劇的曲調。 越劇原來流行於江浙滬一帶,後在中國廣受歡迎。 越劇舞臺語音的基礎語音是嵊縣方言音。在越劇發展過程中,越劇語音在嵊州方言的基礎上,吸收了中州音韻和官話的語音,這促使越劇擴大了觀眾範圍。2006年5月,越劇被列為中國文化部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越劇的發源地在什麼地方?
在浙江省嵊州市
越劇的發源地是那裡?
越劇誕生於1906年,時稱“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藝術——落地唱書。藝人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曲調沿用唱書時的〔呤哦調〕,以人聲幫腔,無絲絃伴奏,劇目多民間小戲,在浙東鄉鎮演出。
1910年小歌班進入杭州,1917年到達上海,1920年起,演出用絲絃伴奏,因板胡定弦1—5兩音,稱〔正宮調〕。 20年代初,劇種被稱為“紹興文戲”。1923年7月,在嵊縣施家嶴開辦了第一個女班。1925年坤伶施銀花在琴師王春榮的合作下,產生了63定弦的〔四工調〕,成為紹興文戲時期的主腔。30年代初,女班大批湧現。這時期,除男班、女班外,還有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1938年名伶姚水娟吸收文化人蔘與對越劇的變革,稱“改良文戲”。這時期,最有名的演員是被稱為越劇四大名旦的“三花一娟”,即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姚水娟,小生為竺素娥、屠杏花、李豔芳;青年演員如筱丹桂、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徐玉蘭、範瑞娟、傅全香等,都已嶄露頭角。主要編劇有樊籬、聞鍾、胡知非、陶賢、劉濤等。
1942年10月,袁雪芬吸收新文藝工作者參加,對越劇進行比較全面的改革,被稱為“新越劇”。編導有於吟、韓義、藍流、白濤、肖章、呂仲、南薇、徐進等。1944年9月起,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龍門大戲院進行改革。此後,上海的主要越劇團都走上改革之路。
“新越劇”重要標誌之一,是編演新劇目,使用完整的劇本,廢除幕表制。內容大都是反封建、揭露社會黑暗和宣揚愛國思想。1946年5月,雪聲劇團首次將魯迅小說《祝福》改編為《祥林嫂》搬上戲曲舞臺,標誌著越劇改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1946年9月,周恩來副主席到上海,在看了雪聲劇團演出後,指示地下黨要做好戲曲界的工作。此後,地下黨派了黨員錢英鬱、劉厚生、李之華及黨的外圍組織成員吳琛等,到越劇界擔任編導。在1946年袁雪芬被流氓拋糞事件中,1947年越劇“十姐妹”聯合義演《山河戀》及為筱丹桂申冤的鬥爭中,進步文藝界、新聞界都給予了支持。
唱腔方面,越劇改革有重大的突破。“新越劇”在實踐中擴大了表現內容,原來較明快、跳躍的主腔〔四工腔〕已不能適應。1943年11月袁雪芬演《香妃》時,1945年1月範瑞娟演《梁祝哀史》時,都在琴師周寶財的合作下,分別創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調腔〕和〔弦下腔〕。後來這兩種曲調皆成為越劇的主腔,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各自的流派唱腔。
表演方面,一是向話劇、電影學習真實、細緻地刻劃人物性格、心理活動的表演方法;二是向崑曲、京劇學習優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動作。演員們以新角色的創造為基點融合二者之長,逐漸形成獨特的寫意與寫實結合的風格。
舞臺美術方面,採用立體佈景、五彩燈光、音響和油彩化妝,服裝式樣結合劇情專門設計,色彩、質料柔和淡雅,成為劇種藝術風格的有機組成部分。 40年代的越劇改革,建立起正規的編、導、演、音、美高度綜合的藝術機制。越劇觀眾的構成也發生了變化,除原來的家庭婦女外,還吸引來大批工廠女工和女中學生。上海解放前夕,從事“新越劇”的幾個主要劇團如“雪聲”、“東山”、“玉蘭”、“雲華”、“少壯”,都受到中國共產黨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擁有大量觀眾。
1949年上海解放,7月便舉辦了以越劇界人員為主的第一屆地方戲劇研究班。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第一個國營劇團——華東越劇實驗劇團。1951年國營的浙江越劇實驗劇團建立。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劇院成立。
黨和政府重視民族戲曲,尤其是周恩來總理,對越劇藝術給予熱情關懷。建國初,為擴大越劇的表演手段,適應時代的需要。華東越劇實驗劇團和浙江的越劇團......
越劇的發源地嵊州是有哪些著名越劇演員?
袁雪芬、範瑞娟、傅全香、王文娟
越劇哪一年正式誕生、發源於哪裡
“越劇”起源於“落地唱書”,後又有稱為“女子科班”、“紹興女子文戲”、“的篤班”、“草臺班戲”、“小歌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髦兒小歌班”、“紹劇”、“嵊劇”、“剡劇”等。第一次稱“越劇”,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遊樂場演出的“的篤班”,首次在《申報》廣告上稱為“越劇”。
越劇 ——中國第二大劇種 ,有第二國劇之稱 ,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 ,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 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 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之一。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
越劇,滬劇,秦劇得發源地在哪裡
越劇清末起源於浙江嵊州(即古越國所在地而得名),由當地民間歌曲發展而成。發祥於上海。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歷稱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髦兒小歌班、紹劇、嵊劇、剡劇。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報》演出廣告中首次用“越劇”稱之。1938年始,多數戲班、劇團稱“越劇”。新中國成立後才統一稱“越劇”。
滬劇屬江、浙、長江三角洲吳語地區灘簧系統。興起於上海。因上海簡稱滬,故名滬劇。主要流佈於上海、蘇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區。雖然越劇不是上海市本地特有劇種
秦腔(Qinqiang Opera,或Qinqiang)又稱亂彈,源於西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越劇在哪兒產生,現在在哪裡。簡介
越劇(漢語拼音為yuèjù,英語為Yue Opera)——中國第二大劇種[1] ,有第二國劇之稱[2] ,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3] ,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4-6] 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7] 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8] )之一。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
“越劇”起源於“落地唱書”,後又有稱為“女子科班”、“紹興女子文戲”、“的篤班”、“草臺班戲”、“小歌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髦兒小歌班”、“紹劇”、“嵊劇”、“剡劇”等。第一次稱“越劇”,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遊樂場演出的“的篤班”,首次在《申報》廣告上稱為“越劇”。[9] 1938年起,多數戲班、劇團稱“越劇”。但各戲報上的稱謂依舊不統一,記者與投稿者經常各用各的。1939年,《大公報》記者樊迪民,兼為姚水娟之“越吟舞臺”的編導,受李白《越女詞》之啟發,兼考慮紹興是越王勾踐生聚教訓擊敗吳國的復興基地,而越劇發源地嵊縣是紹屬之一,又受越劇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響,越唱越高,越唱越遠”之豪言觸動,遂給茹伯勳編的《戲劇報》寫稿,刊出正名為“越劇”的動機和意義的文章,告諸觀眾。[10] 自此以後,各報“女子文戲”的廣告陸續改稱為“越劇”,新中國成立後,更是統一稱為“越劇”。[11]
因越劇早期曾用”紹興戲劇“、”紹興文戲“為名,故有將越劇稱為“紹興戲”的說法,實是因當時無“越劇”之名而借用“紹興戲”之稱,但“越劇”實際上並非“紹興戲”。[12-13] 然因訛傳訛,越劇劇名的翻譯中也有了“Shaoxing Opera”一詞。但正規表述,對“越劇”劇名的翻譯,應是“Yue Opera”(亦有翻譯成“YueJu Opera”者),此稱謂已被越劇專業書籍及官方文檔廣泛應用,亦被報刊媒體所接收並使用,而當日誤翻之“Shaoxing Opera”則成為了一個歷史。[14-20
百度百科有我就是越劇發源地的人
越劇是不是發源過去南越族的
被稱為“第二國劇”的越劇,起源是很晚的。最早追溯到清晚期。
1852年(清咸豐二年)嵊縣西鄉馬塘村農民金其柄創“落地唱書”。
1906年3月27日,嵊縣東王村香火堂前,由落地唱書藝人演出小戲《十件頭》、《倪鳳煽茶》和大戲《雙金花》是越劇第一次登臺試演,被稱為越劇誕生日。
1917年5月13日,小歌班初進上海,在十六鋪“新化園”演出。1919年始在上海立足。
1938年始,多數戲班、劇團稱“越劇”。
由上可見,越劇跟兩千多年前的“百越”“南越”是毫不相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