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的特點有哪些?
青花瓷特點 5分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髮色鮮豔、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鼎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 、康熙(1662—1722)朝時間跨度長,器物類型豐富,工藝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髮色前期較灰暗,中期以後青幽翠藍、明快亮麗。畫法早期以單線平塗為主,氣勢粗獷;中期以後則勾勒、渲染、皴法等並用,繪畫精細,並以青花色階(即所謂“青花五彩”)而備受推崇。紋飾題材多樣,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詩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時代特點的是冰梅、耕織圖、刀馬人、雙犄牡丹等。圖案留白邊較其他朝明顯。胎緻密細白,呈糯米糕狀。釉硬,與胎結合緊密,見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閃青,中期以後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觀賞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蓋罐、鳳尾尊、花觚、象腿瓶、筆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極強的時代特徵:琢器多二層臺底;筆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兩邊斜削的較尖的“鯽魚背”底,中期以後基本上是圓潤的“泥鰍背”底;大盤類多雙圈底,這種底從明末和順治時出現,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識種類多樣,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書,中期以後各種堂名款、圖記款、花押款流行,並流行至雍正。仿款、偽託款也較多見,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一)蘇麻離青 即蘇泥麻青、蘇勃泥青、蘇泥勃青等。其名稱的來源,一說是來自波斯語“蘇來曼”的譯音。這種鈷料的產地在波斯卡山誇姆薩村,村民們認為是一名叫蘇來曼的人發現了這種鈷料,故以其名字來命名此料。另一種說法是,蘇泥麻青應為蘇麻離青,是英文smalt的譯音,意為一種藍玻璃。此料屬低錳高鐵類鈷料,故青花呈色濃重青翠,有“鐵鏽斑痕”,俗稱“錫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樂、宣德官窯所用青料均是這種,產地均在古波斯或今敘利亞一帶。 (二)平等青 又稱陂唐青,產於江西樂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時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穩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時。 (三)石子青 又稱石青,產於江西高安、宜豐、上高一帶。此料單獨使用時,青花髮色灰暗甚至發黑,明清二代民窯普遍採用此料,官窯則用於與回青調和使用。 (四)回青 有產於西域、新疆、雲南等多種說法。此料髮色菁幽泛紫,若單獨使用則渾散不收,故多與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萬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於混水(填色),髮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於設色(勾勒輪廓),筆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 又稱浙青,產於浙江紹興、金華一帶。國產料中以浙料最為上乘,其髮色青翠,明代萬曆中期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器均採用此料。 (六)珠明料 產於雲南宣威、會澤、宜良等縣,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髮色明麗純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上述國產鈷料多屬高錳類。 (七)化學青料 即用化學制品氧化鈷配製的青料。髮色紫藍、純粹、濃豔,但輕浮而缺乏附著力,價格也低廉。使用此料製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我國古代青花瓷,繪畫裝飾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圖案款識種類繁多,各個時期的款識均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根據青花瓷款識的形式、種類來看,主要可分為紀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讚頌款和紋飾款五大類。 (一)紀年款 ......
青花瓷的工藝特點是什麼?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髮色鮮豔、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鼎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 、康熙(1662—1722)朝時間跨度長,器物類型豐富,工藝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髮色前期較灰暗,中期以後青幽翠藍、明快亮麗。畫法早期以單線平塗為主,氣勢粗獷;中期以後則勾勒、渲染、皴法等並用,繪畫精細,並以青花色階(即所謂“青花五彩”)而備受推崇。紋飾題材多樣,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詩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時代特點的是冰梅、耕織圖、刀馬人、雙犄牡丹等。圖案留白邊較其他朝明顯。胎緻密細白,呈糯米糕狀。釉硬,與胎結合緊密,見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閃青,中期以後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觀賞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蓋罐、鳳尾尊、花觚、象腿瓶、筆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極強的時代特徵:琢器多二層臺底;筆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兩邊斜削的較尖的“鯽魚背”底,中期以後基本上是圓潤的“泥鰍背”底;大盤類多雙圈底,這種底從明末和順治時出現,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識種類多樣,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書,中期以後各種堂名款、圖記款、花押款流行,並流行至雍正。仿款、偽託款也較多見,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一)蘇麻離青
即蘇泥麻青、蘇勃泥青、蘇泥勃青等。其名稱的來源,一說是來自波斯語“蘇來曼”的譯音。這種鈷料的產地在波斯卡山誇姆薩村,村民們認為是一名叫蘇來曼的人發現了這種鈷料,故以其名字來命名此料。另一種說法是,蘇泥麻青應為蘇麻離青,是英文smalt的譯音,意為一種藍玻璃。此料屬低錳高鐵類鈷料,故青花呈色濃重青翠,有“鐵鏽斑痕”,俗稱“錫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樂、宣德官窯所用青料均是這種,產地均在古波斯或今敘利亞一帶。
(二)平等青
又稱陂唐青,產於江西樂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時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穩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時。
(三)石子青
又稱石青,產於江西高安、宜豐、上高一帶。此料單獨使用時,青花髮色灰暗甚至發黑,明清二代民窯普遍採用此料,官窯則用於與回青調和使用。
(四)回青
有產於西域、新疆、雲南等多種說法。此料髮色菁幽泛紫,若單獨使用則渾散不收,故多與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萬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於混水(填色),髮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於設色(勾勒輪廓),筆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
又稱浙青,產於浙江紹興、金華一帶。國產料中以浙料最為上乘,其髮色青翠,明代萬曆中期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器均採用此料。
(六)珠明料
產於雲南宣威、會澤、宜良等縣,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髮色明麗純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上述國產鈷料多屬高錳類。
(七)化學青料
即用化學制品氧化鈷配製的青料。髮色紫藍、純粹、濃豔,但輕浮而缺乏附著力,價格也低廉。使用此料製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我國古代青花瓷,繪畫裝飾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圖案款識種類繁多,各個時期的款識均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根據青花瓷款識的形式、種類來看,主要可分為紀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讚頌款和紋飾款五大類。
(一)紀年款
......
乾隆時期的青花瓷有什麼特點
乾隆官窯青花瓷既與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別,又與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紋飾繁密、染畫工整、造型新奇取勝。民窯青花種類豐富,色彩亮麗,畫面多樣,造型新奇。乾隆青花官窯和民窯中高檔瓷器的胎土淘洗精細,在中小器物的胎骨中找不到未粉碎的瓷石顆粒,胎骨潔白緻密。乾隆青花在清代素以“穩定、渾厚、沉著”而著稱,使用國產青料繪製
在造型上,乾隆官窯造型規範,製作精細,整器線條古拙,無柔和感,大件器物不變形,厚薄均勻,工整;胎制較粗,做工精緻;底足打磨後呈泥鰍背狀,手感滑潤;器形無所不包,大到桌子,小到掌中玩物小鳥食灌應有盡有,多仿明宣德,且不留款,如果見到一件無款宣德青花瓷器,很有可能為乾隆時所仿製;清代青花瓷造型因循守舊,如盤、碗、樽等許多器物,從康熙到宣統,款式、尺寸都從未改變過;乾隆青花瓷也是這樣,《欽定皇朝禮器圖式》“盛大花瓷碗,口徑一尺一寸七,高五寸三分……”凡是不符合欽定尺寸的青花瓷,就要考慮是否偽器,鑑定時應特別注意。
在青料上,乾隆官窯用浙料,呈純正藍色,髮色鮮翠,分不清濃淡層次,多仿宣德,人為的在青花中點染鐵鏽狀黑斑,與宣德青花中的鐵鏽斑相比顯得浮躁,成色不穩定,且有暈散現象;釉底帶有氣泡,釉色白中泛青,所有器物施滿釉;亦有部分仿成化,呈青色,髮色淡雅平和;少量仿嘉靖,呈藍紫色,髮色鮮麗純真;乾隆青花瓷以品種取勝,可謂百花齊放,其種類大致有青花礬紅彩、外豆青裡青花、外醬色釉裡青花、哥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鬥彩玲瓏瓷、黃地青花、黃地青花加胭脂紅、淡描青花填綠彩為乾隆首創。
在紋飾上,乾隆官窯仍有明代遺風,內容繁雜,勾染並用,線條挺直,生硬,畫筆工整;紋樣守舊,拘謹,呆板,缺乏生氣;在器物上畫的很滿,部分仿成化,佈局疏朗;其紋飾內容主要有纏枝、折枝水果,雲龍紋,山水,人物,花卉以及各類吉祥圖案,如三星圖、百子圖、榮升、福壽、百福、麒麟送子等;另外,乾隆喜歡將自己的詩詞燒製於青花瓷上,為乾隆青花瓷在紋飾上的重要特徵。
在落款上,乾隆多偽託款,亦有少量仿成化、正德、嘉靖,所仿明款得心應手,真偽難辨,但與明款相比顯得軟弱無力,拘謹,不及明款豪放,多用鐵線篆寫成,字跡工整纖細,娟秀無力,為館閣體;帝王年號款較少,為“大清乾隆制”,書款規範,極少草篆
各時期青花瓷器都有什麼特點
各歷史時期青花瓷的特點:
(一)唐青花 唐代的青花瓷器比較少見。目前較統一的說法是,唐青花主要是由唐三彩的藍彩釉轉變而來的。它的主要特點是:
1,白瓷。2,釉下有點鈷藍。3,它的燒成溫度在攝氏1300度以下。
(二)宋青花 青花經過唐朝的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所以現代社會中的宋青花也不多見。但宋青花的學者對各種遺蹟的發掘確定了宋青花的幾個特點:
1。宋青花的胎質一般較粗,多為灰白色胎。也有部分宋青花胎質細膩,胎色潔白。2。宋青花的青花髮色為藍黑色或者藍灰色。青花呈色不鮮豔,有的甚至會帶著黑。3。宋青花的紋飾主要有菊花、牡丹、花草紋、樹木、圓圈紋、波浪紋和文字等,紋飾簡單,僅在少數器物上有比較複雜的紋飾。4.宋青花多為實用器物。
(三)元青花 元青花瓷開闢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徑庭,實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時也使景德鎮一躍成為中世紀世界制瓷業的中心。
1.胎體較厚重、胎質堅硬。2.元青花的釉色白中微閃青,瑩潤透亮。有的會呈現出帶透明的玻璃質感。3.元青花的鈷料有兩種,一種是進口的蘇麻離青,這種料髮色濃重鮮麗呈青翠濃豔;另一種是國產的青料,產料青花髮色呈藍中泛灰,髮色沒有蘇麻離青料那麼鮮亮。
(四)明清青花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
首先在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這時的藝術品以製作精美著稱;到了清康熙時更以著名的“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並且大量出口到外國;而到了清乾隆以後因為當時的皇帝更重視粉彩瓷的發展,所以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但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但總的說來,明清時期的青花瓷製作精美,燒造技術成熟,製作廣泛,造型極為豐富。瓷胎質量很高,胎體堅白細潤,釉面質量完美,釉質瑩潤細膩、透亮光潔,青料墨分五色、七色、九色之多,畫工生動細膩,寫實性強。其製作水平代表了中國古代青花瓷製造的巔峰。
實際上在明清時期的青花瓷器還要按照朝代進行區分,因為的各個時期的青花瓷器還是有差別的。謝謝
元代的青花瓷有何特點
元代青花瓷器屬於高溫釉下彩瓷。它是用鈷料彩繪於製成的瓷胎上,再加罩一層透明釉料,以高溫一次燒成的。大量的考古出土品證明,元青花的藍色穩定、沉靜,圖象紋飾清晰、華美,白色透明釉純淨、潤澤。元代青花瓷器是一種成熟的釉下彩瓷,是元代彩瓷的代表。
元青花瓷的成功燒製已經有七百年的歷史。由於元青花瓷在選料、配方、工藝技術和造型與裝飾、審美等方面均有重要成就,使它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並對爾後青花瓷以至整個彩瓷的工藝技術與陶瓷美學產生了積極影響。然而,近代人對元青花的認識卻一直停留在十分模糊的狀態。最近二三十年來,隨著考古調查發掘的更多展開以及大規模的動土工程和各種挖掘出土等,不僅考古及文博單位擁有一批新發現的元青花瓷器,在民間也有一定數量的元青花,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只是由於民間收藏的元青花,並不具備準確的出土時間、地點的“標籤”。
近些年來,收藏家們手裡的元青花和市場上流通的元青花,都可說是“魚龍混雜”。它們給元青花瓷的收藏、鑑定和市場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這種從未有過的“元青花現象”,要求我們理清對元青花的認識。
元青花瓷的鑑別,已有不少人做過工作,提出了許多看法和意見,總結出了不少有益的經驗。國內較早者有上世紀六十年代孫瀛洲的《元明清瓷器的鑑定》一文,新近的代表性著作是中國國際收藏協會發布的《元代瓷器鑑定評估標準》等①。國外新近發表的《伊朗國家博物館的元青花》和《託普卡帕宮博物館的中國瓷器藏品》兩文②,在元青花瓷的鑑定方面,也講出了一些比較中肯的意見,都十分值得借鑑。
《元代瓷器鑑定評估標準》的“總則”中說:“鑑定元青花瓷器,應該以元代瓷器的時代特徵及構成要素為依據,對當時的歷史文化與貿易背景等進行全面分析,然後再進行綜合評定”。述無疑是正確的。筆者直接觸摸元青花瓷,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爾後,中國文物海外展覽工作的需要和在工作中的有利條件,有更多接觸歷代陶瓷,包括元青花瓷的機會。只是那時選用的陶瓷展品,都是出士或傳世的瓷器精品。包括元青花,幾乎不存在鑑別真贗問題。近年來,可說是收藏與市場的需要.將不少人捲入到陶瓷包括元青花的真贗鑑別中來。筆者可說也是其中之一,儘管我並不專門從事瓷器和元青花的鑑定。
這裡,謹根據自身的研究與實踐。並借鑑他人的成果與經驗,就元青花瓷盼胎、釉、造型、青花、紋飾、工藝特徵和氧化表現等方面的特點,以及鑑定要點談一些看法。
一 、元青花瓷胎的特點與鑑定
元青花瓷總的來說是胎厚,質硬,體重,瓷胎主要是用瓷石和高嶺士配方。當時景德鎮使用的高嶺土主要是麻倉士。瓷胎同明代青花瓷的胎體相比較,胎質不夠細緻,露胎處多見砂眼或孔隙、鐵鏽斑點或見火石紅,有硬中見柔、堅緻中顯粗疏的感覺。在識別元青花瓷胎時必須知道:
1、瓷胎色澤有多種,由白到灰白、黃白,系隨土質、窯溫差異而有所不同。景德鎮用麻倉土成胎.胎質較白,或以白為基色而微微泛灰或泛黃;其它窯口則為青灰色或土黃色。胎色不只有一種,也不能借這種而否定那種。因為瓷土原料固有的品質高低不同.既便是同一坑瓷土也往往會囡層次深淺、淘練程度而有差別。
2、元青花胎體較厚重,特別是一些大型瓶、罐、壺器的胎體相對而言孔隙較多,瓷化程度略微偏低,胎體相對粗疏,這不僅與瓷土的洗練有關,還與燒成溫度、燒結程度有關。景德鎮湖田窯的晚期元青花,胎體緻密、堅實,比較白晰而光滑。我們從露胎處觀察它的顆粒感輕重、氣孔情形,是正燒、欠燒,還是過燒,從而可以確認它是否是元青花的胎,是較早的元青花還是較晚的元青花。
3、元青花的底足,一般多為露胎,在胎體表面常有鐵鏽斑點(或“芝麻糊點”),這是胎土含雜質(鐵元素等物......
青花瓷清代的特點有哪些
您的問題,清朝末期青花瓷雙喜瓷壇,白地青花,真品收藏價值比較高的;不過市場上仿品不少,具體的價值取決於是否真品、窯口、工藝水平、尺寸大小,補充圖片或者鏈接看看就知道!
清朝青花瓷有哪些特點
清初順治(1644—1661)朝時間不長,但卻是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為後來康熙時期的巔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順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器型較少,主要有爐、觚、瓶、大小盤、碗、罐等。胎體總的來說較粗糙,大器如爐、大盤、觚等胎體厚重,小器如小盤、碗等胎體則較輕薄。但也有個別器物胎質細膩、緻密的,可見糯米狀。底釉多白中閃青,有的還略顯泛灰,釉層稀薄。青花料應是浙料和石子青兩種並用,致使髮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藍。 其中爐的青花髮色多顯青翠,其它器物的髮色多顯灰藍。紋飾多見花鳥、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獸、瑞獸、芭蕉、雲氣等。大盤喜歡在口沿處畫一青花線圈,再在圈內畫主體紋飾;小盤多在盤面一側畫一片梧桐葉, 另一側書“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等相近的詩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歡用青花線作紋飾的分隔。畫法以勾勒、平塗、渲染、線描相結合。繪畫筆調隨意,雖然比晚明時工整,但仍未見康熙時的嚴謹、細緻的作風。畫面佈局較豐滿,尤其是大盤、罐、瓶、觚等類器物。開始出現皴法和濃淡色階的變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盤、碗、罐等底部多見縮釉點,底足粘砂較常見。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窯器多、官窯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康熙(1662—1722)朝時間跨度長,器物類型豐富,工藝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髮色前期較灰暗, 中期以後青幽翠藍、明快亮麗。畫法早期以單線平塗為主,氣勢粗獷;中期以後則勾勒、渲染、皴法等並用,繪畫精細,並以青花色階(即所謂“青花五彩”)而備受推崇。紋飾題材多樣,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詩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時代特點的是冰梅、耕織圖、刀馬人、雙犄牡丹等。圖案留白邊較其他朝明顯。胎緻密細白,呈糯米糕狀。釉硬,與胎結合緊密,見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閃青,中期以後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觀賞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蓋罐、鳳尾尊、花觚、象腿瓶、筆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極強的時代特徵:琢器多二層臺底;筆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兩邊斜削的較尖的“鯽魚背”底,中期以後基本上是圓潤的“泥鰍背”底;大盤類多雙圈底, 這種底從明末和順治時出現,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識種類多樣,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書,中期以後各種堂名款、圖記款、花押款流行,並流行至雍正。仿款、偽託款也較多見,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時期青花器多仿明永樂、宣德的蘇麻離青,但沒有進口料,以筆端點染鐵鏽斑痕。 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從胎、釉、青料等方面區別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區別點: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後接。青花雍正時工藝精細,修胎講究,民窯器則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時尤其是後期工藝開始走下坡路,除了繼承前朝的品種外,還有創新的品種青花玲瓏瓷。紋飾內容也較雍正時多樣,但總的來說以寓意吉祥的圖案為主。款識除年款外, 雍正時較多見的有雜寶款、四朵花款、動物形款等,堂名款較康熙少。乾隆時堂名款又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書,也有四朵花款。
青花
嘉慶(1796—1820)以後青花瓷逐漸走下坡路。嘉慶前期的器物基本與乾隆相同,但工藝粗糙,造型厚重笨拙, 釉稀薄而發灰、泛青。
道光(1821—1850)、咸豐(1851—1861)、同治(1862—1874)時期的器物大體相近:青花髮色飄浮,胎質粗鬆,釉稀薄,胎釉結合不緊密,紋飾以吉祥圖案為主。
光緒(1875—1908)時青花瓷一度中興,仿康熙器水平較高,但胎體較輕,白釉較薄而發澀,修胎也不夠精細。其他器物則無論胎釉和造型均與同治相近。青花加......
北宋青花瓷的特點
1、宋青花的胎質一般較粗,多數為灰白色胎,也有少數胎色潔白,胎質細膩。底釉有影青、白色泛黃、淡青色釉等,真正純正的白釉很少。器物燒成質量普遍不高,除杭州宋墓出土的宋青花罐較精美外,其餘均較粗糙。2、青花髮色多數都為藍黑色或藍灰色,有的甚至帶一些黑色,青花呈色不夠鮮豔。浙江宋代塔基出土的宋青花,經化學元素分析,使用的青花色料為含氧化錳很高的國產鈷料。其他地方發現的宋青花,從它們的呈色特點來看,應該也是包含較多雜質的國產鈷料。宋青花既有釉下彩,也有釉上彩,釉上青花大多有暈散現象。3、宋青花的紋飾主要有菊花、牡丹、花草紋、樹木、圓圈紋、波浪紋和文字等,紋飾簡單,僅在少數器物上有比較複雜的紋飾。紋飾題材內容單一,遠不及元明清時期的青花豐富,尚未發現有人物、動物、山水等題材的宋青花。4、宋青花基本都是實用器物,目前發現的造型有瓶、罐、碗、盤、枕等,其中既有碗、罐類小型器物,也有高達30多釐米的瓶等大件器物。
什麼是青花瓷?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稜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髮色鮮豔、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也有學者稱唐青花並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
元代青花瓷有什麼特點?
成熟的青花瓷應是元代的景德鎮青花瓷。 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豔,有鐵鏽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蕩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代青花瓷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青花瓷器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凶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號”,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